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知识细梳理】
劝 学
一、(1)“有”同“又”,“暴”同“曝”;(2)“知”同“智”;(3)“生”同“性”;
(4)
二、(1)广博地、广泛地学习;(2)特指长江黄河;(3)爪子和牙齿;(4)地下的泉水;(5)寄托指藏身,用心指思想意识活动。
三、(1)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2)凭借/假装/给予/借;
(3)强健,强壮/有力的/多/尽力。
四、(1)水,名词做动词,游水;(2)日,名词做状语,每日;(3)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
(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6)数词做动词,专一。
五、(1)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2)状语后置句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3)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师 说
一、(1)“受”同“授”;(2)“不”同“否”。
二、(1)求学的人。(2)一般人。(3)小的方面要学习。(4)是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
(5)不一定。(6)先秦两汉的散文。(7)用来„„的,„„的凭借。(8)无论,不分。
三、(1)道理/道路/途径,方法;(2)老师/学习/军队/乐官、乐师;(3)解释六经的著作/驿站、客舍/传授/流传;(4)却/是,就是。
四、(1)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2)下,名词做动词,低于;(3)师,名词做动词,学习;(4)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5)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圣、愚,形容词做名词,圣人、愚人。
五、(1)状语后置句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2)“无贵无贱”前省略“地位”,“无长无少”前省略“年纪”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不分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宾语前置句 不明白书中的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4)被动句 不被时俗所拘束,来向我学习。
(5)“„„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6)省略宾语“之”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赤壁赋
一、(1)“冯”同“凭”;(2)“缪”同“缭”;(3)“尊”同“樽”。
二、(1)白茫茫的水汽;(2)浩荡渺远的样子;(3)徘徊,明月停留;斗牛,斗宿和牛宿,都
是星宿名;(4)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代词,它们/助词,的/动词,到;(2)动词,攻占/名词,与“上”相对;(3)从/在/被/在/到/对于。
四、(1)歌,名词做动词,吟诵;(2)渔樵,名词做动词,打鱼砍柴;(3)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正,形容词做动词,整理;(5)西、东,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6)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1)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啊。
(2)宾语前置句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3)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4)被动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5)省略“其声” (其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啜泣。
(6)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
(7)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8)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9)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我的心怀悠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 (1)“僇”同“戮”;(2)“趣”同“趋”。
二、(1)一同前往;(2)游尽山水;(3)重叠,积压;(4)这样以后;(5)从此。
三、(1)这,这个/正确,对的/国家大事,大政方针/表判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至/非常,十分/尽头,极点/尽。(3)特别的,特殊的/不同/惊奇,诧异/别的,另外的。(4)像/你/假如。(5)持,拿/拉开/调转/导引/延长,伸长/引用。
四、(1)每日,名词做状语;(2)像簸箕一样,名词做状语;(3)入睡,名词做动词;(4)以„„为奇异,意动用法;(5)穷尽,形容词做动词;(6)远方,形容词做名词。
五、(1)“„„也”,表判断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2)省略介词“于”,因坐(于)法华西亭 我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
(3)定语后置,语序应为“以为凡是州有异态之山水者”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的地方。
【训练步步高】
1.D [解析] 际:交会。
2.D [解析]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3.A [解析] A项“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鱼虾为伴”;B、C、D三项都做一般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寄生、羡慕、寄托。
4.C [解析] C.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A.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义:白茫茫的水汽。B.今义:美貌的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D.今义:阴间。古义:地下的泉水。
5.D [解析] A.表转折,却/表修饰。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在”/介词,给;D.句末语气词。
6.D [解析] 相同,兼词。A.他们的/难道;B.被/比;C.他/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
【知识细梳理】
六国论
一、(1)“厌”同“餍”;(2)“当”同“倘”。
二、(1)它的实际数量;(2)祖辈与父辈;(3)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4)两次;(5)智谋、国力;(6)旧事,成例。
三、(1)丢掉/灭亡;(2)珍惜/惋惜;(3)如同/仍然;(4)终于/到终结;(5)起初/才;(6)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7)灭亡,动词/熄灭,动词;(8)以前/朝着,动词;
(9)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
四、(1)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做动词,侍奉;(3)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4)名词用作动词,礼遇;(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五、(1)省略宾语“之” 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2)赵尝于秦五战,介宾短语后置 赵国曾经多次对秦国作战。
(3)大天下,定语后置 假如我们倚仗着这样大的国家„„
(4)省略主语“其” (六国的)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阿房宫赋
一、(1)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2)天气;(3)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4)可惜。
二、(1)统一/数词;(2)喜爱/爱护/吝惜/喜欢;(3)夺取/提取/拿/着,助词;(4)灭族/类/家族;
(5)„„的样子/表示停顿,助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哪里”/怎么/兼词,于之;(6)顺接/却,表转折/表承接,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表递进,并且。
三、(1)形容词用作动词,灭亡;(2)数词用作动词,统一;(3)名词用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4)名词做状语,乘辇车;(5)名词做状语,像腰带一样;像牙齿一样;(6)名词做动词;把宝鼎看作;把宝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7)名词用作动词,飘来云彩;出现蛟龙;出现彩虹;(8)名词做动词,奏乐;(9)名词做动词,灭族;(10)意动用法,以„„为鉴。
四、(1)疑问代词“何”表疑问;省略介词“于”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
(2)“举”有被攻占之意,为被动句 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
(3)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谁能够把他们灭族呢?
【训练步步高】
1.D [解析] D.六个国家。A.今义:(1)旧日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2)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古义:旧事,成例。B.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祖辈与父辈。C.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2.C [解析] A.名词做状语,向北;B.名词做状语,乘辇车;C.名词做动词;D.名词做状语,像腰带一样。
3.A [解析] “走”的意思是“趋”。
4.C [解析] A项,停止/罢了。B项,横渡/隔绝。C项,都是助词,帮助停顿、判断。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5.B [解析] B.与例句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名词做状语;C.数词活用为动词;D.意动用法。
6.B [解析] 省略宾语“之”,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A、C、D均为被动。
文言文知识梳理(三)
【知识细梳理】
指南录后序
一、(1)“缙”同“搢”;(2)“见”同“现”;(3)“陵”同“凌”;(4)“僇”同“戮”。
二、(1)官职名;(2)意气激昂;(3)指个人的安危;(4)没有依靠;(5)到达;(6)访求,文中是盘查的意思;(7)走投无路;(8)赐予自己的身体。
三、(1)机会,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名词/之间,名词/夹杂,动词/参与,动词/量词/悄悄地,秘密地,副词;(2)往„„去、到„„去,动词/唯恐、就怕,动词/比得上,动词/按照,介词/“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动词,像;(3)倒下,动词/浪费,动词/奢侈,形容词/无、不,副词;(4)危险,形容词/大概,副词/疑惑不解,动词;(5)刚刚,副词/做人质,动词/资质,名词/询问,动词。
四、(1)名词做状语,表面上;(2)名词做状语,按名分,按理;(3)草,名词做状语,在荒草间;露,名词做状语,在露天下;(4)名词做状语,每天;(5)名词做动词,取道;(6)名词做动词,走上前;(7)序,名词做动词,为„„作序。
五、(1)“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被巡逻船搜寻。
(2)“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贾家庄的人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3)动词本身有被动意味 我被拘留不能回还。
(4)“发”后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从北关外出发。
(5)“于”是介词,与后文组成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前 不幸的是先有吕师孟干坏事,后来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
(6)“于”是介词,与后文组成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前 每天同元军的骑兵在江淮一带(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
五人墓碑记
一、(1)“止”同“只”,“有”同“又”;(2)“赀”同“资”;(3)“曷”同“何”。
二、(1)即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2)胸怀大志,刚直不阿;(3)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4)有权势的人的亲朋、私交;(5)痛恨;(6)脸色,面部表情;(7)非同寻常的;(8)头颅,借指性命。
三、(1)在„„时候,介词/掌握、主持,动词/判罪,动词/两者相抵,动词/占据、把守,动词/副词,表肯定或推断;(2)政权,与“当”连用,指当权的人,名词/说,动词/路,名词/途径、方法,名词/道理、规律,名词;(3)台阶,名词/清除、扫除,动词/修治、修整,动词/授官,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动词;(4)兴旺、旺盛,形容词/盛大,形容词/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动词;(5)拿出,动词/发动,动词/头发,名词/抒发,动词;(6)士兵,名词/死亡,动词/最终,副词;(7)指同一类人,名词/空、徒然,副词/只、仅仅,副词;(8)亲信、心腹,名词/偏爱,动词/私下的好恶,名词;(9)做,动词/成为,动词/替、给,介词/是,动词/替,介词/从„„看,介词;(10)被,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
四、(1)名词做动词,走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3)名词用作动词,生病。(4)名词做状语,当作奴隶那样。(5)名词用作动词,修墓。(6)名词用作动词,出任巡抚。(7)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10)名词用作动词,伸张。(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五、(1)“被”表被动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
(2)“于”表被动 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3)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
(4)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
(5)捕钩党遍于天下,宾语前置 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
(6)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当时以大中丞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
烛之武退秦师
一、(1)“共”同“供”;(2)“知”同“智”;(3)“已”同“矣”;(4)“说”同“悦”。
二、(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2)也作“行理”,外交使节;(3)缺乏的物资;(4)那人,指秦穆公。
三、(1)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边邑”/边远的地方/见识短浅/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赞同/表约数;(3)假如/似乎,好像/你;(4)哪里,怎么/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四、(1)军,名词做动词,驻军;(2)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3)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盟,名词做动词,结盟;(5)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6)远,形容词做名词,边远的地方。
五、(1)宾语前置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啊。
(5)省略介词宾语“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谏太宗十思疏
一、(1)树根;(2)放纵自己;(3)把„„作为;(4)大。
二、(1)诚实/信任/信用/的确、实在/任意、随便;(2)居于„„之下/下等的/臣下;(3)作为/成为/作为/被;(4)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他们,代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介词,把/介词,用。
三、(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重任;“大”,重大的地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4)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于„„之下。(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恶的人。(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安定的生活;“危”,危险的境地。(9)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四、(1)省略主语“民众” (民众)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
(2)“者也”,表判断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头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3)直接表判断 (老百姓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4)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
(5)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应推崇皇权的高峻。
(6)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为什么呢?
(7)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一、(1)“庭”同“廷”;(2)“案”同“按”;(3)“孰”同“熟”;(4)“不”同“否”;
(5)“缪”同“穆”;(6)“质”同“锧”;(7)“详”同“佯”;(8)“宾”同“傧”;(9)“缻”同“缶”。
二、(1)两个词,“形势”+“一定”;(2)指给人看;(3)信约;(4)上前进献;(5)扬言;
(6)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三、(1)倚仗/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2)派出/让/使臣。
四、(1)名词做动词,安置住宿;(2)名词做动词,穿;(3)名词做动词,用刀杀;(4)名词做动词,上前;(5)名词做状语,向西;(6)名词做状语,向上;(7)名词做状语,抄小路;(8)名词做状语,在朝廷上;(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国;(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13)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五、(1)判断句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定语后置句 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3)被动句 赵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亡、走”后省略“于”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
(5)被动句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6)被动句 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但秦国的那些城池恐怕得不到,而白白地被欺骗。
(7)“渑池”前省略介词“于” 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鸿门宴
一、(1)“距”同“拒”,“内”同“纳”;(2)“要”同“邀”;(3)“倍”同“背”;
(4)“蚤”同“早”;(5)“郤”同“隙”;(6)“豪”同“毫”;(7)“坐”同“座”;(8)“参”同“骖”;(9)“啗”同“啖”;(10)“桮杓”同“杯勺”。
二、(1)指崤山以东;(2)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3)出、入是两个词,指出去、进来;(4)指意外的变故;(5)指小人离间之言;(6)黄河以北,黄河以南;(7)两次。
三、(1)接近/亲自/亲生的;(2)回头看/拜访/顾及,考虑/但,不过,只是,表转折/反诘语气,反而,难道;(3)承受/尽/优美的/胜利;(4)推辞/计较/告别,告辞;(5)取道/方法,措施/说,谈论/主张;(6)紧急/着急/逼迫;(7)动词,出,制订。读“wéi”/动词,以为。读“wéi”/动词,做,担任。读“wéi”/动词,是。读“wéi”/句末语气词,呢。读“wéi”。
四、(1)名词做动词,驻军;(2)名词做动词,称王;(3)名词做动词,登记;(4)名词做动词,以目示意;(5)名词做动词,施刑;(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7)名词做状语,在夜里;(8)名词做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名词做状语,像翅膀一样;(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3)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14)形容词做动词,友善、交好;(15)形容词做名词,危急的事。
五、(1)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
(2)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里?
(3)判断句 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4)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5)被动句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秋水(节选)
一、“辩”同“辨”。
二、(1)专指黄河;(2)是动词“至”和“于”的连用,意为“到达”;(3)面朝东;(4)脸;
(5)大道理,后指博学的人。
三、(1)名词,海神名/动词,如、及、比得上/连词,假如/代词,你,你的/动词,像,如同;(2)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1)名词做状语,随季节,按季节。(2)名词做状语,朝东,向东。(3)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
五、(1)谓我,宾语前置 即是说的我呀。
(2)莫若己,宾语前置 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3)见„„于,表示被动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讥笑。
非攻(节选)
一、“兹”同“滋”。
二、(1)非难,指责;(2)反而;(3)重,大。
三、(1)国家/国都/国事;(2)原因、缘故/衰老/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原来,本来;(3)连词,就,便/连词,却,可是,表转折/乃,是,就是。
四、(1)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害;(2)名词做动词,称赞;(3)形容词做动词,非难。
五、(1)动词“为”,表判断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攻打别国。
(2)疑问语气“乎”,表疑问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3)省略介词 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4)省略宾语 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5)“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训练步步高】
1.B [解析] 济:渡河。
2.A [解析] 除:授官。
3.C [解析] 婚姻:儿女亲家。
4.A [解析] A.连词,表目的/介词,以„„身份;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于是,就;D.表被动。
5.C [解析] ②③⑧皆为名词做动词,①⑥名词做状语,④⑦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
6.C [解析] 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③④皆为助词,的。
文言文知识梳理(四)
【知识细梳理】
季氏将伐颛臾
一、(1)这;(2)把„„作为;(3)指诸侯的邦国和大夫的家族封邑;(4)指用兵。
二、(1)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从,在;(2)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三、(1)形容词做动词,靠近;(2)使动用法,使„„来;(3)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四、(1)以何伐为,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2)“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3)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季氏将对颛臾用兵。
(4)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
寡人之于国也
一、(1)“无”同“勿”;(2)“颁”同“斑”;(3)“涂”同“途”;(4)“检”同“敛”。
二、(1)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专指黄河;(3)逃跑;(4)有“请允许我”的意思;(5)“可”是“可以”,“以”是“凭借”;(6)供养活着的人;(7)不要归咎。
三、(1)有的人/有时/表示不定,没有谁/或许;(2)只是,不过/与“曲”相对/正确/同“值”,价值、价钱/径直;(3)打开/发射/派遣/花开;(4)几/细密/数目/屡次;(5)介词,把/介词,凭/介词,按/认为;(6)比/对/在/向/被。
四、(1)名词做动词,击鼓;(2)名词做动词,种植;(3)名词做动词,穿;(4)形容词做动词,指认真从事;(5)名词做动词,归咎、归罪;(6)名词做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生、死,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五、(1)状语后置句 如果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
(2)状语后置句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宾语前置句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4)判断句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唱”同“倡”。
二、(1)时代;(2)末年。
三、(1)加倍/更加/同“背”,忘记,辜负;(2)但是/拜访/顾及/难道;(3)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指烈士壮烈牺牲/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4)介词,凭借/介词,拿/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把。
四、(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使„„泣;(2)名词做动词,为„„作传;(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
五、(1)定语后置 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对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2)定语后置 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介宾短语后置 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4)介宾短语后置 邹海滨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拿来)向我请求作序。
(5)介宾短语后置 还(一直)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
滕王阁序并诗
一、“轴”同“舳”。
二、(1)困厄,处境艰难;(2)第二次;(3)掌管文学撰述的官;(4)迎接;(5)狂放,不拘礼法;(6)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三、(1)属于/类/写作/动词,嘱托;(2)副词,全、都/没、干/全部用出/名词,死;(3)动词,穷尽/阻塞不通,与“通”相对/困厄,处境艰难/尽、止/生活困难;(4)名词,时序/名词,序言、赠序/使动用法,使„„排序;(5)却/将近/姑且,暂且/将要/尚且。
四、(1)襟、带,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名词做动词,看、望;
(3)雾、星,名词做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4)形容词做名词,才俊;(5)腾、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6)动词使动用法,使„„逃。
五、(1)被动句 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
(2)状语后置句 驾着豪华的马车在高高的道路上行驶,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
(3)晨昏奉,时间状语后置 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母。
秋声赋
一、“砰湃”同“澎湃”。
二、(1)黯然无色;(2)衰败;(3)指点点白发。
三、(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2)介词,对于/介词,在;(3)副词,正在/名词,指面积;(4)形容词,快,急速/名词,病/动词,厌恶,憎恨;(5)名词,金属制成的武器/名词,五行之一。
四、(1)名词做副词,正在;(2)名词做动词,结果实;(3)数词做名词,四处;(4)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五、(1)奈何„„,固定句式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
(2)直接表判断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的义气。
(3)“乃”表判断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4)“也”表判断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
【训练步步高】
1.D [解析] A.荒年;B.更;C.音节助词,无意。
2.A [解析]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3.B [解析] A项,介词,对;介词,从。C项,介词,与;介词,对。D项,介词,比;介词,对。
4.C [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做状语。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树,种植;王,称王;水,游水。
5.C [解析] 名词做状语,在夜里。其余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鼓,击鼓;目,遥望;衣,穿衣。
6.C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文言文知识梳理(五)
【知识细梳理】
陈情表
一、“闵”同“悯”。
二、(1)不会走路;(2)“至于”古义:到了;“成立”古义:成人自立;(3)优秀的人才;
(4)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5)指报答皇恩;(6)报告申诉;(7)拳拳,形容感情恳切;(8)辛酸苦楚。
三、介词,因为/介词,用、拿/连词,同“而”/介词,使、让/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同“而”,表修饰。
四、(1)名词做状语,向上;(2)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3)名词做状语,像犬马一样;(4)动词使动用法,使„„闻;(5)形容词做名词,忧伤、不幸的事;(6)形容词做名词,卑微低贱的人;(7)形容词做动词,远离;(8)形容词做名词,诚心。
五、(1)被动句 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2)状语后置句 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3)直接表判断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4)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
(5)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而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
项脊轩志
一、(1)一丈见方;(2)到处;(3)学习写字。
二、 (1)回头看/反而,难道/拜访;(2)公家给的粮食/逐渐,渐渐/稍微,略微;(3)安放/设置/留下,弃置;(4)距离/离开/除掉,去掉;(5)旧时指女子出嫁/回来/归附;(6)动词,过了,偏了/动词,到/动词,经过/动词,指责,责备/名词,过失。
三、(1)名词做状语,从前面;(2)名词做状语,在内外;(3)名词做状语,向西面;(4)名词做状语,亲手;(5)名词做动词,赴宴;(6)名词做动词,喂养;(7)名词做动词,上朝;(8)形容词做名词,美好的景致;(9)名词做状语,朝下;(10)名词做状语,从上面。
四、(1)语气词“也”,表判断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
(2)直接表示判断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3)于此居,介宾后置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4)“不焚”,即不被焚毁 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5)省去动词宾语“之” 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6)省去介词“于” 在轩内读书。
渔 父
一、“父”同“甫”。
二、(1)脸色;(2)形体容貌;(3)洗头;(4)指行为高出于世俗;(5)到了„„的地步。
三、(1)安定/怎么;(2)行走/路/运行/品行;(3)原因,缘故/事故/旧/故意/通“固”;(4)表示被动,“被”/看见/见解/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成“我”;(5)举起/行为/发动/全;(6)田间水沟/顺利地做成/于是/终,竟;(7)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介词,“向”/介词,“被”;(8)代词,他,指屈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9)介词,被/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10)表承接,连词/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四、(1)名词用作动词,敲打;(2)浊: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浑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持干净;(3)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洁白的身体(东西)。
五、(1)“于物”后置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
(2)省略宾语“之”,代屈原 不再和屈原说话。
(3)定语“察察”“汶汶”后置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
报任安书(节选)
一、 (1)“关”同“贯”;(2)“诎”同“屈”;(3)“枪”同“抢”;(4)“罔”同“网”;
(5)“摩”同“磨”;(6)“底”同“抵”;(7)“失”同“佚”;(8)“责”同“债”。
二、(1)囚禁贵族罪犯的监狱;(2)清楚,明了;(3)妻子和子女;(4)不同寻常,超出一般;
(5)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6)指说话;(7)情意;(8)诚恳的样子。
三、(1)名词,紧要的事情,自己的职责/动词,致力,从事/副词,一定,务必/动词,要求;(2)名词,尽头/尽,穷尽/动词,不得志/动词,处境困难;(3)动词,远播/动词,出名/动词,听到,懂得;(4)形容词,慎重/副词,更加/形容词做名词,重的情况/形容词,高;(5)已经/连词,来/连词,以致/介词,用/连词,因而;(6)动词,写成/动词,做了/动词,当作/介词,给,替/介词,被;(7)介词,比/介词,在/介词,被/介词,对/介词,对;(8)副词,却、竟然/副词,才/副词,才/动词,是;(9)代词,这样/连词,表示转折/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1)名词用作动词,用朱砂写;(2)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3)名词用作动词,穿;(4)名词用作动词,创作;(5)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6)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7)使动用法,使„„受辱;(8)名词用作状语,当作倡优;(9)使动用法,使„„听到;(10)名词用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五、(1)“„„也”表判断 《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于”为被动标志 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3)“拘”表被动 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
(4)“为„„所”表被动 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
(5)“于接物”后置 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
(6)省略介词“于” 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逍遥游(节选)
一、(1)“垂”同“陲”;(2)“反”同“返”;(3)“知”同“智”;(4)“辩”同“辨”;
(5)“邪”同“耶”;(6)“犹”同“繇”;(7)“辩”同“变”。
二、(1)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2)春天山林沼泽中的游气;(3)吃饱的样子;(4)指一年;
(5)一般人;(6)一种旋风;(7)虽然这样;(8)无所为,无功利。
三、(1)图谋/地图/谋划、筹划/图画;(2)放/购置、添置/留下,丢弃/摆、设;(3)气息,这里指风/气息/停止/叹息/子;(4)志向/记载/立志;(5)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鹏”/动词,到,往/指示代词,此,这。
四、(1)名词做动词,南行;(2)上、下,名词做动词,向上飞、落下;(3)形容词做名词,怪异之事;(4)形容词做名词,本指郊野的颜色,引申为近郊。
五、(1)判断句 《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
(2)宾语前置句 那大鹏将要飞到何处呢?
(3)宾语前置句 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4)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在蓬蒿丛中盘旋。
(5)夭阏之,宾语前置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
(6)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为什么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兰亭集序
一、(1)“悟”同“晤”;(2)“趣”同“取”。
二、(1)它(曲水)岸边,是两个词;(2)物品,物类。指自然界的万物;(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的;(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1)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点,少量;(2)注定/满一年/约定/期望;
(3)思想情趣/达到/招纳/得到;(4)地方/次序,按照次序/驻扎。
四、(1)形容词做名词,大事;(2)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3)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和年纪大的人;(4)副词做动词,穷尽。
五、(1)省略主语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2)状语后置句 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状语后置句 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4)“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5)省略介词“于”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滕王阁序并诗 [见教材梳理答23]
【训练步步高】
1.C [解析] “凝滞”应为拘泥,执着。
2.C [解析] A.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古义:妻子和子女;B.今义:卑鄙龌龊,古义: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D.今义:夜晚天空中发光的天体,古义:指点点白发。
3.C [解析] A项,是,叫;B项,表反问语气,呢;C项,作为,当作;D项,替。
4.C [解析] A、B、D均是宾语前置句,C是判断句。
5.C [解析] C.结构助词,的;A.表转折/表修饰;B.因为/凭„„的身份;D.比/到了。
6.D [解析] A.古义:指不能行走。今义:表否定。B.古义:谦辞。今义:指动物。
C.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办,建立。
参考答案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知识细梳理】
劝 学
一、(1)“有”同“又”,“暴”同“曝”;(2)“知”同“智”;(3)“生”同“性”;
(4)
二、(1)广博地、广泛地学习;(2)特指长江黄河;(3)爪子和牙齿;(4)地下的泉水;(5)寄托指藏身,用心指思想意识活动。
三、(1)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2)凭借/假装/给予/借;
(3)强健,强壮/有力的/多/尽力。
四、(1)水,名词做动词,游水;(2)日,名词做状语,每日;(3)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
(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6)数词做动词,专一。
五、(1)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2)状语后置句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3)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师 说
一、(1)“受”同“授”;(2)“不”同“否”。
二、(1)求学的人。(2)一般人。(3)小的方面要学习。(4)是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
(5)不一定。(6)先秦两汉的散文。(7)用来„„的,„„的凭借。(8)无论,不分。
三、(1)道理/道路/途径,方法;(2)老师/学习/军队/乐官、乐师;(3)解释六经的著作/驿站、客舍/传授/流传;(4)却/是,就是。
四、(1)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2)下,名词做动词,低于;(3)师,名词做动词,学习;(4)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5)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圣、愚,形容词做名词,圣人、愚人。
五、(1)状语后置句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2)“无贵无贱”前省略“地位”,“无长无少”前省略“年纪”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不分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宾语前置句 不明白书中的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4)被动句 不被时俗所拘束,来向我学习。
(5)“„„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6)省略宾语“之”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赤壁赋
一、(1)“冯”同“凭”;(2)“缪”同“缭”;(3)“尊”同“樽”。
二、(1)白茫茫的水汽;(2)浩荡渺远的样子;(3)徘徊,明月停留;斗牛,斗宿和牛宿,都
是星宿名;(4)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代词,它们/助词,的/动词,到;(2)动词,攻占/名词,与“上”相对;(3)从/在/被/在/到/对于。
四、(1)歌,名词做动词,吟诵;(2)渔樵,名词做动词,打鱼砍柴;(3)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正,形容词做动词,整理;(5)西、东,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6)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1)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啊。
(2)宾语前置句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3)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4)被动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5)省略“其声” (其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啜泣。
(6)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
(7)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8)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9)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我的心怀悠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 (1)“僇”同“戮”;(2)“趣”同“趋”。
二、(1)一同前往;(2)游尽山水;(3)重叠,积压;(4)这样以后;(5)从此。
三、(1)这,这个/正确,对的/国家大事,大政方针/表判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至/非常,十分/尽头,极点/尽。(3)特别的,特殊的/不同/惊奇,诧异/别的,另外的。(4)像/你/假如。(5)持,拿/拉开/调转/导引/延长,伸长/引用。
四、(1)每日,名词做状语;(2)像簸箕一样,名词做状语;(3)入睡,名词做动词;(4)以„„为奇异,意动用法;(5)穷尽,形容词做动词;(6)远方,形容词做名词。
五、(1)“„„也”,表判断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2)省略介词“于”,因坐(于)法华西亭 我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
(3)定语后置,语序应为“以为凡是州有异态之山水者”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的地方。
【训练步步高】
1.D [解析] 际:交会。
2.D [解析]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3.A [解析] A项“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鱼虾为伴”;B、C、D三项都做一般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寄生、羡慕、寄托。
4.C [解析] C.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A.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义:白茫茫的水汽。B.今义:美貌的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D.今义:阴间。古义:地下的泉水。
5.D [解析] A.表转折,却/表修饰。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在”/介词,给;D.句末语气词。
6.D [解析] 相同,兼词。A.他们的/难道;B.被/比;C.他/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
【知识细梳理】
六国论
一、(1)“厌”同“餍”;(2)“当”同“倘”。
二、(1)它的实际数量;(2)祖辈与父辈;(3)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4)两次;(5)智谋、国力;(6)旧事,成例。
三、(1)丢掉/灭亡;(2)珍惜/惋惜;(3)如同/仍然;(4)终于/到终结;(5)起初/才;(6)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7)灭亡,动词/熄灭,动词;(8)以前/朝着,动词;
(9)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
四、(1)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做动词,侍奉;(3)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4)名词用作动词,礼遇;(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五、(1)省略宾语“之” 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2)赵尝于秦五战,介宾短语后置 赵国曾经多次对秦国作战。
(3)大天下,定语后置 假如我们倚仗着这样大的国家„„
(4)省略主语“其” (六国的)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阿房宫赋
一、(1)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2)天气;(3)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4)可惜。
二、(1)统一/数词;(2)喜爱/爱护/吝惜/喜欢;(3)夺取/提取/拿/着,助词;(4)灭族/类/家族;
(5)„„的样子/表示停顿,助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哪里”/怎么/兼词,于之;(6)顺接/却,表转折/表承接,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表递进,并且。
三、(1)形容词用作动词,灭亡;(2)数词用作动词,统一;(3)名词用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4)名词做状语,乘辇车;(5)名词做状语,像腰带一样;像牙齿一样;(6)名词做动词;把宝鼎看作;把宝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7)名词用作动词,飘来云彩;出现蛟龙;出现彩虹;(8)名词做动词,奏乐;(9)名词做动词,灭族;(10)意动用法,以„„为鉴。
四、(1)疑问代词“何”表疑问;省略介词“于”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
(2)“举”有被攻占之意,为被动句 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
(3)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谁能够把他们灭族呢?
【训练步步高】
1.D [解析] D.六个国家。A.今义:(1)旧日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2)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古义:旧事,成例。B.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祖辈与父辈。C.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2.C [解析] A.名词做状语,向北;B.名词做状语,乘辇车;C.名词做动词;D.名词做状语,像腰带一样。
3.A [解析] “走”的意思是“趋”。
4.C [解析] A项,停止/罢了。B项,横渡/隔绝。C项,都是助词,帮助停顿、判断。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5.B [解析] B.与例句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名词做状语;C.数词活用为动词;D.意动用法。
6.B [解析] 省略宾语“之”,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A、C、D均为被动。
文言文知识梳理(三)
【知识细梳理】
指南录后序
一、(1)“缙”同“搢”;(2)“见”同“现”;(3)“陵”同“凌”;(4)“僇”同“戮”。
二、(1)官职名;(2)意气激昂;(3)指个人的安危;(4)没有依靠;(5)到达;(6)访求,文中是盘查的意思;(7)走投无路;(8)赐予自己的身体。
三、(1)机会,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名词/之间,名词/夹杂,动词/参与,动词/量词/悄悄地,秘密地,副词;(2)往„„去、到„„去,动词/唯恐、就怕,动词/比得上,动词/按照,介词/“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动词,像;(3)倒下,动词/浪费,动词/奢侈,形容词/无、不,副词;(4)危险,形容词/大概,副词/疑惑不解,动词;(5)刚刚,副词/做人质,动词/资质,名词/询问,动词。
四、(1)名词做状语,表面上;(2)名词做状语,按名分,按理;(3)草,名词做状语,在荒草间;露,名词做状语,在露天下;(4)名词做状语,每天;(5)名词做动词,取道;(6)名词做动词,走上前;(7)序,名词做动词,为„„作序。
五、(1)“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被巡逻船搜寻。
(2)“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贾家庄的人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3)动词本身有被动意味 我被拘留不能回还。
(4)“发”后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从北关外出发。
(5)“于”是介词,与后文组成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前 不幸的是先有吕师孟干坏事,后来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
(6)“于”是介词,与后文组成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前 每天同元军的骑兵在江淮一带(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
五人墓碑记
一、(1)“止”同“只”,“有”同“又”;(2)“赀”同“资”;(3)“曷”同“何”。
二、(1)即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2)胸怀大志,刚直不阿;(3)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4)有权势的人的亲朋、私交;(5)痛恨;(6)脸色,面部表情;(7)非同寻常的;(8)头颅,借指性命。
三、(1)在„„时候,介词/掌握、主持,动词/判罪,动词/两者相抵,动词/占据、把守,动词/副词,表肯定或推断;(2)政权,与“当”连用,指当权的人,名词/说,动词/路,名词/途径、方法,名词/道理、规律,名词;(3)台阶,名词/清除、扫除,动词/修治、修整,动词/授官,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动词;(4)兴旺、旺盛,形容词/盛大,形容词/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动词;(5)拿出,动词/发动,动词/头发,名词/抒发,动词;(6)士兵,名词/死亡,动词/最终,副词;(7)指同一类人,名词/空、徒然,副词/只、仅仅,副词;(8)亲信、心腹,名词/偏爱,动词/私下的好恶,名词;(9)做,动词/成为,动词/替、给,介词/是,动词/替,介词/从„„看,介词;(10)被,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
四、(1)名词做动词,走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3)名词用作动词,生病。(4)名词做状语,当作奴隶那样。(5)名词用作动词,修墓。(6)名词用作动词,出任巡抚。(7)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10)名词用作动词,伸张。(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五、(1)“被”表被动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
(2)“于”表被动 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3)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
(4)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
(5)捕钩党遍于天下,宾语前置 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
(6)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当时以大中丞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
烛之武退秦师
一、(1)“共”同“供”;(2)“知”同“智”;(3)“已”同“矣”;(4)“说”同“悦”。
二、(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2)也作“行理”,外交使节;(3)缺乏的物资;(4)那人,指秦穆公。
三、(1)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边邑”/边远的地方/见识短浅/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赞同/表约数;(3)假如/似乎,好像/你;(4)哪里,怎么/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四、(1)军,名词做动词,驻军;(2)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3)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盟,名词做动词,结盟;(5)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6)远,形容词做名词,边远的地方。
五、(1)宾语前置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啊。
(5)省略介词宾语“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谏太宗十思疏
一、(1)树根;(2)放纵自己;(3)把„„作为;(4)大。
二、(1)诚实/信任/信用/的确、实在/任意、随便;(2)居于„„之下/下等的/臣下;(3)作为/成为/作为/被;(4)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他们,代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介词,把/介词,用。
三、(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重任;“大”,重大的地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4)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于„„之下。(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恶的人。(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安定的生活;“危”,危险的境地。(9)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四、(1)省略主语“民众” (民众)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
(2)“者也”,表判断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头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3)直接表判断 (老百姓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4)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
(5)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应推崇皇权的高峻。
(6)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为什么呢?
(7)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一、(1)“庭”同“廷”;(2)“案”同“按”;(3)“孰”同“熟”;(4)“不”同“否”;
(5)“缪”同“穆”;(6)“质”同“锧”;(7)“详”同“佯”;(8)“宾”同“傧”;(9)“缻”同“缶”。
二、(1)两个词,“形势”+“一定”;(2)指给人看;(3)信约;(4)上前进献;(5)扬言;
(6)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三、(1)倚仗/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2)派出/让/使臣。
四、(1)名词做动词,安置住宿;(2)名词做动词,穿;(3)名词做动词,用刀杀;(4)名词做动词,上前;(5)名词做状语,向西;(6)名词做状语,向上;(7)名词做状语,抄小路;(8)名词做状语,在朝廷上;(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国;(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13)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五、(1)判断句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定语后置句 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3)被动句 赵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亡、走”后省略“于”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
(5)被动句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6)被动句 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但秦国的那些城池恐怕得不到,而白白地被欺骗。
(7)“渑池”前省略介词“于” 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鸿门宴
一、(1)“距”同“拒”,“内”同“纳”;(2)“要”同“邀”;(3)“倍”同“背”;
(4)“蚤”同“早”;(5)“郤”同“隙”;(6)“豪”同“毫”;(7)“坐”同“座”;(8)“参”同“骖”;(9)“啗”同“啖”;(10)“桮杓”同“杯勺”。
二、(1)指崤山以东;(2)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3)出、入是两个词,指出去、进来;(4)指意外的变故;(5)指小人离间之言;(6)黄河以北,黄河以南;(7)两次。
三、(1)接近/亲自/亲生的;(2)回头看/拜访/顾及,考虑/但,不过,只是,表转折/反诘语气,反而,难道;(3)承受/尽/优美的/胜利;(4)推辞/计较/告别,告辞;(5)取道/方法,措施/说,谈论/主张;(6)紧急/着急/逼迫;(7)动词,出,制订。读“wéi”/动词,以为。读“wéi”/动词,做,担任。读“wéi”/动词,是。读“wéi”/句末语气词,呢。读“wéi”。
四、(1)名词做动词,驻军;(2)名词做动词,称王;(3)名词做动词,登记;(4)名词做动词,以目示意;(5)名词做动词,施刑;(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7)名词做状语,在夜里;(8)名词做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名词做状语,像翅膀一样;(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3)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14)形容词做动词,友善、交好;(15)形容词做名词,危急的事。
五、(1)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
(2)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里?
(3)判断句 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4)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5)被动句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秋水(节选)
一、“辩”同“辨”。
二、(1)专指黄河;(2)是动词“至”和“于”的连用,意为“到达”;(3)面朝东;(4)脸;
(5)大道理,后指博学的人。
三、(1)名词,海神名/动词,如、及、比得上/连词,假如/代词,你,你的/动词,像,如同;(2)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1)名词做状语,随季节,按季节。(2)名词做状语,朝东,向东。(3)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
五、(1)谓我,宾语前置 即是说的我呀。
(2)莫若己,宾语前置 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3)见„„于,表示被动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讥笑。
非攻(节选)
一、“兹”同“滋”。
二、(1)非难,指责;(2)反而;(3)重,大。
三、(1)国家/国都/国事;(2)原因、缘故/衰老/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原来,本来;(3)连词,就,便/连词,却,可是,表转折/乃,是,就是。
四、(1)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害;(2)名词做动词,称赞;(3)形容词做动词,非难。
五、(1)动词“为”,表判断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攻打别国。
(2)疑问语气“乎”,表疑问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3)省略介词 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4)省略宾语 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5)“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训练步步高】
1.B [解析] 济:渡河。
2.A [解析] 除:授官。
3.C [解析] 婚姻:儿女亲家。
4.A [解析] A.连词,表目的/介词,以„„身份;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于是,就;D.表被动。
5.C [解析] ②③⑧皆为名词做动词,①⑥名词做状语,④⑦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
6.C [解析] 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③④皆为助词,的。
文言文知识梳理(四)
【知识细梳理】
季氏将伐颛臾
一、(1)这;(2)把„„作为;(3)指诸侯的邦国和大夫的家族封邑;(4)指用兵。
二、(1)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从,在;(2)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三、(1)形容词做动词,靠近;(2)使动用法,使„„来;(3)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四、(1)以何伐为,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2)“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3)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季氏将对颛臾用兵。
(4)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
寡人之于国也
一、(1)“无”同“勿”;(2)“颁”同“斑”;(3)“涂”同“途”;(4)“检”同“敛”。
二、(1)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专指黄河;(3)逃跑;(4)有“请允许我”的意思;(5)“可”是“可以”,“以”是“凭借”;(6)供养活着的人;(7)不要归咎。
三、(1)有的人/有时/表示不定,没有谁/或许;(2)只是,不过/与“曲”相对/正确/同“值”,价值、价钱/径直;(3)打开/发射/派遣/花开;(4)几/细密/数目/屡次;(5)介词,把/介词,凭/介词,按/认为;(6)比/对/在/向/被。
四、(1)名词做动词,击鼓;(2)名词做动词,种植;(3)名词做动词,穿;(4)形容词做动词,指认真从事;(5)名词做动词,归咎、归罪;(6)名词做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生、死,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五、(1)状语后置句 如果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
(2)状语后置句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宾语前置句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4)判断句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唱”同“倡”。
二、(1)时代;(2)末年。
三、(1)加倍/更加/同“背”,忘记,辜负;(2)但是/拜访/顾及/难道;(3)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指烈士壮烈牺牲/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4)介词,凭借/介词,拿/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把。
四、(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使„„泣;(2)名词做动词,为„„作传;(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
五、(1)定语后置 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对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2)定语后置 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介宾短语后置 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4)介宾短语后置 邹海滨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拿来)向我请求作序。
(5)介宾短语后置 还(一直)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
滕王阁序并诗
一、“轴”同“舳”。
二、(1)困厄,处境艰难;(2)第二次;(3)掌管文学撰述的官;(4)迎接;(5)狂放,不拘礼法;(6)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三、(1)属于/类/写作/动词,嘱托;(2)副词,全、都/没、干/全部用出/名词,死;(3)动词,穷尽/阻塞不通,与“通”相对/困厄,处境艰难/尽、止/生活困难;(4)名词,时序/名词,序言、赠序/使动用法,使„„排序;(5)却/将近/姑且,暂且/将要/尚且。
四、(1)襟、带,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名词做动词,看、望;
(3)雾、星,名词做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4)形容词做名词,才俊;(5)腾、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6)动词使动用法,使„„逃。
五、(1)被动句 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
(2)状语后置句 驾着豪华的马车在高高的道路上行驶,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
(3)晨昏奉,时间状语后置 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母。
秋声赋
一、“砰湃”同“澎湃”。
二、(1)黯然无色;(2)衰败;(3)指点点白发。
三、(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2)介词,对于/介词,在;(3)副词,正在/名词,指面积;(4)形容词,快,急速/名词,病/动词,厌恶,憎恨;(5)名词,金属制成的武器/名词,五行之一。
四、(1)名词做副词,正在;(2)名词做动词,结果实;(3)数词做名词,四处;(4)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五、(1)奈何„„,固定句式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
(2)直接表判断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的义气。
(3)“乃”表判断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4)“也”表判断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
【训练步步高】
1.D [解析] A.荒年;B.更;C.音节助词,无意。
2.A [解析]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3.B [解析] A项,介词,对;介词,从。C项,介词,与;介词,对。D项,介词,比;介词,对。
4.C [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做状语。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树,种植;王,称王;水,游水。
5.C [解析] 名词做状语,在夜里。其余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鼓,击鼓;目,遥望;衣,穿衣。
6.C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文言文知识梳理(五)
【知识细梳理】
陈情表
一、“闵”同“悯”。
二、(1)不会走路;(2)“至于”古义:到了;“成立”古义:成人自立;(3)优秀的人才;
(4)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5)指报答皇恩;(6)报告申诉;(7)拳拳,形容感情恳切;(8)辛酸苦楚。
三、介词,因为/介词,用、拿/连词,同“而”/介词,使、让/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同“而”,表修饰。
四、(1)名词做状语,向上;(2)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3)名词做状语,像犬马一样;(4)动词使动用法,使„„闻;(5)形容词做名词,忧伤、不幸的事;(6)形容词做名词,卑微低贱的人;(7)形容词做动词,远离;(8)形容词做名词,诚心。
五、(1)被动句 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2)状语后置句 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3)直接表判断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4)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
(5)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而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
项脊轩志
一、(1)一丈见方;(2)到处;(3)学习写字。
二、 (1)回头看/反而,难道/拜访;(2)公家给的粮食/逐渐,渐渐/稍微,略微;(3)安放/设置/留下,弃置;(4)距离/离开/除掉,去掉;(5)旧时指女子出嫁/回来/归附;(6)动词,过了,偏了/动词,到/动词,经过/动词,指责,责备/名词,过失。
三、(1)名词做状语,从前面;(2)名词做状语,在内外;(3)名词做状语,向西面;(4)名词做状语,亲手;(5)名词做动词,赴宴;(6)名词做动词,喂养;(7)名词做动词,上朝;(8)形容词做名词,美好的景致;(9)名词做状语,朝下;(10)名词做状语,从上面。
四、(1)语气词“也”,表判断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
(2)直接表示判断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3)于此居,介宾后置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4)“不焚”,即不被焚毁 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5)省去动词宾语“之” 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6)省去介词“于” 在轩内读书。
渔 父
一、“父”同“甫”。
二、(1)脸色;(2)形体容貌;(3)洗头;(4)指行为高出于世俗;(5)到了„„的地步。
三、(1)安定/怎么;(2)行走/路/运行/品行;(3)原因,缘故/事故/旧/故意/通“固”;(4)表示被动,“被”/看见/见解/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成“我”;(5)举起/行为/发动/全;(6)田间水沟/顺利地做成/于是/终,竟;(7)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介词,“向”/介词,“被”;(8)代词,他,指屈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9)介词,被/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10)表承接,连词/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四、(1)名词用作动词,敲打;(2)浊: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浑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持干净;(3)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洁白的身体(东西)。
五、(1)“于物”后置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
(2)省略宾语“之”,代屈原 不再和屈原说话。
(3)定语“察察”“汶汶”后置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
报任安书(节选)
一、 (1)“关”同“贯”;(2)“诎”同“屈”;(3)“枪”同“抢”;(4)“罔”同“网”;
(5)“摩”同“磨”;(6)“底”同“抵”;(7)“失”同“佚”;(8)“责”同“债”。
二、(1)囚禁贵族罪犯的监狱;(2)清楚,明了;(3)妻子和子女;(4)不同寻常,超出一般;
(5)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6)指说话;(7)情意;(8)诚恳的样子。
三、(1)名词,紧要的事情,自己的职责/动词,致力,从事/副词,一定,务必/动词,要求;(2)名词,尽头/尽,穷尽/动词,不得志/动词,处境困难;(3)动词,远播/动词,出名/动词,听到,懂得;(4)形容词,慎重/副词,更加/形容词做名词,重的情况/形容词,高;(5)已经/连词,来/连词,以致/介词,用/连词,因而;(6)动词,写成/动词,做了/动词,当作/介词,给,替/介词,被;(7)介词,比/介词,在/介词,被/介词,对/介词,对;(8)副词,却、竟然/副词,才/副词,才/动词,是;(9)代词,这样/连词,表示转折/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1)名词用作动词,用朱砂写;(2)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3)名词用作动词,穿;(4)名词用作动词,创作;(5)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6)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7)使动用法,使„„受辱;(8)名词用作状语,当作倡优;(9)使动用法,使„„听到;(10)名词用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五、(1)“„„也”表判断 《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于”为被动标志 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3)“拘”表被动 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
(4)“为„„所”表被动 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
(5)“于接物”后置 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
(6)省略介词“于” 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逍遥游(节选)
一、(1)“垂”同“陲”;(2)“反”同“返”;(3)“知”同“智”;(4)“辩”同“辨”;
(5)“邪”同“耶”;(6)“犹”同“繇”;(7)“辩”同“变”。
二、(1)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2)春天山林沼泽中的游气;(3)吃饱的样子;(4)指一年;
(5)一般人;(6)一种旋风;(7)虽然这样;(8)无所为,无功利。
三、(1)图谋/地图/谋划、筹划/图画;(2)放/购置、添置/留下,丢弃/摆、设;(3)气息,这里指风/气息/停止/叹息/子;(4)志向/记载/立志;(5)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鹏”/动词,到,往/指示代词,此,这。
四、(1)名词做动词,南行;(2)上、下,名词做动词,向上飞、落下;(3)形容词做名词,怪异之事;(4)形容词做名词,本指郊野的颜色,引申为近郊。
五、(1)判断句 《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
(2)宾语前置句 那大鹏将要飞到何处呢?
(3)宾语前置句 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4)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在蓬蒿丛中盘旋。
(5)夭阏之,宾语前置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
(6)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为什么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兰亭集序
一、(1)“悟”同“晤”;(2)“趣”同“取”。
二、(1)它(曲水)岸边,是两个词;(2)物品,物类。指自然界的万物;(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的;(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1)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点,少量;(2)注定/满一年/约定/期望;
(3)思想情趣/达到/招纳/得到;(4)地方/次序,按照次序/驻扎。
四、(1)形容词做名词,大事;(2)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3)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和年纪大的人;(4)副词做动词,穷尽。
五、(1)省略主语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2)状语后置句 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状语后置句 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4)“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5)省略介词“于”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滕王阁序并诗 [见教材梳理答23]
【训练步步高】
1.C [解析] “凝滞”应为拘泥,执着。
2.C [解析] A.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古义:妻子和子女;B.今义:卑鄙龌龊,古义: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D.今义:夜晚天空中发光的天体,古义:指点点白发。
3.C [解析] A项,是,叫;B项,表反问语气,呢;C项,作为,当作;D项,替。
4.C [解析] A、B、D均是宾语前置句,C是判断句。
5.C [解析] C.结构助词,的;A.表转折/表修饰;B.因为/凭„„的身份;D.比/到了。
6.D [解析] A.古义:指不能行走。今义:表否定。B.古义:谦辞。今义:指动物。
C.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办,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