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卷反思

由“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

---- 一名普通“教书匠”阅卷过程中的反思 本次月考后继续采取流水阅卷,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分到了老师们一直“头疼”的现代文阅读题,而幸运的却是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就学生们的答题情况来看,22题得分率极低,究其原因,22题的答案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层次性或者说是区分度,由此触发了我对高考命题者对于现代文文章选择玄机的探索。

这篇文章是肖复兴的《年灯》,文章内容简单易懂,通过“我”的眼睛,写了北京的一位空巢老爷子,讲究老理儿,每逢过年便点上“年灯”来等候远在国外的儿孙,期盼能够团圆,一直到正月十五。多年如此,一直坚守。在文章的最后,终于有一年的正月初五,“我”看到老爷子家的“年灯”熄灭了,儿孙回来,全家团圆。

第22题题目“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通过阅卷,发现学生们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同学只能得2分,背后反映出学生们对于文本的深入挖掘,对于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对于高考选拔人才的理解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一题,学生的答案大多只停留在对浅层次的对于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上,也就是标准答案里的第一条“对亲情的赞美”,无论是老爷子对子女还是“我”对母亲,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围绕亲情展开论述的答案。较少的同学能够把文本中的这一事件上升到社会层面,涉及到中国目前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社会现状。由此反映出大多数同学还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小情小爱”上(文本里的主要内容),没有上升到“家国情怀”(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主题主旨)。并且还发现一个不好现象,学生在答案的规范上有所欠缺,个别同学即便能把思想境界由个人的“小情小爱”提升到“家国情怀”,但组织答案时不够严谨。比如这一题,一些同学的答案是这样的,“对中国现状不满”、“批评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抨击中国现状”,更甚者使用“警告我们”要怎样怎样,类似这种不很阳光,很不“正能量”词语的使用,念歪了高考选拔有正确价值观的中学生这本“真经”。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很重要一条是要符合中学生应有的正确价值观,以体现高考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高考命题人当初选中本文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吧,从老爷子对于老理儿的坚守,由亲情上升到对于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而不是对这种现象以及我们所处社会的批判、抨击,这一题是对年轻人常回家看看的呼吁,体现出高考对于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

更深一层次,在于对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求中学生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这一题为例,文章通过老人点亮年灯,守着老理儿,“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守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了”指出传统习俗的日渐衰落,正是作者和命题人想传达的对于“坚守传统”的敬意,通过对于中国人如此的风俗传统,中国人特地的心理和情感的讴歌来考查学生在文化上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对于上面这一点,我通过对比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题目,发现全国卷命题专家尤其重视对中学生这一点的考查。以下是我对近三年全国语文试题中文本选文玄机的探究。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体现了考查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这一理念,强化了学生“必备品格”的考查,提高了试卷的人文特性与育人价值。全国第III 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探讨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介绍了从古至今史学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治学精神进行启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开放的治学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做学问”的正确意识。文言文阅读以傅珪的为官经历和做人品质为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人格,对学生的做官与做人具有指导作用;古代诗歌选用曹翰的爱国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对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社会公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玻璃》描写了鲜活的世态人情,有利于引导学生直面和了解社会现实,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二)

思维:在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中提高区分度

2016年的语文试卷,综合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但为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命题者在众多能力的考查中,强化了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关注这一命题倾向。

一是整体思维能力的考查。整体思维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2016年的全国卷强化了这一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论述类文本的部分选择肢考查了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性的选择肢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文言文阅读中的第6题,要求学生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也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诗歌鉴赏中比较两首诗感情基调的不同之处,不仅需要整体把握一首诗,还要整体把握两首诗。

《玻璃》阅读中,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需要从不同角度把握小说内容与形式。15小题的选填词语,16小题的补写句子,必须立足整体,理清段落的内在脉络,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17小题的图文转换,需要整体观察树形图,理清各项内容的关系,才能“语言连贯”地表达自己对迎新晚会的构思的理解。18小题的作文也需要整体理解材料,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材料内涵。

二是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求异思维也是一种高阶思维,2016年的全国卷加重了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如8小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12题第四小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作文要求自选角度,也对求异思维有一定强化。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考查这一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三是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2016年全国卷强化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求学生把曹翰的诗歌与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8小题颈联中的“健”“弱”、“明”“昏”进行比较等,这是近几年来的一个新亮点,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四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16小题中的太空垃圾,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但太空垃圾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近几年来,全国卷对辩证思维的考查一直保持了较大力度,在复习备考时应强化这一高阶思维的训练。

(三)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相结合

2016年全国卷提高了试题素材的文化含量,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体现了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相结合的试题命制特征,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重视这一特征。

2016年试题素材的文化含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文化。第一道大阅读素材回顾了史学与经学的关系,梳理了史学研究的传统,突出了学术文化。参加高考的学生升入大学后,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术训练,要形成正确的学术态度与精神,需要传承我国优良的学术传统,这一素材的选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其次是儒家文化。傅珪有“古大臣风”,其经历与人品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和情怀,试题要求学生判断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儒家文化。

顾炎武作为一代通儒,其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文化,试题“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为什么?”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第三是创新文化。“苟日新,日日新”“与时偕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今年的语文试卷强化了这一文化。无论是史学家的推陈出新,还是历史研究对待文学的态度;无论是自主品牌汽车,还是店商论坛;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人造地球卫星等,都具有创新的文化内涵。作文题更是强调了创新,“推陈出新”“新式花茶”“不断创新”等,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进一步增加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文化含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2016年全国卷的试题素材弘扬主旋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上。首先是弘扬爱国精神。傅珪的一心为国,曹翰的“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富强。主要体现在作文中,小羽自己致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体现了“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是和谐。如《玻璃》中酒店和王有福的主动赔偿,高中的迎新晚会,小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等,都体现了和谐的主旋律。第四是宽容。《玻璃》中酒店的主动赔偿、小羽不追究仿冒者的责任,而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都体现了宽容精神。第五是创新。上文有所阐释,此处不再赘述。

从2017年考纲的修订情况看,复习备考除注意上述特点外,还应在文体阅读的覆盖面、写作的现实针对性、阅读与写作速度等方面着意强化。在引导学生分析语文试题时,还可关注2016年全国卷体现出的两个特征。

一是在开放与收敛上,2016年的试题以收敛为主,但注重了思维与答题的开放性。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3题的A 、C 选项打破了原文材料的限制,考查了学生的推断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古代诗歌阅读中的第8小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在题目与答案拟制上具有开放性;第9小题也突破了曹翰诗歌的限制,把课内与课外结合了起来。11题第四小题“是否状告酒店”,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具有开放性。材料作文有许多立意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空间。

二是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2016年全国卷既注重整体考查,也注重局部细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命题上做到了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既考查了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局部信息的准确筛选能力。小说阅读中第(2)(3)小题考查了整体阅读能力,实用类阅读中的(2)(3)(4)主要立足局部考查。这些命题特征在2017的复习备考中均应引起高度关注。

由“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

---- 一名普通“教书匠”阅卷过程中的反思 本次月考后继续采取流水阅卷,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分到了老师们一直“头疼”的现代文阅读题,而幸运的却是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就学生们的答题情况来看,22题得分率极低,究其原因,22题的答案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层次性或者说是区分度,由此触发了我对高考命题者对于现代文文章选择玄机的探索。

这篇文章是肖复兴的《年灯》,文章内容简单易懂,通过“我”的眼睛,写了北京的一位空巢老爷子,讲究老理儿,每逢过年便点上“年灯”来等候远在国外的儿孙,期盼能够团圆,一直到正月十五。多年如此,一直坚守。在文章的最后,终于有一年的正月初五,“我”看到老爷子家的“年灯”熄灭了,儿孙回来,全家团圆。

第22题题目“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通过阅卷,发现学生们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同学只能得2分,背后反映出学生们对于文本的深入挖掘,对于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对于高考选拔人才的理解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一题,学生的答案大多只停留在对浅层次的对于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上,也就是标准答案里的第一条“对亲情的赞美”,无论是老爷子对子女还是“我”对母亲,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围绕亲情展开论述的答案。较少的同学能够把文本中的这一事件上升到社会层面,涉及到中国目前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社会现状。由此反映出大多数同学还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小情小爱”上(文本里的主要内容),没有上升到“家国情怀”(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主题主旨)。并且还发现一个不好现象,学生在答案的规范上有所欠缺,个别同学即便能把思想境界由个人的“小情小爱”提升到“家国情怀”,但组织答案时不够严谨。比如这一题,一些同学的答案是这样的,“对中国现状不满”、“批评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抨击中国现状”,更甚者使用“警告我们”要怎样怎样,类似这种不很阳光,很不“正能量”词语的使用,念歪了高考选拔有正确价值观的中学生这本“真经”。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很重要一条是要符合中学生应有的正确价值观,以体现高考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高考命题人当初选中本文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吧,从老爷子对于老理儿的坚守,由亲情上升到对于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而不是对这种现象以及我们所处社会的批判、抨击,这一题是对年轻人常回家看看的呼吁,体现出高考对于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

更深一层次,在于对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求中学生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这一题为例,文章通过老人点亮年灯,守着老理儿,“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守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了”指出传统习俗的日渐衰落,正是作者和命题人想传达的对于“坚守传统”的敬意,通过对于中国人如此的风俗传统,中国人特地的心理和情感的讴歌来考查学生在文化上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对于上面这一点,我通过对比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题目,发现全国卷命题专家尤其重视对中学生这一点的考查。以下是我对近三年全国语文试题中文本选文玄机的探究。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体现了考查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这一理念,强化了学生“必备品格”的考查,提高了试卷的人文特性与育人价值。全国第III 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探讨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介绍了从古至今史学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治学精神进行启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开放的治学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做学问”的正确意识。文言文阅读以傅珪的为官经历和做人品质为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人格,对学生的做官与做人具有指导作用;古代诗歌选用曹翰的爱国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对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社会公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玻璃》描写了鲜活的世态人情,有利于引导学生直面和了解社会现实,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二)

思维:在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中提高区分度

2016年的语文试卷,综合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但为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命题者在众多能力的考查中,强化了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关注这一命题倾向。

一是整体思维能力的考查。整体思维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2016年的全国卷强化了这一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论述类文本的部分选择肢考查了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性的选择肢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文言文阅读中的第6题,要求学生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也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诗歌鉴赏中比较两首诗感情基调的不同之处,不仅需要整体把握一首诗,还要整体把握两首诗。

《玻璃》阅读中,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需要从不同角度把握小说内容与形式。15小题的选填词语,16小题的补写句子,必须立足整体,理清段落的内在脉络,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17小题的图文转换,需要整体观察树形图,理清各项内容的关系,才能“语言连贯”地表达自己对迎新晚会的构思的理解。18小题的作文也需要整体理解材料,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材料内涵。

二是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求异思维也是一种高阶思维,2016年的全国卷加重了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如8小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12题第四小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作文要求自选角度,也对求异思维有一定强化。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考查这一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三是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2016年全国卷强化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求学生把曹翰的诗歌与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8小题颈联中的“健”“弱”、“明”“昏”进行比较等,这是近几年来的一个新亮点,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四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16小题中的太空垃圾,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但太空垃圾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近几年来,全国卷对辩证思维的考查一直保持了较大力度,在复习备考时应强化这一高阶思维的训练。

(三)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相结合

2016年全国卷提高了试题素材的文化含量,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体现了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相结合的试题命制特征,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重视这一特征。

2016年试题素材的文化含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文化。第一道大阅读素材回顾了史学与经学的关系,梳理了史学研究的传统,突出了学术文化。参加高考的学生升入大学后,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术训练,要形成正确的学术态度与精神,需要传承我国优良的学术传统,这一素材的选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其次是儒家文化。傅珪有“古大臣风”,其经历与人品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和情怀,试题要求学生判断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儒家文化。

顾炎武作为一代通儒,其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文化,试题“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为什么?”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第三是创新文化。“苟日新,日日新”“与时偕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今年的语文试卷强化了这一文化。无论是史学家的推陈出新,还是历史研究对待文学的态度;无论是自主品牌汽车,还是店商论坛;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人造地球卫星等,都具有创新的文化内涵。作文题更是强调了创新,“推陈出新”“新式花茶”“不断创新”等,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进一步增加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文化含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2016年全国卷的试题素材弘扬主旋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上。首先是弘扬爱国精神。傅珪的一心为国,曹翰的“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富强。主要体现在作文中,小羽自己致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体现了“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是和谐。如《玻璃》中酒店和王有福的主动赔偿,高中的迎新晚会,小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等,都体现了和谐的主旋律。第四是宽容。《玻璃》中酒店的主动赔偿、小羽不追究仿冒者的责任,而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都体现了宽容精神。第五是创新。上文有所阐释,此处不再赘述。

从2017年考纲的修订情况看,复习备考除注意上述特点外,还应在文体阅读的覆盖面、写作的现实针对性、阅读与写作速度等方面着意强化。在引导学生分析语文试题时,还可关注2016年全国卷体现出的两个特征。

一是在开放与收敛上,2016年的试题以收敛为主,但注重了思维与答题的开放性。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3题的A 、C 选项打破了原文材料的限制,考查了学生的推断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古代诗歌阅读中的第8小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在题目与答案拟制上具有开放性;第9小题也突破了曹翰诗歌的限制,把课内与课外结合了起来。11题第四小题“是否状告酒店”,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具有开放性。材料作文有许多立意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空间。

二是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2016年全国卷既注重整体考查,也注重局部细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命题上做到了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既考查了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局部信息的准确筛选能力。小说阅读中第(2)(3)小题考查了整体阅读能力,实用类阅读中的(2)(3)(4)主要立足局部考查。这些命题特征在2017的复习备考中均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关内容

  • 试卷分析报告
  • 第 32 期 宜宾市教科所编印 2014年7月 宜宾市2014年春期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跟踪监测 语文(四下)分析报告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试卷以人教版四下教材为依托,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个方面考查学生对本册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覆盖面广,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思维过程以及解决问题能 ...

  • 2014迁西县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阅卷小结及反思
  • 2014迁西县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阅卷小结及反思如下 一.字音字形及成语运用方面:课本内常见易错字音字形的反复强调:例如滂沱  气氛  玫瑰  梧桐 怔住是一声音,媲美  憎恶  如法炮制 呜咽. 成语 叱咤风云 热火朝天 触目惊心 家喻户晓. 二.标点符号方面:分号,没说完的冒号,大范围小氛围的 ...

  • 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档
  • 2009--2010学年德政镇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标准的推崇,要求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做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做好提质工做.在求真务实求发展.和谐创新图生存的社会大环境下,我校初中语 ...

  • 教学工作考核细则
  • xx中心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管理考核细则 (试行) 为了调动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特制定教师教学工作管理考核细则. 一.考核内容: (一)备课(20分) 1.要求: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领会编者意图:认真研究学生,结合学情,科学制定教学 ...

  •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
  •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一)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1 .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 ...

  • 中考生"改编"范文得8分 阅卷遭拒起诉教育部门
  • 中青报订阅 收藏本页 来源:新华日报 贾梦雨 近日,无锡滨湖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原告王某的女儿在今年中考语文考试中,将范文稍稍改动写成作文,被中考阅卷组列为严重抄袭文章,评分8分,语文科目总分为61分.王某对此成绩有异议,向教育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要求阅卷,并由教育部门重新评定得分,申请被拒后,他将教 ...

  • 民办学校周工作安排
  • 第1周工作安排(2012-09月03日-09月07日) 青浦区联合民办小学2012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周工作安排 2012年9月3日---9月7日 1.星期一上午9:00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暨开学典礼,按具体程序进行,各班级做好进退场及整队准备工作.少先大队培训升旗手.护旗手,组织好升旗仪式. 2 ...

  • 36个可以改变命运的语文答题细节
  • 36个可以改变命运的语文答题细节 (1一14) 作者 石家庄二中南校区 杨 继 光 一.针对默写题. 1.考前可复习名句知识,开考后趁记忆还比较清楚,要首先完成名句默写这道题.书写时尤其要避免使用连笔字和简化字,出现叠词时,要把两字都写规范,不能用符号代替.要一笔一划自己清楚,减少误判.实在想不起来 ...

  • 书写的重要性
  • 书写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盲区 俗话说:书如其人.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先秦时期,启蒙教学中已经开始有了写字教育.西周时期,就有"书"教的记载,所谓"书"教,包括识字与写字两方面教学,并以写字为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