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2015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测试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谰.语(l án ) 稽.首(q ǐ) 炽.痛(zh ì) 气冲斗.牛(d ǒu ) 姓 名 B. 污秽.(hu ì) 肿胀.(zh àn ɡ) 胆怯.(qu â) 尽态极妍.(y án ) C. 阔绰.(chu ò) 剽.悍(pi āo ) 沉湎.(mi ǎn ) 连声诺.诺(nu ò) 准考证号
D. 绮.丽(q ǐ) 荒谬.(mi ù) 愤懑.(m ân ) 怏.怏不乐(y ān ɡ)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2分) A. 锋芒毕露 转弯抹角 繁弦急管 五彩斑谰 学 校 B. 怡然自得 销声匿迹 人情练达 猝然长逝 C. 引颈受戮 豁然开郎 精血诚聚 一泻千里 班 级 D. 眼花瞭乱 浩瀚无垠 刚毅不屈 人声鼎沸 3. 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座 号
A.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B.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 我歌月徘徊,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D.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E. 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F._________,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G. 而现在/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A. 请将文段中画“______”的句子改成反问句。(不改变句意.....) 原句:羡慕死诗人呀!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仿照文段中画“ ”部分,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名著阅读。(5分)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
—————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A 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A.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希文,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 ——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
———这个必要性一样。”
(选自《简·爱》) 姓 名 A. 《简·爱》的作者是_______,A 处的人物是指________。(2分)
B. 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3分) 准考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学 校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浣溪沙 班 级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①。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②座 号
戴花君莫笑,六幺③催拍④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⑤前!
——【注释】 ①四垂天:天幕四面垂地,水天相接。②白发:老翁,这里———是作者自指。③六幺:即“绿腰”,曲牌名。④拍:歌的节拍。⑤尊:———通“樽”。
—
——6.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
的一项是( )(2分)
B.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词人春日泛舟湖上的所见所感。 C. “逐”字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D. 通过词的下片可以看出词人乐而忘形、沉醉其间的情态。
7. 描述下片所展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余挐.
一小舟 挐:______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_ —
——9.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而或长烟一.空
———B. 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 问其.姓氏 安陵君其.许寡人 姓 名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
去 10. 选文画线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准考证号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所推崇 的人格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范仲淹还金授方
学 校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 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班 级 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 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
座 号
②
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
——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 ①悴:贫苦。②而:你。③俾:使。
——1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
————出 其 方 并 白 金 授 之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②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如“雾都”重庆。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 ③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不过,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可如果你去问重庆的
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城市不到1%。
⑥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
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姓 名 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 觉不到呢?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准考证号
升趋势。
④__________?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千学 校 米的天气现象。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
对霾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当能见度小于十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班 级 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 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座 号
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
——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 ⑤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
————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世界上污
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这幅照片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悲观的预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4. 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填在下...
面横线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从说明方法....
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 —— 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
———到了148天,将近..
一半都是雾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在第⑥段细致描述了一位外国摄影师的照片,有什么作用?(4准考证号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2分) 班 级 A. 第②段大量引用古诗词,不但说明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 而且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座 号
B.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重庆浓雾呈
——逐年减少趋势。
———C. 相对湿度达到95%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D. 第④段结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
————向‘霾都’演变呢?”询问的语气,激起人们对重庆“雾都”只是一
个美丽的误解的惋惜和反思。
(二)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 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 ”他瞅瞅四周—
——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 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 — ——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
———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姓 名 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 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准考证号
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 ”若是他学 校 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 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
班 级 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 陪伴我走进教室。
座 号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
——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
————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
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 ”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 侯师傅! ”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9.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共4分,每小题2分) A.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 — ——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准考证号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校 22. 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
座 号
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
——获得的感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四、作文(50分) 24. 按要求作文。
请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目...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
要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炽—ch ì;B. 怯—qi â;D. 怏—y àng 。
2.B 解析:A. 五彩斑斓;C. 豁然开朗;D. 眼花缭乱。
3.A. 在乎山水之间也 B.黑云压城城欲摧
C. 我舞影零乱 D.会挽雕弓如满月
E. 玉垒浮云变古今 F.待到重阳日
G.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4.A. 示例:哪能不羡慕死诗人啊?
B. 示例:调皮的鱼儿,用灵巧的身段蹭它们一两下
——5.A. 夏洛蒂·勃朗特(或:夏洛蒂) 罗切斯特
—
——B. 因为简·爱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却要跟别人结婚了。(意 — ——对即可)
———6.A 解析:欧阳修字永叔,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7. 示例: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姓 名 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 将酒杯频传。 8. ①通“桡”,撑(船)。一作“拏” ②尽力
准考证号
9.D 解析:A. 数量词/全;B. 这/判断动词;C. 代词,他们/句中用来 加重语气的助词。D. 表顺承。
10. 白描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天人合一) 学 校 11.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
12. 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班 级 13. 示例:范仲淹穷困时不贪图别人的钱财,为官后也不仗势霸占别人 的钱财,为人正直诚信,清正廉明。
座 号
14. 示例1: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示例2:那么,雾与霾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15. 示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雾中的重庆比作是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中重庆的宁静、婉约之—
————美。
16. 示例:“将近”表示快要接近的意思,说明重庆雾日最多的一年,接近一半天数都是雾天,但还没到一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7. 示例:这幅霾锁城市的照片令人触目惊心,警醒人们: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激发读者对灰霾污染严重后果的关注和反思。
18.C 解析:缺少“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的前提条件,且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
19. 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 “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0.A. 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B. 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21. 点拨: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22. 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
————————————————————————
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3. 略。 24. 略。
姓 名 准考证号
学 校 班 级 座 号
———
济南市2015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测试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谰.语(l án ) 稽.首(q ǐ) 炽.痛(zh ì) 气冲斗.牛(d ǒu ) 姓 名 B. 污秽.(hu ì) 肿胀.(zh àn ɡ) 胆怯.(qu â) 尽态极妍.(y án ) C. 阔绰.(chu ò) 剽.悍(pi āo ) 沉湎.(mi ǎn ) 连声诺.诺(nu ò) 准考证号
D. 绮.丽(q ǐ) 荒谬.(mi ù) 愤懑.(m ân ) 怏.怏不乐(y ān ɡ)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2分) A. 锋芒毕露 转弯抹角 繁弦急管 五彩斑谰 学 校 B. 怡然自得 销声匿迹 人情练达 猝然长逝 C. 引颈受戮 豁然开郎 精血诚聚 一泻千里 班 级 D. 眼花瞭乱 浩瀚无垠 刚毅不屈 人声鼎沸 3. 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座 号
A.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B.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 我歌月徘徊,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D.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E. 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F._________,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G. 而现在/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A. 请将文段中画“______”的句子改成反问句。(不改变句意.....) 原句:羡慕死诗人呀!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仿照文段中画“ ”部分,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名著阅读。(5分)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
—————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A 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A.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希文,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 ——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
———这个必要性一样。”
(选自《简·爱》) 姓 名 A. 《简·爱》的作者是_______,A 处的人物是指________。(2分)
B. 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3分) 准考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学 校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浣溪沙 班 级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①。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②座 号
戴花君莫笑,六幺③催拍④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⑤前!
——【注释】 ①四垂天:天幕四面垂地,水天相接。②白发:老翁,这里———是作者自指。③六幺:即“绿腰”,曲牌名。④拍:歌的节拍。⑤尊:———通“樽”。
—
——6.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
的一项是( )(2分)
B.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词人春日泛舟湖上的所见所感。 C. “逐”字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D. 通过词的下片可以看出词人乐而忘形、沉醉其间的情态。
7. 描述下片所展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余挐.
一小舟 挐:______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_ —
——9.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而或长烟一.空
———B. 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 问其.姓氏 安陵君其.许寡人 姓 名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
去 10. 选文画线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准考证号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所推崇 的人格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范仲淹还金授方
学 校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 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班 级 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 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
座 号
②
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
——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 ①悴:贫苦。②而:你。③俾:使。
——1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
————出 其 方 并 白 金 授 之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②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如“雾都”重庆。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 ③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不过,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可如果你去问重庆的
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城市不到1%。
⑥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
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姓 名 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 觉不到呢?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准考证号
升趋势。
④__________?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千学 校 米的天气现象。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
对霾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当能见度小于十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班 级 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 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座 号
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
——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 ⑤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
————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世界上污
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这幅照片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悲观的预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4. 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填在下...
面横线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从说明方法....
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 —— 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
———到了148天,将近..
一半都是雾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在第⑥段细致描述了一位外国摄影师的照片,有什么作用?(4准考证号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2分) 班 级 A. 第②段大量引用古诗词,不但说明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 而且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座 号
B.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重庆浓雾呈
——逐年减少趋势。
———C. 相对湿度达到95%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D. 第④段结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
————向‘霾都’演变呢?”询问的语气,激起人们对重庆“雾都”只是一
个美丽的误解的惋惜和反思。
(二)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 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 ”他瞅瞅四周—
——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 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 — ——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
———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姓 名 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 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准考证号
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 ”若是他学 校 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 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
班 级 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 陪伴我走进教室。
座 号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
——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
————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
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 ”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 侯师傅! ”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9.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共4分,每小题2分) A.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 — ——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准考证号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校 22. 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
座 号
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
——获得的感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四、作文(50分) 24. 按要求作文。
请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目...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
要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炽—ch ì;B. 怯—qi â;D. 怏—y àng 。
2.B 解析:A. 五彩斑斓;C. 豁然开朗;D. 眼花缭乱。
3.A. 在乎山水之间也 B.黑云压城城欲摧
C. 我舞影零乱 D.会挽雕弓如满月
E. 玉垒浮云变古今 F.待到重阳日
G.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4.A. 示例:哪能不羡慕死诗人啊?
B. 示例:调皮的鱼儿,用灵巧的身段蹭它们一两下
——5.A. 夏洛蒂·勃朗特(或:夏洛蒂) 罗切斯特
—
——B. 因为简·爱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却要跟别人结婚了。(意 — ——对即可)
———6.A 解析:欧阳修字永叔,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7. 示例: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姓 名 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 将酒杯频传。 8. ①通“桡”,撑(船)。一作“拏” ②尽力
准考证号
9.D 解析:A. 数量词/全;B. 这/判断动词;C. 代词,他们/句中用来 加重语气的助词。D. 表顺承。
10. 白描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天人合一) 学 校 11.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
12. 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班 级 13. 示例:范仲淹穷困时不贪图别人的钱财,为官后也不仗势霸占别人 的钱财,为人正直诚信,清正廉明。
座 号
14. 示例1: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示例2:那么,雾与霾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15. 示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雾中的重庆比作是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中重庆的宁静、婉约之—
————美。
16. 示例:“将近”表示快要接近的意思,说明重庆雾日最多的一年,接近一半天数都是雾天,但还没到一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7. 示例:这幅霾锁城市的照片令人触目惊心,警醒人们: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激发读者对灰霾污染严重后果的关注和反思。
18.C 解析:缺少“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的前提条件,且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
19. 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 “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0.A. 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B. 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21. 点拨: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22. 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
————————————————————————
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3. 略。 24. 略。
姓 名 准考证号
学 校 班 级 座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