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及反思
李心怡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走班制”教学作为一种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改良,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本文试从其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实施与管理中的积极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逐一论述,使之能更好地推广使用。【关键词】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反思【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3-0028-02一、引言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初、高中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创造出了一条灵活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走班制”基本概况(一)定义
所谓走班制,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2],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课程、班级层次的不同,其教学内容、程度,作业和考试的难度,组成学习班级的学生也不会相同。此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5]。(二)特点
“走班制”具有以下特点[6,7]:
1.以教学班为基本单位授课。打破了常规的行政班教学,采用教学班的形式授课。学生将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选修,并组成临时的班级上课。
2.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教室,接触固定的人群。学生通过选课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从而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同学。
3.学生修习情况有差异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学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课程表。(三)“走班”的形式“完全走班”,是指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打乱,学生完全自主选课,按选课结果全面实行“走班”教学[3]。
“单元走班”;以原有的行政班为基础,把3个或4个行政班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3],学生在教学单元内选择修习课程的内容和教师。
“对开选课”就是把所有的班级分成对等的两部分,一半的班级先选学一个模块后学另一个模块,另一半的班级先选学后一个模块后学前一个模块[3]。
“套餐式选课[3]”就是学校把几个科目的选修模块组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
三、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的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中存在的问题1.宣传与沟通方面:宣传与沟通渠道单一,学生、家长对走班制教学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且与学校交流不够,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学校之间经验交流少,从而造成多方对走班制教学产生误解。
2.课程设置与选课指导方面[10]:
课程结构安排合理性仍受到现实教育条件限制,学校能设置多大比例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开设课程的方式是否足够开放都对学校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严峻考验;且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学习模块,增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突出。
3.师资条件与资源建设方面:教师整体素质的不平衡是阻碍
走班制推行的主要动因[2]
,此外,对于走班制教学,同一或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认识也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教师时的偏爱,那些被学生选择较少的教师对走班制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走班制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资源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建设。这些软、硬件设施,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在现实的发展与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班级管理方面:行政班功能弱化,教学班功能偏狭,且两者间管理、联系存在漏洞,管理难度加大[11,12]。
5.评价机制方面:学生与老师评价中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目标偏离,以及受高考制度制约评价主体、方式、标准的过于单一都是个问题。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使得走班制缺乏动力[2]。
(二) 针对走班制实施过程问题管理对策
1.扩宽沟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教学宣传工作[2]:
充分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做好走班制教学的宣传交流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走班教学学习目标;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卡,电话、网络等沟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以此取得家长对走班制教学的信任和支持;加强实施走班制教学学校间的交流沟通,实现走班制教学信息、经验共享与特色的学习借鉴,从而丰富和完善各校走班制教学的内容,易化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对整个走班制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形成科学选课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新课改对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校的文化传统、发展现状和资源配置,还要考虑到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特别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影响,尽可能地综合各方面因素[13],课程结构的构建要遵循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
性原则[14];
所有学校的选课指导都应由学校领导积极动员,年级或班主任积极参与,专门的选课指导教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选课指导,建立选课指导制度,配置选课指南,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此外应及时对选课的适宜性进行反馈,如有异议或需更改,应及时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说明,并办理变更手续。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观念,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此外也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途径,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增强其时效性,鼓励教师进行自主教学研究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应引进和开发网络化的计算机排课系统、选课系统、评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加强教学督导,建立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充分利用校长信箱,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图书馆、实验室、各类教学设施与实践基地全天开放。重视班级、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集体、校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完善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强化行政班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班实行班级管理全员负责,教学班教师实行班主任、教学班老师、导师的“三师一体”,学生实行多名科代表制和“班级管理人人负责”的策
略[11],采取“多维立体交叉”的管理模式[15];
加强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定期反馈,增加两班老师、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5.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高考与走班制实施的和谐统一:从转变评价观念入手,变单一性评价为多元化评价,变结果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细化学校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选课走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此外,走班制呼唤高考改革。应该让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与选课、走班的推行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对应,探索高考与走班制实施的和谐统一,要求高考在形式、内容、录取标准等方面作出相应改革,从而在根本上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2011黄文涛.高中选课走班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蒲先磊(4):,.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22-23
——以淄博一中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6
[3]李慧.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调查研究[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1:10
[4]宋立坤.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记青岛九中化学选修课走班教学实验[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0[5]阳红珍.“走班制”与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善[J].当代(转下页)
教育研究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李晓慧
(集宁五中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教育既要涵盖科学技术,又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和文学。在进行科学探索的同时,也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人类活动,其文学意识非常强。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3-0029-01人文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内容包括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的教育实际就是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来说,人们理解的人文教育是是人生存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教学
,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生“为何而生”,“如何做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感情、德行、体格、智力等各部分的和谐度,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1.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1.1 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社会服务使命感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回报社会。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形势、人口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并能提出自己服务家乡的看法。同时,教学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1.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我国地大物博,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步晚,许多企业都已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赚取高额利益。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大片损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化减少,国际战争频繁等无不破坏着人类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课堂上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环保的研究性学习。例如调查学校附近垃圾污染情况,并带领学生探索解决垃圾污染的有效措施;对学校附近河流的发展变化进行调研,通过比较河水随时间的变化,让同学们探索水质污染的原因,并对河流发展前景提出建议和感想。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周围环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
1.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强化人文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应充分发挥道德情操和生态伦理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自觉维护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2.1 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课堂上讲解我国的辽阔领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大陆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和巍峨的名山等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与祖国建立深厚感情。
2.2 使学生了解国情(接上页)教育论坛,2005(15):40-41
[6]陆民.论“走班制”教学的改革与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46
[7]向纯.从可能走向现实——论“走班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价值实现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29-30
[8]韩艳梅.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组织方式的新探索——“走班制”的实施与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5):43-46
[9]王坚,何飞.以多样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记深圳中学选课走班制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09(72):11-13
[10]张家军.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3):107-111
通过课堂上讲解国家的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民族政策
和人口政策使更多了解国情,并认识到国家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法规和国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为创建一个安静、优美、清洁的生活环境去拼搏奋斗。
2.3 使学生树立崇高思想通过讲解家乡的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地的考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家乡的发展,从而深化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回报家乡、发展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崇高思想。
3.人文精神培养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也即在价值取向上,在提升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提高科学精神,使二者的发展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一方面,先要让同学们学习好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勇于创造、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学科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在知识传授时,注重地理科学的人文教育性,而不只是科学主义,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其认为底蕴和地理学价值。
3.2 坚持关注地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
地理学科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渗透,主要通过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体现出。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科学的美。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体验大自然之美,祖国河山之壮,理解人类各具特色的生活,初步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责任心,使学生认识到各科学发放的局限和用途,用于探索更新、更适用的科学。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经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
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就在于促成人格塑造和促进人格提升,不断充实精神层次,实现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琴.职业生涯语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0(15):45-46
[2]文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1):23-24
[3]康海玮.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人文精神培养探微[J].教育艺术.2012.7(02):50-51
[11]张晓红.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2011(2):145-148
[12]夏崇,付晓燕.高中“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实验开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教导刊,2011(9):87-88
[13]孙刚.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与管理[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2
[14]钟启泉,崔允梆,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秦显法.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0(6A):53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及反思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心怡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4(13)
引用本文格式:李心怡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及反思[期刊论文]-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13)
教育研究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及反思
李心怡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走班制”教学作为一种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改良,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本文试从其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实施与管理中的积极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逐一论述,使之能更好地推广使用。【关键词】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反思【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3-0028-02一、引言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初、高中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创造出了一条灵活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走班制”基本概况(一)定义
所谓走班制,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2],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课程、班级层次的不同,其教学内容、程度,作业和考试的难度,组成学习班级的学生也不会相同。此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5]。(二)特点
“走班制”具有以下特点[6,7]:
1.以教学班为基本单位授课。打破了常规的行政班教学,采用教学班的形式授课。学生将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选修,并组成临时的班级上课。
2.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教室,接触固定的人群。学生通过选课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从而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同学。
3.学生修习情况有差异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学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课程表。(三)“走班”的形式“完全走班”,是指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打乱,学生完全自主选课,按选课结果全面实行“走班”教学[3]。
“单元走班”;以原有的行政班为基础,把3个或4个行政班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3],学生在教学单元内选择修习课程的内容和教师。
“对开选课”就是把所有的班级分成对等的两部分,一半的班级先选学一个模块后学另一个模块,另一半的班级先选学后一个模块后学前一个模块[3]。
“套餐式选课[3]”就是学校把几个科目的选修模块组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
三、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的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中存在的问题1.宣传与沟通方面:宣传与沟通渠道单一,学生、家长对走班制教学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且与学校交流不够,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学校之间经验交流少,从而造成多方对走班制教学产生误解。
2.课程设置与选课指导方面[10]:
课程结构安排合理性仍受到现实教育条件限制,学校能设置多大比例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开设课程的方式是否足够开放都对学校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严峻考验;且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学习模块,增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突出。
3.师资条件与资源建设方面:教师整体素质的不平衡是阻碍
走班制推行的主要动因[2]
,此外,对于走班制教学,同一或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认识也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教师时的偏爱,那些被学生选择较少的教师对走班制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走班制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资源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建设。这些软、硬件设施,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在现实的发展与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班级管理方面:行政班功能弱化,教学班功能偏狭,且两者间管理、联系存在漏洞,管理难度加大[11,12]。
5.评价机制方面:学生与老师评价中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目标偏离,以及受高考制度制约评价主体、方式、标准的过于单一都是个问题。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使得走班制缺乏动力[2]。
(二) 针对走班制实施过程问题管理对策
1.扩宽沟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教学宣传工作[2]:
充分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做好走班制教学的宣传交流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走班教学学习目标;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卡,电话、网络等沟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以此取得家长对走班制教学的信任和支持;加强实施走班制教学学校间的交流沟通,实现走班制教学信息、经验共享与特色的学习借鉴,从而丰富和完善各校走班制教学的内容,易化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对整个走班制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形成科学选课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新课改对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校的文化传统、发展现状和资源配置,还要考虑到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特别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影响,尽可能地综合各方面因素[13],课程结构的构建要遵循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
性原则[14];
所有学校的选课指导都应由学校领导积极动员,年级或班主任积极参与,专门的选课指导教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选课指导,建立选课指导制度,配置选课指南,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此外应及时对选课的适宜性进行反馈,如有异议或需更改,应及时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说明,并办理变更手续。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观念,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此外也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途径,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增强其时效性,鼓励教师进行自主教学研究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应引进和开发网络化的计算机排课系统、选课系统、评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加强教学督导,建立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充分利用校长信箱,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图书馆、实验室、各类教学设施与实践基地全天开放。重视班级、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集体、校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完善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强化行政班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班实行班级管理全员负责,教学班教师实行班主任、教学班老师、导师的“三师一体”,学生实行多名科代表制和“班级管理人人负责”的策
略[11],采取“多维立体交叉”的管理模式[15];
加强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定期反馈,增加两班老师、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5.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高考与走班制实施的和谐统一:从转变评价观念入手,变单一性评价为多元化评价,变结果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细化学校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选课走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此外,走班制呼唤高考改革。应该让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与选课、走班的推行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对应,探索高考与走班制实施的和谐统一,要求高考在形式、内容、录取标准等方面作出相应改革,从而在根本上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2011黄文涛.高中选课走班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蒲先磊(4):,.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22-23
——以淄博一中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6
[3]李慧.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调查研究[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1:10
[4]宋立坤.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记青岛九中化学选修课走班教学实验[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0[5]阳红珍.“走班制”与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善[J].当代(转下页)
教育研究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李晓慧
(集宁五中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教育既要涵盖科学技术,又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和文学。在进行科学探索的同时,也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人类活动,其文学意识非常强。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3-0029-01人文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内容包括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的教育实际就是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来说,人们理解的人文教育是是人生存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教学
,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生“为何而生”,“如何做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感情、德行、体格、智力等各部分的和谐度,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1.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1.1 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社会服务使命感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回报社会。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形势、人口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并能提出自己服务家乡的看法。同时,教学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1.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我国地大物博,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步晚,许多企业都已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赚取高额利益。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大片损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化减少,国际战争频繁等无不破坏着人类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课堂上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环保的研究性学习。例如调查学校附近垃圾污染情况,并带领学生探索解决垃圾污染的有效措施;对学校附近河流的发展变化进行调研,通过比较河水随时间的变化,让同学们探索水质污染的原因,并对河流发展前景提出建议和感想。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周围环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
1.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强化人文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应充分发挥道德情操和生态伦理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自觉维护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2.1 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课堂上讲解我国的辽阔领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大陆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和巍峨的名山等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与祖国建立深厚感情。
2.2 使学生了解国情(接上页)教育论坛,2005(15):40-41
[6]陆民.论“走班制”教学的改革与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46
[7]向纯.从可能走向现实——论“走班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价值实现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29-30
[8]韩艳梅.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组织方式的新探索——“走班制”的实施与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5):43-46
[9]王坚,何飞.以多样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记深圳中学选课走班制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09(72):11-13
[10]张家军.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3):107-111
通过课堂上讲解国家的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民族政策
和人口政策使更多了解国情,并认识到国家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法规和国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为创建一个安静、优美、清洁的生活环境去拼搏奋斗。
2.3 使学生树立崇高思想通过讲解家乡的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地的考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家乡的发展,从而深化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回报家乡、发展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崇高思想。
3.人文精神培养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也即在价值取向上,在提升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提高科学精神,使二者的发展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一方面,先要让同学们学习好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勇于创造、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学科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在知识传授时,注重地理科学的人文教育性,而不只是科学主义,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其认为底蕴和地理学价值。
3.2 坚持关注地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
地理学科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渗透,主要通过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体现出。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科学的美。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体验大自然之美,祖国河山之壮,理解人类各具特色的生活,初步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责任心,使学生认识到各科学发放的局限和用途,用于探索更新、更适用的科学。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经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
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就在于促成人格塑造和促进人格提升,不断充实精神层次,实现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琴.职业生涯语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0(15):45-46
[2]文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1):23-24
[3]康海玮.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人文精神培养探微[J].教育艺术.2012.7(02):50-51
[11]张晓红.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2011(2):145-148
[12]夏崇,付晓燕.高中“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实验开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教导刊,2011(9):87-88
[13]孙刚.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与管理[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2
[14]钟启泉,崔允梆,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秦显法.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0(6A):53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及反思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心怡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4(13)
引用本文格式:李心怡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进展、成果及反思[期刊论文]-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