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虚实

古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手法的具体应用

诗词鉴赏作为语文学科中考查能力等级最高(E级)的题目,主要涉及形象、语言、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简言之,就是“象、意、境、技、旨”。“虚实相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是经常出现的考查内容,考生在答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下面,笔者就此浅淡拙见,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词理论中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简单地说,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和具体的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其他手法不同,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直接为实,间接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等等。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适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象、不同的方式。明确虚实的内容,辨清二者的关系,将对鉴赏诗词大有裨益。

一、“虚”“实”的内容

在诗词中,一般情况下,是指以下两种情形。

(一)景的虚实。即眼前已知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虚景常包括三种类型。

1.神魔世界和梦境。

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全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

2.已逝之景和幻境。

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在眼前。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都是存在的,但非眼前之景,是虚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回忆少女时期的往事,也属虚境。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幻觉也是虚境。如曾公亮《宿甘露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前两句中“千峰”“万壑”都是虚的,可以看作是一种幻觉。潮湿的水气和翻滚的松声把他带进了一种错觉中,他仿佛置身于千峰之上,山中云气扑面而来,又好像来到岩壑深处,风卷松声,就在床底袭来。这番幻觉为后面的进一步设想先垫了一个台阶。

3.未来之景和设想。

这类虚境,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是虽在当下发生,但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重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是实写自己灯前枯坐思家情形,而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是虚写,突出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之感。

(二)景与情的虚实。即写景是实,抒情、议论是虚。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前两句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是实写。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虚拟议论。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屡遭打击和陷害,但决不会低头,要一尘不染,保持玉壶冰心般洁白的品质。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在表现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化虚为实,把无形的愁思,化作了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抒情是虚,写景是实。

二、“虚”“实”的关系

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所指出的:“‘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彼此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是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景则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如今所见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突出了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是实写,李花开放,正是春色;而园中春色呢,却无缘看到,是虚写。但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体体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物。这一番景象,不正是春天盎然生机的展现吗?

3.实景和虚境,有时是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话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话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这种抱负与哲理就是诗中的虚写。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前两句“松下问童子,云师采药去”是实写,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也是童子的回答,看似实写,实则虚言,不仅写出了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符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虚实结合。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写的内容经常不是重点,而是抒怀、遣兴、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尽管抽象,却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与诗歌形象、意境、主旨的关系上。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使作品中的形象更丰满。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2.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九。前两句叙述,雨歇之后舟行溪中,后两句写朋友居处的环境。从题目中“寻”可见,后两句所写景物并非即目所见,而是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住处所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这番遐想,使得这首本来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从而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3.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如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诗的上阕从“吹角连营”开始虚写,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使兵士们欢欣鼓舞,他们饱餐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下阕继续虚写,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这番想象,突出地展示了词人的壮志,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沉痛的慨叹!壮与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对照中,词人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就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了。

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四、怎样解答虚实相生的诗歌鉴赏题

首先,要弄清楚诗歌中哪些内容是虚写,哪些是实写,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对虚实结合的诗词,答题时的一般步骤是: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3、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一)解答示例

下面,以几则习题为例。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

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本题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考查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我们解读诗句,不难发现,前两句是实写淮河两岸情景,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两处都是实景,分析其中的虚笔,就可以从抒发的情感上来感悟,看实景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思。联系注解可知,淮河此时已成宋、金国界,诗人奉命送金使北还经过此处,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所以,从前两句实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叹,从后两句鸥鹭飞翔的景象中传达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示例: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赏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前两句写江楼设宴饯别和送友人上船,是实景。后两句以“忆”字引出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恐怕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他的梦境,让他愁绪满怀吧。后两句设想别后情景,已是虚幻,而梦中听猿,更是幻中之幻。所以扩大了诗歌意境,并颅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答案示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对此类诗词进行鉴赏时,须紧紧抓住实境并以实境为依托,实现对实境画面的不断延伸和扩大,同时立足延伸画面,注重情思体悟,方可不断开拓诗词的审美想象空间,把握诗词的灵魂

关键词:高考 诗词 虚实 手法

摘要:古典诗歌在表现人物、景色、情感、心理社会等复杂意象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它能使作品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能使文笔简约,结构紧凑;能创造含蓄新颖的意境,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中之“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突”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正因如此,高考试题中会屡有涉及,但广大考生又觉困惑,故有说一下的必要。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

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是具体而言,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

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因此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绵绵不绝。故写愁,一倍增其愁;言乐,一倍增其乐。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第四句“凝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壮拟庐山瀑布,是虚写,但写得生动逼真,夸张而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笛,使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虚实相生法的表达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法,可以达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景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具体而言,虚实相生法的作用是:

1、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语文第三册)一诗便是明证。全诗以静溢优美的湖月写到绮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化为仙境。诗人淋漓尽致地挥洒如椽巨笔,写他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以此来衬托灵魂的苦闷。这种虚实相生手法,使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一种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真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广阔引人联想的境界美。

2、通过虚实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达情丰富深刻。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联开篇点题,以明月起兴,“天涯”照应题之“远”,而“共此时”设想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望月的情景,情景交融,超越时空,自然真切。颔联颈联全从虚处落笔,描绘出在溶溶月色下,伫立庭院,难解相思,露湿衣衫的情人形象,从而烘托出诗人对情人缱绻的思恋之情。

3、通过产结合,使诗的结构更加紧凑,意象更为充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二两句,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之景描绘结合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出真挚的感情。三、四句借对梦境的描写衬托诗人摆脱尘器后的愉悦之情。全诗绘景叙事,由景而梦,虚实

结合,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加之虚实结合的意象营构,使诗境显得缥缈奇幻。

4、通过虚实相生,开拓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题。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面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首句落笔历史人物贾谊,以此映衬自身遭遇,流露出对迁 的不满,后两句借笛声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决不会有梅花之落,但是诗人由笛声触发而想象到动听的笛声仿佛梅花满天飘落的情景,深婉传出诗人冷落的心境,烘托出了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结,意境苍凉无穷。

四、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清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录》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不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里道出了虚实相生的关系,其实也是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之一种,那么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会是怎样呢?

1、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诗中借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志、理、趣等,朱喜《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但诗中让人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中表达人生情趣,这便是虚。

2、意象为实,意境为虚。诗人在客观物象的描写中开拓出一片令人联想的审美空间。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亮雁满回塘”。颔联写诗人在山村茅店里宿夜,天未明时被鸡声唤起赶路;这时,天边残月犹存,村外板桥上铺着一层白霜,有人踏了过去,留下了一行稀疏的脚印的景象,但透过这个实境的画面,我们却能推想到野况羁愁的苍凉意境。

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诗人为了抒情达意的深婉,常常会从侧面落笔写来,或烘托或暗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月”,“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托出瑟琶声的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明月江水寒”则写出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4、具象为实,抽象为虚。诗人常用巧比妙喻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抽象的情思。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壮言夸饰与巧比妙喻之法变无形于有形,写出自己心中的无限感伤与愁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词人以实写虚,化无形于有形,极富感染力。

5、眼前为实,过去为虚。诗人在描写眼前景象时,常插入经历过的,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情怀。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偿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诗人借者昔日的繁华景象与今日鹧鸪乱飞的破败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6、现时为实,将来为虚。即诗人通过对未来之境的设想,来对比或烘托当前之境,从而抒情。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动波渡下,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对未来团聚喜悦的虚拟,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即通过虚拟对方的幻觉性事象,设身处地,从对方落笔,翻进一层,深婉达情。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满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首二句写橘柚飘香,江风吹雨的情景烘托环境气氛;后两句诗人脱去现境之束缚,以“忆”字勾勒,不写本面“写对面”,用虚拟之法,设想友人已在潇洒之上,这时月色凄寒,清猿哀鸣,使得他愁思满怀,别梦悠悠。代友人言愁,正是深一层地写出自己的别愁诗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全以为“对面”的友人的设想中曲曲翻出,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不尽。

古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手法的具体应用

诗词鉴赏作为语文学科中考查能力等级最高(E级)的题目,主要涉及形象、语言、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简言之,就是“象、意、境、技、旨”。“虚实相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是经常出现的考查内容,考生在答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下面,笔者就此浅淡拙见,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词理论中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简单地说,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和具体的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其他手法不同,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直接为实,间接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等等。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适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象、不同的方式。明确虚实的内容,辨清二者的关系,将对鉴赏诗词大有裨益。

一、“虚”“实”的内容

在诗词中,一般情况下,是指以下两种情形。

(一)景的虚实。即眼前已知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虚景常包括三种类型。

1.神魔世界和梦境。

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全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

2.已逝之景和幻境。

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在眼前。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都是存在的,但非眼前之景,是虚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回忆少女时期的往事,也属虚境。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幻觉也是虚境。如曾公亮《宿甘露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前两句中“千峰”“万壑”都是虚的,可以看作是一种幻觉。潮湿的水气和翻滚的松声把他带进了一种错觉中,他仿佛置身于千峰之上,山中云气扑面而来,又好像来到岩壑深处,风卷松声,就在床底袭来。这番幻觉为后面的进一步设想先垫了一个台阶。

3.未来之景和设想。

这类虚境,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是虽在当下发生,但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重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是实写自己灯前枯坐思家情形,而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是虚写,突出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之感。

(二)景与情的虚实。即写景是实,抒情、议论是虚。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前两句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是实写。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虚拟议论。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屡遭打击和陷害,但决不会低头,要一尘不染,保持玉壶冰心般洁白的品质。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在表现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化虚为实,把无形的愁思,化作了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抒情是虚,写景是实。

二、“虚”“实”的关系

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所指出的:“‘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彼此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是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景则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如今所见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突出了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是实写,李花开放,正是春色;而园中春色呢,却无缘看到,是虚写。但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体体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物。这一番景象,不正是春天盎然生机的展现吗?

3.实景和虚境,有时是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话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话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这种抱负与哲理就是诗中的虚写。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前两句“松下问童子,云师采药去”是实写,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也是童子的回答,看似实写,实则虚言,不仅写出了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符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虚实结合。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写的内容经常不是重点,而是抒怀、遣兴、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尽管抽象,却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与诗歌形象、意境、主旨的关系上。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使作品中的形象更丰满。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2.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九。前两句叙述,雨歇之后舟行溪中,后两句写朋友居处的环境。从题目中“寻”可见,后两句所写景物并非即目所见,而是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住处所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这番遐想,使得这首本来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从而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3.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如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诗的上阕从“吹角连营”开始虚写,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使兵士们欢欣鼓舞,他们饱餐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下阕继续虚写,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这番想象,突出地展示了词人的壮志,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沉痛的慨叹!壮与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对照中,词人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就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了。

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四、怎样解答虚实相生的诗歌鉴赏题

首先,要弄清楚诗歌中哪些内容是虚写,哪些是实写,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对虚实结合的诗词,答题时的一般步骤是: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3、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一)解答示例

下面,以几则习题为例。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

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本题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考查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我们解读诗句,不难发现,前两句是实写淮河两岸情景,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两处都是实景,分析其中的虚笔,就可以从抒发的情感上来感悟,看实景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思。联系注解可知,淮河此时已成宋、金国界,诗人奉命送金使北还经过此处,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所以,从前两句实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叹,从后两句鸥鹭飞翔的景象中传达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示例: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赏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前两句写江楼设宴饯别和送友人上船,是实景。后两句以“忆”字引出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恐怕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他的梦境,让他愁绪满怀吧。后两句设想别后情景,已是虚幻,而梦中听猿,更是幻中之幻。所以扩大了诗歌意境,并颅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答案示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对此类诗词进行鉴赏时,须紧紧抓住实境并以实境为依托,实现对实境画面的不断延伸和扩大,同时立足延伸画面,注重情思体悟,方可不断开拓诗词的审美想象空间,把握诗词的灵魂

关键词:高考 诗词 虚实 手法

摘要:古典诗歌在表现人物、景色、情感、心理社会等复杂意象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它能使作品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能使文笔简约,结构紧凑;能创造含蓄新颖的意境,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中之“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突”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正因如此,高考试题中会屡有涉及,但广大考生又觉困惑,故有说一下的必要。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

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是具体而言,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

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因此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绵绵不绝。故写愁,一倍增其愁;言乐,一倍增其乐。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第四句“凝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壮拟庐山瀑布,是虚写,但写得生动逼真,夸张而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笛,使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虚实相生法的表达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法,可以达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景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具体而言,虚实相生法的作用是:

1、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语文第三册)一诗便是明证。全诗以静溢优美的湖月写到绮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化为仙境。诗人淋漓尽致地挥洒如椽巨笔,写他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以此来衬托灵魂的苦闷。这种虚实相生手法,使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一种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真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广阔引人联想的境界美。

2、通过虚实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达情丰富深刻。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联开篇点题,以明月起兴,“天涯”照应题之“远”,而“共此时”设想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望月的情景,情景交融,超越时空,自然真切。颔联颈联全从虚处落笔,描绘出在溶溶月色下,伫立庭院,难解相思,露湿衣衫的情人形象,从而烘托出诗人对情人缱绻的思恋之情。

3、通过产结合,使诗的结构更加紧凑,意象更为充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二两句,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之景描绘结合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出真挚的感情。三、四句借对梦境的描写衬托诗人摆脱尘器后的愉悦之情。全诗绘景叙事,由景而梦,虚实

结合,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加之虚实结合的意象营构,使诗境显得缥缈奇幻。

4、通过虚实相生,开拓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题。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面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首句落笔历史人物贾谊,以此映衬自身遭遇,流露出对迁 的不满,后两句借笛声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决不会有梅花之落,但是诗人由笛声触发而想象到动听的笛声仿佛梅花满天飘落的情景,深婉传出诗人冷落的心境,烘托出了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结,意境苍凉无穷。

四、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清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录》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不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里道出了虚实相生的关系,其实也是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之一种,那么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会是怎样呢?

1、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诗中借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志、理、趣等,朱喜《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但诗中让人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中表达人生情趣,这便是虚。

2、意象为实,意境为虚。诗人在客观物象的描写中开拓出一片令人联想的审美空间。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亮雁满回塘”。颔联写诗人在山村茅店里宿夜,天未明时被鸡声唤起赶路;这时,天边残月犹存,村外板桥上铺着一层白霜,有人踏了过去,留下了一行稀疏的脚印的景象,但透过这个实境的画面,我们却能推想到野况羁愁的苍凉意境。

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诗人为了抒情达意的深婉,常常会从侧面落笔写来,或烘托或暗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月”,“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托出瑟琶声的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明月江水寒”则写出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4、具象为实,抽象为虚。诗人常用巧比妙喻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抽象的情思。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壮言夸饰与巧比妙喻之法变无形于有形,写出自己心中的无限感伤与愁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词人以实写虚,化无形于有形,极富感染力。

5、眼前为实,过去为虚。诗人在描写眼前景象时,常插入经历过的,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情怀。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偿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诗人借者昔日的繁华景象与今日鹧鸪乱飞的破败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6、现时为实,将来为虚。即诗人通过对未来之境的设想,来对比或烘托当前之境,从而抒情。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动波渡下,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对未来团聚喜悦的虚拟,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即通过虚拟对方的幻觉性事象,设身处地,从对方落笔,翻进一层,深婉达情。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满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首二句写橘柚飘香,江风吹雨的情景烘托环境气氛;后两句诗人脱去现境之束缚,以“忆”字勾勒,不写本面“写对面”,用虚拟之法,设想友人已在潇洒之上,这时月色凄寒,清猿哀鸣,使得他愁思满怀,别梦悠悠。代友人言愁,正是深一层地写出自己的别愁诗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全以为“对面”的友人的设想中曲曲翻出,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不尽。


相关内容

  • 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
  • 在一次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不少诗词界的前辈都把虚实相生作为诗词创作的经验之谈.其实,明代诗论家屠隆早就说过,"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从根本上说,虚实相生是诗词意境的基本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诗词创作的 ...

  • 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 古典诗词 的含蓄 美 ◆江 苏省 扬 州市江 都 区邵伯 镇 中学 王 义挺 我 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 十分讲 究形 式美 .形象 美. 音乐美 等美学特质 , 还 十分推崇 含蓄美 . 因为我 韵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 ( 二) 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表 现手 法 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 ...

  • 古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
  • 摘 要:古典诗词鉴赏是中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之处.一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理解能力不高所致:二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语言含蓄.表达委婉.善于用典的特点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古典诗词表现手法分析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掌握,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主旨,接近作者本意. 关 ...

  • 李清照词作的意境美
  • 第33卷 第6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 李清照词作的意境美 魏飞莲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摘 要:李清 ...

  • 雨霖铃说课稿
  •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教师考试直播课堂 每周一晚19:30 [湖北教师招聘网校提分课程!] 2014年湖北省农 村义务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 教学重点 ...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1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三维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 ...

  • 高考古诗词鉴赏·欧阳修的[琅琊溪]
  •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试题]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 ...

  • [苏幕遮]教案
  • <苏幕遮>教案 高二语文 雷明娇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1.因声 ...

  • 词类划分与词性定位
  • 词类划分与词性定位 当代西方语法,词类划分为名.动.形.副.介.连.数.量.叹词等,古典诗词词类划分较为简单,词类仅划分为实字词虚字词,其相互对应关系,当代学者启功将其概括为:"实字即包括今之所谓名词,虚字即包括今之动.状(性状,即形容词).附(副).介.叹等类." 词类划分的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