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竞争优势转型调查报告

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竞争优势转型调查报告

李钢1 廖建辉2 梁泳梅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86;

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连续三次对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对中国劳动力素质与竞争优势转型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就整体而言,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的最主要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在各类员工中,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最大。企业在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最后才会考虑高级管理者。调查显示,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认为未来竞争力来源较于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关 键 词: 竞争优势 竞争力 劳动力素质

2009年10月,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China Economist》杂志、环球资源联合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企业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及中长期趋势的判断。2010年8月上述机构再次联合针对企业进行了新一轮问卷调查;本报告是对调查问卷部分数据的分析报告。

一、样本量及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收到1386份问卷。从企业所在行业的分布来看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总数的66.1%;少部分企业分布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占11.7%;分布在其他行业占22.2%。

绝大部分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共占82.3%,其中,长三角占35.1%,珠三角地区占24.8%,环渤海地区占10.1%,其它东部沿海地区占12.3%。分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较少,分别占11.5%和6.1%。从总体来看,企业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与中国经济在地区间的分布结构基本吻合。

二、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

从整体来看,企业招聘各类层次的职工均较为困难。认为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师招聘困难的企业分别占54.18%、54.11%和48.12%,说明市场结构性失业严重。此外,即便是对最缺乏技术和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市场也难以满足,选择招聘困难的企业占40.98%,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只占21.29%,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这与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相矛盾,可能的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收益下降,导致了“返乡潮”现象的出现,从而造成企业招聘普通劳动者出现困难(图 1)。

图 1 企业对各类职工的招聘现状(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赋予不同招聘状态不同的权数,计算出企业招聘状态指数,以此来对比两次调研结果中

的企业对各类职工招聘状况,得到表 1。从表 1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两次调研的各类职工的招聘状态指数均小于3,说明市场上企业普遍面临招聘职工的困难。对比不同的职工的招聘情况,可以发现,普通劳动者相较于其它职工而言,招聘情况最好,最差的为高级管理人才,这反映了我国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较为严重。从时间发展来看,第二次调研的企业招聘状态指数均比第一次有所下降,反映出相比于2009年10月,今年的招聘状况更为困难,如2009年10月的招聘总指数为2.45,而到了2010年8月,招聘总指数下降到2.25的水平。

表 1 企业招聘状态指数表

分行业来看,对普通劳动者招聘最困难的行业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其面临招聘困难

的企业数占75%,比可以轻易招聘到普通劳动者的企业数(占8.33%)多出66.77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招聘技术工人最为困难,其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企业占80%,无一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招聘到技术工人,前者与后者比例差为80%,这可能是因为此行业技术提高较快,从而造成市场上技术工人短缺。对于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招聘,采掘业都是最为困难的行业,这与近些年采掘业较高的行业景气度有关。

2 招聘各类职工最为困难的企业统计表

分地区来看,其它沿海地区对普通劳动者的招聘最困难,表示招聘困难的企业占比最多,

达到52.05%,表示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占比15.20%;最为乐观的地区是中部地区,在中部地区,25%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33.75%的企业表示招聘十分容易,可见中部地区普通劳动者的供求较为均衡。长三角地区对技术工人的招聘最为困难,表示招聘困难的企业比例最大,占62.27%,只有4.33%的企业表示招聘十分容易;招聘较为乐观的为西部地区,但也同样陷入困境。招聘工程师最困难的地区是中部地区,53.13%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表示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占

5.63%。西部地区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最困难,60.00%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只有10.59%的企业表示招聘十分容易。较为落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招聘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较为困难,表明高级人才供给不足仍旧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软肋

三、各类员工敬业精神急须提升

图 2为企业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素质的比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就整体而言,各类职

工所需提升的最主要的素质为敬业精神,比例大约在40%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稍有例外,其劳动技能素质略微大于敬业精神(前者为36.65%,后者为36.08%)。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也需要很大提升,占比为34.49%,比敬业精神少近10个百分点。对于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高级管理者而言,选择敬业精神需要提升的比例远大于其他素质。选择销售人员需要提升敬业精神的比例在所有职工中最高,达到48.09%。除敬业精神外,工程师其次需要提升的素质为劳动技能素质和基本科学素质(两者均占14.95%),销售人员其次需要提升的素质是心理素质(19.78%),高级管理者其次需要提升的素质是心理素质(20.27%)和人文社科素质(19.55%)。相对而言,高级管理者和工程师需要提升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比例较其他类职工要高些,但比例很小。

图 2 企业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素质对比

分地区来看,对于普通劳动者,环渤海地区、其他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珠三角最

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长三角和西部地区最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和劳动技能素质。对于技术工人,长三角最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环渤海地区、其他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珠三角最需要提升的劳动技能素质,中部地区最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和劳动技能素质。对

于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有地区最需要提升的素质均为敬业精神。

图 3 普通劳动者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4 技术工人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5 工程师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6 销售人员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7 高级管理者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四、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最大

图 8为我国企业各类职工素质与外国同行相比的差距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5月和8月分别进行的两次调研其结果大抵相同,各类职工素质与国外的差距情况几乎未变,变化率小于0.3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与外国同行相比素质相差最大的是高级管理者,被选择的比例高达近36%,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仍然处于低端,主要依靠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能源投入维持,而企业家才能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尚未很好的发展起来。

图 8 与国外同行相比企业各类职工素质的差距(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行业来看,大部分行业均认为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外国同行相比差距最大,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达到63.64%;认为销售人员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为橡胶制品业,比例为31.25%;认为技术工人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其中比例最大的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比例达到41.67%;认为普通体力劳动者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对高级管理者和普通体力劳动者的选择比例相同,为33.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认为技术工人、工程师、普通体力劳动者和销售人员的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均为最大,比例均为25%。

分地区来看,任何一个地区均认为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外国同行相比差距最大,其中比例最高的为西部地区,达到38.82%,比例最小的为珠三角地区,但也达到31.40%。

图 9 与国外同行相比企业各类职工素质的差距(分行业)

图 10 与国外同行相比企业各类职工素质的差距(分地区)

五、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技术工人

图 11为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图,其为两次调研结果的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两次调研结果几乎不变,变化率不超过0.3个百分点。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其被选择的比例最高,达到26.41%,最后才会被考虑的对象是高级管理者,比例为16.38%。

图 11 企业提薪时优先考虑的对象(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行业来看,企业提薪时会优先考虑高级管理者的行业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比例为39.13%,高于对其他职工的选择;会优先考虑工程师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25.7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87%)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5%),其中比例最高的为交通运输制造业。会优先考虑技术工人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40.00%)、医药制造业(25.71%)、橡胶制品业(31.2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3.3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6.67%)、设备制造业(35.71%)、金属制品业(38.55%)、家具制造业(40.7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6.21%)、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27.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3.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纺织业(37.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58%)、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4.00%)和采掘业(44.44%),其中比例最高的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会优先考虑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行业有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7.78%)、塑料制品业(45.71%)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50.00%),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会优先考虑销售人员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25.71%)、橡胶制品业(31.25%)、食品制造业(25.00%)、农副食品加工业(36.0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5.71%)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其中比例最大的行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

图 12 企业提薪时优先考虑的对象(分行业)

分地区来看,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高级管理者的地区是西部地区,比例为22.35%;珠三角、其他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其比例分别为28.20%、26.31%、23.57%和27.98%,比例最高的地区为珠三角;会优先考虑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地区为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其同时也会优先考虑技术工人,两者比例相同,均为26.31%;会优先考虑销售人员的地区为中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比例分别为30.63%和23.57%,后者也即环渤海地区同时也优先考虑技术工人,两者比例相同,在会优先考虑销售人员的两个行业中,中部地区的比例最高。

图 13 企业提薪时优先考虑的对象(分地区)

六、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员工差距最大的是敬业精神

图 14为2010年8月第二次调研得出的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各类职工各类素质差距的对比图,图 15为2010年5月第一次调研结果图。对比图 14和图 15,可以发现两次结果几乎没有变化,变化率均不大于0.5个百分点。从图 14可以看出,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我国企业的普通体力劳动者、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高级管理者差距最大的素质均为敬业精神,比例分别为42.3%、36.7%、45.8%和37.8%,其中比例最高的为销售人员;而技术工人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劳动技能素质,其比例高达33.6%,技术工人的敬业精神与外国先进同行相比也很高,达到32.5%,略小于劳动技能素质。

图 14 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各类职工各类素质对比(2010年8月第二次调研)

图 15 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各类职工各类素质对比(2010年8月第一次调研)

如图 16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普通体力劳动者,采掘业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基本科学素质(44.44%);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劳动技能素质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45.0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1.6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33%)、设备制造业(40.4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0.0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2.86%)、家具制造业(48.15%)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0.00%),其中比例最高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0.00%),此外,其中的文教体育

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三个行业对劳动技能素质和敬业精神的认同度相同。除此以外,其他的行业均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塑料制品业,比例高达60.00%。

图 16 普通体力劳动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17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技术工人,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比,认为基本科学素质与外国先进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33%)、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0.00%)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比例最高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何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上三个行业同时也认为敬业精神与外国先进同行差距最大(比例相同)。认为劳动技能素质差距最大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7.31%)、设备制造业(46.6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5.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34%)、家具制造业(44.4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1.03%)、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36.36%)、纺织业(31.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25%)和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00%),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设备制造业,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同时认为

敬业精神也是差距最大的素质。此外,所有其他行业均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

图 17 技术工人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18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工程师,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基本科学素质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33%)、农副食品加工业(32.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和采掘业(44.44%),比例最高的行业为采掘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同时也认为敬业精神也是差距最大的素质。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人文社科素质和敬业精神,比例均为28.00%。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均认为敬业精神是差距最大的素质,比例最高的行业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达到52.17%。

图 18 工程师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19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销售人员,绝大部分的行业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采掘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均为66.6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心理素质,比例达到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和基本科学素质,两者比例均为41.67%。

图 19 销售人员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20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高级管理者,绝大多数行业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达到58.33%;农副食品加工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和人文社科素质,比例均为28.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有三种,为敬业精神、基本科学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比例均为25.00%。

图 20 高级管理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分地区来看,对于普通体力劳动者,所有地区的企业均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相比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地区为珠三角,达到45.1%。对于技术工人,西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比例分别为37.6%和40.7%,长三角地区比例最大,其他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劳动技能素质,其中比例最大的地区为环渤海地区,比例为32.1%。对于工程师,所有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大的地区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均为38.1%。对于销售人员,所有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地区为中部地区,达到51.3%。对于高级管理者,所有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地区为长三角,达到40.9%。

图 21 普通体力劳动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2技术工人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3 工程师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4 销售人员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5 高级管理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七、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当前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69.12%),其他因素所占比例较小,其比例依次为良好的基础设设占8.95%,较高的产品质量占8.73%,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占7.50%,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占5.70%。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企业对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认识基本没有变化。

图 26 我国制造业当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地区来看,环渤海地区企业认为我国当前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廉劳动力的比

例最高,达到81.43%,最低的为中部地区,也占到63.75%。长三角和珠三角对良好基础设施的认可度比其他地区要高,中部地区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地区。

图 27 我国制造业当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分地区)

八、技术、人才和产品质量是中国产业竞争优势新源泉

图 28为企业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来源的判断。从图可以看出,两次调研结果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来源的判断,普遍认为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主要来源(占26.91%),与之接近的分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26.26%)和较高的产品质量(24.82%),认为廉价劳动人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主要来源的占13.93%,低于前述三个因素,但大于良好的基础设施(8.08%)。

图 28 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行业来看,采掘业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是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占比最高,达到55.56%;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来源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占比为50%,在所有行业中最高;认为较高产品质量是未来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比为47.83%,高于其他行业对较高产品质量的认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仍然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50%,为行业中最高),所有行业都不认为良好的基础设施将会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

图 29 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分行业)

分地区来看,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对较高的产品质量的认可度最高,达到30.4%;珠三角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认可度最高,达到30.2%;

环渤海地区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的认可度最高,达到30.7%;所有地区的企业均不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依旧会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图 30 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分地区)

九、职工的科学素质不高已经成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障碍

从两次调研结果的对比来看,结果并未发生多少变化,只是在2010年5月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选择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存在一定影响的企业增加了0.1个百分点,达到58.50%,占比依旧为最多;选择严重影响的企业数下降了0.1个百分点,变为30.40%;选择基本没影响的企业数没有变化,依旧最低,为11.10%。

图 31 企业职工的科学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影响情况(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两次调研的指数分别是

59.7和59.651,如图 32所示,说明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影响,两次调研结果的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基本不变,后者比前者稍有下降,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图 32 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变化图

分地区来看,从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可以得出,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性的进一步提高影响最大的是长三角,达到61.32;其次依次为环渤海地区(60)、中部地区(59.69)、其他东部沿海地区(58.77),影响程度最低的为西部地区,其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仅为55.29,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图 33 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分地区)

小结: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国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就整体而言,1 按照梯度关系给“基本没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严重影响”分别赋予梯度值1、3、5,计算出指数后按照1=0,5=100进行换算,即得到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其为0表示基本没影响,为50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为100表示严重影响,指数越大,影响程度越大。

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的最主要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在各类员工中,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最大。企业在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最后才会考虑高级管理者。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员工差距最大的是敬业精神。

调查显示,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其他因素按重要排序为良好的基础设施、较高的产品质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来源的判断,普遍认为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主要来源;其次依次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较高的产品质量、廉价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看出,企业普遍认为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将发生转变。

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竞争优势转型调查报告

李钢1 廖建辉2 梁泳梅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86;

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连续三次对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对中国劳动力素质与竞争优势转型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就整体而言,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的最主要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在各类员工中,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最大。企业在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最后才会考虑高级管理者。调查显示,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认为未来竞争力来源较于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关 键 词: 竞争优势 竞争力 劳动力素质

2009年10月,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China Economist》杂志、环球资源联合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企业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及中长期趋势的判断。2010年8月上述机构再次联合针对企业进行了新一轮问卷调查;本报告是对调查问卷部分数据的分析报告。

一、样本量及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收到1386份问卷。从企业所在行业的分布来看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总数的66.1%;少部分企业分布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占11.7%;分布在其他行业占22.2%。

绝大部分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共占82.3%,其中,长三角占35.1%,珠三角地区占24.8%,环渤海地区占10.1%,其它东部沿海地区占12.3%。分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较少,分别占11.5%和6.1%。从总体来看,企业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与中国经济在地区间的分布结构基本吻合。

二、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

从整体来看,企业招聘各类层次的职工均较为困难。认为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师招聘困难的企业分别占54.18%、54.11%和48.12%,说明市场结构性失业严重。此外,即便是对最缺乏技术和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市场也难以满足,选择招聘困难的企业占40.98%,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只占21.29%,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这与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相矛盾,可能的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收益下降,导致了“返乡潮”现象的出现,从而造成企业招聘普通劳动者出现困难(图 1)。

图 1 企业对各类职工的招聘现状(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赋予不同招聘状态不同的权数,计算出企业招聘状态指数,以此来对比两次调研结果中

的企业对各类职工招聘状况,得到表 1。从表 1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两次调研的各类职工的招聘状态指数均小于3,说明市场上企业普遍面临招聘职工的困难。对比不同的职工的招聘情况,可以发现,普通劳动者相较于其它职工而言,招聘情况最好,最差的为高级管理人才,这反映了我国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较为严重。从时间发展来看,第二次调研的企业招聘状态指数均比第一次有所下降,反映出相比于2009年10月,今年的招聘状况更为困难,如2009年10月的招聘总指数为2.45,而到了2010年8月,招聘总指数下降到2.25的水平。

表 1 企业招聘状态指数表

分行业来看,对普通劳动者招聘最困难的行业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其面临招聘困难

的企业数占75%,比可以轻易招聘到普通劳动者的企业数(占8.33%)多出66.77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招聘技术工人最为困难,其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企业占80%,无一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招聘到技术工人,前者与后者比例差为80%,这可能是因为此行业技术提高较快,从而造成市场上技术工人短缺。对于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招聘,采掘业都是最为困难的行业,这与近些年采掘业较高的行业景气度有关。

2 招聘各类职工最为困难的企业统计表

分地区来看,其它沿海地区对普通劳动者的招聘最困难,表示招聘困难的企业占比最多,

达到52.05%,表示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占比15.20%;最为乐观的地区是中部地区,在中部地区,25%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33.75%的企业表示招聘十分容易,可见中部地区普通劳动者的供求较为均衡。长三角地区对技术工人的招聘最为困难,表示招聘困难的企业比例最大,占62.27%,只有4.33%的企业表示招聘十分容易;招聘较为乐观的为西部地区,但也同样陷入困境。招聘工程师最困难的地区是中部地区,53.13%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表示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占

5.63%。西部地区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最困难,60.00%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只有10.59%的企业表示招聘十分容易。较为落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招聘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较为困难,表明高级人才供给不足仍旧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软肋

三、各类员工敬业精神急须提升

图 2为企业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素质的比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就整体而言,各类职

工所需提升的最主要的素质为敬业精神,比例大约在40%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稍有例外,其劳动技能素质略微大于敬业精神(前者为36.65%,后者为36.08%)。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也需要很大提升,占比为34.49%,比敬业精神少近10个百分点。对于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高级管理者而言,选择敬业精神需要提升的比例远大于其他素质。选择销售人员需要提升敬业精神的比例在所有职工中最高,达到48.09%。除敬业精神外,工程师其次需要提升的素质为劳动技能素质和基本科学素质(两者均占14.95%),销售人员其次需要提升的素质是心理素质(19.78%),高级管理者其次需要提升的素质是心理素质(20.27%)和人文社科素质(19.55%)。相对而言,高级管理者和工程师需要提升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比例较其他类职工要高些,但比例很小。

图 2 企业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素质对比

分地区来看,对于普通劳动者,环渤海地区、其他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珠三角最

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长三角和西部地区最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和劳动技能素质。对于技术工人,长三角最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环渤海地区、其他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珠三角最需要提升的劳动技能素质,中部地区最需要提升的是敬业精神和劳动技能素质。对

于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有地区最需要提升的素质均为敬业精神。

图 3 普通劳动者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4 技术工人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5 工程师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6 销售人员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图 7 高级管理者所需提升素质对比(分地区)

四、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最大

图 8为我国企业各类职工素质与外国同行相比的差距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5月和8月分别进行的两次调研其结果大抵相同,各类职工素质与国外的差距情况几乎未变,变化率小于0.3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与外国同行相比素质相差最大的是高级管理者,被选择的比例高达近36%,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仍然处于低端,主要依靠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能源投入维持,而企业家才能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尚未很好的发展起来。

图 8 与国外同行相比企业各类职工素质的差距(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行业来看,大部分行业均认为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外国同行相比差距最大,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达到63.64%;认为销售人员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为橡胶制品业,比例为31.25%;认为技术工人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其中比例最大的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比例达到41.67%;认为普通体力劳动者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对高级管理者和普通体力劳动者的选择比例相同,为33.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认为技术工人、工程师、普通体力劳动者和销售人员的素质与外国同行差距均为最大,比例均为25%。

分地区来看,任何一个地区均认为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外国同行相比差距最大,其中比例最高的为西部地区,达到38.82%,比例最小的为珠三角地区,但也达到31.40%。

图 9 与国外同行相比企业各类职工素质的差距(分行业)

图 10 与国外同行相比企业各类职工素质的差距(分地区)

五、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技术工人

图 11为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图,其为两次调研结果的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两次调研结果几乎不变,变化率不超过0.3个百分点。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其被选择的比例最高,达到26.41%,最后才会被考虑的对象是高级管理者,比例为16.38%。

图 11 企业提薪时优先考虑的对象(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行业来看,企业提薪时会优先考虑高级管理者的行业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比例为39.13%,高于对其他职工的选择;会优先考虑工程师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25.7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87%)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5%),其中比例最高的为交通运输制造业。会优先考虑技术工人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40.00%)、医药制造业(25.71%)、橡胶制品业(31.2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3.3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6.67%)、设备制造业(35.71%)、金属制品业(38.55%)、家具制造业(40.7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6.21%)、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27.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3.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纺织业(37.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58%)、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4.00%)和采掘业(44.44%),其中比例最高的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会优先考虑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行业有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7.78%)、塑料制品业(45.71%)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50.00%),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会优先考虑销售人员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25.71%)、橡胶制品业(31.25%)、食品制造业(25.00%)、农副食品加工业(36.0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5.71%)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其中比例最大的行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

图 12 企业提薪时优先考虑的对象(分行业)

分地区来看,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高级管理者的地区是西部地区,比例为22.35%;珠三角、其他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其比例分别为28.20%、26.31%、23.57%和27.98%,比例最高的地区为珠三角;会优先考虑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地区为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其同时也会优先考虑技术工人,两者比例相同,均为26.31%;会优先考虑销售人员的地区为中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比例分别为30.63%和23.57%,后者也即环渤海地区同时也优先考虑技术工人,两者比例相同,在会优先考虑销售人员的两个行业中,中部地区的比例最高。

图 13 企业提薪时优先考虑的对象(分地区)

六、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员工差距最大的是敬业精神

图 14为2010年8月第二次调研得出的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各类职工各类素质差距的对比图,图 15为2010年5月第一次调研结果图。对比图 14和图 15,可以发现两次结果几乎没有变化,变化率均不大于0.5个百分点。从图 14可以看出,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我国企业的普通体力劳动者、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高级管理者差距最大的素质均为敬业精神,比例分别为42.3%、36.7%、45.8%和37.8%,其中比例最高的为销售人员;而技术工人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劳动技能素质,其比例高达33.6%,技术工人的敬业精神与外国先进同行相比也很高,达到32.5%,略小于劳动技能素质。

图 14 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各类职工各类素质对比(2010年8月第二次调研)

图 15 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各类职工各类素质对比(2010年8月第一次调研)

如图 16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普通体力劳动者,采掘业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基本科学素质(44.44%);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劳动技能素质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45.0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1.6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33%)、设备制造业(40.4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0.0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2.86%)、家具制造业(48.15%)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0.00%),其中比例最高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0.00%),此外,其中的文教体育

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三个行业对劳动技能素质和敬业精神的认同度相同。除此以外,其他的行业均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塑料制品业,比例高达60.00%。

图 16 普通体力劳动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17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技术工人,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比,认为基本科学素质与外国先进同行差距最大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33%)、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0.00%)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比例最高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何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上三个行业同时也认为敬业精神与外国先进同行差距最大(比例相同)。认为劳动技能素质差距最大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7.31%)、设备制造业(46.6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5.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34%)、家具制造业(44.4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1.03%)、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36.36%)、纺织业(31.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25%)和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00%),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设备制造业,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同时认为

敬业精神也是差距最大的素质。此外,所有其他行业均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

图 17 技术工人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18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工程师,与外国先进同行比较,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基本科学素质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33%)、农副食品加工业(32.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33%)和采掘业(44.44%),比例最高的行业为采掘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同时也认为敬业精神也是差距最大的素质。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人文社科素质和敬业精神,比例均为28.00%。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均认为敬业精神是差距最大的素质,比例最高的行业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达到52.17%。

图 18 工程师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19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销售人员,绝大部分的行业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采掘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均为66.6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心理素质,比例达到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和基本科学素质,两者比例均为41.67%。

图 19 销售人员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如图 20所示,分行业来看,对于高级管理者,绝大多数行业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行业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达到58.33%;农副食品加工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和人文社科素质,比例均为28.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有三种,为敬业精神、基本科学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比例均为25.00%。

图 20 高级管理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行业)

分地区来看,对于普通体力劳动者,所有地区的企业均认为与外国先进同行相比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地区为珠三角,达到45.1%。对于技术工人,西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比例分别为37.6%和40.7%,长三角地区比例最大,其他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劳动技能素质,其中比例最大的地区为环渤海地区,比例为32.1%。对于工程师,所有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大的地区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均为38.1%。对于销售人员,所有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地区为中部地区,达到51.3%。对于高级管理者,所有地区均认为差距最大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其中比例最高的地区为长三角,达到40.9%。

图 21 普通体力劳动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2技术工人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3 工程师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4 销售人员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图 25 高级管理者各类素质与国外先进同行比较(分地区)

七、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当前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69.12%),其他因素所占比例较小,其比例依次为良好的基础设设占8.95%,较高的产品质量占8.73%,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占7.50%,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占5.70%。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企业对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认识基本没有变化。

图 26 我国制造业当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地区来看,环渤海地区企业认为我国当前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廉劳动力的比

例最高,达到81.43%,最低的为中部地区,也占到63.75%。长三角和珠三角对良好基础设施的认可度比其他地区要高,中部地区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地区。

图 27 我国制造业当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分地区)

八、技术、人才和产品质量是中国产业竞争优势新源泉

图 28为企业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来源的判断。从图可以看出,两次调研结果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来源的判断,普遍认为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主要来源(占26.91%),与之接近的分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26.26%)和较高的产品质量(24.82%),认为廉价劳动人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主要来源的占13.93%,低于前述三个因素,但大于良好的基础设施(8.08%)。

图 28 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分行业来看,采掘业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是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占比最高,达到55.56%;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来源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占比为50%,在所有行业中最高;认为较高产品质量是未来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比为47.83%,高于其他行业对较高产品质量的认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仍然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50%,为行业中最高),所有行业都不认为良好的基础设施将会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

图 29 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分行业)

分地区来看,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对较高的产品质量的认可度最高,达到30.4%;珠三角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认可度最高,达到30.2%;

环渤海地区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的认可度最高,达到30.7%;所有地区的企业均不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依旧会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图 30 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分地区)

九、职工的科学素质不高已经成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障碍

从两次调研结果的对比来看,结果并未发生多少变化,只是在2010年5月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选择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存在一定影响的企业增加了0.1个百分点,达到58.50%,占比依旧为最多;选择严重影响的企业数下降了0.1个百分点,变为30.40%;选择基本没影响的企业数没有变化,依旧最低,为11.10%。

图 31 企业职工的科学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影响情况(两次调研结果对比)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两次调研的指数分别是

59.7和59.651,如图 32所示,说明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影响,两次调研结果的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基本不变,后者比前者稍有下降,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图 32 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变化图

分地区来看,从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可以得出,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性的进一步提高影响最大的是长三角,达到61.32;其次依次为环渤海地区(60)、中部地区(59.69)、其他东部沿海地区(58.77),影响程度最低的为西部地区,其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仅为55.29,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图 33 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分地区)

小结: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国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就整体而言,1 按照梯度关系给“基本没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严重影响”分别赋予梯度值1、3、5,计算出指数后按照1=0,5=100进行换算,即得到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性指数,其为0表示基本没影响,为50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为100表示严重影响,指数越大,影响程度越大。

各类职工所需提升的最主要的素质为敬业精神。在各类员工中,高级管理者素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最大。企业在提高薪酬时会优先考虑的对象是技术工人;最后才会考虑高级管理者。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员工差距最大的是敬业精神。

调查显示,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其他因素按重要排序为良好的基础设施、较高的产品质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来源的判断,普遍认为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主要来源;其次依次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较高的产品质量、廉价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看出,企业普遍认为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将发生转变。


相关内容

  • 中国劳动力未来仍具成本优势
  • 罗 兰 2012年07月31日13: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经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国制造"如今越来越受到挑战.近来,一些外国工商企业组织和机构发表报告称,在华外企对劳动力成本激增让他们感觉很有压力,不少企业考虑将工厂迁至工资水平更低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据法国外贸银行最 ...

  •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 22:27 新浪财经 序言 经过近30年的高速成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时期.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或从外销转向内销. ...

  • 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_以宁波民营经济发展为例
  • 服务发展 2013-1 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以宁波民营经济发展为例 宁波市工商局局长 顾文俊 民营经济是宁波乃至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突出优势和主体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际国内复杂严峻 ...

  • 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SWOT分析
  • 区域经济 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SWOT分析 ○李睿君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董政豪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430079)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已经步入了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近年来,我国外贸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

  • 党代会报告(定稿)
  • 迈向现代化 建设幸福城 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民阳 (2011年6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 ...

  • 起飞理论的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分析
  • 一2009年04期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经贸观察 基于罗斯托'起飞,'理论的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分析 口曲勇帅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经济起飞概念.从罗斯托谈及的经济起飞特征及论述的历史事实来看,一个社会或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的转 ...

  • "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之路(2015-03-23 )
  •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国制造2025".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目前, ...

  •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2009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再加上其自身固有缺陷的不断显现,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从中小企业 ...

  •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作者:仲高 来源:<西部学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贫困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及其诉求正在发生变化.分布呈碎片化,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体部分,发展机会的欠缺和陷入代际传递困境等特征促使我国反贫困战略亟待转型.借鉴和反思国内外反贫困战略,当前我国反贫困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