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自然灾害

第三十四课时——自然灾害

【基础知识】

一、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1.列表分析

2.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二、主要地质灾害 1. 主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滑坡和泥石流的对比

三、其它灾害 1. 咸潮

①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 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 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 节约用水

2. 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自然灾害的防御 1. 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第一,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安排部署,有序地进行人员和财产转

移。

第二,发生险情要及时报告,在统一组织下抢险救灾,中小学生一般以避灾为主,不宜参加

抢险活动。

第三,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原地避水的,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

上,或将其置于高处(柜顶、桌上等),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水、保暖衣物和烧火用具等。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第四,在室外,则要避开大树、电杆、变电器等比较容易引雷的地方,保持比较低的姿势,

并不要手持带有尖端金属的物品。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并用绳子或被单等物将身体与烟囱、树木等固定物相连,以免被洪水卷走。被洪水围困时,尽可能收集一切可以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如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衣物等,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这时除水流中的涡旋、暗流等对人的伤害外,上游中下来的水中漂浮物有可能将人撞昏,导致溺水身亡。被洪水卷走时,如有可能应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第五,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

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爆发的路径。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

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第六,洪水时,由于厕所、垃圾等被水冲散,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所以要注意保护

水源地(水井等),饮水要用漂白粉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瓶装水或净水器过滤),并一定要烧开饮用。洪涝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人们体质普遍下降,天气热,食品极易腐烂变质,即使在食品短缺的情况下,仍应注意不吃变质及受到污染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第七,掌握抢救溺水者的知识。抢救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迅速排去呛入体内

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淤泥及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按压胸部(略偏左)心区,同时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2.避震的方法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3.应对其它灾害的方法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

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2008年山东)(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试题读图能力,从图示来看,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城市众多,基础实施完善,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损失会非常严重。

答案:(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抛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例2 (2008年宁夏卷)11、(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14分)

解析:雾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有辐射雾、下沉雾、锋面雾等,在山区,山前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容易形成下沉雾,这还要看水汽条件。居民点的扩建或兴建,要考虑水源、交通状况、地形地势、地质条件等。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北方向,居民点的兴建区域比较狭窄,相临的山坡比较陡峭,容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答案:

【针对训练】

读图 “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变化图”,回答1~2题。

1.2007年冰层覆盖面积变化最明显的海域是

A.加拿大沿岸

B.美国沿岸

C.挪威沿岸

( )

D.俄罗斯沿岸

( )

2.导致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C.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B.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强

D.沿岸城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

3.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4.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5.下列选项中,与地下水作用关系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是 A.地面塌陷沉降 B.泥石流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沼泽化 6. 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 B.25° C.20° D.15° 8.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10. 凌汛是指某个河段因冰凌堵塞,水流不畅,引起水位猛涨的现象。黄河的部分河段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发生凌汛,请判断图中黄河干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ab段 B.bc段 C. cd段 D.de段

11. 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 A.4级以上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 B.震中很浅,震中越浅,震感越强

C.震级虽然不大,但是震源相当浅 D.震源相当深,但是烈度大,震感强 12. 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13.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

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14.(07江苏文综卷)15.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2)红军长征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战胜了来自大自然的严峻挑战。 ①列举长征途经的云、贵、川接壤地带易发的地质灾害。(写出两种即可) (2分) ②简要回答防御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写出两项措施即可)(2分)

15. (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 、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答案:

1.D 2.C

3. C 4.C 5.B 6. D

7.D 8.D 9.A 10.A 11. C 12. C

13.(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

B)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 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14.(2)①地震、滑坡、泥石流(写出两种即可)(2分)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开展防灾、 减灾教育。(写出两点即可)(2分)

15.(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第三十四课时——自然灾害

【基础知识】

一、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1.列表分析

2.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二、主要地质灾害 1. 主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滑坡和泥石流的对比

三、其它灾害 1. 咸潮

①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 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 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 节约用水

2. 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自然灾害的防御 1. 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第一,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安排部署,有序地进行人员和财产转

移。

第二,发生险情要及时报告,在统一组织下抢险救灾,中小学生一般以避灾为主,不宜参加

抢险活动。

第三,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原地避水的,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

上,或将其置于高处(柜顶、桌上等),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水、保暖衣物和烧火用具等。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第四,在室外,则要避开大树、电杆、变电器等比较容易引雷的地方,保持比较低的姿势,

并不要手持带有尖端金属的物品。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并用绳子或被单等物将身体与烟囱、树木等固定物相连,以免被洪水卷走。被洪水围困时,尽可能收集一切可以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如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衣物等,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这时除水流中的涡旋、暗流等对人的伤害外,上游中下来的水中漂浮物有可能将人撞昏,导致溺水身亡。被洪水卷走时,如有可能应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第五,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

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爆发的路径。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

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第六,洪水时,由于厕所、垃圾等被水冲散,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所以要注意保护

水源地(水井等),饮水要用漂白粉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瓶装水或净水器过滤),并一定要烧开饮用。洪涝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人们体质普遍下降,天气热,食品极易腐烂变质,即使在食品短缺的情况下,仍应注意不吃变质及受到污染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第七,掌握抢救溺水者的知识。抢救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迅速排去呛入体内

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淤泥及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按压胸部(略偏左)心区,同时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2.避震的方法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3.应对其它灾害的方法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

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2008年山东)(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试题读图能力,从图示来看,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城市众多,基础实施完善,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损失会非常严重。

答案:(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抛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例2 (2008年宁夏卷)11、(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14分)

解析:雾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有辐射雾、下沉雾、锋面雾等,在山区,山前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容易形成下沉雾,这还要看水汽条件。居民点的扩建或兴建,要考虑水源、交通状况、地形地势、地质条件等。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北方向,居民点的兴建区域比较狭窄,相临的山坡比较陡峭,容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答案:

【针对训练】

读图 “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变化图”,回答1~2题。

1.2007年冰层覆盖面积变化最明显的海域是

A.加拿大沿岸

B.美国沿岸

C.挪威沿岸

( )

D.俄罗斯沿岸

( )

2.导致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C.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B.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强

D.沿岸城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

3.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4.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5.下列选项中,与地下水作用关系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是 A.地面塌陷沉降 B.泥石流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沼泽化 6. 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 B.25° C.20° D.15° 8.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10. 凌汛是指某个河段因冰凌堵塞,水流不畅,引起水位猛涨的现象。黄河的部分河段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发生凌汛,请判断图中黄河干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ab段 B.bc段 C. cd段 D.de段

11. 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 A.4级以上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 B.震中很浅,震中越浅,震感越强

C.震级虽然不大,但是震源相当浅 D.震源相当深,但是烈度大,震感强 12. 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13.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

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14.(07江苏文综卷)15.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2)红军长征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战胜了来自大自然的严峻挑战。 ①列举长征途经的云、贵、川接壤地带易发的地质灾害。(写出两种即可) (2分) ②简要回答防御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写出两项措施即可)(2分)

15. (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 、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答案:

1.D 2.C

3. C 4.C 5.B 6. D

7.D 8.D 9.A 10.A 11. C 12. C

13.(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

B)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 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14.(2)①地震、滑坡、泥石流(写出两种即可)(2分)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开展防灾、 减灾教育。(写出两点即可)(2分)

15.(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相关内容

  • 高三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 地理教学计划 王谨安 一.新课标要求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地理素养,是一个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在生活中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人可以正确评价 ...

  • 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 ...

  • 2016年高三理科班班级工作计划
  • 立人学校2016届高三毕业班-- 地理备课组教研教学计划 庄国清 8.3 一.本学期教学任务: 复习高中必修1,2,3.基本完成第一轮主要内容的复习. *练习卷每周一份(两张),要精选题目,难度要适当并有一定梯度,题型与高考一致. 三.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和领悟课标卷的命题特点和方向,确定教学重 ...

  • 高三第二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中卫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地理组 何鹏举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

  • 高中出题试卷模板
  • 东川明月中学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浙江省某地的等高线图,完成1- ...

  • 浅谈高三地理后期复习策略
  •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8-01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是在前期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在前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 一.认真研读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说明> ...

  • 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 一、 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2011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及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教学目的 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

  •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科组工作计划
  • 科组工作计划 学科地理 年级 高三文科组 科组长姓名 罗明军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力争取得xx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xx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 ...

  • 2011年高三期末地理试卷分析
  • 2011年高三期末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1.遵循高中地理教材,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依据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旅游地理和环保地理,适当兼顾初中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本事实.原理及规律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以及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各部 ...

  • 2013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 磐石一中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