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

基础演练

一、知识导学

1.“过秦”意思是 。“论”是 ,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 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 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 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 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指出秦的过失一 种议论文体“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过秦论》 、 《陈政事疏》 、 《论积贮疏》

2.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 ,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年 18 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 20 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 政治才能, 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 终, 年仅 33 岁。 政论文以 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3.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 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前221年秦始皇统 一了全国。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 苛法,实行专制统治。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贾 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 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 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 安定社会。

二、基础演练 【生字】

腴 轸 镞 笞 恬 崤 膏腴 逡 镞 系颈 黔首 牖 氓隶 隳 鞭笞 藩 瓮 牖 矜 絜 隳 銛 铩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孝公既没 召滑 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 不及中人墨翟 蹑足行伍 一夫作难 通假字: 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制其弊 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研读第1自然

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窥周室( )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 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 ) )

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 ) 内立法度( ) 外( )连横而斗诸侯( ) 1.窥周室( 窥视 ) 务耕织(大力从事) 修守战之具(防守和进攻) 于是秦人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 取西河之外(黄河

) 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 据肴函之固 (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 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3.翻译重点句子: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联横而斗诸侯

四、研读第2自然段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 ) 追亡逐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以弱天下之民( ) 却匈奴七百余里( 以愚黔首(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 ④因利乘便( )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 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 ) ) ) ) )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 )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 信 ①明智而忠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 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 子 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使……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 ④因利乘便(凭借)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 ②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统治)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 ③秦有余力

而制其弊( 制服)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 ) 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达 )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北的军队)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 信 ①明智而忠信( 守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 伸张)

2.翻译重点句子: 会盟而谋弱秦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3.简述本段大意:

一、研读第3段

1.解释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 以为桂林、象郡: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以愚黔首: 以弱天下之民: 聚之咸阳: 信臣精卒: 以为固: 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威振四海: .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 答案: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 (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 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 一体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二、研读第4段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 ) ②将数百之众(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斩木为兵( ) ⑤山东豪俊( ) 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 ③ 并起而亡秦族矣( )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②将数百之众( 指挥、统率 ) ③赢粮而景从( 担负 ) ④斩木为兵( 武器 ) ⑤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 ) ⑥同年而语 ( 谈论 )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名词作状 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④并起而 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11/112837.asp 3.翻译重点句子: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景从

三、学习研读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解释字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致万乘之势: 3.翻译重点句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㈢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 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 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文中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义词替代的手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 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 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 ) :写 第一层: ( ) :写 第二层: ( ) :写 (二)议论部分( ) :写 (一)记叙部分( 14段 ) :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 ( 13段 ) :写 兴起的过程 第二层: ( 4段 ) :写 灭亡的过程 (二)议论部分( 5段 ) :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深入研读: 1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出身: 才能: 兵力: 武器: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1.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1.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 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 中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 何用意? 答: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

赫赫 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 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答: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 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 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 第5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 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 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 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 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 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 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 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 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 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 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 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 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5自然段) 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 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 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

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 石置地,不可移易 4.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 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 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 为论据的论证, 虽然叙述较多, 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 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 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 这篇文章? 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 也较安定, 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 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 并横征暴敛, 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 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 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 很有气势 ②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 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 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11/112837.asp 课外阅读: 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 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 夜半前 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 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附答案: 【生字】

腴(yú ) 轸(zhěn)镞(zú )笞(chī)恬(tiá n)崤(yá o) 膏腴(yú ) 逡(qūn) 镞 (zú ) 系(jì )颈 黔(qiá n)首牖(y

ǒu) 氓(mé ng)隶 隳(huī) 鞭笞(chī) 藩(fān) 瓮(wè ng) 牖(yǒu)矜(qin )絜(xie)隳(hui)銛(xiān)铩(shā)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孝公既没(mò ) 召滑(shà o) 俯首系(xì )颈 践华为城(huà ) 劲弩(jì 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 蹑足行伍(há ng) 将数百之众(jià ng)度长絜大(duó ) 比权量力(lià ng) 万乘之势(shè ng) 朝同列(chá o) 一夫作难(nà n) 通假字: 衡通“横” 从通“纵” 弊通“敝” 何通“呵” 倔通“崛”景通“影” “有”通“又” (五)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1.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解释字词: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3.君臣牢固的守卫着 ,借以窥视周王室 的权利 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 归纳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 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四、研读第2自然段 1.解释字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 致, 招纳 为: 替 制: 统领、 统帅 因利乘便: 因, 凭借 叩 关而攻秦叩:击 制其弊:制,控制、利用; 弊:弱点、毛病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 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集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 他们曾经以十倍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3. 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 4.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 才济济, 各有所长; 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 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 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 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 的提出做了准备 1.解释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烈,功业以为桂林、象郡:以为,以之为,把……作为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乃, 于是; 却, 使……

退却以愚黔首: 愚, 使……愚昧 以 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 诚信、可靠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振,通震 2.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是子 孙帝王万代的帝王基业 2. 问题探究: (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 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秦始皇统一天下 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 子系…… 揭竿为旗:揭,举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3.它置身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子似的跟着他 4. (l)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2)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 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 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 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 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叙述秦王朝的灭亡 三、学习研读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解释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 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 拜 致万乘之势:“致”

达到 2.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3.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 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就因为不实行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3.问题探究: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 指挥 作战的能力, 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 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 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全文结构上看, 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 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课堂小结: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 点的?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 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 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 “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 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 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 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 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 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或者这样答: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

狼之心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 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 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 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 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 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 磅礴 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外阅读: 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 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 夜半前 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 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基础演练

一、知识导学

1.“过秦”意思是 。“论”是 ,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 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 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 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 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指出秦的过失一 种议论文体“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过秦论》 、 《陈政事疏》 、 《论积贮疏》

2.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 ,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年 18 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 20 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 政治才能, 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 终, 年仅 33 岁。 政论文以 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3.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 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前221年秦始皇统 一了全国。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 苛法,实行专制统治。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贾 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 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 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 安定社会。

二、基础演练 【生字】

腴 轸 镞 笞 恬 崤 膏腴 逡 镞 系颈 黔首 牖 氓隶 隳 鞭笞 藩 瓮 牖 矜 絜 隳 銛 铩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孝公既没 召滑 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 不及中人墨翟 蹑足行伍 一夫作难 通假字: 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制其弊 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研读第1自然

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窥周室( )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 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 ) )

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 ) 内立法度( ) 外( )连横而斗诸侯( ) 1.窥周室( 窥视 ) 务耕织(大力从事) 修守战之具(防守和进攻) 于是秦人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 取西河之外(黄河

) 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 据肴函之固 (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 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3.翻译重点句子: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联横而斗诸侯

四、研读第2自然段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 ) 追亡逐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以弱天下之民( ) 却匈奴七百余里( 以愚黔首(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 ④因利乘便( )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 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 ) ) ) ) )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 )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 信 ①明智而忠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 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 子 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使……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 ④因利乘便(凭借)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 ②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统治)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 ③秦有余力

而制其弊( 制服)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 ) 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达 )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北的军队)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 信 ①明智而忠信( 守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 伸张)

2.翻译重点句子: 会盟而谋弱秦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3.简述本段大意:

一、研读第3段

1.解释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 以为桂林、象郡: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以愚黔首: 以弱天下之民: 聚之咸阳: 信臣精卒: 以为固: 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威振四海: .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 答案: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 (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 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 一体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二、研读第4段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 ) ②将数百之众(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斩木为兵( ) ⑤山东豪俊( ) 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 ③ 并起而亡秦族矣( )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②将数百之众( 指挥、统率 ) ③赢粮而景从( 担负 ) ④斩木为兵( 武器 ) ⑤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 ) ⑥同年而语 ( 谈论 )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名词作状 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④并起而 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11/112837.asp 3.翻译重点句子: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景从

三、学习研读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解释字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致万乘之势: 3.翻译重点句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㈢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 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 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文中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义词替代的手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 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 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 ) :写 第一层: ( ) :写 第二层: ( ) :写 (二)议论部分( ) :写 (一)记叙部分( 14段 ) :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 ( 13段 ) :写 兴起的过程 第二层: ( 4段 ) :写 灭亡的过程 (二)议论部分( 5段 ) :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深入研读: 1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出身: 才能: 兵力: 武器: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1.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1.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 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 中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 何用意? 答: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

赫赫 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 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答: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 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 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 第5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 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 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 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 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 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 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 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 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 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 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 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 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5自然段) 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 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 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

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 石置地,不可移易 4.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 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 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 为论据的论证, 虽然叙述较多, 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 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 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 这篇文章? 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 也较安定, 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 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 并横征暴敛, 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 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 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 很有气势 ②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 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 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11/112837.asp 课外阅读: 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 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 夜半前 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 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附答案: 【生字】

腴(yú ) 轸(zhěn)镞(zú )笞(chī)恬(tiá n)崤(yá o) 膏腴(yú ) 逡(qūn) 镞 (zú ) 系(jì )颈 黔(qiá n)首牖(y

ǒu) 氓(mé ng)隶 隳(huī) 鞭笞(chī) 藩(fān) 瓮(wè ng) 牖(yǒu)矜(qin )絜(xie)隳(hui)銛(xiān)铩(shā)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孝公既没(mò ) 召滑(shà o) 俯首系(xì )颈 践华为城(huà ) 劲弩(jì 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 蹑足行伍(há ng) 将数百之众(jià ng)度长絜大(duó ) 比权量力(lià ng) 万乘之势(shè ng) 朝同列(chá o) 一夫作难(nà n) 通假字: 衡通“横” 从通“纵” 弊通“敝” 何通“呵” 倔通“崛”景通“影” “有”通“又” (五)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1.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解释字词: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3.君臣牢固的守卫着 ,借以窥视周王室 的权利 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 归纳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 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四、研读第2自然段 1.解释字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 致, 招纳 为: 替 制: 统领、 统帅 因利乘便: 因, 凭借 叩 关而攻秦叩:击 制其弊:制,控制、利用; 弊:弱点、毛病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 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集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 他们曾经以十倍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3. 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 4.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 才济济, 各有所长; 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 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 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 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 的提出做了准备 1.解释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烈,功业以为桂林、象郡:以为,以之为,把……作为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乃, 于是; 却, 使……

退却以愚黔首: 愚, 使……愚昧 以 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 诚信、可靠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振,通震 2.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是子 孙帝王万代的帝王基业 2. 问题探究: (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 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秦始皇统一天下 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 子系…… 揭竿为旗:揭,举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3.它置身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子似的跟着他 4. (l)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2)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 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 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 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 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叙述秦王朝的灭亡 三、学习研读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解释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 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 拜 致万乘之势:“致”

达到 2.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3.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 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就因为不实行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3.问题探究: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 指挥 作战的能力, 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 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 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全文结构上看, 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 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课堂小结: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 点的?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 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 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 “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 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 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 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 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 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或者这样答: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

狼之心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 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 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 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 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 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 磅礴 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外阅读: 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 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 夜半前 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 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