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以来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分析

新政以来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分析

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是构成现代保险经营的两大组成部分,承包业务是保险经营的基础,是作为保险经营的根本。保险人收取保费,利用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经济给付功能为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提供经济保障,而投资业务则是承保业务外的延展,从保费收取到保险金赔付的时间差额,及最终的赔的数量差额,使得有大量的闲置资金留在保险公司。自然,保险资金的用成为了研究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承保业务不再是保险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如何使闲置资金获得投资收益,成为了关乎保险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政策的不断放宽,对于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外部环境。2012年“保险投资十三条”的发布,更是大大拓展了保险投资的范围。从保险资金可投资品种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从单一的无风险或低风险投资品到如今的项目繁多的各类风险投资品乃至衍生品,保险投资的可选工具正急剧增长。除了一些基本产品以外,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涉猎非标投资,期贷投资,不动产投资,其他另类投资等。随着未来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相信保险投资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加倍,保险资金可投资的领域还会更多。

固定收益投资可能有重要机遇。首先,从影响利率走势的通货膨胀看,通胀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大幅上升的概率很低。其次,从中期来看,

由于中

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宏观基本面持续疲弱,经济有持续下行压力,宏观基本面对固定收益市场将形成中长期的支撑。再次,从固定收益资产的估值水平看,近期由于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偏紧及资金面持续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固定收益市场发生调整,利率品种和高等级信用债的估值将不同程度得到提升。预计中短期内货币政策发生转向的概率不大,市场将继续承受调整压力,固定收益品种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在调整中逐渐显现。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今明两年固定收益资产逐步显露出配置的比较优势,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

权益投资规避系统性风险,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机会。由于宏观经济持续放缓,企业盈利能力及增速总体上可能下降,权益市场出现系统性投资机会的概率比较低,但系统性风险却不容忽视。在保险行业中部分保险公司权益投资仓位超过20%,201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和流动性突然紧张导致权益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高仓位的权益投资遭受了巨大的账面损失。因此,未来保险投资权益资产的配置从方向上来看应保持稳健的投资仓位,以规避系统性风险为主。

尽管中国经济走势总体向下,但是权益市场仍有重要的结构性机会。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转型方向的产业、行业仍将可能稳步增长甚至是快速增长,这些行业和企业的股票是有投资机会的。保险行业应当抓住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机遇,在权益投资上不能采取被动和消极的策略,应积极有为。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宏观经济以及改革政策的研究和理解,同时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在权益仓位整体保持谨慎稳健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市场形势和基本面的变化及时调整,重点关注低估值及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努力发掘投资机会。

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的优势,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从战略配置上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力度。在战略资产配置层面,保险公司需要从战略上考虑配置期限长、安全性好、收益率高的投资资产来弥补传统资产的缺陷,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配置力度。保险新政放宽了保险公司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限制,国家经

济转型亦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配置力度创造了条件。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长期资金的优势,创新运用债权、股权、股债结合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优化保险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效提高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收益能力。

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获取优质战略资产。保险公司开展基础设施和股权投资要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和调结构的国家战略,打通保险资金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支持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期,以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牵头受托管理人和股东,发起设立“中石油西一、二线西部管道项目股权投资计划”,保险行业投资360亿元与中国石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进行管道建设。该投资计划的设立为保险行业获取了长期稳健收益的战略性资产,是中国民营资本与央企合作进行股权投资的标志性事件,开创了保险公司投资国家大型能源项目的先例,在业内形成良好示范效应与品牌效应。

完善定价和考核机制,避免同业不良竞争。当前保险公司在基础设施等投资领域的资金价值被低估了,问题还是出在保险行业自身,很大程度上是保险公司不良竞争导致的。首先是定价基准偏低。由于保险行业最早只能在少数领域开展有限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同时保险公司缺乏项目投资经验,当时项目投资收益率是在不充分定价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现在很多项目以当时的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率为参考基准,偏离了保险资金的公允价值。其次,保险公司在定价和考核机制存在问题,导致当前存在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情况。再次,有些保险公司由于配置压力大,需要投资的资金量很大,直接导致了项目收益率的下降,形成较低的市场基准。

保险资金资产配置分布

总的来说,2012年政策开放以后,非标资产也加入了竞争行列,。2011到2013年,保险资金用于债券的资金分别为2.61万亿,3.06万亿,3.34万亿,占比达到47.09%,44.67%,43.42%,是保险资金运用占比最大的模块。紧随其后的是银行存款,占比维持在30%,而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浮动,其他投资则开始显示出上涨的趋势。

新政以来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分析

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是构成现代保险经营的两大组成部分,承包业务是保险经营的基础,是作为保险经营的根本。保险人收取保费,利用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经济给付功能为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提供经济保障,而投资业务则是承保业务外的延展,从保费收取到保险金赔付的时间差额,及最终的赔的数量差额,使得有大量的闲置资金留在保险公司。自然,保险资金的用成为了研究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承保业务不再是保险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如何使闲置资金获得投资收益,成为了关乎保险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政策的不断放宽,对于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外部环境。2012年“保险投资十三条”的发布,更是大大拓展了保险投资的范围。从保险资金可投资品种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从单一的无风险或低风险投资品到如今的项目繁多的各类风险投资品乃至衍生品,保险投资的可选工具正急剧增长。除了一些基本产品以外,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涉猎非标投资,期贷投资,不动产投资,其他另类投资等。随着未来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相信保险投资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加倍,保险资金可投资的领域还会更多。

固定收益投资可能有重要机遇。首先,从影响利率走势的通货膨胀看,通胀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大幅上升的概率很低。其次,从中期来看,

由于中

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宏观基本面持续疲弱,经济有持续下行压力,宏观基本面对固定收益市场将形成中长期的支撑。再次,从固定收益资产的估值水平看,近期由于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偏紧及资金面持续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固定收益市场发生调整,利率品种和高等级信用债的估值将不同程度得到提升。预计中短期内货币政策发生转向的概率不大,市场将继续承受调整压力,固定收益品种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在调整中逐渐显现。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今明两年固定收益资产逐步显露出配置的比较优势,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

权益投资规避系统性风险,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机会。由于宏观经济持续放缓,企业盈利能力及增速总体上可能下降,权益市场出现系统性投资机会的概率比较低,但系统性风险却不容忽视。在保险行业中部分保险公司权益投资仓位超过20%,201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和流动性突然紧张导致权益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高仓位的权益投资遭受了巨大的账面损失。因此,未来保险投资权益资产的配置从方向上来看应保持稳健的投资仓位,以规避系统性风险为主。

尽管中国经济走势总体向下,但是权益市场仍有重要的结构性机会。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转型方向的产业、行业仍将可能稳步增长甚至是快速增长,这些行业和企业的股票是有投资机会的。保险行业应当抓住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机遇,在权益投资上不能采取被动和消极的策略,应积极有为。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宏观经济以及改革政策的研究和理解,同时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在权益仓位整体保持谨慎稳健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市场形势和基本面的变化及时调整,重点关注低估值及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努力发掘投资机会。

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的优势,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从战略配置上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力度。在战略资产配置层面,保险公司需要从战略上考虑配置期限长、安全性好、收益率高的投资资产来弥补传统资产的缺陷,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配置力度。保险新政放宽了保险公司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限制,国家经

济转型亦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配置力度创造了条件。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长期资金的优势,创新运用债权、股权、股债结合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优化保险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效提高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收益能力。

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获取优质战略资产。保险公司开展基础设施和股权投资要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和调结构的国家战略,打通保险资金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支持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期,以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牵头受托管理人和股东,发起设立“中石油西一、二线西部管道项目股权投资计划”,保险行业投资360亿元与中国石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进行管道建设。该投资计划的设立为保险行业获取了长期稳健收益的战略性资产,是中国民营资本与央企合作进行股权投资的标志性事件,开创了保险公司投资国家大型能源项目的先例,在业内形成良好示范效应与品牌效应。

完善定价和考核机制,避免同业不良竞争。当前保险公司在基础设施等投资领域的资金价值被低估了,问题还是出在保险行业自身,很大程度上是保险公司不良竞争导致的。首先是定价基准偏低。由于保险行业最早只能在少数领域开展有限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同时保险公司缺乏项目投资经验,当时项目投资收益率是在不充分定价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现在很多项目以当时的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率为参考基准,偏离了保险资金的公允价值。其次,保险公司在定价和考核机制存在问题,导致当前存在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情况。再次,有些保险公司由于配置压力大,需要投资的资金量很大,直接导致了项目收益率的下降,形成较低的市场基准。

保险资金资产配置分布

总的来说,2012年政策开放以后,非标资产也加入了竞争行列,。2011到2013年,保险资金用于债券的资金分别为2.61万亿,3.06万亿,3.34万亿,占比达到47.09%,44.67%,43.42%,是保险资金运用占比最大的模块。紧随其后的是银行存款,占比维持在30%,而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浮动,其他投资则开始显示出上涨的趋势。


相关内容

  • 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研究
  •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以及人民保险意识增强,近年来财产保险业务规模发展较快,2014年累计原保费收入7500万,年均增长17%.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保费收入和资本金,其中负债性的保费收入占比高,保险金支出时间不确定,整体赔付率高,因此资金运用收益是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本文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 ...

  • 郭氏监管露锋芒: 瞄准三套利四不当十大风险,查纠覆盖全行业
  • 金改实验室 郭氏监管露锋芒: 瞄准三套利四不当十大风险,查纠覆盖全行业 澎湃新闻记者 周炎炎 2017-04-13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郭树清. 履新银监会的郭树清,展现了他一贯的改革家风格. 在上任6周之际,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乱象,银监会陆续推出整治"三违反"&q ...

  • 2016年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 2016年房地产行业分 析报告 2015年12月 目 录 一.长期压力:供需失衡抑制长周期反转,投资属性弱化加剧回归压 力 ........................................................................................ ...

  • 第七讲 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 第七讲 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一.命题角度猜想: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几年来,欧洲乃至世界经济一直处于疲软状态.经过各国政 ...

  •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
  • ·学术动态·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陈向阳 进入90年代以来, 清末新政研究逐渐升温, 出现了一股颇具规模的研究热潮.一批新成果.新观点脱颖而出, 随之涌现出一些新热点或新领域, 并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清末新政研究中出现的这些新动向作一概略介析.限于学识.资讯与篇幅, 不当与不周之处, ...

  • 选修2 经济学常识知识要点
  •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重商主义者的观点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重商主义者认为,①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贸易顺差:②主张国富民穷: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与 ...

  •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
  • 7月以来,**区按照党的“xx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参照其他地区国有资产管理先进经验,开展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由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由“各自为政”到“三层架构”管理模式,有效地堵塞了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漏洞。 一、基本做法 在管理制度上,**区出台了《 ...

  • 清末新政研究综述
  • 清末新政研究 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过去研究新政只限于1901年至1905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将1906年至1911年之间的预备立宪囊括在内.这 ...

  • 2016年版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 [2016年09月] 目录 第一节 资管行业监管升级,三领域新政大梳理 .......................................................... .. 4 一.泛资管业高速发展,多处问题暴露引发监管重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