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并进,唤醒海边孩子“主人翁”意识
——综合实践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案例谈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四小学 王静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那些有丰富底蕴的渔歌、渔船、渔谚,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是绝对不能深入领会和体味的。如何处理好“引导”和“活动”的关系?如何有效唤醒海岛孩子“主人翁”意识?笔者结合小课题《废弃渔网巧利用》的指导认为“导学并进”指导策略有一定的成效:预先引导,启发孩子关注身边与海有关的事物(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成功的首要条件);边查边导,指导孩子与老一辈展开“对话”(深入的调查走访是课题成功的关键所在);学中指导,引领孩子在来回穿梭中感受织渔网的乐趣(勤快实在的践行是研究快乐的延续);活动后,引发孩子思考用智慧描绘升腾自己的家乡(奇思妙想中动手动脑是课题的最终目的所在)。
【关键词】:小课题 研究 指导 学习 能力
舟山位于浙江沿海地带,那广博的大海,那艘艘渔船,那绵延的堤,承载着数代渔民智慧的结晶。可曾几何,居住在海边,每天面对着大海吃着海鲜的下一代们已渐渐远离“海韵”。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海边的孩子“以海为傲”呢?这使笔者想到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课标》指出“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可见,综合实践这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是我们唤醒海边孩子“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奇妙无比的渔民画,想象奇特的渔歌,高亢有力的号子,看似平凡却妙用无比的渔网,还有那不断发展变化的渔船„„这些有丰富底蕴的渔歌、渔船、渔谚,没有老师引导,学生是绝对不能深入领会体味的。如何处理好“引导”和“活动”的关系呢?如何有效唤醒我们海岛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小课题《废弃渔网巧利用》的指导来谈谈“导学并进”的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
策略一:预先引导,启发孩子关注身边与海有关的事物
——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成功的首要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领域。但是对于“海洋”方面
★废弃渔网第三大功能——美化环境:在朱家尖的渔庄“阿德哥”里废弃渔网还被用作美化环境。经营者把祖辈的渔船再现在游客面前,既美化环境,又展示家乡特色。还可做海边的隔栏网,兼具安全和美化,可谓一举两得。
★废弃渔网第四大功能——帮助植物生长的棚架:在渔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丝瓜、南瓜等各类蔬菜,这时渔网作为瓜蔓攀爬的依附,真是妙用。
★废弃渔网第五大功能——做成棕棚(床):在席梦思、硬板床等盛行以
前,祖辈们认为比较舒服的床就是用某些特殊渔网剪片穿成所谓的“棕绷”床,这既不花钱又舒服的办法,真是体现祖辈的创意!
★废弃渔网第六大功能——做成放杂物的小笼子:有的组员发现老家还有一个小笼子,小时候他曾经用这个养过小动物,比如小兔子。后来奶奶把它用作放杂物的笼子了。
废弃渔网第七大功能——做成捞水里垃圾、漂浮物的工具:孩子还发现
了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打捞家门口的河道漂浮物的“漏瓢”竟也是渔网制成的,它可是河道的整洁的小卫士。
★废弃渔网第八大功能——隔离(防止动物、人进入):农村里,人们用渔网把稻田或果园与外界隔离开来,既用来防护小动物的破坏、侵袭,也可预防人随意进出园子摘取果实。
★废弃渔网第九大功能——垫脚用的毯子:还有把废弃渔网一层一层叠放起来后再缝起来做成了最能过滤鞋底灰土和雨水的门垫。
★废弃渔网第十大功能——吊床、螃蟹笼子:渔网作为吊床、蟹笼的使用材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孩子们的分头行动,使活动成效马上出来了。他们在调查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了海的广博,渔民、渔嫂们的聪明才智,也体验到了做舟山小主人的自豪,因为渔网的很多很多妙用是他们永远也想不到的。
辟一条蹊径,带领孩子深入调查,提高活动实在效果
孩子们毕竟还是属于观望者,他们看到了,感受到了,但是或许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于渔网的用意还没能真的体会得到。这时,我们老师就要指导或者特地为孩子们开辟蹊径,使研究调查更彻底。作为指导老师,笔者还运用所有可以调用的资源特地联系了渔网场,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两次的采访。
第一步——采访了身边的渔民渔嫂,他们普遍认为以前人们对于废弃渔网的利用比较多,但是人们却没有专门动脑筋,想什么点子,只是因为生活需要,自然而然地想出这些点子而已。但他们却非常赞同孩子们的研究,认为这是把实践提升为理论,值得深入。这位孩子们加足了油门,他们研究得更欢了。
第二步——在老师的联系下,孩子们还来到网厂进行采访。他们了解了渔网的来历,作用,废弃渔网再利用的情况,还观看了渔嫂们织渔网的情景。
这种面对面的真实接触更是激发了孩子们下一步开发渔网文化的欲望和热情,他们显得更有兴趣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主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策略三:学中指导,引领孩子在穿梭中感受织渔网的乐趣
——勤快实在的践行是研究快乐的延续
孩子们对调查研究,对海文化有了兴趣以后,他们就迫切地想要再进一步地研究,这就是引导孩子们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好时机。于是笔者根据自己擅长织渔网的特点,找了时机,手把手地教了孩子们织渔网。与我们的父母辈相比,或者和我们这一辈比较,我们的孩子对于“织渔网”真的是生疏极了。可是,我们不能心急,从观赏到手把手地教,到孩子们自己动手织,我们注重的已经不是孩子们会不会织,能织多少,整个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们体验“渔家乐”,体会梭子来回穿梭的神奇,感受渔家妇女的勤快,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目的!
但是这也给我们教育者一个启示,那就是作为研究实践的引领者,我们自己首先得多学点相关的知识,会一些和我们地域特色有关的技能技巧,这样我们的指导才可以得心应手,指导活动也才能有实效。
策略四:研后指导,引发孩子思考用智慧描绘升腾自己的家乡
——动手动脑奇思妙想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古人云:“学贵自得”、“学贵有疑”。 可见,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综合实践“重视结果 更重视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不重视结果,相反,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结果。这种结果源于变化,源于变化中的生成。”学生处理整个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又包含着过程,透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思考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我们渔民的祖祖辈辈所留下的“渔文化”“海洋文化”是他们的智慧所在,那么我们现代的孩子,作为舟山新区的新一代,也应该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出谋划策。所以,我们更重要的还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在调查、采访等一系列与我们实践研究有关的活动结束以后,我又引导孩子:“你觉得以前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渔网用法呢?”在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得出渔民们生活中的妙用是“生活所需”,于是老师又抛出一个值得孩子们思考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可以用其它代替了,你觉得现在我们再研究这个课题还有什么意义所在吗?”一阵长久的沉默后,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我觉得有意义的。你看,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环保有关呢!”“嗯,也是废物再利用。”„„“既然这样,你们还有更好的设想吗?”事实证明,只要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大胆的设想。
做成袋子,装各种东西:孩子们把原来生活中也在应用的更好地拓展了。
比如装我们的一杯一巾,我们的篮球,还有同学想出来放在拖把的下面起到沥水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做成衣裳,成为环保衣服秀:现在衣服的制作材料是五花八门,这也可
算是奇思妙想,在日常生活中,这衣服几乎没什么用处,但它却是“环保行动者的倡议者”。
★做成杯垫、碗垫:这种创意在父母们地帮助下,体现得非常好,他们把废旧的衣服或者是衣料的边角拿来,作为杯垫的外围,或红绿相间,或白绿相间(渔网一般是绿色),霎时好看。
有孩子们深有感受地写了赞美渔网的小诗,自己走进课题的儿歌,编排了
课题开展的电脑小报、手抄报,可见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诠释“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概念”, 孩子们在积极的调查、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应用知识,感悟人生,积累经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建构对活动的意义,获得整体发展。他们对“渔网”,对这离他们有点远的“渔文化”的理解已经绝非老师、书本所说的那点意义了。
任何一种教学的实施必定有它的目的所在,学生作为综合实践的开发者,以主体的身份介入课程开发。但这并不表示老师可以放任孩子自主活动,相反,这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这种与“热爱家乡”等有关的主题,我们更应在孩子们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巧妙引导其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甚至是保护海洋。作为全国几个重点海洋县之一的普陀,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使家乡有了繁荣兴旺,如何继续发展这个优势,使我们舟山新区的特色更鲜明,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年少的一代。相信在综合实践小课题的“导学并进”模式下——教育者用心指导,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成为舟山新区真正的有用的主人!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学并进,唤醒海边孩子“主人翁”意识
——综合实践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案例谈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四小学 王静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那些有丰富底蕴的渔歌、渔船、渔谚,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是绝对不能深入领会和体味的。如何处理好“引导”和“活动”的关系?如何有效唤醒海岛孩子“主人翁”意识?笔者结合小课题《废弃渔网巧利用》的指导认为“导学并进”指导策略有一定的成效:预先引导,启发孩子关注身边与海有关的事物(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成功的首要条件);边查边导,指导孩子与老一辈展开“对话”(深入的调查走访是课题成功的关键所在);学中指导,引领孩子在来回穿梭中感受织渔网的乐趣(勤快实在的践行是研究快乐的延续);活动后,引发孩子思考用智慧描绘升腾自己的家乡(奇思妙想中动手动脑是课题的最终目的所在)。
【关键词】:小课题 研究 指导 学习 能力
舟山位于浙江沿海地带,那广博的大海,那艘艘渔船,那绵延的堤,承载着数代渔民智慧的结晶。可曾几何,居住在海边,每天面对着大海吃着海鲜的下一代们已渐渐远离“海韵”。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海边的孩子“以海为傲”呢?这使笔者想到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课标》指出“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可见,综合实践这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是我们唤醒海边孩子“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奇妙无比的渔民画,想象奇特的渔歌,高亢有力的号子,看似平凡却妙用无比的渔网,还有那不断发展变化的渔船„„这些有丰富底蕴的渔歌、渔船、渔谚,没有老师引导,学生是绝对不能深入领会体味的。如何处理好“引导”和“活动”的关系呢?如何有效唤醒我们海岛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小课题《废弃渔网巧利用》的指导来谈谈“导学并进”的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
策略一:预先引导,启发孩子关注身边与海有关的事物
——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成功的首要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领域。但是对于“海洋”方面
★废弃渔网第三大功能——美化环境:在朱家尖的渔庄“阿德哥”里废弃渔网还被用作美化环境。经营者把祖辈的渔船再现在游客面前,既美化环境,又展示家乡特色。还可做海边的隔栏网,兼具安全和美化,可谓一举两得。
★废弃渔网第四大功能——帮助植物生长的棚架:在渔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丝瓜、南瓜等各类蔬菜,这时渔网作为瓜蔓攀爬的依附,真是妙用。
★废弃渔网第五大功能——做成棕棚(床):在席梦思、硬板床等盛行以
前,祖辈们认为比较舒服的床就是用某些特殊渔网剪片穿成所谓的“棕绷”床,这既不花钱又舒服的办法,真是体现祖辈的创意!
★废弃渔网第六大功能——做成放杂物的小笼子:有的组员发现老家还有一个小笼子,小时候他曾经用这个养过小动物,比如小兔子。后来奶奶把它用作放杂物的笼子了。
废弃渔网第七大功能——做成捞水里垃圾、漂浮物的工具:孩子还发现
了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打捞家门口的河道漂浮物的“漏瓢”竟也是渔网制成的,它可是河道的整洁的小卫士。
★废弃渔网第八大功能——隔离(防止动物、人进入):农村里,人们用渔网把稻田或果园与外界隔离开来,既用来防护小动物的破坏、侵袭,也可预防人随意进出园子摘取果实。
★废弃渔网第九大功能——垫脚用的毯子:还有把废弃渔网一层一层叠放起来后再缝起来做成了最能过滤鞋底灰土和雨水的门垫。
★废弃渔网第十大功能——吊床、螃蟹笼子:渔网作为吊床、蟹笼的使用材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孩子们的分头行动,使活动成效马上出来了。他们在调查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了海的广博,渔民、渔嫂们的聪明才智,也体验到了做舟山小主人的自豪,因为渔网的很多很多妙用是他们永远也想不到的。
辟一条蹊径,带领孩子深入调查,提高活动实在效果
孩子们毕竟还是属于观望者,他们看到了,感受到了,但是或许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于渔网的用意还没能真的体会得到。这时,我们老师就要指导或者特地为孩子们开辟蹊径,使研究调查更彻底。作为指导老师,笔者还运用所有可以调用的资源特地联系了渔网场,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两次的采访。
第一步——采访了身边的渔民渔嫂,他们普遍认为以前人们对于废弃渔网的利用比较多,但是人们却没有专门动脑筋,想什么点子,只是因为生活需要,自然而然地想出这些点子而已。但他们却非常赞同孩子们的研究,认为这是把实践提升为理论,值得深入。这位孩子们加足了油门,他们研究得更欢了。
第二步——在老师的联系下,孩子们还来到网厂进行采访。他们了解了渔网的来历,作用,废弃渔网再利用的情况,还观看了渔嫂们织渔网的情景。
这种面对面的真实接触更是激发了孩子们下一步开发渔网文化的欲望和热情,他们显得更有兴趣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主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策略三:学中指导,引领孩子在穿梭中感受织渔网的乐趣
——勤快实在的践行是研究快乐的延续
孩子们对调查研究,对海文化有了兴趣以后,他们就迫切地想要再进一步地研究,这就是引导孩子们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好时机。于是笔者根据自己擅长织渔网的特点,找了时机,手把手地教了孩子们织渔网。与我们的父母辈相比,或者和我们这一辈比较,我们的孩子对于“织渔网”真的是生疏极了。可是,我们不能心急,从观赏到手把手地教,到孩子们自己动手织,我们注重的已经不是孩子们会不会织,能织多少,整个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们体验“渔家乐”,体会梭子来回穿梭的神奇,感受渔家妇女的勤快,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目的!
但是这也给我们教育者一个启示,那就是作为研究实践的引领者,我们自己首先得多学点相关的知识,会一些和我们地域特色有关的技能技巧,这样我们的指导才可以得心应手,指导活动也才能有实效。
策略四:研后指导,引发孩子思考用智慧描绘升腾自己的家乡
——动手动脑奇思妙想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古人云:“学贵自得”、“学贵有疑”。 可见,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综合实践“重视结果 更重视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不重视结果,相反,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结果。这种结果源于变化,源于变化中的生成。”学生处理整个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又包含着过程,透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思考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我们渔民的祖祖辈辈所留下的“渔文化”“海洋文化”是他们的智慧所在,那么我们现代的孩子,作为舟山新区的新一代,也应该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出谋划策。所以,我们更重要的还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在调查、采访等一系列与我们实践研究有关的活动结束以后,我又引导孩子:“你觉得以前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渔网用法呢?”在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得出渔民们生活中的妙用是“生活所需”,于是老师又抛出一个值得孩子们思考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可以用其它代替了,你觉得现在我们再研究这个课题还有什么意义所在吗?”一阵长久的沉默后,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我觉得有意义的。你看,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环保有关呢!”“嗯,也是废物再利用。”„„“既然这样,你们还有更好的设想吗?”事实证明,只要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大胆的设想。
做成袋子,装各种东西:孩子们把原来生活中也在应用的更好地拓展了。
比如装我们的一杯一巾,我们的篮球,还有同学想出来放在拖把的下面起到沥水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做成衣裳,成为环保衣服秀:现在衣服的制作材料是五花八门,这也可
算是奇思妙想,在日常生活中,这衣服几乎没什么用处,但它却是“环保行动者的倡议者”。
★做成杯垫、碗垫:这种创意在父母们地帮助下,体现得非常好,他们把废旧的衣服或者是衣料的边角拿来,作为杯垫的外围,或红绿相间,或白绿相间(渔网一般是绿色),霎时好看。
有孩子们深有感受地写了赞美渔网的小诗,自己走进课题的儿歌,编排了
课题开展的电脑小报、手抄报,可见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诠释“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概念”, 孩子们在积极的调查、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应用知识,感悟人生,积累经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建构对活动的意义,获得整体发展。他们对“渔网”,对这离他们有点远的“渔文化”的理解已经绝非老师、书本所说的那点意义了。
任何一种教学的实施必定有它的目的所在,学生作为综合实践的开发者,以主体的身份介入课程开发。但这并不表示老师可以放任孩子自主活动,相反,这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这种与“热爱家乡”等有关的主题,我们更应在孩子们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巧妙引导其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甚至是保护海洋。作为全国几个重点海洋县之一的普陀,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使家乡有了繁荣兴旺,如何继续发展这个优势,使我们舟山新区的特色更鲜明,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年少的一代。相信在综合实践小课题的“导学并进”模式下——教育者用心指导,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成为舟山新区真正的有用的主人!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