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雷:我表达的是一个群体的困境

王青雷,36岁,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进入央视。十年来,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1+1》主编、《24小时》、《面对面》栏目制片人。12月2日凌晨,他发布长文《告别央视——留给这个时代的一些真心话》。文中称自己因违反台内某管理规定被辞退,并写下了九千多字的感想,被网友称为“炮轰央视”,一时间力挺者有之,反对者也不鲜见。新浪新观察独家专访王青雷,带你了解一个前央视人的内心世界。

“我表达的是一个群体的困境”

新观察:关于你离职央视,网络有传言说是你主动辞职,而你自己说的是被辞退?

王青雷:是被辞退,是收到台里给我的一纸通知。我们是通过中视汇才派遣到央视的,就是常规说的企聘,现在台内80%的人都是这种方式在台内工作,台内给的辞退理由是因为违反微博管理规定,解除劳动关系,但手续是跟汇才去办。

新观察:为什么在离职的时候发布这样一篇博文,是冲动还是性格使然?引起这么大的争论,有没有觉得自己又“闯祸”了?

王青雷:(笑)真的是这样的,你的性格决定了你做很多事情的方式、初衷和想法。可能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广院影响了我,广院的特点是不畏惧权威,每个人都有要表达的态度,我们对于权威的说法,一直保持质疑的态度,所以骨子里本身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果说闯祸不闯祸,大家回过头看,可能是从7.23到这次,感觉上可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在央视呆了十年,这十年的过程中,我还真不是一个屡屡闯祸、屡屡被教训的人。

新观察:很多人离职的时候,无论何种原因,都抱着好合好散的心态,认为一切都过去了,能不提就不提了,而你似乎没有这么做?

王青雷: 其实走都走了,如果不写不说,可能外界都不会知道。所以,我想跟性格有关,我只是觉得在这个时候,我应该把我想说的说出来,甚至其实我是代替其他人把这些话说出来,因为我现在有机会说。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我表达的是我个人对央视的不满,其实我表达的是我们一个群体的困境,这个困境里有我自己,有我的同事, 包括那些领导,都是一样的困境。

但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因为是困境,而变成一个我们妥协和后退的理由。如果我们仅仅以这种困境作为我去妥协的理由,那做新闻的这个职业的价值在哪里?我更希望很多人,包括不满这个事的人在看这个事的时候,更能想想文字里说这个话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对我的做法或态度的判断。

新观察:不是所有人对你的行为点赞,你怎么看待这些反对的声音?

王青雷:其实争议性的东西一直有,像当年7.23时也有,何况这次。

其实我对自己的态度是留给我自己的,在我做新闻的时期,在我所处的时代,我每天对我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我想留给自己一个对这个事件的思考的方式。所以我一直在坚持写,95%以 上的评论都是跟新闻事件有关的,我是想有一天我回头看我的新闻生涯时,发现我当时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可能到时候会觉得我当时是有问题的,是不对的,但 记录了我当时的想法和态度,所以我的微博会呈现两面的功能,既留给我自己,如果我的思想还有价值的话,能够去影响别人。

这两天我知道各种评论都有,我比外界看到的要平静很多。很多人说我写这个文章是为了解气,但其实只有我真的明白,我写这个文章的心情像结婚十年的两口子离 婚,就是十年来你眼睁睁看着你喜欢和爱的那个人变成今天你完全无法接受的一个人,离婚你也很痛苦,但十年了,你不可能没有感情。

所以,我的心情并不是为了出了一口气或者像外界说的“炮轰了央视”,其实完全不是,我心里其实难过的成分更大,这个难过和我个人的命运关系不大,虽然我不是辞职我是被开,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都是简单的事情,但谁能留下来改变他,才是最难的事情。

“薛蛮子的报道和我所传承的理念严重冲突”

新观察:刚刚你提到了7.23事件,对于很多知道王青雷的人来说,可能都回避不掉这个事件,他直接导致了你从《24小时》换岗到了《面对面》?

王青雷:我觉得这两个事件的性质可能不一样。

因为7.23发生后,当时整个社会的情绪都有一些出离愤怒,不仅仅是事故,还有当年的铁道部表现出来的对公众态度和工作方式,整个社会都对这个事件都抱有很强的情绪。所以我们决定去做这个评论时,对整个社会的情绪也是有感受的。

《24小时》是央视第一档报道7.23动车事故的新闻,其实这个评论在24号晚上已经写好了,但当时事情还处在进展过程中,前两天我们的报道都是以信息为主,到25号时,整个事情信息层面的东西已经慢慢弱化了,我个人觉得第三天去评论这个事情是恰当的。

7.23这个新闻评论的处理在新闻专业上来讲,无论是从尺度和方式,还有一个大家去商量的余地,它还是一个新闻业务本身的探讨。而且我被停职后也没有进一步的处理,就是停了四个月时间后去《面对面》工作。

现在回过头看,7.23这个事,我做的新闻评论是不是过,是不是有问题,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范畴。但是,央视报薛蛮子打击网络谣言这个事情,我觉得超出了新闻的底线。

新观察:为何你对薛蛮子、星巴克这类报道这么抵触?

王青雷: 其实在央视十年,类似的事情见的不少。但在这个事情上,在我们的屏幕上出现的是和我们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关键是我们还把这个当成一个好东 西,如果大家只是被迫做的,那也还好,但它成了一个被表扬的,这是我无法接受的。我们这辈人在评论部接受的理念的传承,包括我们成为制片人后传承给我们后 面的编导记者的观念,和整个薛蛮子打击网络谣言的报道,形成了严重的冲突。

当然,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和爆发点。这几年,我个人积累的情绪越来越重,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痛苦。本来一个制片人的真正的工作是跟你的团队去研讨策划怎么把一个节目做得更精准更有价值,在电视上表达得更丰富,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是在“磕”选题。

新观察:为什么要用“磕”这个词?

王青雷: 因为真的是“磕”下来的,跟你不同层级的领导去想尽办法,把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选题,通过适当的表述获得他的许可。领导也是需要你给他一个说法,你的这个 说法能够他去跟他的上级说得通,当有人问下来为什么要做的时候,他能有一个说法。这种事情多了以,尤其是被驳回的事情多了后,你就会发觉你越来越痛苦。

我在《面对面》呆了两年时间,11年10月28号上任,办完手续是13年10月27日, 两年时间里,我们算是突破出去的就是任建宇还有张高平叔侄案,就这两个节目,是我们努力了很长时间,甚至是冒着一定的风险,还是想办法努力去做的,但这种 突破太偶然了,一年当中你只能获得这种偶然的机会,大部分时间是和你想做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存在很大的距离的。这种状态持续得越久,会对你内心当中积累 的情绪就会越大。

“你(个人)不一定是改革者,它只是一个改革的契机”

新观察:在你看来一档好的新闻栏目的标准是什么?

王青雷:对一档电视新闻栏目的认可不是来自于对主持人或节目形态的简单的喜好,而是对于这个节目所关注的新闻、所表达的态度的尊重。

如果说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遗憾是,那个时候的《24小时》已经开始呈现出有品牌的新闻节目的品质,但因为这件事情,《24小时》也受到很大冲击,现在也变得比较困难。从09年开播到2011年,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当时它获得的业界的认可,当时是央视这几年没有过的,它我觉得24小时代表了在电视行业里可能的一个方向,可以让人看到,即使是在央视的平台上,也能有这样的一个节目,我很大的遗憾是,因为7.23事件,这个节目本身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新观察:当年,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栏目,为公众津津乐道,但是现在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

王青雷: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学生。我认为那是一个时代的原因,整个时代外部的环境要更宽松一些,否则也不会出现杨伟光台长引领下的电视新闻改革,这是一个环境的前提。

为什么我们这辈新闻人现在对杨伟光台长还心生崇敬,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时代出了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当年那些非常有价值的新闻节目,而是从他个人角度来说,我们能看到他这个层级的领导,他能试图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甘愿冒一些风险的勇气。

二十年前的央视,有了问题大家一起扛,有了风险领导会先顶。现在跟二十年前比起来,大家可能真是有点悲凉,感受不到一个团队整体要往前行的力量。当然不可否认央视这些年是在往前行的,但是你面临的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你的改变是不是还能应对新的环境呢?

在我们自己内部都没有一个表达真实声音的空间,作为这样一个氛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说一个团队有一个表达真实声音的空间,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是另外一件事,但起码大家有一个渠道和管道能对自己的新闻表达看法。

新观察:现在有种看法,认为有些新闻从业者享受着体制的既得利益,但又不断骂体制博得民众欢心,你怎么看?

王青雷: 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拿了某个职业的钱给他办事,这仅仅只是一个职业的准则,但不是职业的追求,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在工作,你所供职的单位和行业靠什么往前 推动,每一个进入体制或在体制外的,其实都在推动这个体制往前,可能每个人方式不同,有人更温和,有人更激烈,大家都希望这个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去走的。 在体制当中你要明白你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每个人都对体制不满,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某个历史节点上改变这个体制,更多的人是在积累这种影响,当一种问题、 一种弊端一种制度是被所有人摒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改革的契机,所以你不一定是这个改革者,它只是一个改革的契机。所以我觉得刚才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这种 生存的方式 和所谓的这种生活理念太过狭隘,从我个人来讲我既不接受这种观点,也不会宣扬这种观点。

“央视是一个媒体行业的风向标”

新观察:从你的博文看,你在央视过的并不开心,为什么你还坚持了十年?

王青雷: 我在新闻评论部呆了十年,比我资格更老,比我更有新闻理想和信仰的人,走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是我们都难以想象到他会离开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些人的时候, 我有过想走的念头,但当我看到身边的这些,像岩松他们这样的人,他们还在坚守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我继续坚守,我的后辈们,我团队的更年青的新人,我们在坚 守,他们就也留下了一份希望。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是会偶尔出现想走的念头,但我一直坚定的信念就是,你走了的价值只是你个人解脱了,但这个媒体由于他承担的社会地位和功能,如果他没有真正解脱,某一个个人得到解脱根本毫无意义。

新观察:你现在给人的感觉十分地纠结,虽然离开了,但并没有放下?

王青雷: 如果能真的放下,他跟我无关。虽然现在对我来说,央视似乎和我也无关了,但我对它有这样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如果央视不好的话,整个媒体行业也不会好。央 视是一个媒体行业的风向标,如果央视真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媒体,大家高兴不高兴?你对于他的寄望是因为他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说明我们整个新闻 环境和所有媒体都发生了一个质变。

一个人的走与留没有多大的影响,这都只是一时的,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并不在意现在所谓的轰动效应,这个东西没有太大价值,和我个人的离开相比,如果央 视能产生变化,这是所有新闻人更值得庆贺的事情,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央视的媒体责任,是他应该达到的而没有达到的标准。

新观察:现在有下一步的打算了么?

王青雷:目前还没有,还要再想一想,我今年36岁,如果要做一次转型,肯定还是要慎重一些,另外这个事情的影响也还需要再观察一下,看看到底会影响到什么样的层面,可能有些地方就会直接考虑不会再去了。

(本次采访时间为2013年12月3日)

王青雷,36岁,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进入央视。十年来,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1+1》主编、《24小时》、《面对面》栏目制片人。12月2日凌晨,他发布长文《告别央视——留给这个时代的一些真心话》。文中称自己因违反台内某管理规定被辞退,并写下了九千多字的感想,被网友称为“炮轰央视”,一时间力挺者有之,反对者也不鲜见。新浪新观察独家专访王青雷,带你了解一个前央视人的内心世界。

“我表达的是一个群体的困境”

新观察:关于你离职央视,网络有传言说是你主动辞职,而你自己说的是被辞退?

王青雷:是被辞退,是收到台里给我的一纸通知。我们是通过中视汇才派遣到央视的,就是常规说的企聘,现在台内80%的人都是这种方式在台内工作,台内给的辞退理由是因为违反微博管理规定,解除劳动关系,但手续是跟汇才去办。

新观察:为什么在离职的时候发布这样一篇博文,是冲动还是性格使然?引起这么大的争论,有没有觉得自己又“闯祸”了?

王青雷:(笑)真的是这样的,你的性格决定了你做很多事情的方式、初衷和想法。可能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广院影响了我,广院的特点是不畏惧权威,每个人都有要表达的态度,我们对于权威的说法,一直保持质疑的态度,所以骨子里本身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果说闯祸不闯祸,大家回过头看,可能是从7.23到这次,感觉上可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在央视呆了十年,这十年的过程中,我还真不是一个屡屡闯祸、屡屡被教训的人。

新观察:很多人离职的时候,无论何种原因,都抱着好合好散的心态,认为一切都过去了,能不提就不提了,而你似乎没有这么做?

王青雷: 其实走都走了,如果不写不说,可能外界都不会知道。所以,我想跟性格有关,我只是觉得在这个时候,我应该把我想说的说出来,甚至其实我是代替其他人把这些话说出来,因为我现在有机会说。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我表达的是我个人对央视的不满,其实我表达的是我们一个群体的困境,这个困境里有我自己,有我的同事, 包括那些领导,都是一样的困境。

但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因为是困境,而变成一个我们妥协和后退的理由。如果我们仅仅以这种困境作为我去妥协的理由,那做新闻的这个职业的价值在哪里?我更希望很多人,包括不满这个事的人在看这个事的时候,更能想想文字里说这个话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对我的做法或态度的判断。

新观察:不是所有人对你的行为点赞,你怎么看待这些反对的声音?

王青雷:其实争议性的东西一直有,像当年7.23时也有,何况这次。

其实我对自己的态度是留给我自己的,在我做新闻的时期,在我所处的时代,我每天对我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我想留给自己一个对这个事件的思考的方式。所以我一直在坚持写,95%以 上的评论都是跟新闻事件有关的,我是想有一天我回头看我的新闻生涯时,发现我当时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可能到时候会觉得我当时是有问题的,是不对的,但 记录了我当时的想法和态度,所以我的微博会呈现两面的功能,既留给我自己,如果我的思想还有价值的话,能够去影响别人。

这两天我知道各种评论都有,我比外界看到的要平静很多。很多人说我写这个文章是为了解气,但其实只有我真的明白,我写这个文章的心情像结婚十年的两口子离 婚,就是十年来你眼睁睁看着你喜欢和爱的那个人变成今天你完全无法接受的一个人,离婚你也很痛苦,但十年了,你不可能没有感情。

所以,我的心情并不是为了出了一口气或者像外界说的“炮轰了央视”,其实完全不是,我心里其实难过的成分更大,这个难过和我个人的命运关系不大,虽然我不是辞职我是被开,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都是简单的事情,但谁能留下来改变他,才是最难的事情。

“薛蛮子的报道和我所传承的理念严重冲突”

新观察:刚刚你提到了7.23事件,对于很多知道王青雷的人来说,可能都回避不掉这个事件,他直接导致了你从《24小时》换岗到了《面对面》?

王青雷:我觉得这两个事件的性质可能不一样。

因为7.23发生后,当时整个社会的情绪都有一些出离愤怒,不仅仅是事故,还有当年的铁道部表现出来的对公众态度和工作方式,整个社会都对这个事件都抱有很强的情绪。所以我们决定去做这个评论时,对整个社会的情绪也是有感受的。

《24小时》是央视第一档报道7.23动车事故的新闻,其实这个评论在24号晚上已经写好了,但当时事情还处在进展过程中,前两天我们的报道都是以信息为主,到25号时,整个事情信息层面的东西已经慢慢弱化了,我个人觉得第三天去评论这个事情是恰当的。

7.23这个新闻评论的处理在新闻专业上来讲,无论是从尺度和方式,还有一个大家去商量的余地,它还是一个新闻业务本身的探讨。而且我被停职后也没有进一步的处理,就是停了四个月时间后去《面对面》工作。

现在回过头看,7.23这个事,我做的新闻评论是不是过,是不是有问题,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范畴。但是,央视报薛蛮子打击网络谣言这个事情,我觉得超出了新闻的底线。

新观察:为何你对薛蛮子、星巴克这类报道这么抵触?

王青雷: 其实在央视十年,类似的事情见的不少。但在这个事情上,在我们的屏幕上出现的是和我们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关键是我们还把这个当成一个好东 西,如果大家只是被迫做的,那也还好,但它成了一个被表扬的,这是我无法接受的。我们这辈人在评论部接受的理念的传承,包括我们成为制片人后传承给我们后 面的编导记者的观念,和整个薛蛮子打击网络谣言的报道,形成了严重的冲突。

当然,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和爆发点。这几年,我个人积累的情绪越来越重,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痛苦。本来一个制片人的真正的工作是跟你的团队去研讨策划怎么把一个节目做得更精准更有价值,在电视上表达得更丰富,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是在“磕”选题。

新观察:为什么要用“磕”这个词?

王青雷: 因为真的是“磕”下来的,跟你不同层级的领导去想尽办法,把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选题,通过适当的表述获得他的许可。领导也是需要你给他一个说法,你的这个 说法能够他去跟他的上级说得通,当有人问下来为什么要做的时候,他能有一个说法。这种事情多了以,尤其是被驳回的事情多了后,你就会发觉你越来越痛苦。

我在《面对面》呆了两年时间,11年10月28号上任,办完手续是13年10月27日, 两年时间里,我们算是突破出去的就是任建宇还有张高平叔侄案,就这两个节目,是我们努力了很长时间,甚至是冒着一定的风险,还是想办法努力去做的,但这种 突破太偶然了,一年当中你只能获得这种偶然的机会,大部分时间是和你想做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存在很大的距离的。这种状态持续得越久,会对你内心当中积累 的情绪就会越大。

“你(个人)不一定是改革者,它只是一个改革的契机”

新观察:在你看来一档好的新闻栏目的标准是什么?

王青雷:对一档电视新闻栏目的认可不是来自于对主持人或节目形态的简单的喜好,而是对于这个节目所关注的新闻、所表达的态度的尊重。

如果说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遗憾是,那个时候的《24小时》已经开始呈现出有品牌的新闻节目的品质,但因为这件事情,《24小时》也受到很大冲击,现在也变得比较困难。从09年开播到2011年,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当时它获得的业界的认可,当时是央视这几年没有过的,它我觉得24小时代表了在电视行业里可能的一个方向,可以让人看到,即使是在央视的平台上,也能有这样的一个节目,我很大的遗憾是,因为7.23事件,这个节目本身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新观察:当年,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栏目,为公众津津乐道,但是现在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

王青雷: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学生。我认为那是一个时代的原因,整个时代外部的环境要更宽松一些,否则也不会出现杨伟光台长引领下的电视新闻改革,这是一个环境的前提。

为什么我们这辈新闻人现在对杨伟光台长还心生崇敬,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时代出了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当年那些非常有价值的新闻节目,而是从他个人角度来说,我们能看到他这个层级的领导,他能试图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甘愿冒一些风险的勇气。

二十年前的央视,有了问题大家一起扛,有了风险领导会先顶。现在跟二十年前比起来,大家可能真是有点悲凉,感受不到一个团队整体要往前行的力量。当然不可否认央视这些年是在往前行的,但是你面临的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你的改变是不是还能应对新的环境呢?

在我们自己内部都没有一个表达真实声音的空间,作为这样一个氛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说一个团队有一个表达真实声音的空间,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是另外一件事,但起码大家有一个渠道和管道能对自己的新闻表达看法。

新观察:现在有种看法,认为有些新闻从业者享受着体制的既得利益,但又不断骂体制博得民众欢心,你怎么看?

王青雷: 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拿了某个职业的钱给他办事,这仅仅只是一个职业的准则,但不是职业的追求,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在工作,你所供职的单位和行业靠什么往前 推动,每一个进入体制或在体制外的,其实都在推动这个体制往前,可能每个人方式不同,有人更温和,有人更激烈,大家都希望这个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去走的。 在体制当中你要明白你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每个人都对体制不满,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某个历史节点上改变这个体制,更多的人是在积累这种影响,当一种问题、 一种弊端一种制度是被所有人摒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改革的契机,所以你不一定是这个改革者,它只是一个改革的契机。所以我觉得刚才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这种 生存的方式 和所谓的这种生活理念太过狭隘,从我个人来讲我既不接受这种观点,也不会宣扬这种观点。

“央视是一个媒体行业的风向标”

新观察:从你的博文看,你在央视过的并不开心,为什么你还坚持了十年?

王青雷: 我在新闻评论部呆了十年,比我资格更老,比我更有新闻理想和信仰的人,走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是我们都难以想象到他会离开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些人的时候, 我有过想走的念头,但当我看到身边的这些,像岩松他们这样的人,他们还在坚守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我继续坚守,我的后辈们,我团队的更年青的新人,我们在坚 守,他们就也留下了一份希望。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是会偶尔出现想走的念头,但我一直坚定的信念就是,你走了的价值只是你个人解脱了,但这个媒体由于他承担的社会地位和功能,如果他没有真正解脱,某一个个人得到解脱根本毫无意义。

新观察:你现在给人的感觉十分地纠结,虽然离开了,但并没有放下?

王青雷: 如果能真的放下,他跟我无关。虽然现在对我来说,央视似乎和我也无关了,但我对它有这样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如果央视不好的话,整个媒体行业也不会好。央 视是一个媒体行业的风向标,如果央视真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媒体,大家高兴不高兴?你对于他的寄望是因为他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说明我们整个新闻 环境和所有媒体都发生了一个质变。

一个人的走与留没有多大的影响,这都只是一时的,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并不在意现在所谓的轰动效应,这个东西没有太大价值,和我个人的离开相比,如果央 视能产生变化,这是所有新闻人更值得庆贺的事情,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央视的媒体责任,是他应该达到的而没有达到的标准。

新观察:现在有下一步的打算了么?

王青雷:目前还没有,还要再想一想,我今年36岁,如果要做一次转型,肯定还是要慎重一些,另外这个事情的影响也还需要再观察一下,看看到底会影响到什么样的层面,可能有些地方就会直接考虑不会再去了。

(本次采访时间为2013年12月3日)


相关内容

  • 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与困境
  • 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与困境 分类:国内外研究 2015-12-29 09:45阅读(228)评论(1) 中国社会结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与之相伴的是弱势群体的凸显.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社会良性运行机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 ...

  • 一个人的"桃花源"
  • 他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十几年了,90年代初抛下一切,携手同是北大教师的妻子张梅遁入深山,寻找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在王青松眼中,外面的世界走着一条和他相反的道路.当两者渐行渐远,他还能够和这个世界再次对话吗? 遁世者 2011年3月19日,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接到一个电话:"我 ...

  • 一个红十字志愿者的历程
  •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说到"帮助",其实我曾经就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人.七年前,下岗待业,不久,我的婚姻在痛苦中破裂,和不到七岁的女儿无依无靠.一连串的打击几乎让我崩溃.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正是因为家人.朋友的真心帮助,我们母女才得以慢慢地走出困境.从那个时候 ...

  • 地下开采矿体边界品位的确定方法
  • 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矿冶 工 程 V01.27№4 August MININGANDMETALLURGICALENGINEERING 2007 地下开采矿体边界品位的确定方法① 初道忠,王青,丁一,刘建兴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3) 摘要:以净现值最大为优化目标,同时考虑采.选. ...

  • 让婚礼不再烦恼,我结婚我做主
  • 婚礼,女人一生最美的梦,也是男人献给爱人和自己的无上礼遇.对于为人父母者,子女结婚,同样是人生至为重要的事情. 这是先辈们曾经的婚礼场景:瑞雪覆盖的山峦,闪过一列迎亲队伍,唢呐.欢笑.和洒落雪地的祈福纸条,凝聚成永恒的画卷.岁月如歌,工业化进程改变的生活方式,渐渐远离了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婚礼仪式. 吉 ...

  • 计划生育模范户事迹材料
  • 在双桥火车道口往立新方向前行100米,过机耕道,沿小溪行进5分钟,穿过一片稻田,就到了一幢红砖青瓦房.走进屋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内陈设朴素简洁,大方得体.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熊满娥家. (一) 落实计划生育,模范带头 熊满娥与朱加兴结婚的时候,还是在70年代中期.那时候,多生一个小孩,在生产 ...

  • 社交网络论坛对中国虚拟社会的建构作用及伦理困境处理建议
  • 社交网络论坛对中国虚拟社会的建构作用及伦理困境处理建议 作者:关铎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4期 摘 要 当今社会,网络作为新型的传媒形态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媒领域平分秋色,随着其应用的广泛化和信息传播的及时快速而成为沟通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工具.在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过程中,建 ...

  • 河南乡村"失独家庭"生存状况研究��
  • [摘 要]当前失独家庭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乡村中的失独家庭由于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更显得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河南四县十村失独家庭生存状况的调查,了解河南失独家庭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探讨计划生育以及开放二胎政策对乡村失独家庭的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 ...

  • 社会美与自然美
  • 社会美与自然美 第一节 社会美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美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自然美及其价值 关于美的形态分类的说明-- 1. 美的形态,指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它是美的具体形式与体现. 2.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中,每种事物的美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3.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共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