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作者:牛伟鹏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班级授课制一直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共性就是侧重于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

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掌握快的班级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班级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将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兴趣等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不同小组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长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学生个性亮点,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等等。因此形象地说,我们教师要配备两个镜子:显微镜--放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放大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望远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一点点天才成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只能采用分组等方式来实施有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个性化程度有一定

的限制。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网络化的计算机教室,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的科目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的。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极大兴趣。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所以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些矛盾。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认真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取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使信息技术学科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作者:牛伟鹏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班级授课制一直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共性就是侧重于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

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掌握快的班级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班级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将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兴趣等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不同小组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长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学生个性亮点,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等等。因此形象地说,我们教师要配备两个镜子:显微镜--放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放大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望远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一点点天才成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只能采用分组等方式来实施有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个性化程度有一定

的限制。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网络化的计算机教室,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的科目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的。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极大兴趣。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所以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些矛盾。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认真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取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使信息技术学科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关内容

  • 触及教育灵魂的革命
  • 应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其目标是重构学校教育系统,让教育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让人类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推动,既要注重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也要强调课程与教学层面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只有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推 ...

  • 专访: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 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 梁春晓1  唐晓勇2 (1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广州510245:2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深圳 518052) 刊载于<教育信息技术>2014年第1期 访谈者:唐老师,您自99年开始您的信息化教学之路.十多年来,在您的教学实践的不 ...

  • 课题研究报告参考-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国教育人博客
  • 课题研究报告参考 (2011-03-09 10:20) 标签: 课题研究  研究报告  分类: 课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通过为期一年半的教学实验研究,证明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小班个性化教育确实是教育创新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_互联网_教育_机遇_挑战与对策_平和光
  • 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1期 "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 平和光,杜亚丽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① 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引导.电子商务的催生与带动等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作为创新 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即"互联网" ...

  •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
  •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传统的课本教学已然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在于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来实施教学方案,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学到东西,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微课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 ...

  •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 教学评价方式,而不同的评价方式自然会引领我们的学生向着不同的预设方向前 进,从而建构他们各有特色和侧重点的信息素养. 很多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叫做"电脑课",说起玩电脑个个学生眼冒火花,这 也 ...

  •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 淄川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我校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质量,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 ...

  • 教师资格证资料
  • ~~<教育学>问答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4.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5.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