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名词解释

抽 搐 与 惊 厥

1.抽搐

2.惊厥

1.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或强直。

2.惊厥是指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或阵挛性。惊厥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发 热

1.发热(fever )

2.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1.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4.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5.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6.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7.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呼 吸 困 难

1. 呼吸困难

2. 心源性哮喘

3.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 三凹征

5.Kussmaul 呼吸

1.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2. 重度呼吸困难。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3. 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短、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4. 为严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凹陷,此时亦可不伴有干咳及高调希奇性喉鸣。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5. 表现为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黄 疸

1. 黄疸

2. 隐性黄疸

3.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 旁路胆红素

5.Girlbert 综合征

6. 核黄疸

1.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 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umol/L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与体征。

3.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尿胆元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 旁路胆红素:正常人约有15-20%的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的红细胞,而是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Gilbert 综合征: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 增高而出现黄疸。

6. 核黄疸: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 不能形成CB 导致血中UCB 增多,而出现黄疸,血中UCB 甚高,多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咳 嗽 与 咳 痰、咯 血

1. 咯血

2. 咳痰

1.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2. 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呕 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皮 肤 黏 膜 出 血

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一 般 检 查

1. 正力体型 2. 无力体型 3. 超力体型 4. 生命体征 5. 意识 6. 急性面容

7. 慢性面容 8. 二尖瓣面容 9. 满月面容 10. 甲亢面容 11. 伤寒面容 12. 自动体位 13. 强迫体位 14. 被动体位 15. 辗转体位 16. 蹒跚步态 17. 醉酒步态 18. 慌张步态 19. 跨阈步态 20. 斑疹 21. 丘疹 22. 斑丘疹 23. 出血点 24. 瘀斑 25. 紫癜 26. 蜘蛛痣 27. 水肿

2. 1. 正力体型是指身体各部分匀称适中,一般正常人多为此型。

2. 无力体型是指体高肌瘦,颈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

3. 超力体型指体型粗壮,颈短粗,面红,肩宽平,胸围增大,腹上角大于90°。

4. 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是体格检查必检的项目之一。

5. 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6. 表现为面色潮红、兴奋不安,表情痛苦,有时伴有鼻翼煽动,口唇疱疹等。

7. 面色灰暗或苍白,面容憔悴,双目无神,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8. 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紫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9. 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有痤疮,女性可有小须。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10. 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瞬目减少,兴奋不安,烦躁易怒或惊愕表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1.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常见于伤寒。

12. 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或患一般疾病或疾病早期。

13. 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病人常被迫采取的体位。

14. 病人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见于瘫痪、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病人。

15. 病人腹痛时,辗转反侧,坐卧不安。

16. 身体左右摇摆,见于佝偻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17. 行路时驱干重心不稳,步态紊乱似醉酒状,见于酒精中毒、巴比妥中毒或小脑疾患。

18. 由于肌张力增高,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震颤性麻痹。

19. 由于踝部肌腱、肌肉驰缓,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抬高下肢才能起步。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20. 局部的皮肤发红,一般不隆起皮面。

21. 为局限性、实质性、隆起的皮肤损害,表面可扁平、尖顶或有凹陷。

22. 斑丘疹是在丘疹周围有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

23. 皮肤与粘膜下出血直径不超过2mm 为出血点。

24. 瘀斑为皮肤与粘膜下出血直径超过5mm 。

25. 皮肤与粘膜下出血直径在3mm~5mm之间为紫癜。

26.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27. 过多的液体潴留在组织间隙中而出现肿胀时称为水肿。

基 本 检 查 方 法

3. 1. 检体诊断 2. 体格检查 3. 视诊 4. 触诊 5. 浅部触诊法 6. 深部触诊法 7. 双手触诊法 8. 深压触诊法 9. 冲击触诊法 10. 叩诊 11. 清音 12. 过清音 13. 鼓音 14. 浊音 15. 实音 16. 恶病质 17. 板状腹

4. 1. 检体诊断是医生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后,对病人疾病提出的初

步诊断。

2.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工具检查被检者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 视诊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被检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4. 触诊是医生通过手的感觉,来判断所触及的内脏器官及躯体部分的物理特征的一种诊断方法。

5. 将手轻轻放在被检查的部位上,运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弹力,柔和地进行滑动触摸,注意被检查部位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肿块或其他变化。

6. 用并拢的二、三、四指指端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或病变,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深部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7. 右手置于被检查部位,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肿块的背部,左手将被检查部位的脏器、肿块推向右手方向,此时的脏器或肿块被固定且更接近体表利于右手触诊。

8. 用一或二个手指指端在腹壁上垂直地逐渐用力按压,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

9. 以三或四个并拢的手指指短与福避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进行快而有力的连续冲击。

10. 使用手指、手掌、空拳、或叩诊锤按一定的方法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产生音响,然后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来判断脏器的状态及病变情况,或根据是否出现疼痛来判断有无病变或病变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

11. 是一种音调较低、音响较强、震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12. 是一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介于清音和鼓音之间的声音。

13. 是一种和谐的低音,类似击鼓音;与清音相比音响更强、震动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脏器时出现。

14. 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震动持续时间较短的声音。

15. 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较弱、震动持续时间更短的声音。

16. 长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如肿瘤、结核病或甲亢等,可表现明显消瘦的外观,严重者称恶病质。

17. 全腹膜炎时腹肌高度紧张、腹肌痉挛强直,称板状腹。

抽 搐 与 惊 厥

1.抽搐

2.惊厥

1.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或强直。

2.惊厥是指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或阵挛性。惊厥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发 热

1.发热(fever )

2.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1.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4.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5.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6.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7.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呼 吸 困 难

1. 呼吸困难

2. 心源性哮喘

3.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 三凹征

5.Kussmaul 呼吸

1.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2. 重度呼吸困难。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3. 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短、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4. 为严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凹陷,此时亦可不伴有干咳及高调希奇性喉鸣。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5. 表现为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黄 疸

1. 黄疸

2. 隐性黄疸

3.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 旁路胆红素

5.Girlbert 综合征

6. 核黄疸

1.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 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umol/L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与体征。

3.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尿胆元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 旁路胆红素:正常人约有15-20%的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的红细胞,而是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Gilbert 综合征: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 增高而出现黄疸。

6. 核黄疸: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 不能形成CB 导致血中UCB 增多,而出现黄疸,血中UCB 甚高,多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咳 嗽 与 咳 痰、咯 血

1. 咯血

2. 咳痰

1.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2. 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呕 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皮 肤 黏 膜 出 血

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一 般 检 查

1. 正力体型 2. 无力体型 3. 超力体型 4. 生命体征 5. 意识 6. 急性面容

7. 慢性面容 8. 二尖瓣面容 9. 满月面容 10. 甲亢面容 11. 伤寒面容 12. 自动体位 13. 强迫体位 14. 被动体位 15. 辗转体位 16. 蹒跚步态 17. 醉酒步态 18. 慌张步态 19. 跨阈步态 20. 斑疹 21. 丘疹 22. 斑丘疹 23. 出血点 24. 瘀斑 25. 紫癜 26. 蜘蛛痣 27. 水肿

2. 1. 正力体型是指身体各部分匀称适中,一般正常人多为此型。

2. 无力体型是指体高肌瘦,颈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

3. 超力体型指体型粗壮,颈短粗,面红,肩宽平,胸围增大,腹上角大于90°。

4. 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是体格检查必检的项目之一。

5. 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6. 表现为面色潮红、兴奋不安,表情痛苦,有时伴有鼻翼煽动,口唇疱疹等。

7. 面色灰暗或苍白,面容憔悴,双目无神,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8. 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紫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9. 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有痤疮,女性可有小须。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10. 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瞬目减少,兴奋不安,烦躁易怒或惊愕表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1.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常见于伤寒。

12. 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或患一般疾病或疾病早期。

13. 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病人常被迫采取的体位。

14. 病人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见于瘫痪、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病人。

15. 病人腹痛时,辗转反侧,坐卧不安。

16. 身体左右摇摆,见于佝偻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17. 行路时驱干重心不稳,步态紊乱似醉酒状,见于酒精中毒、巴比妥中毒或小脑疾患。

18. 由于肌张力增高,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震颤性麻痹。

19. 由于踝部肌腱、肌肉驰缓,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抬高下肢才能起步。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20. 局部的皮肤发红,一般不隆起皮面。

21. 为局限性、实质性、隆起的皮肤损害,表面可扁平、尖顶或有凹陷。

22. 斑丘疹是在丘疹周围有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

23. 皮肤与粘膜下出血直径不超过2mm 为出血点。

24. 瘀斑为皮肤与粘膜下出血直径超过5mm 。

25. 皮肤与粘膜下出血直径在3mm~5mm之间为紫癜。

26.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27. 过多的液体潴留在组织间隙中而出现肿胀时称为水肿。

基 本 检 查 方 法

3. 1. 检体诊断 2. 体格检查 3. 视诊 4. 触诊 5. 浅部触诊法 6. 深部触诊法 7. 双手触诊法 8. 深压触诊法 9. 冲击触诊法 10. 叩诊 11. 清音 12. 过清音 13. 鼓音 14. 浊音 15. 实音 16. 恶病质 17. 板状腹

4. 1. 检体诊断是医生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后,对病人疾病提出的初

步诊断。

2.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工具检查被检者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 视诊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被检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4. 触诊是医生通过手的感觉,来判断所触及的内脏器官及躯体部分的物理特征的一种诊断方法。

5. 将手轻轻放在被检查的部位上,运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弹力,柔和地进行滑动触摸,注意被检查部位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肿块或其他变化。

6. 用并拢的二、三、四指指端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或病变,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深部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7. 右手置于被检查部位,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肿块的背部,左手将被检查部位的脏器、肿块推向右手方向,此时的脏器或肿块被固定且更接近体表利于右手触诊。

8. 用一或二个手指指端在腹壁上垂直地逐渐用力按压,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

9. 以三或四个并拢的手指指短与福避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进行快而有力的连续冲击。

10. 使用手指、手掌、空拳、或叩诊锤按一定的方法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产生音响,然后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来判断脏器的状态及病变情况,或根据是否出现疼痛来判断有无病变或病变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

11. 是一种音调较低、音响较强、震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12. 是一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介于清音和鼓音之间的声音。

13. 是一种和谐的低音,类似击鼓音;与清音相比音响更强、震动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脏器时出现。

14. 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震动持续时间较短的声音。

15. 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较弱、震动持续时间更短的声音。

16. 长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如肿瘤、结核病或甲亢等,可表现明显消瘦的外观,严重者称恶病质。

17. 全腹膜炎时腹肌高度紧张、腹肌痉挛强直,称板状腹。


相关内容

  • tjstart儿科学考试
  • [儿科学]09级医管 选择(1分*20个)考得比较细,应用性的比较多 名解(5分*4个)生理性贫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high risk infant.koplik 斑 简答题(10分*4个)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肾病综合症的并发症.病理性黄疸的指征.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病例分析:肺炎合并心衰20分 ...

  • [护理学导论](专升本)参考答案第一章
  • <护理学导论>(专升本)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D 3. B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E 2. A B C D E 三.填空题: 1.国际护士会 2.个案护理 综合护理 四.简答题: 1.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人.环境.健康和护理 人:是护理的服务对象,是 ...

  • 疾病诊断步骤.临床思维方法和循证医学试题及答案
  • 疾病诊断步骤.临床思维方法和循证医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A型题] 1.某病人长期发热,皮肤.关节.心.肝.肾各方面都有病态表现时,下列哪种诊断可能性最大 ( ) A.风湿 B.结核 C.肝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肾脏疾病 2.下述哪项不属诊断思维的注意问题 ( ) A.现象 ...

  • [内科学]各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本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尤其是急诊科,但是由于它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所以上课时一般不会讲,考试也一般不考,所以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个人认为,有时间的话还是熟悉一下,毕竟上了几年学,如果连这么简单的病都不会处理,我想也够没面子了吧? ...

  • 诊断学题目及答案
  • 一. 名词解释题(每题2分,共4分) 1.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6%),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2.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上. 二. ...

  • 影像名词解释及问答 鉴别诊断
  • 名词解释 胃食管前庭段:食管远端至胃贲门长约3-5cm的一段食管,其神经支配与其上方的食管及其下方的胃不同.该段大部分位于膈下和膈食管裂孔内,小部分位于膈上,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 毛刺征:毛刺征: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 胸膜凹陷征:邻近胸膜的肿块,其内纤维反应收缩牵拉胸膜可形成胸膜凹 ...

  • 放射诊断常用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 空腔(air containing space )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构成空腔的壁薄而均匀.合并感染时,腔内可见液平面,空腔周围亦可见实变影. 2. 肺门截断现象-肺门区动脉显著扩张,外围肺动脉分支细小,即" 截断现象&quo ...

  • 卫生统计学 名词解释
  • 一.名词解释 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 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 ...

  •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 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是心理学科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