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蛔虫病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 游雷宇
教学内容:
重大版小学《健康教育》三年级第2课《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第一课时《预防蛔虫病》。
教材分析:
蛔虫病是儿童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的繁殖力强,蛔虫卵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强,尤其是在5-9岁儿童中感染率最高。三年级的学生正是八、九岁的年纪,活泼好动,对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卫生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对他们开展预防蛔虫病的卫生习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本课教材安排了两种肠道寄生虫——蛔虫和蛲虫病的预防。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只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蛔虫的感染途径和预防办法后,才有利于完成其它肠道寄生虫的教学。因此,将本课教材设计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1.认识蛔虫病,知道蛔虫病的一般症状和应对措施。
2.知道蛔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知道从社会到个人在
预防蛔虫病中所采取的措施。
情感:了解蛔虫会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激发学生自觉预
防蛔虫病的情感。
行为:对照预防蛔虫病在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方面的行为
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并能在学习后,自觉在生活
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深刻感受蛔虫有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激发学生自觉预防蛔虫病的情感。
2.强化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蛔虫循环传播图,让学生深刻认识蛔虫病的病因,激起防病意识。
课前准备:
1.备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设计,通过书籍、网络、咨询重医大病原生物学武卫华教授、采访市儿童医院病案室等多种渠道全面收集蛔虫特性、蛔虫病的危害、蛔虫病的案例、蛔虫病在中国的发展史、蛔虫病的预防等资料。
2.备学情:开展学生卫生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导致蛔虫病的不良卫生习惯是否存在。
3.制作课件,创编《预防蛔虫卫生歌》,并录制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一)猜字游戏
以“虫”字的演变设计字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引出“虫”这一话题。
(二)出示蛔虫
在师生交流中,出示蛔虫图片,知道这是一种和人类的身体有关系的虫。
二、初步感知蛔虫
(一)认识蛔虫外形
1.学生观看图片,描述蛔虫外形。
2.教师归纳学生描述情况,引导学生感知蛔虫长度。
(二)揭示“肠道寄生虫”和“蛔虫病”
通过学生交流、看图、教师讲授,让学生知道蛔虫寄居在人体的小肠,危害人们的健康,是一种肠道寄生虫,揭示蛔虫病并板书。
三、认识蛔虫病的危害
(一)知道蛔虫病的常见症状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患蛔虫病后的症状。
2.看图了解蛔虫病的常见症状。
3.教师介绍出现蛔虫病症状后的应对措施。
(二)了解蛔虫可以引发多种疾病
观看动画,了解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在人体内四处乱钻会引发多种疾病,初步激发学生自觉预防蛔虫病的情感。
(三)了解严重的蛔虫病会致命
通过一个典型病案,知道严重的蛔虫病会有致命的危险,进一步强化学生提高警惕、自觉采取措施预防蛔虫病的意识。
四、知道怎样预防蛔虫病
(一)知道蛔虫病的病因
学生讨论交流病因,教师相机出示传播图,引导启发学生从形象图画中,了解蛔虫进入人体的过程:人体——蛔虫产卵——粪便——自然环境中——各种物品上——手——口——人体。并引出结论:不良卫生习惯是蛔虫病的最大诱因。
(二)梳理预防办法,建立防虫屏障
小组讨论防虫措施,根据学生交流、回答的情况,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方面的注意事项。
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勤洗澡、不吃手指、不咬笔头、不随地大小便。
饮食卫生:餐具清洁、果蔬清洁、不喝生水、不吃蚊叮虫咬食品、不食劣质食物。
(三)制作防蛔小贴士,培养学生卫生习惯
根据学生课前卫生习惯问卷调查的情况,指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卫生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自己在卫生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制作一份防蛔小贴士。
(四)了解社会预防蛔虫病的措施
1.通过看图、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环境卫生,在预防蛔虫病中采取了建化粪池、加强自来水净化等措施
来切断蛔虫传播的中间环节。
2.通过对比1990年和现在的蛔虫感染情况,感受我国人民在防治蛔虫病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3.引导学生观察蛔虫感染情况柱状图,知道蛔虫病还没有彻底消灭,它还有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预防蛔虫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从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方面去共同努力。
(五)学习儿歌,巩固卫生意识
听、唱“预防蛔虫卫生歌”,强化学生卫生意识,巩固本节课所学预防蛔虫病的卫生要求。
五、拓展延伸
通过看图和听介绍,使学生知道像蛔虫这样的肠道寄生虫还有很多,如蛲虫、钩虫、绦虫等,需要我们继续去了解和预防。
预防蛔虫病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 游雷宇
教学内容:
重大版小学《健康教育》三年级第2课《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第一课时《预防蛔虫病》。
教材分析:
蛔虫病是儿童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的繁殖力强,蛔虫卵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强,尤其是在5-9岁儿童中感染率最高。三年级的学生正是八、九岁的年纪,活泼好动,对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卫生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对他们开展预防蛔虫病的卫生习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本课教材安排了两种肠道寄生虫——蛔虫和蛲虫病的预防。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只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蛔虫的感染途径和预防办法后,才有利于完成其它肠道寄生虫的教学。因此,将本课教材设计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1.认识蛔虫病,知道蛔虫病的一般症状和应对措施。
2.知道蛔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知道从社会到个人在
预防蛔虫病中所采取的措施。
情感:了解蛔虫会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激发学生自觉预
防蛔虫病的情感。
行为:对照预防蛔虫病在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方面的行为
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并能在学习后,自觉在生活
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深刻感受蛔虫有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激发学生自觉预防蛔虫病的情感。
2.强化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蛔虫循环传播图,让学生深刻认识蛔虫病的病因,激起防病意识。
课前准备:
1.备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设计,通过书籍、网络、咨询重医大病原生物学武卫华教授、采访市儿童医院病案室等多种渠道全面收集蛔虫特性、蛔虫病的危害、蛔虫病的案例、蛔虫病在中国的发展史、蛔虫病的预防等资料。
2.备学情:开展学生卫生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导致蛔虫病的不良卫生习惯是否存在。
3.制作课件,创编《预防蛔虫卫生歌》,并录制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一)猜字游戏
以“虫”字的演变设计字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引出“虫”这一话题。
(二)出示蛔虫
在师生交流中,出示蛔虫图片,知道这是一种和人类的身体有关系的虫。
二、初步感知蛔虫
(一)认识蛔虫外形
1.学生观看图片,描述蛔虫外形。
2.教师归纳学生描述情况,引导学生感知蛔虫长度。
(二)揭示“肠道寄生虫”和“蛔虫病”
通过学生交流、看图、教师讲授,让学生知道蛔虫寄居在人体的小肠,危害人们的健康,是一种肠道寄生虫,揭示蛔虫病并板书。
三、认识蛔虫病的危害
(一)知道蛔虫病的常见症状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患蛔虫病后的症状。
2.看图了解蛔虫病的常见症状。
3.教师介绍出现蛔虫病症状后的应对措施。
(二)了解蛔虫可以引发多种疾病
观看动画,了解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在人体内四处乱钻会引发多种疾病,初步激发学生自觉预防蛔虫病的情感。
(三)了解严重的蛔虫病会致命
通过一个典型病案,知道严重的蛔虫病会有致命的危险,进一步强化学生提高警惕、自觉采取措施预防蛔虫病的意识。
四、知道怎样预防蛔虫病
(一)知道蛔虫病的病因
学生讨论交流病因,教师相机出示传播图,引导启发学生从形象图画中,了解蛔虫进入人体的过程:人体——蛔虫产卵——粪便——自然环境中——各种物品上——手——口——人体。并引出结论:不良卫生习惯是蛔虫病的最大诱因。
(二)梳理预防办法,建立防虫屏障
小组讨论防虫措施,根据学生交流、回答的情况,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方面的注意事项。
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勤洗澡、不吃手指、不咬笔头、不随地大小便。
饮食卫生:餐具清洁、果蔬清洁、不喝生水、不吃蚊叮虫咬食品、不食劣质食物。
(三)制作防蛔小贴士,培养学生卫生习惯
根据学生课前卫生习惯问卷调查的情况,指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卫生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自己在卫生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制作一份防蛔小贴士。
(四)了解社会预防蛔虫病的措施
1.通过看图、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环境卫生,在预防蛔虫病中采取了建化粪池、加强自来水净化等措施
来切断蛔虫传播的中间环节。
2.通过对比1990年和现在的蛔虫感染情况,感受我国人民在防治蛔虫病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3.引导学生观察蛔虫感染情况柱状图,知道蛔虫病还没有彻底消灭,它还有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预防蛔虫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从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方面去共同努力。
(五)学习儿歌,巩固卫生意识
听、唱“预防蛔虫卫生歌”,强化学生卫生意识,巩固本节课所学预防蛔虫病的卫生要求。
五、拓展延伸
通过看图和听介绍,使学生知道像蛔虫这样的肠道寄生虫还有很多,如蛲虫、钩虫、绦虫等,需要我们继续去了解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