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_裴书研

52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3期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裴书研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关键词:商周,青铜壶,发展阶段,器形演变

摘要:青铜壶从商代早期出现至战国晚期经历了1200多年,在商周青铜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收集整理1178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壶进行了分类分期研究,总结器形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青铜壶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其间出现了两次器形更替和三个高峰。

KEYWORDS:ShangandZhouDynasties,Bronzehuvessels,Developmentalstages,Changesinmorphology

ABSTRACT:EmergingfromtheEarlyShangdynasty,bronzehuvesselswereusedformorethan1,200yearsuntiltheLateWarringStatesperiod.Giventhefactthatitshistoryisalmostaslongasthemostimportantvessel-dingtripods,thistypesofves-selsoccupiesanessentialpositioninthestudyofShangandZhoubronzes.AcomprehensiveanalysisofbronzehuvesselsoftheShangandZhoudynasties,nonetheless,hasbeensignificantlyunderexplored.Manykeyissuesrelatedtothistypeofbronzesarestillpoorlyunderstood.Theauthorconductsclassificationandtypologicalanalysesofthistypeofvesselandpresentstheresultsherebaseduponadatasetincluding1,178piecesofbronzehuvessels.Theauthorsummariesthegeneralpatternsofchangesinthemorphology.Mostimportantly,thisarticleidentifiesthatitsoveralldevelopmentrepresentsthreemajorstages,includingtwomajorshiftinthedesignoftheshapeandthreepeaksinthisdevelopment.

青铜壶作为一类重要的铜礼器,贯穿了青铜器流行的整个时期。商周时期的青铜壶,数量庞大,器形纷繁复杂。过去学界对其研究,无论还是整体的涵盖范围上,从收集器物的数量上,

都显得单薄,仅是对部分器形用类型学分析的方法作分类,或是归纳某一地区、某一时代青铜壶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而青铜壶的发发展的特点,

展不受制于地域的界限,也未跟随朝代的变革而直接改变,以往的研究均无法全面看出青铜壶演变规律。青铜壶的器形变化与其发展阶段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个发展阶段器形上都有全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建立青铜壶发展变化的谱系是非这也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常重要的,

一、青铜壶的器形分类

此次共收集整理商周时期青铜壶1178件,其中包括出土铜壶669件,传世铜壶509件,另有青铜壶盖19件,铭文拓片83件。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在此逐一分析,我们按照其共性、特点

等方面总结归纳,使用类型学方法对青铜壶分型分式,用来诠释青铜壶的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将出土青铜壶根据铸造及使用方式的差异、时代2.贯耳壶(B的先后关系分为:1.提梁壶(A型)、

3.提链壶(C型)、4.环耳壶(D型)、5.爬兽型)、

6.铺首衔环壶(F型)、7.无耳壶、8.耳壶(E型)、

9.扁壶、10.蒜头壶、11.特殊造型壶(表瓠壶、

一)。其中前6类占总数的87.1%(表二),为主流青铜壶;后4类占总数的12.9%,为非主流青铜壶。从器形特征的共性看,主流青铜壶可分为二属,一为提壶属,占总数的33.3%,即1~3类壶;另一为捉手壶属,占总数的53.8%,即4~6类壶。下面通过对主流型壶(1~6类壶)所属时代的探讨,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及各类器形间的相互关系。

二、青铜壶器形发展的各期段

在研究青铜壶器形演变时,探讨各型壶的共存时期、器形更替时期是理清形制变迁的关键。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表一

商周青铜壶器形分类

53

期,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壶经历了三次繁荣。下文对青铜壶发展的三次繁荣进行探讨。

三、青铜壶的首次繁荣

第一阶段(一期至三期),有铭文的壶近一

半,故本阶段的青铜壶最为世人所青睐。从发展角度看,呈现出一个快步上升情况,产生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至商代晚期晚段(殷墟数量突增,不仅器体高大厚重,而且造三期)时,

型端庄典雅、形制多样。纹饰以肃穆的兽面纹为主体,云雷纹衬底的通身满花,以及盖、颈、圈足三周纹饰的壶占大半,纹饰细致生动,所具有的

我们依照每件青铜壶所属时代,将青铜壶的发展

分为十一期。一期为商代早、中期,二期为商代晚两段),三期为西周早期,四期晚期(分为早、为西周中期,五期为西周晚期,六期为春秋早期,七期为春秋中期,八期为春秋晚期,九期为战国

十期为战国中期,十一期为战国晚期。下早期,

面对1026件主流青铜壶,按时代进行分段分期,以此来建立青铜壶发展演变的谱系。

一期有主流青铜壶8件,占主流壶的0.8%。其中出土4件,占出土量的0.7%;传世4件,占传世量的0.9%(其它各期青铜壶数量及占比,见附表三)。

通过对主流青铜壶各期段器形的整理,可清晰的看出青铜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器形更替的现象(见附图一、二、三),共经历了两次界限清晰的器形更替,可以说青铜壶各型器都经历了共存、延续、更替(或消亡)。根据这一情况将青铜壶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期至三期;第四期至七期;第三阶段,八期至十一期。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共有主流壶246件,占主流壶的24%。其中出土76件,占出土量的13.2%;传世器最多,共170件,占传世量的37.6%(其它各段青铜壶数量及占比,见附表三)。通过对主流青铜壶各期段数量的统计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壶的数量由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是逐渐上升的,这符合器物发展的规律。在青铜壶第一阶段中二、三期数量最多,第二阶段六期数量最多,第三阶段九期数量最

青铜壶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高峰多。由此可见,

神韵也是后来铜器所无法企及的。西周早期,虽

然在数量上略有增加,但器型却逐渐缩小,纹饰也趋于简化,铸造工艺渐不及前,诸多器形经过

使得青铜壶在西周早期这一时期后便消失不见,步向发展的波谷期。

一期出现的均为“提壶属”青铜壶,有长颈

表二

各类青铜壶统计表

出土出土比%传世传世比%总数占总比%[1**********]1

85.823.56.39.67.662.326.34.631.414.21.81.61.81.17.9100

[***********][***********]9

88.846.219.620.75.942.618.72.221.711.22.41.82.60.34.11000

[***********][***********]741178

87.133.312.114.36.953.8233.627.212.921.72.10.86.3100

类型主流壶提壶属提梁壶类贯耳壶类提链壶类

捉手壶属417环耳壶类176爬兽耳

壶类

31

铺首壶类210非主流壶无耳壶类瓠壶类扁壶类蒜头壶类特殊造型壶类总计

[1**********]669

54

表三段

主流壶各期统计表期一期一

二期三期四期二

五期六期七期八期三

九期十期十一主流壶总计

出土数%阶段合计出土比%传世数传世比%阶段合计%[***********]668574

0.76.16.46.38.913.98.27.315.315.111.8100

574

100

284

49.5

214

37.3

76

13.2

[***********]24452

0.918.118.610.28.8101.17.712.46.95.3100

452

100

146

32.3

136

30.1

170

37.6

总计[***********][1**********]6

研究与探索

总比%阶段总比%0.811.411.888.812.25.17.51411.49100

1026

100

430

41.9

350

34.1

246

24

1、2)、圆腹提梁壶(Aa型Ⅰ式,图一,直颈垂腹提

3)、图一,椭口短颈贯耳壶(BaⅠ,图梁壶(AbⅠ,

4)。这一时期的提梁壶,一,出土及传世的数量

很少,且分散于各地的早、中商遗址中。从目前的材料看,黄陂盘龙城出土的提梁壶时代最

[2]

早,而后秦岭以南城固龙头镇出土的提梁壶与:“汉中在二里冈其形制相似。朱凤瀚先生认为

上层时期即与郑州地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接触,但从青铜礼器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程度看,这种接触也可能是间接的、辗转的,是承袭了另一与二里冈文化有直接接触的文化所变异的结[3]

果”。中原地区作为商代早、中期中心,这一时故城固提梁壶应是受到其期尚未发现AaⅠ壶,

他地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而后器形上并没有直BaⅠ壶均出土于郑接性的延续发展。AbⅠ壶、

[4]

Ab型与Aa州商城,是早商时期的中心之地,型情况相似,并没有直接承袭早商器形风格,器

形有较为明显的变化。BaⅠ壶是早商时期出现后便一直延续发展的唯一一类壶。可见,一期青铜壶发展尚不成熟,是商周青铜壶的雏形期。“提壶属”二期亦为青铜壶。形制上有AaⅠ

6)、5)、壶(图一,长颈方腹提梁壶(AaⅡ,图一,

7)、短颈圆腹提梁壶(AaⅢ,图一,椭口圆腹提梁8)、壶(AbⅡ,图一,橄榄体提梁壶(AbⅢ,图一,

9)、10)、BaⅠ壶直颈垂腹贯耳壶(BaⅡ,图一,

[1]

(图一,11)。其中,属殷墟一期的壶尚未发现,殷

其余均为殷墟三期。因此,将墟二期的有59件,

商代晚期青铜壶分为早、晚两段,殷墟二期为早

三期为晚段。段,

表四型式AaⅠAaⅡAaⅢAbⅠAbⅡAbⅢA型BaⅠBaⅡBbⅠBbⅡBcⅠBcⅡBcⅢBdB型DaDbⅠDbⅡDcD型

提壶属各型器统计表

期1-222-312-32-31-31-324-553-75-773-41-768-99-10

土[**************]-[1**********]

出土比%1.50.330.22.10.27.340.51.901.20.70.32.511.10.54.41.62.48.9

传世16241-[**************]-[1**********]0

传世比%3.50.49.108.70.422.110.80.22.90.23.10.205.823.21.32.91.11.36.6

总量[***********][***********]

占总比%2.40.45.70.14.90.313.870.42.30.120.50.2416.50.93.71.41.97.9

9-11146-1151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55

图一

1.1974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M1∶9)郑州人民公园(C7M9∶4)(壶)(M5∶795)

8.1980陕西宝鸡竹园沟(M4∶8)

第一阶段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

3.1982河南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H1∶11)6.1976河南安阳殷墟(M5∶765)

10.1965陕西绥德墕头村

4.1954河南

7.1955陕西岐山贺家村11.1976河南安阳殷墟

15.1981陕西

注:器物图均为各型式器

2.1981陕西城固龙头镇(T∶5)

5.1936河南安阳殷墟小屯(M331∶R2066)

9.1972陕西扶风刘家村丰姬墓(5)

12.1975陕西扶风召李村(M1∶6)13.1966陕西岐山贺家村14.1966现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向壶)

17.1986陕西淳化(CHXM3)

长安斗门镇(M17∶43)16.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藏(姪妊壶)

器型号旁边标z皆是该型中有自名为壶者物标本,

Ab从器形演变上看,提梁壶由一期中AaⅠ、Ⅰ壶演变出诸多新器形,且数量突增。BaⅠ壶本期延续一期器形继续发展,数量上亦大幅增加。这两类青铜壶是流行于商代晚期的主要器形。从传世器数量也可以明显看出,本期壶是收藏的其器形高大厚重,铸造工艺精湛,纹饰主要对象,

雍容繁复。因此,二期在青铜壶的发展中是第一个繁盛期,也是青铜壶第一阶段中的高峰期,所出现的新器形,也是西周时期部分流行壶的原形代表。

,三期主流青铜壶仍为“提壶属”其中二期AaⅡ壶本期已消失不见。AaⅢ(图流行的AaⅠ、

12)、AbⅡ(图一,13)、AbⅢ(图一,14)、BaⅠ一,

(图一,17)壶延续发展,新出现圆口长颈贯耳壶(BcⅠ,16)、15)。图一,橄榄体贯耳壶(Bd,图一,从数量上看,与商代晚期相近,本期停滞增长。提梁壶、贯耳壶的高度都有所缩减,铸造工艺及

纹饰趋于简化,造型承袭商代晚期之风,器形变化很小,纹饰、装饰等方面承接二期风格。邹衡:“殷墟四期的某些单位的年代实际上先生认为

[5]

已经到了西周初年”,西周早期不同地域间历

史进程与文化发展不同步,周人灭商后部分地区仍延续着殷人文化。周王朝初建,百废待兴,青铜器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三期青铜壶进入了一个发展缓慢的波谷期。

第一阶段,青铜壶的发展经历了兴起、繁荣、逐步暂缓的过程,而这一阶段的青铜壶,在商周时期所有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提梁壶是最早出现的一类,从兴起至消亡均在这一阶段,流行时间与青铜卣相近,一直以来器形与青铜卣混迹,因此多有学者认为商代青铜礼器中的提梁壶应归为卣类。就这一情况,笔者先前已经做过论述,将提梁壶与卣作以界定多有自名为壶者

[7]

[6]

。此外,提梁壶中

(见图标Z器),是可以明确

56

表五型式CaCbCcⅠCcⅡCcⅢCcⅣC型EaEbE型FaⅠFaⅡFaⅢFbFcF型

捉手壶属各型器统计表

期4-74-74-65-75-65-64-77-98-97-98-118-118-108-1010-118-11

出土[***********][1**********]210

出土比%10.84.93.85.64.41.230.74.50.95.46.614.17.22.16.636.6

传世[***********]310623111

传世比%10.65.13.80.90.20.4210.71.72.46.49.52.21.35.124.5

总量[***********][**************]21

占总比%10.753.83.52.50.926.42.81.34.16.512.151.85.931.3

研究与探索

21)、器形有圆口扁腹环耳壶(Ca,图二,方口圆

22)、腹环耳壶(Cb,图二,方口垂腹环耳壶(Cc23)、Ⅰ,图二,方口圆腹贯耳壶(BbⅠ,图二,

20)。延续发展的器形有BcⅠ(图二,19)、Bd(图二,18)壶。贯耳壶在本期数量上有所增加,器物也较西周早期更为精美。新出现的Ca型壶,器体高大,器壁厚重。方壶在本期始现,区别主要是盖、口、圈足的截面呈椭方形,而腹部圆鼓,这种器形特点的方壶,不仅在环耳壶类出现,贯耳壶类中也开始流行,且多为成对(2件器形相同)出现,与圆口壶一并成为第二阶段的主流型壶。

五期青铜壶多是上期器形的延续,如Ca(图28)、Cb(图二,29)、CcⅠ(图二,30)、BbⅠ二,

(图二,27)、BcⅠ(图二,24)在本期均延续发展。此外,新出形制相近的新器形,如:Bc型中,新出25);Cb型中,图二,新出圆口短颈贯耳壶(BcⅡ,

26);Cc型中,方口直颈贯耳壶(BbⅡ,图二,新31)、图二,长颈折出长颈垂腹环耳方壶(CcⅡ,32)、腹环耳方壶(CcⅢ,图二,宽体折腹环耳方33)。可见,壶(CcⅣ,图二,本期新出的器形也

未有大的变革。环均是之前器形的延续和演变,

耳壶数量较之前大有增加,已成兴起之势,形制

与西周中期相较基本看不出变化,制作工艺也与但略为粗糙。纹饰虽延续了西周中期出之相近,

但整体上也有所简化,铭文篇幅及现的新纹饰,

器形为壶的。西周中期青铜壶新出器形中,亦有

自名为壶者。因此,从壶的整体发展和演变上提梁壶应属商式铜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看,

而西周早期仍有沿用,但自西周中期始便不再出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商式铜器向周式

也是青铜壶出现器形更替的根铜器转化的体现,本原因。

四、青铜壶的二次繁荣

第二阶段(四期至七期),大部分商人使用

的酒器在本期已很少见到,而壶仍继续延续发

出现了诸多新的器形。这一次器形更替,使展,

青铜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制作工艺、器形高度、容积等方面,皆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纹饰一改之前的兽面纹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被十字带纹、窃曲纹、几何纹等取代,显得器物更加规矩庄重。有铭铜壶近半数,铭文篇幅大有增加,内容更为详尽。经过西周中、晚期的奠定,春秋早期出现了青铜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不仅数量上较之前有大幅增加,铸造技术及工艺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捉手壶属”,“提壶属”四期青铜壶出现中贯耳壶仍延续发展,提梁壶消失。本期新出现的

内容也与之相近。

BcⅠ(图二,35)、BcⅡ(图六期的青铜壶,

36)、Ca(图二,37)、Cb(图二,38)、CcⅠ(图二,

39)、CcⅡ(图二,40)、CcⅢ(图二,41)、CcⅣ二,

(图二,42)壶,均延续五期风格继续发展。新出

34),现方口短颈提链壶(Da,图二,出土于山东滕州薛国故城,是提链壶类中最早期发现的一后消失不见。整体看件。此型壶仅在本期出现,

来,六期青铜壶虽然与五期没有太多变化,但数

量较之前大有增加,成为酒器组合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青铜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七期承接六期风格延续发展,而后各类器形走向消亡。本期青铜壶承接上期风格的器形有BcⅠ(图二,43)、BcⅡ(图二,44)、Ca(图二,46)、Cb(图二,47)、CcⅡ(图二,48),新出现

45)、器形有短颈球腹贯耳壶(BcⅢ,图二,方体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57

图二

18.1976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H1∶36)21.1976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H1∶19)24.美国米里阿波里斯美术馆藏(伯鱼父壶)语所藏(成伯邦父壶)眉县杨家村窖藏(J∶19)虢国墓地(M2010∶117)

第二阶段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

20.1960陕西扶风召陈村西周窖藏(散车父壶)

23.1976长安沣西马王村出土(娪壶)

27.台北中研院史

30.2003陕西

26.1993河南洛阳东郊C5M906

19.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孟父壶)25.上海博物馆藏(伯多人非壶)

22.1988陕西延长安沟乡岔口村出土(苏莀壶)

28.1992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1∶62)34.1978山东滕州薛国故城(M3∶9)

29.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1001)

32.河南平顶山市北滍村(M1∶82)

31.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19∶192)33.1991河南三门峡

35.1978河南信阳明港出土壶36.1986河南信阳平西村春秋墓(M5∶10)

39.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79)42.1995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M3∶4)

43.河

46.1998河南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

49.1960山西侯马

37.1990河南罗山高店(M2006∶53)南信阳平桥南山嘴(M1∶5)(T602K15∶12)上马村墓地(M15∶7)

38.2008河南洛阳润阳广场(M9950∶44)

40.1974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41.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6∶140)

44.1979河南罗山高店

47.1993河南南阳桐柏月河M1南坑∶1

45.1981河南信阳平桥西春秋墓M3

48.1998河南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T602K15∶14)

49)。Ea型壶器形高大,爬兽耳壶(Ea,图二,装

颈侧以两攀援回首之兽为耳,虽数量较饰华丽,

流行时间短,但器形特征明显,是捉手壶属中少,

器形特点最为鲜明的一类青铜壶。此类壶始现于春秋中期山西地区,可见春秋中期晋国铜器已具有了独特的铸造工艺,并且已超越了中原、关中等地。七期之后贯耳壶、环耳壶便消失,被新出现的器形所替代,出现了青铜壶第二次器形更替,是青铜壶形制变化的又一个分界点。

本阶段青铜壶从数量上看,较第一阶段大量增加,且仍为较高权力统治阶层使用。四、五期出土的青铜壶很大一部分出自窖藏,七、八期墓葬中青铜壶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也仅限于高等

级的墓葬。可见,青铜壶在本阶段尚未成为不可

或缺的常用礼器被大量使用。

五、青铜壶的第三次繁荣

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是商周青铜壶发展进

程中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流铜壶为铺首衔环壶类、提链壶类。其中提链壶类数量较少,铺首衔环壶类由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大量出现,成为第三阶段中青铜壶的主流器形。整体上看,精美器物的数量较之前大有缩减,铜质也已远不及从前,逐渐粗糙,明器化的现象增多。造型较单调,器形间差异较小。纹饰趋于简化,多为凸弦

58研究与探索

图三

50.1963山东临朐杨善村(公子土斧壶)山西长子东周墓(M7∶8)北随州擂鼓墩M2

第三阶段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

52.1994山西太原金胜村出土壶

53.1977

56.山西侯马下平望墓地57.2011山

60.1981湖

51.1988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M251∶579)

58洛阳王城广场战国墓(M37∶30)

54.1966河北容城南阳遗址55.1956山东临淄姚王村(国子壶)

东临淄市临淄区辛店二号战国墓(M2Q∶26)64.1982河南洛阳解放路(CIM395∶34)(M4∶11)

59.1978湖北随州擂鼓墩M1(C182)

61.1957河南陕县后川62.1964河北怀来北辛堡(M1∶87)

65.2003河南三门峡西苑小区(M1∶14)

63.1988山东阳信城关镇战国墓(YCM∶20)66.1977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M1dk∶8)

70.1980四川涪陵小田溪

67.1957湖南长沙烈士公园68.1992洛阳中州路东周墓(C1M3750)

71.1973四川成都西郊战国墓(M∶3)

74.1981山西文水上贤村75.1986湖北荆门包山(M2∶154)

69.1976湖北鄂城鄂钢(M53∶1)

72.1977河北平山中山国墓M2东库73.1976湖北江陵雨台山(M480∶2)

76.1957河南陕县后川

纹或素光。有铭文铜壶数量骤减,不及总数的1/5。唯有部分地区出土了少量战国早期的精美器物,铸造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器物的精致程度较之前有很大飞跃,使得青铜器的铸造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是青铜壶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战国中、晚期战争不断,青铜壶的发展再次停滞,并走向衰落。

八期青铜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此前流行的旧有器形全部消失。上期新出Ea型壶(图三,51),本期延续发展,器形较之前大有变化。新出

50)、图三,圆体爬兽耳直口短颈提链壶(DbⅠ,

52)、壶(Eb,图三,短颈圆腹铺首壶(FaⅠ,图三,

53)、54)、长颈圆腹铺首壶(FaⅡ,图三,长颈高

55)、图三,长体痩腹铺首壶圈足铺首壶(FaⅢ,

(Fb,56)。其中铺首衔环壶类是商周主流图三,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青铜壶中出现最晚的一类,

国晚期,也是秦汉铜壶的主要造型。

九期青铜壶在数量上较之前有所增加,器形57)、Ea(图三,变化不明显。其中DbⅠ(图三,60)、Eb(图三,61)、FaⅠ(图三,62)、FaⅡ(图三,63)、FaⅢ(图三,64)、Fb(图三,65)壶在本期均延续发展。提链壶新出现侈口鼓腹提链壶(Db58)、59)。Ⅱ,图三,长颈圆腹提链壶(Dc,图三,

可见,此时青铜壶的主流器形已变更为提链壶、铺首衔环壶,在其他青铜礼器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壶却有了全面的发展,可见礼制产生了诸多变化,更加看重器物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此时

仅提链壶类中各地域均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59

就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青铜壶共存。可见九期是青铜壶第二次器形更替后的大发展时期,器物精致程度上远优于战国中、晚期,是青铜壶发展的

除铺首衔环壶依然还大量第三个高峰期。而后,

存在以外,其余形式的青铜壶也都逐渐地减少或

消亡。

Db十期青铜壶在器形上是九期的延续发展,

66)、Dc(图三,67)、FaⅠ(图三,68)、Ⅱ(图三,

FaⅡ(图三,69)、FaⅢ(图三,70)、Fb(图三,71)

[8]

壶均大量出现。新出现了方体铺首壶(Fc,图72)。爬兽耳壶类本期已消失不见,三,提链壶类

探讨分期时,应注重在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背

景下,青铜壶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的差异。还应注意到,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统治阶级发生

致使其地域文化产生变革,而在这种文改变后,

化礼仪的变迁下,青铜壶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的

变化。由此可见,对青铜壶做分期研究,考虑的内容越丰富,结果越准确可靠。

综上所述,青铜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即使在同一地区,青铜壶在各阶段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不同类型的青铜壶在不同阶段,其发展方式也不相同。而在相同时期或阶段,不同地域间的青铜壶却又存在有诸多共有助于我们把性和联系。对青铜壶发展的分析,握青铜壶庞大体系的脉络,加深对青铜壶演变规律的认知,了解不同地域、时代、文化对青铜壶所产生的影响。

也仅有数件发现。自十期始,铺首衔环类壶在墓葬中大量出现,大型墓葬中有出土17件的情况

。传世器中,Fc型壶数量较多,也是战国

[10]

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主要器形。这一时期

[9]

的铺首衔环壶,其出土数量是青铜壶发展过程当

器物造型简洁,多为素面或仅饰凸弦中最多的,

纹,精美之器少见,铸造工艺出现退化现像,青铜

壶蕴含的价值大大降低。这种随葬数量增多、质一是国力逐步走向衰落,葬式流量下降的现象,于形式,数量增长而质量下降;二是青铜壶成为随葬中不可或缺的一类铜器,作用更为宽泛;三

成为是用青铜壶随葬不再是高级别墓葬的专属,墓葬中普遍随葬之物。

十一期是商周青铜壶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73)、FaⅠ(图三,74)、FaⅡ(图三,除Dc(图三,

75)、Fc(图72)壶延续发展外,其余器形均已消

失。这一时期各国之间频繁战争,甚至是某地反复为数国所有,因此礼制遭到了大范围的严重破坏,对于青铜壶的发展来说是消极的,反应在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青铜壶在墓葬中的地位于十期已经确立,十一期仍有所提高,但因受到大环境的制约,最终还是走向了下坡路。

六、结语

通过上文的探讨,我们发现青铜壶在商周时

期的用途和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对青铜壶发展演变的研究,应遵循以青铜壶自身形制演变的主线,并结合其出土地、墓葬、同出器物,以及其纹饰、铭文、器物组合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在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年-1994年考古发掘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94-198.报告[

[2]2006:226.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3]2009: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11.

[4]Ab型Ⅰ式与Ba型Ⅰ式壶,属一期的壶各出土1件(图34)。

a.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1983(3).b.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青铜器.文物,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917.城[

[5]邹衡先生将殷墟分为四期。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J].

1964(5).北京大学学报,

[6]J].考古与文物,2013(6).裴书研.青铜提梁壶与卣之界定[[7]“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在附图中数字旁有z者,是该

可以明确该型器为壶。型式壶中有自名为壶器,

[8]“铜钫”,常称本文按照器体特点予以分类定名,因此称铜钫

“方体铺首衔环壶”。为

[9]中山王墓M1,其主室东(dk)、西(xk)两库未经盗扰,保存下

丰富的遗存,青铜壶就有17件之多,分为7种器形。Db型Fa型Ⅰ式6件(dk6.7;xk16-19),FaⅡ式2件(dk:8.9),

Fc型2件(dk11.12),型Ⅱ式2件(xk20.21),扁壶4件(dk12.13器形同,dk14.15器形同),特殊器形中山王铜方壶。河北文物研究所

.北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M]

1996:118-127,图版79-85.京:文物出版社,

[10]Fc型壶流行于战国中、晚期,也是秦汉方壶的主流形式。

Fc型壶迅速流行开来,在战国中、晚期,共出土38件,另有是青铜壶中流行时间短而数量最多的一型壶。传世23件,

(责任编辑李自智)

52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3期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裴书研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关键词:商周,青铜壶,发展阶段,器形演变

摘要:青铜壶从商代早期出现至战国晚期经历了1200多年,在商周青铜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收集整理1178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壶进行了分类分期研究,总结器形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青铜壶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其间出现了两次器形更替和三个高峰。

KEYWORDS:ShangandZhouDynasties,Bronzehuvessels,Developmentalstages,Changesinmorphology

ABSTRACT:EmergingfromtheEarlyShangdynasty,bronzehuvesselswereusedformorethan1,200yearsuntiltheLateWarringStatesperiod.Giventhefactthatitshistoryisalmostaslongasthemostimportantvessel-dingtripods,thistypesofves-selsoccupiesanessentialpositioninthestudyofShangandZhoubronzes.AcomprehensiveanalysisofbronzehuvesselsoftheShangandZhoudynasties,nonetheless,hasbeensignificantlyunderexplored.Manykeyissuesrelatedtothistypeofbronzesarestillpoorlyunderstood.Theauthorconductsclassificationandtypologicalanalysesofthistypeofvesselandpresentstheresultsherebaseduponadatasetincluding1,178piecesofbronzehuvessels.Theauthorsummariesthegeneralpatternsofchangesinthemorphology.Mostimportantly,thisarticleidentifiesthatitsoveralldevelopmentrepresentsthreemajorstages,includingtwomajorshiftinthedesignoftheshapeandthreepeaksinthisdevelopment.

青铜壶作为一类重要的铜礼器,贯穿了青铜器流行的整个时期。商周时期的青铜壶,数量庞大,器形纷繁复杂。过去学界对其研究,无论还是整体的涵盖范围上,从收集器物的数量上,

都显得单薄,仅是对部分器形用类型学分析的方法作分类,或是归纳某一地区、某一时代青铜壶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而青铜壶的发发展的特点,

展不受制于地域的界限,也未跟随朝代的变革而直接改变,以往的研究均无法全面看出青铜壶演变规律。青铜壶的器形变化与其发展阶段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个发展阶段器形上都有全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建立青铜壶发展变化的谱系是非这也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常重要的,

一、青铜壶的器形分类

此次共收集整理商周时期青铜壶1178件,其中包括出土铜壶669件,传世铜壶509件,另有青铜壶盖19件,铭文拓片83件。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在此逐一分析,我们按照其共性、特点

等方面总结归纳,使用类型学方法对青铜壶分型分式,用来诠释青铜壶的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将出土青铜壶根据铸造及使用方式的差异、时代2.贯耳壶(B的先后关系分为:1.提梁壶(A型)、

3.提链壶(C型)、4.环耳壶(D型)、5.爬兽型)、

6.铺首衔环壶(F型)、7.无耳壶、8.耳壶(E型)、

9.扁壶、10.蒜头壶、11.特殊造型壶(表瓠壶、

一)。其中前6类占总数的87.1%(表二),为主流青铜壶;后4类占总数的12.9%,为非主流青铜壶。从器形特征的共性看,主流青铜壶可分为二属,一为提壶属,占总数的33.3%,即1~3类壶;另一为捉手壶属,占总数的53.8%,即4~6类壶。下面通过对主流型壶(1~6类壶)所属时代的探讨,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及各类器形间的相互关系。

二、青铜壶器形发展的各期段

在研究青铜壶器形演变时,探讨各型壶的共存时期、器形更替时期是理清形制变迁的关键。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表一

商周青铜壶器形分类

53

期,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壶经历了三次繁荣。下文对青铜壶发展的三次繁荣进行探讨。

三、青铜壶的首次繁荣

第一阶段(一期至三期),有铭文的壶近一

半,故本阶段的青铜壶最为世人所青睐。从发展角度看,呈现出一个快步上升情况,产生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至商代晚期晚段(殷墟数量突增,不仅器体高大厚重,而且造三期)时,

型端庄典雅、形制多样。纹饰以肃穆的兽面纹为主体,云雷纹衬底的通身满花,以及盖、颈、圈足三周纹饰的壶占大半,纹饰细致生动,所具有的

我们依照每件青铜壶所属时代,将青铜壶的发展

分为十一期。一期为商代早、中期,二期为商代晚两段),三期为西周早期,四期晚期(分为早、为西周中期,五期为西周晚期,六期为春秋早期,七期为春秋中期,八期为春秋晚期,九期为战国

十期为战国中期,十一期为战国晚期。下早期,

面对1026件主流青铜壶,按时代进行分段分期,以此来建立青铜壶发展演变的谱系。

一期有主流青铜壶8件,占主流壶的0.8%。其中出土4件,占出土量的0.7%;传世4件,占传世量的0.9%(其它各期青铜壶数量及占比,见附表三)。

通过对主流青铜壶各期段器形的整理,可清晰的看出青铜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器形更替的现象(见附图一、二、三),共经历了两次界限清晰的器形更替,可以说青铜壶各型器都经历了共存、延续、更替(或消亡)。根据这一情况将青铜壶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期至三期;第四期至七期;第三阶段,八期至十一期。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共有主流壶246件,占主流壶的24%。其中出土76件,占出土量的13.2%;传世器最多,共170件,占传世量的37.6%(其它各段青铜壶数量及占比,见附表三)。通过对主流青铜壶各期段数量的统计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壶的数量由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是逐渐上升的,这符合器物发展的规律。在青铜壶第一阶段中二、三期数量最多,第二阶段六期数量最多,第三阶段九期数量最

青铜壶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高峰多。由此可见,

神韵也是后来铜器所无法企及的。西周早期,虽

然在数量上略有增加,但器型却逐渐缩小,纹饰也趋于简化,铸造工艺渐不及前,诸多器形经过

使得青铜壶在西周早期这一时期后便消失不见,步向发展的波谷期。

一期出现的均为“提壶属”青铜壶,有长颈

表二

各类青铜壶统计表

出土出土比%传世传世比%总数占总比%[1**********]1

85.823.56.39.67.662.326.34.631.414.21.81.61.81.17.9100

[***********][***********]9

88.846.219.620.75.942.618.72.221.711.22.41.82.60.34.11000

[***********][***********]741178

87.133.312.114.36.953.8233.627.212.921.72.10.86.3100

类型主流壶提壶属提梁壶类贯耳壶类提链壶类

捉手壶属417环耳壶类176爬兽耳

壶类

31

铺首壶类210非主流壶无耳壶类瓠壶类扁壶类蒜头壶类特殊造型壶类总计

[1**********]669

54

表三段

主流壶各期统计表期一期一

二期三期四期二

五期六期七期八期三

九期十期十一主流壶总计

出土数%阶段合计出土比%传世数传世比%阶段合计%[***********]668574

0.76.16.46.38.913.98.27.315.315.111.8100

574

100

284

49.5

214

37.3

76

13.2

[***********]24452

0.918.118.610.28.8101.17.712.46.95.3100

452

100

146

32.3

136

30.1

170

37.6

总计[***********][1**********]6

研究与探索

总比%阶段总比%0.811.411.888.812.25.17.51411.49100

1026

100

430

41.9

350

34.1

246

24

1、2)、圆腹提梁壶(Aa型Ⅰ式,图一,直颈垂腹提

3)、图一,椭口短颈贯耳壶(BaⅠ,图梁壶(AbⅠ,

4)。这一时期的提梁壶,一,出土及传世的数量

很少,且分散于各地的早、中商遗址中。从目前的材料看,黄陂盘龙城出土的提梁壶时代最

[2]

早,而后秦岭以南城固龙头镇出土的提梁壶与:“汉中在二里冈其形制相似。朱凤瀚先生认为

上层时期即与郑州地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接触,但从青铜礼器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程度看,这种接触也可能是间接的、辗转的,是承袭了另一与二里冈文化有直接接触的文化所变异的结[3]

果”。中原地区作为商代早、中期中心,这一时故城固提梁壶应是受到其期尚未发现AaⅠ壶,

他地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而后器形上并没有直BaⅠ壶均出土于郑接性的延续发展。AbⅠ壶、

[4]

Ab型与Aa州商城,是早商时期的中心之地,型情况相似,并没有直接承袭早商器形风格,器

形有较为明显的变化。BaⅠ壶是早商时期出现后便一直延续发展的唯一一类壶。可见,一期青铜壶发展尚不成熟,是商周青铜壶的雏形期。“提壶属”二期亦为青铜壶。形制上有AaⅠ

6)、5)、壶(图一,长颈方腹提梁壶(AaⅡ,图一,

7)、短颈圆腹提梁壶(AaⅢ,图一,椭口圆腹提梁8)、壶(AbⅡ,图一,橄榄体提梁壶(AbⅢ,图一,

9)、10)、BaⅠ壶直颈垂腹贯耳壶(BaⅡ,图一,

[1]

(图一,11)。其中,属殷墟一期的壶尚未发现,殷

其余均为殷墟三期。因此,将墟二期的有59件,

商代晚期青铜壶分为早、晚两段,殷墟二期为早

三期为晚段。段,

表四型式AaⅠAaⅡAaⅢAbⅠAbⅡAbⅢA型BaⅠBaⅡBbⅠBbⅡBcⅠBcⅡBcⅢBdB型DaDbⅠDbⅡDcD型

提壶属各型器统计表

期1-222-312-32-31-31-324-553-75-773-41-768-99-10

土[**************]-[1**********]

出土比%1.50.330.22.10.27.340.51.901.20.70.32.511.10.54.41.62.48.9

传世16241-[**************]-[1**********]0

传世比%3.50.49.108.70.422.110.80.22.90.23.10.205.823.21.32.91.11.36.6

总量[***********][***********]

占总比%2.40.45.70.14.90.313.870.42.30.120.50.2416.50.93.71.41.97.9

9-11146-1151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55

图一

1.1974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M1∶9)郑州人民公园(C7M9∶4)(壶)(M5∶795)

8.1980陕西宝鸡竹园沟(M4∶8)

第一阶段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

3.1982河南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H1∶11)6.1976河南安阳殷墟(M5∶765)

10.1965陕西绥德墕头村

4.1954河南

7.1955陕西岐山贺家村11.1976河南安阳殷墟

15.1981陕西

注:器物图均为各型式器

2.1981陕西城固龙头镇(T∶5)

5.1936河南安阳殷墟小屯(M331∶R2066)

9.1972陕西扶风刘家村丰姬墓(5)

12.1975陕西扶风召李村(M1∶6)13.1966陕西岐山贺家村14.1966现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向壶)

17.1986陕西淳化(CHXM3)

长安斗门镇(M17∶43)16.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藏(姪妊壶)

器型号旁边标z皆是该型中有自名为壶者物标本,

Ab从器形演变上看,提梁壶由一期中AaⅠ、Ⅰ壶演变出诸多新器形,且数量突增。BaⅠ壶本期延续一期器形继续发展,数量上亦大幅增加。这两类青铜壶是流行于商代晚期的主要器形。从传世器数量也可以明显看出,本期壶是收藏的其器形高大厚重,铸造工艺精湛,纹饰主要对象,

雍容繁复。因此,二期在青铜壶的发展中是第一个繁盛期,也是青铜壶第一阶段中的高峰期,所出现的新器形,也是西周时期部分流行壶的原形代表。

,三期主流青铜壶仍为“提壶属”其中二期AaⅡ壶本期已消失不见。AaⅢ(图流行的AaⅠ、

12)、AbⅡ(图一,13)、AbⅢ(图一,14)、BaⅠ一,

(图一,17)壶延续发展,新出现圆口长颈贯耳壶(BcⅠ,16)、15)。图一,橄榄体贯耳壶(Bd,图一,从数量上看,与商代晚期相近,本期停滞增长。提梁壶、贯耳壶的高度都有所缩减,铸造工艺及

纹饰趋于简化,造型承袭商代晚期之风,器形变化很小,纹饰、装饰等方面承接二期风格。邹衡:“殷墟四期的某些单位的年代实际上先生认为

[5]

已经到了西周初年”,西周早期不同地域间历

史进程与文化发展不同步,周人灭商后部分地区仍延续着殷人文化。周王朝初建,百废待兴,青铜器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三期青铜壶进入了一个发展缓慢的波谷期。

第一阶段,青铜壶的发展经历了兴起、繁荣、逐步暂缓的过程,而这一阶段的青铜壶,在商周时期所有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提梁壶是最早出现的一类,从兴起至消亡均在这一阶段,流行时间与青铜卣相近,一直以来器形与青铜卣混迹,因此多有学者认为商代青铜礼器中的提梁壶应归为卣类。就这一情况,笔者先前已经做过论述,将提梁壶与卣作以界定多有自名为壶者

[7]

[6]

。此外,提梁壶中

(见图标Z器),是可以明确

56

表五型式CaCbCcⅠCcⅡCcⅢCcⅣC型EaEbE型FaⅠFaⅡFaⅢFbFcF型

捉手壶属各型器统计表

期4-74-74-65-75-65-64-77-98-97-98-118-118-108-1010-118-11

出土[***********][1**********]210

出土比%10.84.93.85.64.41.230.74.50.95.46.614.17.22.16.636.6

传世[***********]310623111

传世比%10.65.13.80.90.20.4210.71.72.46.49.52.21.35.124.5

总量[***********][**************]21

占总比%10.753.83.52.50.926.42.81.34.16.512.151.85.931.3

研究与探索

21)、器形有圆口扁腹环耳壶(Ca,图二,方口圆

22)、腹环耳壶(Cb,图二,方口垂腹环耳壶(Cc23)、Ⅰ,图二,方口圆腹贯耳壶(BbⅠ,图二,

20)。延续发展的器形有BcⅠ(图二,19)、Bd(图二,18)壶。贯耳壶在本期数量上有所增加,器物也较西周早期更为精美。新出现的Ca型壶,器体高大,器壁厚重。方壶在本期始现,区别主要是盖、口、圈足的截面呈椭方形,而腹部圆鼓,这种器形特点的方壶,不仅在环耳壶类出现,贯耳壶类中也开始流行,且多为成对(2件器形相同)出现,与圆口壶一并成为第二阶段的主流型壶。

五期青铜壶多是上期器形的延续,如Ca(图28)、Cb(图二,29)、CcⅠ(图二,30)、BbⅠ二,

(图二,27)、BcⅠ(图二,24)在本期均延续发展。此外,新出形制相近的新器形,如:Bc型中,新出25);Cb型中,图二,新出圆口短颈贯耳壶(BcⅡ,

26);Cc型中,方口直颈贯耳壶(BbⅡ,图二,新31)、图二,长颈折出长颈垂腹环耳方壶(CcⅡ,32)、腹环耳方壶(CcⅢ,图二,宽体折腹环耳方33)。可见,壶(CcⅣ,图二,本期新出的器形也

未有大的变革。环均是之前器形的延续和演变,

耳壶数量较之前大有增加,已成兴起之势,形制

与西周中期相较基本看不出变化,制作工艺也与但略为粗糙。纹饰虽延续了西周中期出之相近,

但整体上也有所简化,铭文篇幅及现的新纹饰,

器形为壶的。西周中期青铜壶新出器形中,亦有

自名为壶者。因此,从壶的整体发展和演变上提梁壶应属商式铜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看,

而西周早期仍有沿用,但自西周中期始便不再出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商式铜器向周式

也是青铜壶出现器形更替的根铜器转化的体现,本原因。

四、青铜壶的二次繁荣

第二阶段(四期至七期),大部分商人使用

的酒器在本期已很少见到,而壶仍继续延续发

出现了诸多新的器形。这一次器形更替,使展,

青铜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制作工艺、器形高度、容积等方面,皆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纹饰一改之前的兽面纹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被十字带纹、窃曲纹、几何纹等取代,显得器物更加规矩庄重。有铭铜壶近半数,铭文篇幅大有增加,内容更为详尽。经过西周中、晚期的奠定,春秋早期出现了青铜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不仅数量上较之前有大幅增加,铸造技术及工艺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捉手壶属”,“提壶属”四期青铜壶出现中贯耳壶仍延续发展,提梁壶消失。本期新出现的

内容也与之相近。

BcⅠ(图二,35)、BcⅡ(图六期的青铜壶,

36)、Ca(图二,37)、Cb(图二,38)、CcⅠ(图二,

39)、CcⅡ(图二,40)、CcⅢ(图二,41)、CcⅣ二,

(图二,42)壶,均延续五期风格继续发展。新出

34),现方口短颈提链壶(Da,图二,出土于山东滕州薛国故城,是提链壶类中最早期发现的一后消失不见。整体看件。此型壶仅在本期出现,

来,六期青铜壶虽然与五期没有太多变化,但数

量较之前大有增加,成为酒器组合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青铜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七期承接六期风格延续发展,而后各类器形走向消亡。本期青铜壶承接上期风格的器形有BcⅠ(图二,43)、BcⅡ(图二,44)、Ca(图二,46)、Cb(图二,47)、CcⅡ(图二,48),新出现

45)、器形有短颈球腹贯耳壶(BcⅢ,图二,方体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57

图二

18.1976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H1∶36)21.1976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H1∶19)24.美国米里阿波里斯美术馆藏(伯鱼父壶)语所藏(成伯邦父壶)眉县杨家村窖藏(J∶19)虢国墓地(M2010∶117)

第二阶段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

20.1960陕西扶风召陈村西周窖藏(散车父壶)

23.1976长安沣西马王村出土(娪壶)

27.台北中研院史

30.2003陕西

26.1993河南洛阳东郊C5M906

19.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孟父壶)25.上海博物馆藏(伯多人非壶)

22.1988陕西延长安沟乡岔口村出土(苏莀壶)

28.1992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1∶62)34.1978山东滕州薛国故城(M3∶9)

29.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1001)

32.河南平顶山市北滍村(M1∶82)

31.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19∶192)33.1991河南三门峡

35.1978河南信阳明港出土壶36.1986河南信阳平西村春秋墓(M5∶10)

39.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79)42.1995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M3∶4)

43.河

46.1998河南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

49.1960山西侯马

37.1990河南罗山高店(M2006∶53)南信阳平桥南山嘴(M1∶5)(T602K15∶12)上马村墓地(M15∶7)

38.2008河南洛阳润阳广场(M9950∶44)

40.1974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41.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6∶140)

44.1979河南罗山高店

47.1993河南南阳桐柏月河M1南坑∶1

45.1981河南信阳平桥西春秋墓M3

48.1998河南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T602K15∶14)

49)。Ea型壶器形高大,爬兽耳壶(Ea,图二,装

颈侧以两攀援回首之兽为耳,虽数量较饰华丽,

流行时间短,但器形特征明显,是捉手壶属中少,

器形特点最为鲜明的一类青铜壶。此类壶始现于春秋中期山西地区,可见春秋中期晋国铜器已具有了独特的铸造工艺,并且已超越了中原、关中等地。七期之后贯耳壶、环耳壶便消失,被新出现的器形所替代,出现了青铜壶第二次器形更替,是青铜壶形制变化的又一个分界点。

本阶段青铜壶从数量上看,较第一阶段大量增加,且仍为较高权力统治阶层使用。四、五期出土的青铜壶很大一部分出自窖藏,七、八期墓葬中青铜壶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也仅限于高等

级的墓葬。可见,青铜壶在本阶段尚未成为不可

或缺的常用礼器被大量使用。

五、青铜壶的第三次繁荣

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是商周青铜壶发展进

程中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流铜壶为铺首衔环壶类、提链壶类。其中提链壶类数量较少,铺首衔环壶类由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大量出现,成为第三阶段中青铜壶的主流器形。整体上看,精美器物的数量较之前大有缩减,铜质也已远不及从前,逐渐粗糙,明器化的现象增多。造型较单调,器形间差异较小。纹饰趋于简化,多为凸弦

58研究与探索

图三

50.1963山东临朐杨善村(公子土斧壶)山西长子东周墓(M7∶8)北随州擂鼓墩M2

第三阶段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

52.1994山西太原金胜村出土壶

53.1977

56.山西侯马下平望墓地57.2011山

60.1981湖

51.1988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M251∶579)

58洛阳王城广场战国墓(M37∶30)

54.1966河北容城南阳遗址55.1956山东临淄姚王村(国子壶)

东临淄市临淄区辛店二号战国墓(M2Q∶26)64.1982河南洛阳解放路(CIM395∶34)(M4∶11)

59.1978湖北随州擂鼓墩M1(C182)

61.1957河南陕县后川62.1964河北怀来北辛堡(M1∶87)

65.2003河南三门峡西苑小区(M1∶14)

63.1988山东阳信城关镇战国墓(YCM∶20)66.1977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M1dk∶8)

70.1980四川涪陵小田溪

67.1957湖南长沙烈士公园68.1992洛阳中州路东周墓(C1M3750)

71.1973四川成都西郊战国墓(M∶3)

74.1981山西文水上贤村75.1986湖北荆门包山(M2∶154)

69.1976湖北鄂城鄂钢(M53∶1)

72.1977河北平山中山国墓M2东库73.1976湖北江陵雨台山(M480∶2)

76.1957河南陕县后川

纹或素光。有铭文铜壶数量骤减,不及总数的1/5。唯有部分地区出土了少量战国早期的精美器物,铸造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器物的精致程度较之前有很大飞跃,使得青铜器的铸造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是青铜壶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战国中、晚期战争不断,青铜壶的发展再次停滞,并走向衰落。

八期青铜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此前流行的旧有器形全部消失。上期新出Ea型壶(图三,51),本期延续发展,器形较之前大有变化。新出

50)、图三,圆体爬兽耳直口短颈提链壶(DbⅠ,

52)、壶(Eb,图三,短颈圆腹铺首壶(FaⅠ,图三,

53)、54)、长颈圆腹铺首壶(FaⅡ,图三,长颈高

55)、图三,长体痩腹铺首壶圈足铺首壶(FaⅢ,

(Fb,56)。其中铺首衔环壶类是商周主流图三,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青铜壶中出现最晚的一类,

国晚期,也是秦汉铜壶的主要造型。

九期青铜壶在数量上较之前有所增加,器形57)、Ea(图三,变化不明显。其中DbⅠ(图三,60)、Eb(图三,61)、FaⅠ(图三,62)、FaⅡ(图三,63)、FaⅢ(图三,64)、Fb(图三,65)壶在本期均延续发展。提链壶新出现侈口鼓腹提链壶(Db58)、59)。Ⅱ,图三,长颈圆腹提链壶(Dc,图三,

可见,此时青铜壶的主流器形已变更为提链壶、铺首衔环壶,在其他青铜礼器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壶却有了全面的发展,可见礼制产生了诸多变化,更加看重器物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此时

仅提链壶类中各地域均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

试谈商周青铜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59

就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青铜壶共存。可见九期是青铜壶第二次器形更替后的大发展时期,器物精致程度上远优于战国中、晚期,是青铜壶发展的

除铺首衔环壶依然还大量第三个高峰期。而后,

存在以外,其余形式的青铜壶也都逐渐地减少或

消亡。

Db十期青铜壶在器形上是九期的延续发展,

66)、Dc(图三,67)、FaⅠ(图三,68)、Ⅱ(图三,

FaⅡ(图三,69)、FaⅢ(图三,70)、Fb(图三,71)

[8]

壶均大量出现。新出现了方体铺首壶(Fc,图72)。爬兽耳壶类本期已消失不见,三,提链壶类

探讨分期时,应注重在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背

景下,青铜壶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的差异。还应注意到,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统治阶级发生

致使其地域文化产生变革,而在这种文改变后,

化礼仪的变迁下,青铜壶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的

变化。由此可见,对青铜壶做分期研究,考虑的内容越丰富,结果越准确可靠。

综上所述,青铜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即使在同一地区,青铜壶在各阶段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不同类型的青铜壶在不同阶段,其发展方式也不相同。而在相同时期或阶段,不同地域间的青铜壶却又存在有诸多共有助于我们把性和联系。对青铜壶发展的分析,握青铜壶庞大体系的脉络,加深对青铜壶演变规律的认知,了解不同地域、时代、文化对青铜壶所产生的影响。

也仅有数件发现。自十期始,铺首衔环类壶在墓葬中大量出现,大型墓葬中有出土17件的情况

。传世器中,Fc型壶数量较多,也是战国

[10]

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主要器形。这一时期

[9]

的铺首衔环壶,其出土数量是青铜壶发展过程当

器物造型简洁,多为素面或仅饰凸弦中最多的,

纹,精美之器少见,铸造工艺出现退化现像,青铜

壶蕴含的价值大大降低。这种随葬数量增多、质一是国力逐步走向衰落,葬式流量下降的现象,于形式,数量增长而质量下降;二是青铜壶成为随葬中不可或缺的一类铜器,作用更为宽泛;三

成为是用青铜壶随葬不再是高级别墓葬的专属,墓葬中普遍随葬之物。

十一期是商周青铜壶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73)、FaⅠ(图三,74)、FaⅡ(图三,除Dc(图三,

75)、Fc(图72)壶延续发展外,其余器形均已消

失。这一时期各国之间频繁战争,甚至是某地反复为数国所有,因此礼制遭到了大范围的严重破坏,对于青铜壶的发展来说是消极的,反应在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青铜壶在墓葬中的地位于十期已经确立,十一期仍有所提高,但因受到大环境的制约,最终还是走向了下坡路。

六、结语

通过上文的探讨,我们发现青铜壶在商周时

期的用途和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对青铜壶发展演变的研究,应遵循以青铜壶自身形制演变的主线,并结合其出土地、墓葬、同出器物,以及其纹饰、铭文、器物组合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在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年-1994年考古发掘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94-198.报告[

[2]2006:226.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3]2009: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11.

[4]Ab型Ⅰ式与Ba型Ⅰ式壶,属一期的壶各出土1件(图34)。

a.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1983(3).b.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青铜器.文物,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917.城[

[5]邹衡先生将殷墟分为四期。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J].

1964(5).北京大学学报,

[6]J].考古与文物,2013(6).裴书研.青铜提梁壶与卣之界定[[7]“主流型壶器形演变期段图”在附图中数字旁有z者,是该

可以明确该型器为壶。型式壶中有自名为壶器,

[8]“铜钫”,常称本文按照器体特点予以分类定名,因此称铜钫

“方体铺首衔环壶”。为

[9]中山王墓M1,其主室东(dk)、西(xk)两库未经盗扰,保存下

丰富的遗存,青铜壶就有17件之多,分为7种器形。Db型Fa型Ⅰ式6件(dk6.7;xk16-19),FaⅡ式2件(dk:8.9),

Fc型2件(dk11.12),型Ⅱ式2件(xk20.21),扁壶4件(dk12.13器形同,dk14.15器形同),特殊器形中山王铜方壶。河北文物研究所

.北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M]

1996:118-127,图版79-85.京:文物出版社,

[10]Fc型壶流行于战国中、晚期,也是秦汉方壶的主流形式。

Fc型壶迅速流行开来,在战国中、晚期,共出土38件,另有是青铜壶中流行时间短而数量最多的一型壶。传世23件,

(责任编辑李自智)


相关内容

  •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
  •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 (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

  • 学习青铜器鉴定
  • 1 青铜器鉴定编辑本段 bronze ware,identification of 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 1.1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 ...

  • 中国艺术设计史3
  • 中国艺术设计史 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旧石器时期打制的工具虽然具有砍.砸.劈.刮等功能,但是由于选择偶然性大,加工粗糙,使用费力,打制时间长,效果不太好. 2.为什么说石器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 ...

  •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 ...

  •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

  •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摘要: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商周甲骨文.金文转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的符号.二,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变化,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 ...

  • 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 题 目: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姓 名:陈大鹏 专业班级: 写作时间: 指导教师:彭水清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 学 号:1015161203 10环艺本2 2011年11月20日 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自然铜也称为红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 ...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导学案
  •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概述甲骨文.金文的发展过程,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的高超,知道我国的青铜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 龟甲 和 ...

  • 古代青铜器鉴定方法
  • 古代青铜器鉴定方法 对古代铜器的断代.分期.质地.用途.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和辨别.古代铜器是指青铜时代的铜器及汉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的铜质器物.中国铜器起源很早.1975年甘肃省东乡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单范铸铜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古代铜器的 鉴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有关的文字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