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十三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必修二 第十三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作业]

)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解析:“天法道,道法自然”B

答案:B

2.(2010·日照模拟)日照市,发掘人文历史文化底可能出. ( )

A.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D项是朱熹的思想观点,时间是南宋时期,不可能在这部电视剧中出现,符合题意。 答案:D

3.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解析:以德教化是儒家思想;严格惩罚是法家思想;自我觉悟是道家思想。

答案:A

4.(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

答案:B

5.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

A.人的平等权利 B.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

解析:孔孟的“爱”和“A和D;B只符合

答案:C

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le Age), ( )

A.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解析:注意题中信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人类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可知是百家争鸣时代。

答案:A

7.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C.苛政猛于虎也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

答案:D

8.(2010·苏州测试)《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 )

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解析:理解好“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即可。

答案:D

9. 的是 (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

C.

D.

解析:“大一统”和“天人感应”,

答案10.2009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解析: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2010·深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2: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3: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请回答:

(1)据材料1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2

(3)

解析:第;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注意从“

答案:(1)

(2)(礼法模式也可);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3)

12.

材料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2: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人,”„„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2)根据材料2,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3)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第(1)问依据材料中信息即可判断,如“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第(2)问依据材料2中信息“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等可知鲁迅对孔子的评价基本以肯定为主,较为客观;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则从反对君主专制的角度完全给予否定。第(3)问注意目的的不同:鲁迅是为反对君主专制而否定儒家思想,而伏尔泰则要用儒家思想来宣传启蒙思想,反对欧洲的君主专制。

答案:(1)孔子的“仁”和“礼”的学说,“德治”的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

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客观评价孔子(基本肯定),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3)20世纪初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维护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反封建,必反儒学;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权利等启蒙思想。

必修二 第十三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作业]

)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解析:“天法道,道法自然”B

答案:B

2.(2010·日照模拟)日照市,发掘人文历史文化底可能出. ( )

A.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D项是朱熹的思想观点,时间是南宋时期,不可能在这部电视剧中出现,符合题意。 答案:D

3.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解析:以德教化是儒家思想;严格惩罚是法家思想;自我觉悟是道家思想。

答案:A

4.(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

答案:B

5.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

A.人的平等权利 B.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

解析:孔孟的“爱”和“A和D;B只符合

答案:C

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le Age), ( )

A.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解析:注意题中信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人类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可知是百家争鸣时代。

答案:A

7.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C.苛政猛于虎也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

答案:D

8.(2010·苏州测试)《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 )

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解析:理解好“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即可。

答案:D

9. 的是 (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

C.

D.

解析:“大一统”和“天人感应”,

答案10.2009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解析: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2010·深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2: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3: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请回答:

(1)据材料1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2

(3)

解析:第;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注意从“

答案:(1)

(2)(礼法模式也可);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3)

12.

材料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2: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人,”„„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2)根据材料2,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3)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第(1)问依据材料中信息即可判断,如“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第(2)问依据材料2中信息“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等可知鲁迅对孔子的评价基本以肯定为主,较为客观;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则从反对君主专制的角度完全给予否定。第(3)问注意目的的不同:鲁迅是为反对君主专制而否定儒家思想,而伏尔泰则要用儒家思想来宣传启蒙思想,反对欧洲的君主专制。

答案:(1)孔子的“仁”和“礼”的学说,“德治”的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

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客观评价孔子(基本肯定),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3)20世纪初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维护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反封建,必反儒学;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权利等启蒙思想。


相关内容

  • 必修三历史复习提纲(详细)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领域:"士"阶层壮大,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孔子: ...

  •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二)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过关题(二) (满分100 过关70 请按答题要求,规范回答非选择题) 学队: 姓名: 一.选择题(60分) 1. 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 ) A .频繁的兼并战争 B.井田制的瓦解 C.新兴地主阶级的 ...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 二.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

  • 岳麓版历史教材课程目录
  •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制度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制 ...

  •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梳理]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经济:西汉初年, ,百废待兴. 政治:社会动荡 ,需适应 的需要. 2.地位: 从 到 即位约70年的时间,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 ...

  • 必修三复习提纲1.2
  •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 ...

  •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 必修三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被瓦解,分封制破坏,周王室力量衰落.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 ...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