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阴

(1) 睛明 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 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 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2) 攒竹 BL2 Cuán zhú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3) 眉冲 BL3 Méi chōng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4) 曲差 BL4 Qǔ chā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5) 五处 BL5 Wǔ chù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6) 承光 BL6 Chéng guāng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7) 通天 BL7 Tōng tiān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 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8) 络却 BL8 Luò què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9) 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10) 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 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 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11) 大杼 BL11 dà z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 风门 BL12 fēng 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3) 肺俞 BL13 fè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 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 外侧支。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肺的背俞穴。

(14) 厥阴俞 BL14 jué y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 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 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

(15) 心俞 BL15 X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 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6) 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

(17) 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18) 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9) 胆俞 BL19 Dǎ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胆的背俞穴。

(20) 脾俞 BL20 Pǐ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脾的背俞穴。

(21) 胃俞 BL21 Wè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 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胃的背俞穴。

(22) 三焦俞 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三焦背俞穴。

(23) 肾俞 BL23 Shè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 、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24) 气海俞 BL24 Qì hǎi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 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1寸。

(25) 大肠俞 BL25 Dà cháng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大肠背俞穴。

(26) 关元俞 BL26 Guān yuá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 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8~l.2寸。

(27) 小肠俞 BL27 Xiǎo chá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解剖]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壮。

(28) 膀胱俞 BL28 Páng guā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l.2寸。

[附注] 膀胱背俞穴。

(29) 中膂俞 BL29 Zhōng lǚ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0) 白环俞 BL30 Bái huán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1) 上髎 BL31 Shà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 后支。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2) 次髎 BL32 Cì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3) 中髎 BL33 Zhō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4) 下髎 BL34 Xià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5) 会阳 BL35 Huì yáng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6) 承扶 BL36 Chéng fú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

坐骨神经。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7) 殷门 BL37 Yīn mén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 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8) 浮郄 BL38 Fú xì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9) 委阳 BL39 Wěi yáng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三焦经下合穴。

(40) 委中 BL40 Wěi zhōng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41) 附分 BL41 Fù fē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 魄户 BL42 Pò 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一0.8寸。

(43) 膏肓 BL43 Gāo hu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

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4) 神堂 BL44 Shén tá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5) 譩譆 BL45 Yì xǐ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6) 膈关 BL46 Gě guān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7) 魂门 BL47 Hún 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8) 阳纲 BL48 Yáng g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9) 意舍 BL49 Yì shě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 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0) 胃仓 BL50 Wèi c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1) 肓门 BL51 Huāng mén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2) 志室 BL52 Zhì shì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3) 胞肓 BL53 Bāo 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4) 秩边 BL54 Zhì 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 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 为坐骨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55) 合阳 BL55 Hé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56) 承筋 BL56 Chéng jīn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7) 承山 BL57 Chéng shān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58) 飞扬 BL58 Fēi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59) 跗阳 BL59 Fù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 BL60 Kūn 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 仆参 BL61 Pú cā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62) 申脉 BL62 Shēn Mài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 金门 BL63 Jīn mé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64) 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 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 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 至阴 BL67 Zhì yīn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阴

(1) 睛明 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 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 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2) 攒竹 BL2 Cuán zhú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3) 眉冲 BL3 Méi chōng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4) 曲差 BL4 Qǔ chā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5) 五处 BL5 Wǔ chù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6) 承光 BL6 Chéng guāng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7) 通天 BL7 Tōng tiān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 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8) 络却 BL8 Luò què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9) 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10) 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 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 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11) 大杼 BL11 dà z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 风门 BL12 fēng 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3) 肺俞 BL13 fè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 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 外侧支。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肺的背俞穴。

(14) 厥阴俞 BL14 jué y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 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 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

(15) 心俞 BL15 X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 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6) 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

(17) 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18) 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9) 胆俞 BL19 Dǎ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胆的背俞穴。

(20) 脾俞 BL20 Pǐ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脾的背俞穴。

(21) 胃俞 BL21 Wè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 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胃的背俞穴。

(22) 三焦俞 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三焦背俞穴。

(23) 肾俞 BL23 Shè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 、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24) 气海俞 BL24 Qì hǎi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 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1寸。

(25) 大肠俞 BL25 Dà cháng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大肠背俞穴。

(26) 关元俞 BL26 Guān yuá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 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8~l.2寸。

(27) 小肠俞 BL27 Xiǎo chá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解剖]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壮。

(28) 膀胱俞 BL28 Páng guā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l.2寸。

[附注] 膀胱背俞穴。

(29) 中膂俞 BL29 Zhōng lǚ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0) 白环俞 BL30 Bái huán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1) 上髎 BL31 Shà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 后支。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2) 次髎 BL32 Cì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3) 中髎 BL33 Zhō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4) 下髎 BL34 Xià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5) 会阳 BL35 Huì yáng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6) 承扶 BL36 Chéng fú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

坐骨神经。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7) 殷门 BL37 Yīn mén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 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8) 浮郄 BL38 Fú xì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9) 委阳 BL39 Wěi yáng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三焦经下合穴。

(40) 委中 BL40 Wěi zhōng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41) 附分 BL41 Fù fē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 魄户 BL42 Pò 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一0.8寸。

(43) 膏肓 BL43 Gāo hu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

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4) 神堂 BL44 Shén tá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5) 譩譆 BL45 Yì xǐ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6) 膈关 BL46 Gě guān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7) 魂门 BL47 Hún 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8) 阳纲 BL48 Yáng g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9) 意舍 BL49 Yì shě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 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0) 胃仓 BL50 Wèi c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1) 肓门 BL51 Huāng mén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2) 志室 BL52 Zhì shì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3) 胞肓 BL53 Bāo 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4) 秩边 BL54 Zhì 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 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 为坐骨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55) 合阳 BL55 Hé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56) 承筋 BL56 Chéng jīn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7) 承山 BL57 Chéng shān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58) 飞扬 BL58 Fēi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59) 跗阳 BL59 Fù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 BL60 Kūn 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 仆参 BL61 Pú cā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62) 申脉 BL62 Shēn Mài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 金门 BL63 Jīn mé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64) 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 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 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 至阴 BL67 Zhì yīn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相关内容

  • 中医及基本的保健常识
  • 首先,我们了解以下全身的经络: 人全身有十二条经络: 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 ,任.督.带! 十二经络的走行方向:向上或向下两种,手三阴从胸走向手,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三阴从脚走向胸,足三阳从头走向脚,十二筋络连起来就像一个环,具体次序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经络辨证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证是腰背腿痛,中医讲究辨证治疗,若按照中医的经络辨证,可根据其疼痛的具体部位,加以辨证治疗. 因腰椎由5节组成,现将不同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介绍如下, 1)不同部位单侧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①腰3-腰4椎间盘突出,腰: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大腿前外侧.小腿前 ...

  • 牵涉痛与内脏关系
  • 234牵涉痛区与皮部的比较研究 广西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针灸科(530022) 唐胜修 牵涉痛区与皮部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 牵涉前区属于西医神经系统的范畴, 而皮部属于祖国医学的经络系统, 两者均指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体表的反应区, 临床上两者均能有效地指导诊疗实践.为探讨两者的区别, 笔者从概 ...

  • 十二经络运行时间
  • 人体 十二经络运行时间 <黄帝内经>记载,每天十二时辰和人的十二经络的运行是有规律的,简单介绍如下: 清晨03:00-05:00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 ...

  • 同我一起巧记十二条经络
  • 巧记十二条经脉 (原创贴) 童鞋们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就是我们特别地想掌握这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啦.表里关系啦.有什么主要穴位啦等,但就是太难记了,没有什么头绪,总是感觉乱乱的记不住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记住它,这样,我们的身体在招唤我们去照料她时,我们就会有的放矢地去调理修复她. 在和我学记之 ...

  • 经络名词解释
  • 经络循行名词解释 『起』 释义:本经的起点(starting) 举例: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手太阴肺经) 『从』 释义:本经某段或支脉的起点(from) 举例:『从』肺系,斜出腋下....(手太阴肺经) 『至』 释义:本经或某段的终点(arriving) 举例:「至」耳上角....(足太阳 ...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什么是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络学说的阐述,人体内存在"经络系统".体内各组织.脏器之间,借助于经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体所以能够同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统一,也是通过经络系统完成的.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直行 ...

  • 十二正经经络循行穴位歌诀
  • 正经穴位歌诀 手太阴肺经11穴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手太阴肺起中府 云门天府侠白主 尺泽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鱼际穴 拇指甲角少商切 足阳明胃经45穴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 阳明胃经四十五 承泣四白巨髎数 地仓大迎颊车穴 ...

  • 十二条经络
  • 经络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上下贯串,内外相通,内连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反应和调节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 经络的功能:经络系统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纵横交错通过多种道路和方式把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体表与体表.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机体的上下.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