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12.24

白河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序言

白河县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东、南

三面与湖北省郧西县、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为邻。素有“秦头楚尾”之称,是中原地区进陕入川之门户。全县面积1455平方公里,人口21.06万人,辖12镇124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县境内山大沟深,石多土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典型的秦巴土石山区县和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

长期以来,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

民艰苦奋斗,治山创业,苦抓苦干,谋求发展,取得了实在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白河率先在陕南土石山区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初步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探索了有益的途径,赢得了全国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白河召开。世纪之交,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建成了姜、烟、桑、林、果五大富民兴县产业,砺炼出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200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全市学白河”的决定;2003年,陕西省委专门在白河召开学习白河艰苦创业精神现场会。

“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

弘扬“三苦”精神,以“农业抓示范、工业抓扩张、全局抓项目”为思路,围绕“11135”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体系,大力倡导全民创业,

1

努力实施招商引资,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006-2010年,GDP年均增长14.5%,较2006年翻了一番,达到20.04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是白河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更好

的融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硬仗,我们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关于抓紧做好我省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和《白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立足白河的资源区位条件,编制完成了《白河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

本规划共分十四个部分,在认真分析了目前连片特困地区区域

发展与扶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规划了2011—2020年的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投资,明确了实施管理的运行机制,落实了保障措施等。通过分类、整合、汇总,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6大类项目,323个小类子项目,总投资552.58亿元。

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

白河县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东、南

三面与湖北省郧西县、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为邻,素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面积1455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2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万人、乡村人口18.2万人。2011年撤乡并镇后,白河县行政区划分为12镇、124个村民委员会、3 2

个城镇社区。本次集中连片规划覆盖全县12个镇,分别是城关镇、中厂镇、构扒镇、茅坪镇、卡子镇、宋家镇、双丰镇、西营镇、仓上镇、小双镇、冷水镇、麻虎镇。

(二)自然条件

白河县位于陕西南部,安康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

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9°37″~110°10″,北纬32°34″~32°55″之间。因境内白石河而得名。由于地处秦头楚尾,古称之为“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难险奥,白河尤属襟喉”。全县东西长53.5公里,南北宽41.5公里。县城位于县东北角,北距省会西安市260公里,西距安康市区115公里,东距十堰75公里。

白河县地处大巴山余脉,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为南部

五龙尖,海拔1901米,最低处位于汉江出境与湖北省交界处,海拔170米,境内万山重复,隘口纷岐,地形起伏较大,大致呈“三山夹两河”之势。地表被760多条大小河沟切割,地形破碎,沟谷与山梁相间,形成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按地理态势,县内地貌可分为河谷阶地区、低山区(海拔小于1000m)、中山区(海拔1000-1900m)。中山区在县境东、南、西三方边界和中部,略似一向东倾斜的“山”字形。东、南、西为界岭,中间为大山庙梁、蒋家梁、铁矿梁。

白河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典型北亚热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少雨,夏季酷暑阴湿兼有伏旱发生,秋凉湿润多连阴雨。受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地貌影响,垂直性气候特征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10.3℃,年日照时数1850小时,年无霜期253天左右,

3

初霜一般起于11月中旬,次年3月上旬左右终霜。多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1.5m/s,瞬时最大风速20m/s。年降水量在790mm左右,但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白河县共有大小河沟765条,水资源总量15.439亿立方米,汉

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境内流长47km,有史记载以来最大流量31600m/s(1983年),最枯流量72m/s,汉江一级支流白石河,冷水河和麻虎沟,较大的支流主要红石河、厚子河、小双河、裴家河等。河谷一般较为狭窄,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地下水多为岩石裂缝水,埋藏较深,不易开发。

白河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矿产,金、银、铜、铁、铅、锌

等金属矿产和板材、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储量都十分巨大,可开采程度高。尤其是冷水镇月儿潭绿松石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质量上乘,享誉海内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氏壁即产于此。

全县耕地面积29万亩,常用耕地21.94万亩,但分布零星,连

片土地较少,有“地无百亩平”之说。灌溉面积4.4万亩,其中水田1.4亩,水浇地3万亩。人均耕地1.4亩。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和棕壤四大类、九个亚类,其中以黄棕壤为主,占80%左右,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区,其特点是土层较厚,土质粘重,通气性差,养分含量低,熟化层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由淤泥发育而来,泥脚较深,产量较高。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白河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工业经

济,初步建成了以姜、烟、桑、林、果为主导的五大绿色产业体系 4 33

和以汽车装配、医药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的三大支柱工业体系。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04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7.44亿元,增长25.5%;第三产业增加值7.58亿元,增长12.4%。2006-2010,全县GDP总量年均增长14.5%。实现了翻番的目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9.9:32.3:37.8调整为25:37.2:37.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26.4%,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29%。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实现财政收入1276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28万元。

2、社会民生事业

“十一五”以来,白河县把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

民生的切入点,落实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双高普九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不断巩固,累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0.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两免一补”、蛋奶营养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4年位居全市第三,直升率和万人比连续9年居全市第一。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通乡镇工程,广播电视入户率达40%以上。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深入人心,实施了乡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县医院门诊楼、县中医院综合楼、村卫生室建设工程,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增强,省级卫生县城通过验收。计划生育全国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固,省级优质服务县通过命名。就业和社会

5

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巩固在90%以上;新建了1个县级敬老院、6个区域性敬老院和21个乡镇中心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1.6%。

3、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亿元,是“十

五”时期的4倍。狮子山新区开发、十天高速公路、汉江白河电站等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先后建成和扎实推进。完成县级交通设施建设投入3.7亿元,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营运,十天高速公路2011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中环路、卡茅路改造硬化全面完工,乡镇油路全覆盖,铺筑通村水泥路72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打破了长期以来影响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完成人饮工程180处,解决了12.6万人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万口。新修水平梯地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12个镇的垃圾填埋场和公路沿线垃圾池建成投用。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教育、文化、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白河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大力弘扬“三苦”精神,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但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条件较差的高寒贫瘠地区,这些贫困人口已经成为我县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加之国家调高贫困线标准以后,全县按照新标准新增贫困人口4918户19197人。

1、贫困人口分布

6

目前,从年人均收入来看:

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有23824户81000人;

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27353户93000人;

从贫困人口居住地分布来看:

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的有6919户26986人;

在1000米以上海拔的有4613户17991人。

2、贫困人口成因

造成贫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差。我县地形

地貌以山谷为主,海拨在800米以上的地方,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在这些地方居住的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0%以上,这些农户居住分散,组与组、户与户相距数公里,耕地分布零星,不具备灌溉条件,且土层瘠薄,大部分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

第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短期内难以改善。我县这

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高山、峡谷、边远地带,交通、能源、信息普遍滞后,现有17个自然村用电困难,有11个村不通公路,64个村不通电话。

第三,贫困群众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思想保守,人口素

质低、技能差,经营意识较低,对科技技术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差,先进科学生产技术难以应用,加之人们的发展意识低,只满足于现状,促进了地方贫困程度的加深。

3、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面临的特殊困难

一是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对外开

放,区域经济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

7

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意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我县在低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落后。县内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破碎,

灾害频繁,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电网建设滞后;通信、互联网络、电子政务普及范围小;文教、卫生、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县域经济缺乏内在增长动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

后,工业后续项目严重不足,人才、资金、技术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岗位少,自我发展能力非常有限。

四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

开工建设,工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不仅受到相关政策和技术的限制,而且现有低层次、粗放经营的小型工矿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严峻挑战,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

(五)发展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是白河县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

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内部来讲,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部

署,提出要依托汉江水电资源开发和陕南绿色基地建设,建设汉江经济带,实现陕南突破循环发展,为全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天高速公路、襄渝复线铁路建成通车,将白河县从原来西安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都难以辐射到的区域变成连接两大经济圈的中轴,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得以显现。县域内狮子山新区开发、汉江白河电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以及白河紧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重要水源地之一,国家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加强南水北 8

调水源地保护等也给全县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外部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地、电力、原

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生产成本加大,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加剧,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企业、产业必须向外部转移;全球金融危机深不见底,国家进一步的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使各类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危机,促使发达的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加速转变,部分产业面临更大的转移压力。随着白河交通重要条件的改善,依托全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白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时空距离将大为缩小,有利于全县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政策机

遇将为我县带来新的机遇。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实施的陕南循环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将会在培育地域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到更大更多的投资。

二是十天高速路通车后的交通区位优势将会显现。十天高速公

路通车后,使我县融入十堰“一小时”、安康“两小时”、西安、武汉、重庆“半日”经济圈,承接大中城市辐射的能力将大大增强,会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瓶颈将逐渐通畅,边际县城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三是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

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三苦”精神,并在工作中大力创新,成为省市的先进典型。这种荣誉激励和全民加快发展的意愿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内可以凝聚民心,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对外可以起到树立形象,争取更多扶持的典型效应。

9

(六)重大意义

白河县地处秦巴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做好本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保证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的需要。包括白河县在内的秦巴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群众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收入差距大得惊人。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过度集中,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了强大的阻力。少数人富不代表民富,民不富国不稳。对连片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战略,让贫困群众实现富裕,是实现民富、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是维护秦巴山区脆弱生态的需要。秦巴山区以土石为主,区内地质不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十分脆弱,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同时,秦巴山区又是我国地理南北过渡带,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这一地区进行扶贫攻坚,有利于减少区内群众对山林的破坏,把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开发活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也有利于秦巴地区生态自然修复。

三是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的需要。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这一地区扶贫攻坚,消除贫困,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保障首都和华北地区的供水安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 10

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增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培植特色规模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发展为手段,努力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为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白河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下大

力气推进扶贫攻坚,用发展的力量来推动扶贫,把扶贫的效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形成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辅相成。

2.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彻

底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低碳、环保融入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3.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要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行政手段、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方针。

4.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与跨区域协作相结合。连片特困地区涉及

范围广、人口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发挥自己的优势,注重与外部的协作,把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个大的区域中去,坚持服务、互补的原则,摒弃孤立盲目的发展。

5、坚持集群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改变过去分散式、小规模

的发展模式,引导强化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聚集,实现园区化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优中选优,好中选好,把优势产业和资源的开发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11

6、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

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并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战略定位

白河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心地带,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区位优

势明显,在整个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为:

1、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质保护区。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提供水源涵养,保护好入库水质,确保华北地区和北京供水安全。

2、重要生态经济示范区。以特色工业聚集区、生态乡村游体验

区、秦巴地区中药基地建设为主体,打造生态绿色经济体系。

3、重要山区小城镇建设示范区。以“11135”规划建设体系为

主,紧扣陕南移民搬迁,打造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为秦巴山区城镇化提供示范。

(四)发展目标

根据白河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总体目标是“五年奋斗、四个翻番、六个跃升”即:经过5年的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实现县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促使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跃升”。

——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2亿

元(一产8亿元、二产17亿元、三产17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现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总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 12

到15亿元,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以上,累计118亿元(不含5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同口径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由25:37:38调整到19:40.5:40.5。

——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加快高速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地方道

路恢复和干线公路改造提升,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汉江航道、城乡电网、通讯设施、气化工程、防洪保安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统筹取得实效。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重点乡镇为依托、生态文明社区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创新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力争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中心的民生事业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人民生活幸福舒适。搬迁转移后高山贫困和灾害区域人口

4万人,全县80%以上的居民到县城、集镇和生态社区居住,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 m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7900元,均实现翻一番,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6%,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平稳。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处于省市先进水平, 13 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汉江出陕断面水质控制在国家Ⅱ类标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控制在省市预定目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在“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省市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

三、空间布局

1、城镇化布局:按照“11135”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着力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中心集镇、35个农村社区,力争通过5至8年的努力,实现县城6万人、重点集镇5万人、农村社区5万人的人口布局目标,基本形成大县城、强集镇和新社区的城镇化格局。 14

专栏2:白河县“11135”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名单

2、产业化布局:全县工业要按照打造白河红石河新型工业园区为中心,努力构筑汉江产业带和高速公路产业带,通过今后5-10年的努力,引导产业项目集中集群式发展,形成“一园二带”的基本格局,。

(1)红石河新型工业园区。以省批工业园区建设为机遇,着

力推进红石河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内供电、供水、排水、治污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工程,要加强园区内产业发展用地的储备工作。引导和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有一定产业关联度的项目落户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就地转化县内优势资源

15

的能耗低、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优先支持。

(2)汉江产业带和“十天”高速公路产业带。汉江产业带重

点发展水电产业,同时以汉江白河电站为基础,发展具有无污染的水上旅游业、木瓜果园乡村观光采摘和养殖业等。高速公路产业带重点发展烟草种植业、矿产业及建筑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业等。

四、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

提高公路等级,加快路网连接,强化出县通道建设,建设汉江

标准航道。推进316国道白河段改造升级、县城过境段二级公路等重点工程,实施冷厚路、红顺路、白界路、二环路、南环路等县内公路主干道升等改造,加快建设仓武、西张、宋大、卡茅等出县通道,推进等级客运站、标准停靠点建设,建成汉江白河段高等级航道项目。构建 “四纵、三环、八连乡、十出境”的环形辐射状运输主骨架。

四纵:十天高速、316国道、汉江航道、襄渝铁路。

三环:冷厚路、二环路、南环路。

八连乡: 城关幸福-麻虎南沟,麻虎松树-茅坪响应,冷水

川余-桃元联合,大双秧田-冷水瓦屋,西营齐心-小双侯庄,西营柳树-桃元大山,西营蔓营-小双东村,构扒东坡-中厂马安。

十出境: 仓上石关-旬阳兰滩,仓上镇-旬阳武王,西营-旬阳金寨,西营高桥-旬阳花房,双河闫家-旬阳沙阳,宋家镇-竹山大庙,四新乡-竹山八道,卡子镇-竹山得胜,卡子仓房-竹山茅塔,中厂大坪-郧县胡家营。

16

(二)水利

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城区以保障防洪、供水安全为重点,农村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核心,加大“防洪保安、除涝减灾、抗旱增效、城乡供水”四大体系建设,启动实施汉江防洪工程,实施城镇防洪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水环境安全监测工程,全面提高农业抵御洪涝和干旱等灾害的综合能力。

17

(三)能源

加快汉江白河电站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并网发电,完善县城镇10KV配电网络建设,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35KV和110KV变电站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优化电网结构,努力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大力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连片沼气和养殖场大型沼气,鼓励发展集中供气,广泛利用太阳能,加快绿色能源利用。

18

(四)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县城信息网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完善光缆传输网和移动通信网,实现县内通信网络全覆盖。到2015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能享受到网络信息服务。到2020年,所有自然村及60%以上农户能享受网络信息服务。

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

19

发利用,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到2020年,重点企业基本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

大力实施有线电视网络通乡镇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县乡村三级农村调频广播网络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广播电视覆盖全县95%的自然村,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五)城市基础设施

完善县城详规,强化规划约束,规范建设管理,提高建设水平。不断加大配套市政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停车场、集贸市场,启动管道天然气入户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县城公共服务功能。坚持集中连片建设原则,实施南岭子片区和河街改造,建设滨江大道,恢复城关古镇明清古貌。加大城区亮化、绿化、美化改造工程,切实提高县城居住品味。狮子山新区严格按照新区规划和山水园林生态小区的建设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开发建设商品房及配套服务设施。抓好水上游乐场(含人行天桥)、绣屏山森林公园、狮子山广场、田径场、地下停车场、星级宾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力促新区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同时,不断加大南岭子至西沟片区开发建设力度,切实拉大县城骨架。

20

五、产业发展

(一)特色农业

1.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壮大木瓜、黄姜、中药材、畜牧、烤烟等主导产业,使其上规模、提质量、拓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范化黄姜5万亩;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3万亩;改造和新建高效桑园10万亩;新建和发展各类干鲜果基地20万亩;实施烟炉、烟路、烟水、烟站配套建设,稳定烟叶种植面积2万亩,建成年产5万担的优质烟叶基地单元县。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力争年均出栏生猪25万头,羊11万只。

2.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木瓜、黄姜等特色农业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研究。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力度,借助于科技入户工程与农民科技人才培训项目,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形

21

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到2020年,全县全部建设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大力发展培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产业经纪人,增强产品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22

(二)旅游业

采取“政府主导、各行协力、捆绑资金、业主开发”的方式,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加工业,开发建设红石河生态观光游、城关古镇明清古貌游、卡子古建筑民居游、双丰乡村生态游、西营宗教文化游、汉江水上娱乐游、平顶山森林公园休闲游和生态新村农家游。

23

(三)加工制造业。以红石河工业园区、高速公路产业带和汉江产业带为主的“一园两带”为依托,完善规划、完备功能、强化招商、优化环境、健全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鼓励全民创业,逐步建立起以汽车装配制造业为龙头,以农林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为基础,以生物医药为骨干,以建材化工业和矿产开采开发业为辅助的县域工业体系。着力培育汽车装配、生物医药、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

1、农林产品及食品加工业

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开发和新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良性互动、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联强做大。把木瓜作为“一县一产业”的主攻产业,加大品牌宣传,建强基地,加快木瓜后续产品加工开发,实现就地消化,形成多层次加工增值、产业链上下衔接、循环利用鲜果资源的产业开发体系。实施5000吨木瓜酒、2000吨木瓜醋、4000吨木瓜果汁、5000吨分割肉、4000吨腊肉熏制生产线、木材深加工、天然饮用水开发等项目,到2015年,农林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15亿元。

2、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黄姜的深度开发,重点建设两个300吨皂素生产项目,推进方宇药业公司黄姜加工向更深层次拓展,扶持永宏化工公司黄姜循环利用产业项目。到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到2020年,力 24

争实现产值20亿元。

3、机械工业

抓住十天高速公路通车后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车城十堰辐射效应,以力神、圣宝汽车制造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和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带动配套产业链发展,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把汽车组装及零部件生产等装配制造业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到2020年力争达到50亿元。

4、建材化工业

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国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推进,特别是“汉江白河电站”等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为拓展建材化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巩固120万吨水泥粉磨站和推进创源、利民两个新型建材项目的同时,筹建年产6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搅拌企业,开发利用多孔页岩砖和高密度板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建设综合建材批发市场。化工业要稳定庆华化工公司1.5万吨乳化炸药的生产,引进塑胶包装制品等项目。到2015年,建材化工业产值可达5亿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10亿元。

5、矿产资源加工业

利用好白河远景储量达4000万吨的丰富的硫铁矿资源,紧紧抓住当下矿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大推进硫铁矿开发项目,利用钒矿资源,开发五氧化二钒、80钒铁、钒氮合金等项目。支持现有企业积极进行扩张,把铅锌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矿产业基本形

25

成以开发硫铁矿、钒矿、铅锌矿为主的三大产业集团,形成硫酸、钒、铅锌三个矿业链条,通过三个产业链的关联和延伸,形成以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矿产开发工业。到2020年矿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5亿元。

26

(四)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抓住“十天”高速公路通车的机遇,加快白河县国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货运站点建设,积极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努力健全经营服务网络,提高物流配送和经营水平。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2.商贸服务业

建立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县级店为龙头,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改造和建设龙井集贸市场,新建秦楚建材市场、狮子山和居民点2个集贸市场。以连锁经营为方向,引进知名品牌,调整业态,改造提升惠康、顺宾、千百惠3个商务中心,打造狮子山新区、人民路商务区2个新兴商务区。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建设狮子山广场、地下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城市服务配套项目。到2020年,商贸服务业实现服务发达,体系完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亿元。

3.家庭服务业

以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月嫂育婴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加强家政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成立实力较强、服务一流的家政服务公司,加大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形成品服务品牌,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

27

4.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努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小额信贷机构,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机构空白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针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健全和规范金融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评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公平公正地为金融企业开展好服务。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木瓜、黄姜、烤烟、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符合白河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

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在5—10年内,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有网络、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加强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终端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延伸到社区。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加快推进县级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构建统一的三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粮食、林果等大宗农产品的监测预警系统,到2020年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100%镇和重点产业大村。

28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1.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审查与评估,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全面实施党政机关绿色照明工程。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全县黄姜加工、矿产采选、建材等工业“三废”污染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业污染。大力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重金属污染治

29

理、工业锅炉烟气治理、医疗固体废弃物处臵、屠宰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对各类尾矿库的安全管护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皂素及木瓜废渣综合利用。全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增加环保投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市场、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加快开放崛起步伐。大力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给予转移产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税收返奖、标准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扶持,

3.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按照“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思路,加快园区新型工业发展。以完善规划、完备功能、强化招商、优化环境、健全机制为重点,大力实施红石河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路、水、电、通信、网络、电视传输、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增强园区辐射和吸纳效应。引导和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有一定产业关联度的项目落户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就地转化县内优势 资源的能耗低、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优先支持。力争到2013年将园区建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入住工业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达到25户,园区内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突破30亿元。到2020年,使工业园内企业户数达40户以上,实现工业总产 30

值60亿元以上。

4.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沟通联

系机制、部门间行业间对口合作机制建设,利用现有的多边及双边合作机制扩大合作。加快出县通道建设。推进省与省、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通道建设,对跨省、跨县项目,共同争取进入中省规划,尽快启动实施,形成开放共通的交通格局。深化产业合作。强化与外部资源、产业的互补优势,加强规划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避免同质同构化。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延伸产业链,优势互补。

(六)产业化扶贫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经营、有效扶持”的思路,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支持”的办法,立足市场,依托资源,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信息交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产供直销。通过对能人(大户)提供扶贫信贷资金支持,引导土地向能人(大户)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特色高效与市场对接的主导产业。通过项目带动和贷款扶持,全力促进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确保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未来10年,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总投资7.43亿元。其中: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4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贴息贷款项目3亿元,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互助资金项目0.43亿元,用于扶持86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农户发展产业。

31

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一)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1.小城镇建设。落实“11135”城乡规划建设体系,按照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的要求,着力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中心集镇,使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集镇总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2.中心村规划建设。倾力抓好区域重点村建设,按照村庄社区化建设目标,倾力抓好“十天”高速(白河段)沿线18个重点村、白河电站移民搬迁新村和光荣、蔓营、花湾、农庄、石梯、胜利等35个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社区化新村建设要坚持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合理布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地方民居建设特色,实施村落社区化管理,打破行政村域界限,吸引村民向生态新村聚集,力争使每个生态新村常住人口超过1500人。

32

3.贫困村整村推进。立足全县贫困人口分布实际,大力推进红石河、白石河和冷水河流域12个镇124个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建设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12.4亿元。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人居环境、能力建设、科技培训和村级组织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突出水、路、电、通讯、沼、房、产业和人居环境等“惠农”工程,彻底解决整村推进项目村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把连片开发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实施64个村,“十三五”实施60个村。

(二)移民搬迁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采取“政府统筹、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相对集中、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农户主体”的办法,坚持移民搬迁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化建设相结合,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意见”有关政策,实行整村整组搬迁,促进农民

33

向城镇转移,土地向规模化集中,服务向均等化发展,居住向社区化迈进。彻底解决后高山贫困区域贫困户、灾害多发区、生存环境恶劣区群众的生存问题。今后10年,完成搬迁2.46万户9.6万人任务。其中:扶贫移民搬迁11000户43000人,生态移民搬迁4800户18700人,灾害避险移民搬迁7500户29200人,工程移民搬迁1300户5100人。项目规划总投资44.28亿元,其中政策性补助建房资金7.38亿元,建议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1.2亿元,群众自筹资金15.7亿元。通过10年努力,全县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贫困人口收入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灾害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显著增强。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乡村道路建设。完善乡村道路密度,打通断头路,连接通乡、通村路,修建园区产业路、田间路,为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乡村道路挡墙、排水沟、涵洞、连接桥等配套设施,提高乡村道路通行能力,保证晴雨通行无阻。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山塘、水窖、拦水坝、渠道等小型水利设施,改变农田“靠天收”的被动农村生产格局。加大基本口粮田的建设力度,提高现有基本农田的等级,确保人均最低一亩基本农田的水平。实施沿河、沿沟、沿路防洪堤建设,提高建设基本农田抵抗洪涝灾害能力。

3.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连片推进的原则,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基本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 34

产农田比重。

4.小流域治理。大力组织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以流域为单位,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工程,以水平梯田、造林、种草、拦沙坝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集中力量,逐步实施,由点到面,减少水土流失。力争到2020年,全县150条小流域全部得到治理达标。

(四)改善人居环境

按照“统筹城乡、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锁定贫困片区,打破村际界限,实施水、电、

35

路、讯、沼、房和优美环境等“八到农家”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倒房户、危房户住房安全,对有条件的贫困户组织实施搬迁,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采用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方式解决分散住户饮水问题,长久解决贫困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加大电网改造投入,提高供电可靠率和供电安全。开展农村“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活动,创建文明卫生乡村。

七、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就业促进

1.就业结构调整

加大技能培训,把普通农民工转变成技术型人才,加强农民自主创业培训,鼓励、激励自主创业,由普通工人转变为创业者,带动更多农民就业。

2.拓宽就业渠道

紧扣招商引资,围绕我县铅锌矿、水利等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通过产业配套、延伸加工,在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紧扣劳动密集型发展,在支撑带动上创业

36

兴业。通过深化改革,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档升级,基本消化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劳动用工向社会转移的问题;紧扣第三产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上创业兴业。以加工、种养殖、商贸流通等行业为重点,打破行业性垄断,增强活力,扩大就业。

3.完善就业服务

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修建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基地和种植基地等,以低价租赁的方式为创业农民提供创业场地。同时,通过创业平台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和行业,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事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4.促进农村转移就业

实施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四免一补”(免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并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培训补贴政策。在农民就业之前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同时,积极联系省内外企业,加大对农民工有组织输出力度,从而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1.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

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职业技术培训,实行“四免一补”(免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并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培训补贴政策。乡土人才培训 “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的观念,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创新模式,提升乡土人才培训实效。

37

2.乡土人才培养

定期开办创业培训、家电维修、计算机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进行农村政策、现代科技、实用技术与先进理论辅导,帮助农村人才收集和掌握市场信息。

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用现场示范、现场教学等形式,传授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八、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一)教育

1、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实现“双高双普”和创建教育强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和支持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臵校舍和师资发展学前教育,形成以县办幼儿园为龙头,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基础,公民办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坚持把“双高双普”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标准化新校园;提升做强高中教育,全面完成白河县高级中学整体迁建和高中教育整合目标,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

38

主体、民办职业学校为补充、辐射县外职业学校的职教网络,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做到特殊儿童全部免费受到教育。

2.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督检查,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优化服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实现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免费教育,并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对大专院校困难学生实行无息宽额贷款,做到全县教育资助制度化、规范化和全覆盖,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

(二)医疗卫生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

39

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健

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县级医院龙头效用进一步发挥、乡镇卫生院中枢地位进一步巩固、村卫生室基础作用进一步体现的目标,夯实网底、巩固中枢、做大做强龙头。完善疾病防控网络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警、分析报告和应急处臵能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例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实现卫生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平台。

3.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建立与完善县、乡、村

三级急救网络,缩小急救半径,增强反应能力。不断探索远程急救和城际间急救网络建设的经验,加强县、乡两级急救设施建设与车辆装备,重点是急救车辆与通讯指挥设施装备。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及对患者的医疗急救快速反应能力。

4.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坚定不移的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巩固全国优质服务县成果。加大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和更新服务设备,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县站为龙头、乡中心站为骨干、乡级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群众生殖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0

5.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队伍,使他们在全县乃至全市学科领域中起带头作用。从专业院校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卫生系统,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三)文化体育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体 41

育场馆、图书文化馆、电影放映工程和城乡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示范带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继续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科技服务

牢固确立“科技兴县”战略思想,建立完善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领办镇村企业、各类园区,培育和创建一批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搞好技术咨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关政策和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科技创新应用,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起以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实体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2

(五)社会保障

以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到“十三五”末,各项保险的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就业机制,深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老城乡老年公寓,完善社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水平,努力改善供养条件,到“十三五”末,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鼓励支持慈善互助活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快

43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福利设施建设,推进公益事业社会化进程。

(六)社会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育扶持机制,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研究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逐步推行社会组织评估制度,2015年之前,在行业协会商会中实行评估制度,并逐步向其他社会组织拓展,到2020年,社会组织全面实行评估制度。全面完善备案制度为核心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引导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诚信度和公信力。

(七)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加大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引导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重点镇集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向一般镇和新村集中,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实现村(社区)有标准卫生室(卫生服务中心),乡有达标卫生院,县有甲级医院。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和大众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健身活动,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

白河县所在的秦巴山区是国家发布的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同时由于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区和水质影响控制区,生态功能区位特殊,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质保护、水源涵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建设

1.生态林保护与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面积12万亩,天然林资源管理面积141.44万亩。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面积31万亩。加大补植补造工程、后续产业基本口粮田和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2.生态文明示范工程。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创建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全面规划居民点的建设改造,

45

结合新村居民点的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臵达标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校园创建,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完善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的稳定机制,增强公众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县域环境质理。

(三)环境保护

1.城乡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建设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简易污水处理厂和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农药、化肥施用技术规范,推广生物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加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的清理与无害化处理进程,合理利用农膜,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推广少排和零排放养殖新技术,建设养殖示范小区,综合整治畜禽污染。

2.水环境保护。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确保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以保护汉江水质为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填埋场建设,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出水水质。加强环境综合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和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保证汉江出陕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和乡镇饮用水源保护。

3.工业污染治理。以白石河流域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和汉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加快工业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进度。到2015年,完成白石河流域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建设,并取 46

得初步成效,2020年完成二期建设,彻底消除磺水污染问题。汉江流域沿线建成4-6个水污染治理工程,保证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达标。加大固体废物、重金属、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建设县城天然气储存中心,提高城市气化率。加大废物资源化利用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对可利用的工业废渣、废料等工业废物实施再利用,力争在2015年前围绕矿产开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四类行业形成县内循环。

47

(四)防灾减灾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完成县城六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完成危险隐患点住户的搬迁工作,对次危险隐患点作好监测预防工作。加强县、乡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传。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灾害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对灾害信息的判断能力。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十、改革创新

(一)深化体制改革

1.行政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改革的精神,深入研究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学习借鉴省内外行政改革先进经验,积极谋划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借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之机,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有进有退、有强有弱的结构性调整。着力强化制定、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市场监管等职能,增强政府在提供公共

48

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责任。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着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干预,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2.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扶持政策,总结推广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外出老板返乡创业和村组干部带头创业三大模式,培育树立一批创业标兵,推动全民创业深入开展。扎实推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改革,将所有国有资产全部纳入财政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完善土地、矿产、沙石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经营制度,保全公共资产,提高政府收益。尽快完成金融办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对接机制,搭建面向企业的融资平台,增强政府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村办企业,为村办企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新建标准圈舍所需用地,只要备案即可用地,尽可降低用地审批环节和用地成本;加强项目用地引导机制,在项目用地选址期间引导项目向贫困地区落户。结合我县“11135”工程和扶贫发展规划,改变农村宅基地使用模式和审批方向。引导村民向集镇、安臵小区集中,逐步取消对单家独户使用宅基地的审批,探索和鼓励村民利用宅基地建高层多户共用一处宅基地。有条件的村庄开展农村宅基地增减挂钩工作,对于居住在交通不便、缺水、地质灾害易发等区域的村民,退出原有宅基地后可到集中安臵区享受宅基地。

(二)扶贫机制创新

49

1.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建立扶贫攻坚瞄准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贫困农户作为主要解决温饱的对象,把扶贫开发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坚持瞄准贫困对象。采取“资金扶持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的办法,集中力量解决致贫的主要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门路。

2.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创新扶贫投入增长机制.除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外,县政府要在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扶贫攻坚的资金投入;确保今后十年新增财力的10%以上用于扶贫攻坚项目配套,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每年支持扶贫攻坚资金总量不低于1000万元。

3.大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大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建立项目计划配套衔接,社会广泛参与,各类资金向贫困区域倾斜,部门相互联动,企业结对帮扶,多方共同投入的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4.扶贫攻坚与减灾避灾、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坚持在减灾避灾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扶贫攻坚和区域开发工作。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提高产业增收水平,改善居住条件为基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生态环境都得到改善,真正达到人下山,树上山,人富山青的双赢目标。

(三)区域协作机制创新

1.区域内协作机制。一是建立区域内各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作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协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规划衔接。区域内各行政单位是特困连片区域的共同成员。各成员建设规划要相互衔接,各显特色,既有本区特点,又与外区形成片区,强 50

化整体性,避免同质同构的竞争关系,加强特困片区的竞争活力。三是实施同步。片区内各成员项目实施上要保持步调一致,产业发展要形成拳头,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提高,不能参差不齐。

2.与片区外的合作机制。连片特困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又面临着实力不足的问题。片区协调机构、片区内各行政区要在强化内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外部发达地区的沟通与协作。一是强化项目合作。利用良好的项目吸引外部资金,加快本地发展。二是强化规划协作。片区内规划要与外部地区的规划进行衔接沟通,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式格局。三是政策要协作互补。连片特困地区与外部既有协作,又有竞争,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以特取胜,以优取胜,避免与外部发达地区硬碰硬,形成不利发展的局面。

十一、政策支持

(一)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以财源建设为基础,以财税收入增长为保障,不断加大对扶贫攻坚的财政投入力度。力争10年财政收入以15%以上速度稳步递增,每年将新增财力的10%以上用于扶贫攻坚项目的扶持和配套,资金总量不低于1000万元。完善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增加财政奖补力度。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的资金规模,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使用扶贫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评价,推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强化审计和财政监管,拓宽监管渠道,对违规违纪问题严厉查处打击。

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南循环发展以及特困片区扶贫攻坚 51

白河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序言

白河县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东、南

三面与湖北省郧西县、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为邻。素有“秦头楚尾”之称,是中原地区进陕入川之门户。全县面积1455平方公里,人口21.06万人,辖12镇124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县境内山大沟深,石多土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典型的秦巴土石山区县和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

长期以来,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

民艰苦奋斗,治山创业,苦抓苦干,谋求发展,取得了实在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白河率先在陕南土石山区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初步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探索了有益的途径,赢得了全国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白河召开。世纪之交,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建成了姜、烟、桑、林、果五大富民兴县产业,砺炼出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200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全市学白河”的决定;2003年,陕西省委专门在白河召开学习白河艰苦创业精神现场会。

“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

弘扬“三苦”精神,以“农业抓示范、工业抓扩张、全局抓项目”为思路,围绕“11135”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体系,大力倡导全民创业,

1

努力实施招商引资,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006-2010年,GDP年均增长14.5%,较2006年翻了一番,达到20.04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是白河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更好

的融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硬仗,我们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关于抓紧做好我省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和《白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立足白河的资源区位条件,编制完成了《白河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

本规划共分十四个部分,在认真分析了目前连片特困地区区域

发展与扶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规划了2011—2020年的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投资,明确了实施管理的运行机制,落实了保障措施等。通过分类、整合、汇总,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6大类项目,323个小类子项目,总投资552.58亿元。

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

白河县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东、南

三面与湖北省郧西县、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为邻,素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面积1455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2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万人、乡村人口18.2万人。2011年撤乡并镇后,白河县行政区划分为12镇、124个村民委员会、3 2

个城镇社区。本次集中连片规划覆盖全县12个镇,分别是城关镇、中厂镇、构扒镇、茅坪镇、卡子镇、宋家镇、双丰镇、西营镇、仓上镇、小双镇、冷水镇、麻虎镇。

(二)自然条件

白河县位于陕西南部,安康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

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9°37″~110°10″,北纬32°34″~32°55″之间。因境内白石河而得名。由于地处秦头楚尾,古称之为“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难险奥,白河尤属襟喉”。全县东西长53.5公里,南北宽41.5公里。县城位于县东北角,北距省会西安市260公里,西距安康市区115公里,东距十堰75公里。

白河县地处大巴山余脉,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为南部

五龙尖,海拔1901米,最低处位于汉江出境与湖北省交界处,海拔170米,境内万山重复,隘口纷岐,地形起伏较大,大致呈“三山夹两河”之势。地表被760多条大小河沟切割,地形破碎,沟谷与山梁相间,形成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按地理态势,县内地貌可分为河谷阶地区、低山区(海拔小于1000m)、中山区(海拔1000-1900m)。中山区在县境东、南、西三方边界和中部,略似一向东倾斜的“山”字形。东、南、西为界岭,中间为大山庙梁、蒋家梁、铁矿梁。

白河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典型北亚热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少雨,夏季酷暑阴湿兼有伏旱发生,秋凉湿润多连阴雨。受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地貌影响,垂直性气候特征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10.3℃,年日照时数1850小时,年无霜期253天左右,

3

初霜一般起于11月中旬,次年3月上旬左右终霜。多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1.5m/s,瞬时最大风速20m/s。年降水量在790mm左右,但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白河县共有大小河沟765条,水资源总量15.439亿立方米,汉

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境内流长47km,有史记载以来最大流量31600m/s(1983年),最枯流量72m/s,汉江一级支流白石河,冷水河和麻虎沟,较大的支流主要红石河、厚子河、小双河、裴家河等。河谷一般较为狭窄,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地下水多为岩石裂缝水,埋藏较深,不易开发。

白河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矿产,金、银、铜、铁、铅、锌

等金属矿产和板材、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储量都十分巨大,可开采程度高。尤其是冷水镇月儿潭绿松石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质量上乘,享誉海内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氏壁即产于此。

全县耕地面积29万亩,常用耕地21.94万亩,但分布零星,连

片土地较少,有“地无百亩平”之说。灌溉面积4.4万亩,其中水田1.4亩,水浇地3万亩。人均耕地1.4亩。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和棕壤四大类、九个亚类,其中以黄棕壤为主,占80%左右,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区,其特点是土层较厚,土质粘重,通气性差,养分含量低,熟化层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由淤泥发育而来,泥脚较深,产量较高。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白河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工业经

济,初步建成了以姜、烟、桑、林、果为主导的五大绿色产业体系 4 33

和以汽车装配、医药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的三大支柱工业体系。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04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7.44亿元,增长25.5%;第三产业增加值7.58亿元,增长12.4%。2006-2010,全县GDP总量年均增长14.5%。实现了翻番的目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9.9:32.3:37.8调整为25:37.2:37.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26.4%,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29%。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实现财政收入1276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28万元。

2、社会民生事业

“十一五”以来,白河县把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

民生的切入点,落实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双高普九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不断巩固,累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0.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两免一补”、蛋奶营养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4年位居全市第三,直升率和万人比连续9年居全市第一。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通乡镇工程,广播电视入户率达40%以上。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深入人心,实施了乡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县医院门诊楼、县中医院综合楼、村卫生室建设工程,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增强,省级卫生县城通过验收。计划生育全国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固,省级优质服务县通过命名。就业和社会

5

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巩固在90%以上;新建了1个县级敬老院、6个区域性敬老院和21个乡镇中心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1.6%。

3、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亿元,是“十

五”时期的4倍。狮子山新区开发、十天高速公路、汉江白河电站等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先后建成和扎实推进。完成县级交通设施建设投入3.7亿元,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营运,十天高速公路2011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中环路、卡茅路改造硬化全面完工,乡镇油路全覆盖,铺筑通村水泥路72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打破了长期以来影响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完成人饮工程180处,解决了12.6万人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万口。新修水平梯地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12个镇的垃圾填埋场和公路沿线垃圾池建成投用。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教育、文化、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白河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大力弘扬“三苦”精神,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但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条件较差的高寒贫瘠地区,这些贫困人口已经成为我县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加之国家调高贫困线标准以后,全县按照新标准新增贫困人口4918户19197人。

1、贫困人口分布

6

目前,从年人均收入来看:

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有23824户81000人;

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27353户93000人;

从贫困人口居住地分布来看:

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的有6919户26986人;

在1000米以上海拔的有4613户17991人。

2、贫困人口成因

造成贫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差。我县地形

地貌以山谷为主,海拨在800米以上的地方,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在这些地方居住的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0%以上,这些农户居住分散,组与组、户与户相距数公里,耕地分布零星,不具备灌溉条件,且土层瘠薄,大部分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

第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短期内难以改善。我县这

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高山、峡谷、边远地带,交通、能源、信息普遍滞后,现有17个自然村用电困难,有11个村不通公路,64个村不通电话。

第三,贫困群众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思想保守,人口素

质低、技能差,经营意识较低,对科技技术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差,先进科学生产技术难以应用,加之人们的发展意识低,只满足于现状,促进了地方贫困程度的加深。

3、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面临的特殊困难

一是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对外开

放,区域经济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

7

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意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我县在低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落后。县内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破碎,

灾害频繁,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电网建设滞后;通信、互联网络、电子政务普及范围小;文教、卫生、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县域经济缺乏内在增长动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

后,工业后续项目严重不足,人才、资金、技术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岗位少,自我发展能力非常有限。

四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

开工建设,工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不仅受到相关政策和技术的限制,而且现有低层次、粗放经营的小型工矿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严峻挑战,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

(五)发展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是白河县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

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内部来讲,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部

署,提出要依托汉江水电资源开发和陕南绿色基地建设,建设汉江经济带,实现陕南突破循环发展,为全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天高速公路、襄渝复线铁路建成通车,将白河县从原来西安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都难以辐射到的区域变成连接两大经济圈的中轴,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得以显现。县域内狮子山新区开发、汉江白河电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以及白河紧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重要水源地之一,国家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加强南水北 8

调水源地保护等也给全县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外部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地、电力、原

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生产成本加大,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加剧,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企业、产业必须向外部转移;全球金融危机深不见底,国家进一步的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使各类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危机,促使发达的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加速转变,部分产业面临更大的转移压力。随着白河交通重要条件的改善,依托全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白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时空距离将大为缩小,有利于全县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政策机

遇将为我县带来新的机遇。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实施的陕南循环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将会在培育地域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到更大更多的投资。

二是十天高速路通车后的交通区位优势将会显现。十天高速公

路通车后,使我县融入十堰“一小时”、安康“两小时”、西安、武汉、重庆“半日”经济圈,承接大中城市辐射的能力将大大增强,会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瓶颈将逐渐通畅,边际县城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三是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

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三苦”精神,并在工作中大力创新,成为省市的先进典型。这种荣誉激励和全民加快发展的意愿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内可以凝聚民心,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对外可以起到树立形象,争取更多扶持的典型效应。

9

(六)重大意义

白河县地处秦巴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做好本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保证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的需要。包括白河县在内的秦巴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群众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收入差距大得惊人。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过度集中,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了强大的阻力。少数人富不代表民富,民不富国不稳。对连片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战略,让贫困群众实现富裕,是实现民富、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是维护秦巴山区脆弱生态的需要。秦巴山区以土石为主,区内地质不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十分脆弱,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同时,秦巴山区又是我国地理南北过渡带,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这一地区进行扶贫攻坚,有利于减少区内群众对山林的破坏,把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开发活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也有利于秦巴地区生态自然修复。

三是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的需要。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这一地区扶贫攻坚,消除贫困,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保障首都和华北地区的供水安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 10

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增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培植特色规模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发展为手段,努力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为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白河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下大

力气推进扶贫攻坚,用发展的力量来推动扶贫,把扶贫的效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形成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辅相成。

2.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彻

底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低碳、环保融入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3.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要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行政手段、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方针。

4.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与跨区域协作相结合。连片特困地区涉及

范围广、人口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发挥自己的优势,注重与外部的协作,把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个大的区域中去,坚持服务、互补的原则,摒弃孤立盲目的发展。

5、坚持集群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改变过去分散式、小规模

的发展模式,引导强化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聚集,实现园区化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优中选优,好中选好,把优势产业和资源的开发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11

6、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

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并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战略定位

白河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心地带,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区位优

势明显,在整个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为:

1、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质保护区。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提供水源涵养,保护好入库水质,确保华北地区和北京供水安全。

2、重要生态经济示范区。以特色工业聚集区、生态乡村游体验

区、秦巴地区中药基地建设为主体,打造生态绿色经济体系。

3、重要山区小城镇建设示范区。以“11135”规划建设体系为

主,紧扣陕南移民搬迁,打造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为秦巴山区城镇化提供示范。

(四)发展目标

根据白河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总体目标是“五年奋斗、四个翻番、六个跃升”即:经过5年的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实现县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促使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跃升”。

——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2亿

元(一产8亿元、二产17亿元、三产17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现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总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 12

到15亿元,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以上,累计118亿元(不含5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同口径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由25:37:38调整到19:40.5:40.5。

——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加快高速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地方道

路恢复和干线公路改造提升,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汉江航道、城乡电网、通讯设施、气化工程、防洪保安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统筹取得实效。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重点乡镇为依托、生态文明社区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创新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力争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中心的民生事业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人民生活幸福舒适。搬迁转移后高山贫困和灾害区域人口

4万人,全县80%以上的居民到县城、集镇和生态社区居住,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 m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7900元,均实现翻一番,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6%,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平稳。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处于省市先进水平, 13 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汉江出陕断面水质控制在国家Ⅱ类标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控制在省市预定目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在“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省市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

三、空间布局

1、城镇化布局:按照“11135”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着力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中心集镇、35个农村社区,力争通过5至8年的努力,实现县城6万人、重点集镇5万人、农村社区5万人的人口布局目标,基本形成大县城、强集镇和新社区的城镇化格局。 14

专栏2:白河县“11135”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名单

2、产业化布局:全县工业要按照打造白河红石河新型工业园区为中心,努力构筑汉江产业带和高速公路产业带,通过今后5-10年的努力,引导产业项目集中集群式发展,形成“一园二带”的基本格局,。

(1)红石河新型工业园区。以省批工业园区建设为机遇,着

力推进红石河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内供电、供水、排水、治污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工程,要加强园区内产业发展用地的储备工作。引导和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有一定产业关联度的项目落户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就地转化县内优势资源

15

的能耗低、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优先支持。

(2)汉江产业带和“十天”高速公路产业带。汉江产业带重

点发展水电产业,同时以汉江白河电站为基础,发展具有无污染的水上旅游业、木瓜果园乡村观光采摘和养殖业等。高速公路产业带重点发展烟草种植业、矿产业及建筑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业等。

四、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

提高公路等级,加快路网连接,强化出县通道建设,建设汉江

标准航道。推进316国道白河段改造升级、县城过境段二级公路等重点工程,实施冷厚路、红顺路、白界路、二环路、南环路等县内公路主干道升等改造,加快建设仓武、西张、宋大、卡茅等出县通道,推进等级客运站、标准停靠点建设,建成汉江白河段高等级航道项目。构建 “四纵、三环、八连乡、十出境”的环形辐射状运输主骨架。

四纵:十天高速、316国道、汉江航道、襄渝铁路。

三环:冷厚路、二环路、南环路。

八连乡: 城关幸福-麻虎南沟,麻虎松树-茅坪响应,冷水

川余-桃元联合,大双秧田-冷水瓦屋,西营齐心-小双侯庄,西营柳树-桃元大山,西营蔓营-小双东村,构扒东坡-中厂马安。

十出境: 仓上石关-旬阳兰滩,仓上镇-旬阳武王,西营-旬阳金寨,西营高桥-旬阳花房,双河闫家-旬阳沙阳,宋家镇-竹山大庙,四新乡-竹山八道,卡子镇-竹山得胜,卡子仓房-竹山茅塔,中厂大坪-郧县胡家营。

16

(二)水利

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城区以保障防洪、供水安全为重点,农村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核心,加大“防洪保安、除涝减灾、抗旱增效、城乡供水”四大体系建设,启动实施汉江防洪工程,实施城镇防洪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水环境安全监测工程,全面提高农业抵御洪涝和干旱等灾害的综合能力。

17

(三)能源

加快汉江白河电站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并网发电,完善县城镇10KV配电网络建设,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35KV和110KV变电站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优化电网结构,努力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大力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连片沼气和养殖场大型沼气,鼓励发展集中供气,广泛利用太阳能,加快绿色能源利用。

18

(四)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县城信息网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完善光缆传输网和移动通信网,实现县内通信网络全覆盖。到2015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能享受到网络信息服务。到2020年,所有自然村及60%以上农户能享受网络信息服务。

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

19

发利用,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到2020年,重点企业基本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

大力实施有线电视网络通乡镇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县乡村三级农村调频广播网络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广播电视覆盖全县95%的自然村,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五)城市基础设施

完善县城详规,强化规划约束,规范建设管理,提高建设水平。不断加大配套市政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停车场、集贸市场,启动管道天然气入户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县城公共服务功能。坚持集中连片建设原则,实施南岭子片区和河街改造,建设滨江大道,恢复城关古镇明清古貌。加大城区亮化、绿化、美化改造工程,切实提高县城居住品味。狮子山新区严格按照新区规划和山水园林生态小区的建设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开发建设商品房及配套服务设施。抓好水上游乐场(含人行天桥)、绣屏山森林公园、狮子山广场、田径场、地下停车场、星级宾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力促新区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同时,不断加大南岭子至西沟片区开发建设力度,切实拉大县城骨架。

20

五、产业发展

(一)特色农业

1.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壮大木瓜、黄姜、中药材、畜牧、烤烟等主导产业,使其上规模、提质量、拓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范化黄姜5万亩;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3万亩;改造和新建高效桑园10万亩;新建和发展各类干鲜果基地20万亩;实施烟炉、烟路、烟水、烟站配套建设,稳定烟叶种植面积2万亩,建成年产5万担的优质烟叶基地单元县。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力争年均出栏生猪25万头,羊11万只。

2.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木瓜、黄姜等特色农业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研究。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力度,借助于科技入户工程与农民科技人才培训项目,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形

21

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到2020年,全县全部建设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大力发展培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产业经纪人,增强产品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22

(二)旅游业

采取“政府主导、各行协力、捆绑资金、业主开发”的方式,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加工业,开发建设红石河生态观光游、城关古镇明清古貌游、卡子古建筑民居游、双丰乡村生态游、西营宗教文化游、汉江水上娱乐游、平顶山森林公园休闲游和生态新村农家游。

23

(三)加工制造业。以红石河工业园区、高速公路产业带和汉江产业带为主的“一园两带”为依托,完善规划、完备功能、强化招商、优化环境、健全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鼓励全民创业,逐步建立起以汽车装配制造业为龙头,以农林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为基础,以生物医药为骨干,以建材化工业和矿产开采开发业为辅助的县域工业体系。着力培育汽车装配、生物医药、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

1、农林产品及食品加工业

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开发和新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良性互动、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联强做大。把木瓜作为“一县一产业”的主攻产业,加大品牌宣传,建强基地,加快木瓜后续产品加工开发,实现就地消化,形成多层次加工增值、产业链上下衔接、循环利用鲜果资源的产业开发体系。实施5000吨木瓜酒、2000吨木瓜醋、4000吨木瓜果汁、5000吨分割肉、4000吨腊肉熏制生产线、木材深加工、天然饮用水开发等项目,到2015年,农林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15亿元。

2、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黄姜的深度开发,重点建设两个300吨皂素生产项目,推进方宇药业公司黄姜加工向更深层次拓展,扶持永宏化工公司黄姜循环利用产业项目。到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到2020年,力 24

争实现产值20亿元。

3、机械工业

抓住十天高速公路通车后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车城十堰辐射效应,以力神、圣宝汽车制造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和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带动配套产业链发展,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把汽车组装及零部件生产等装配制造业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到2020年力争达到50亿元。

4、建材化工业

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国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推进,特别是“汉江白河电站”等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为拓展建材化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巩固120万吨水泥粉磨站和推进创源、利民两个新型建材项目的同时,筹建年产6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搅拌企业,开发利用多孔页岩砖和高密度板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建设综合建材批发市场。化工业要稳定庆华化工公司1.5万吨乳化炸药的生产,引进塑胶包装制品等项目。到2015年,建材化工业产值可达5亿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10亿元。

5、矿产资源加工业

利用好白河远景储量达4000万吨的丰富的硫铁矿资源,紧紧抓住当下矿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大推进硫铁矿开发项目,利用钒矿资源,开发五氧化二钒、80钒铁、钒氮合金等项目。支持现有企业积极进行扩张,把铅锌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矿产业基本形

25

成以开发硫铁矿、钒矿、铅锌矿为主的三大产业集团,形成硫酸、钒、铅锌三个矿业链条,通过三个产业链的关联和延伸,形成以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矿产开发工业。到2020年矿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5亿元。

26

(四)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抓住“十天”高速公路通车的机遇,加快白河县国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货运站点建设,积极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努力健全经营服务网络,提高物流配送和经营水平。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2.商贸服务业

建立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县级店为龙头,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改造和建设龙井集贸市场,新建秦楚建材市场、狮子山和居民点2个集贸市场。以连锁经营为方向,引进知名品牌,调整业态,改造提升惠康、顺宾、千百惠3个商务中心,打造狮子山新区、人民路商务区2个新兴商务区。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建设狮子山广场、地下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城市服务配套项目。到2020年,商贸服务业实现服务发达,体系完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亿元。

3.家庭服务业

以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月嫂育婴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加强家政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成立实力较强、服务一流的家政服务公司,加大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形成品服务品牌,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

27

4.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努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小额信贷机构,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机构空白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针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健全和规范金融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评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公平公正地为金融企业开展好服务。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木瓜、黄姜、烤烟、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符合白河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

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在5—10年内,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有网络、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加强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终端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延伸到社区。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加快推进县级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构建统一的三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粮食、林果等大宗农产品的监测预警系统,到2020年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100%镇和重点产业大村。

28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1.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审查与评估,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全面实施党政机关绿色照明工程。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全县黄姜加工、矿产采选、建材等工业“三废”污染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业污染。大力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重金属污染治

29

理、工业锅炉烟气治理、医疗固体废弃物处臵、屠宰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对各类尾矿库的安全管护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皂素及木瓜废渣综合利用。全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增加环保投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市场、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加快开放崛起步伐。大力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给予转移产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税收返奖、标准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扶持,

3.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按照“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思路,加快园区新型工业发展。以完善规划、完备功能、强化招商、优化环境、健全机制为重点,大力实施红石河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路、水、电、通信、网络、电视传输、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增强园区辐射和吸纳效应。引导和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有一定产业关联度的项目落户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就地转化县内优势 资源的能耗低、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优先支持。力争到2013年将园区建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入住工业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达到25户,园区内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突破30亿元。到2020年,使工业园内企业户数达40户以上,实现工业总产 30

值60亿元以上。

4.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沟通联

系机制、部门间行业间对口合作机制建设,利用现有的多边及双边合作机制扩大合作。加快出县通道建设。推进省与省、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通道建设,对跨省、跨县项目,共同争取进入中省规划,尽快启动实施,形成开放共通的交通格局。深化产业合作。强化与外部资源、产业的互补优势,加强规划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避免同质同构化。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延伸产业链,优势互补。

(六)产业化扶贫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经营、有效扶持”的思路,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支持”的办法,立足市场,依托资源,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信息交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产供直销。通过对能人(大户)提供扶贫信贷资金支持,引导土地向能人(大户)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特色高效与市场对接的主导产业。通过项目带动和贷款扶持,全力促进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确保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未来10年,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总投资7.43亿元。其中: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4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贴息贷款项目3亿元,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互助资金项目0.43亿元,用于扶持86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农户发展产业。

31

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一)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1.小城镇建设。落实“11135”城乡规划建设体系,按照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的要求,着力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中心集镇,使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集镇总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2.中心村规划建设。倾力抓好区域重点村建设,按照村庄社区化建设目标,倾力抓好“十天”高速(白河段)沿线18个重点村、白河电站移民搬迁新村和光荣、蔓营、花湾、农庄、石梯、胜利等35个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社区化新村建设要坚持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合理布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地方民居建设特色,实施村落社区化管理,打破行政村域界限,吸引村民向生态新村聚集,力争使每个生态新村常住人口超过1500人。

32

3.贫困村整村推进。立足全县贫困人口分布实际,大力推进红石河、白石河和冷水河流域12个镇124个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建设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12.4亿元。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人居环境、能力建设、科技培训和村级组织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突出水、路、电、通讯、沼、房、产业和人居环境等“惠农”工程,彻底解决整村推进项目村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把连片开发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实施64个村,“十三五”实施60个村。

(二)移民搬迁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采取“政府统筹、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相对集中、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农户主体”的办法,坚持移民搬迁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化建设相结合,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意见”有关政策,实行整村整组搬迁,促进农民

33

向城镇转移,土地向规模化集中,服务向均等化发展,居住向社区化迈进。彻底解决后高山贫困区域贫困户、灾害多发区、生存环境恶劣区群众的生存问题。今后10年,完成搬迁2.46万户9.6万人任务。其中:扶贫移民搬迁11000户43000人,生态移民搬迁4800户18700人,灾害避险移民搬迁7500户29200人,工程移民搬迁1300户5100人。项目规划总投资44.28亿元,其中政策性补助建房资金7.38亿元,建议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1.2亿元,群众自筹资金15.7亿元。通过10年努力,全县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贫困人口收入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灾害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显著增强。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乡村道路建设。完善乡村道路密度,打通断头路,连接通乡、通村路,修建园区产业路、田间路,为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乡村道路挡墙、排水沟、涵洞、连接桥等配套设施,提高乡村道路通行能力,保证晴雨通行无阻。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山塘、水窖、拦水坝、渠道等小型水利设施,改变农田“靠天收”的被动农村生产格局。加大基本口粮田的建设力度,提高现有基本农田的等级,确保人均最低一亩基本农田的水平。实施沿河、沿沟、沿路防洪堤建设,提高建设基本农田抵抗洪涝灾害能力。

3.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连片推进的原则,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基本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 34

产农田比重。

4.小流域治理。大力组织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以流域为单位,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工程,以水平梯田、造林、种草、拦沙坝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集中力量,逐步实施,由点到面,减少水土流失。力争到2020年,全县150条小流域全部得到治理达标。

(四)改善人居环境

按照“统筹城乡、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锁定贫困片区,打破村际界限,实施水、电、

35

路、讯、沼、房和优美环境等“八到农家”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倒房户、危房户住房安全,对有条件的贫困户组织实施搬迁,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采用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方式解决分散住户饮水问题,长久解决贫困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加大电网改造投入,提高供电可靠率和供电安全。开展农村“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活动,创建文明卫生乡村。

七、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就业促进

1.就业结构调整

加大技能培训,把普通农民工转变成技术型人才,加强农民自主创业培训,鼓励、激励自主创业,由普通工人转变为创业者,带动更多农民就业。

2.拓宽就业渠道

紧扣招商引资,围绕我县铅锌矿、水利等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通过产业配套、延伸加工,在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紧扣劳动密集型发展,在支撑带动上创业

36

兴业。通过深化改革,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档升级,基本消化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劳动用工向社会转移的问题;紧扣第三产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上创业兴业。以加工、种养殖、商贸流通等行业为重点,打破行业性垄断,增强活力,扩大就业。

3.完善就业服务

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修建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基地和种植基地等,以低价租赁的方式为创业农民提供创业场地。同时,通过创业平台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和行业,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事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4.促进农村转移就业

实施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四免一补”(免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并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培训补贴政策。在农民就业之前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同时,积极联系省内外企业,加大对农民工有组织输出力度,从而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1.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

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职业技术培训,实行“四免一补”(免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并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培训补贴政策。乡土人才培训 “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的观念,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创新模式,提升乡土人才培训实效。

37

2.乡土人才培养

定期开办创业培训、家电维修、计算机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进行农村政策、现代科技、实用技术与先进理论辅导,帮助农村人才收集和掌握市场信息。

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用现场示范、现场教学等形式,传授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八、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一)教育

1、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实现“双高双普”和创建教育强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和支持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臵校舍和师资发展学前教育,形成以县办幼儿园为龙头,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基础,公民办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坚持把“双高双普”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标准化新校园;提升做强高中教育,全面完成白河县高级中学整体迁建和高中教育整合目标,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

38

主体、民办职业学校为补充、辐射县外职业学校的职教网络,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做到特殊儿童全部免费受到教育。

2.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督检查,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优化服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实现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免费教育,并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对大专院校困难学生实行无息宽额贷款,做到全县教育资助制度化、规范化和全覆盖,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

(二)医疗卫生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

39

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健

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县级医院龙头效用进一步发挥、乡镇卫生院中枢地位进一步巩固、村卫生室基础作用进一步体现的目标,夯实网底、巩固中枢、做大做强龙头。完善疾病防控网络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警、分析报告和应急处臵能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例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实现卫生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平台。

3.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建立与完善县、乡、村

三级急救网络,缩小急救半径,增强反应能力。不断探索远程急救和城际间急救网络建设的经验,加强县、乡两级急救设施建设与车辆装备,重点是急救车辆与通讯指挥设施装备。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及对患者的医疗急救快速反应能力。

4.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坚定不移的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巩固全国优质服务县成果。加大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和更新服务设备,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县站为龙头、乡中心站为骨干、乡级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群众生殖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0

5.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队伍,使他们在全县乃至全市学科领域中起带头作用。从专业院校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卫生系统,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三)文化体育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体 41

育场馆、图书文化馆、电影放映工程和城乡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示范带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继续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科技服务

牢固确立“科技兴县”战略思想,建立完善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领办镇村企业、各类园区,培育和创建一批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搞好技术咨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关政策和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科技创新应用,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起以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实体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2

(五)社会保障

以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到“十三五”末,各项保险的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就业机制,深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老城乡老年公寓,完善社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水平,努力改善供养条件,到“十三五”末,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鼓励支持慈善互助活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快

43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福利设施建设,推进公益事业社会化进程。

(六)社会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育扶持机制,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研究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逐步推行社会组织评估制度,2015年之前,在行业协会商会中实行评估制度,并逐步向其他社会组织拓展,到2020年,社会组织全面实行评估制度。全面完善备案制度为核心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引导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诚信度和公信力。

(七)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加大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引导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重点镇集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向一般镇和新村集中,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实现村(社区)有标准卫生室(卫生服务中心),乡有达标卫生院,县有甲级医院。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和大众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健身活动,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

白河县所在的秦巴山区是国家发布的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同时由于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区和水质影响控制区,生态功能区位特殊,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质保护、水源涵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建设

1.生态林保护与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面积12万亩,天然林资源管理面积141.44万亩。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面积31万亩。加大补植补造工程、后续产业基本口粮田和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2.生态文明示范工程。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创建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全面规划居民点的建设改造,

45

结合新村居民点的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臵达标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校园创建,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完善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的稳定机制,增强公众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县域环境质理。

(三)环境保护

1.城乡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建设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简易污水处理厂和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农药、化肥施用技术规范,推广生物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加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的清理与无害化处理进程,合理利用农膜,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推广少排和零排放养殖新技术,建设养殖示范小区,综合整治畜禽污染。

2.水环境保护。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确保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以保护汉江水质为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填埋场建设,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出水水质。加强环境综合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和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保证汉江出陕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和乡镇饮用水源保护。

3.工业污染治理。以白石河流域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和汉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加快工业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进度。到2015年,完成白石河流域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建设,并取 46

得初步成效,2020年完成二期建设,彻底消除磺水污染问题。汉江流域沿线建成4-6个水污染治理工程,保证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达标。加大固体废物、重金属、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建设县城天然气储存中心,提高城市气化率。加大废物资源化利用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对可利用的工业废渣、废料等工业废物实施再利用,力争在2015年前围绕矿产开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四类行业形成县内循环。

47

(四)防灾减灾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完成县城六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完成危险隐患点住户的搬迁工作,对次危险隐患点作好监测预防工作。加强县、乡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传。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灾害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对灾害信息的判断能力。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十、改革创新

(一)深化体制改革

1.行政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改革的精神,深入研究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学习借鉴省内外行政改革先进经验,积极谋划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借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之机,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有进有退、有强有弱的结构性调整。着力强化制定、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市场监管等职能,增强政府在提供公共

48

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责任。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着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干预,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2.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扶持政策,总结推广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外出老板返乡创业和村组干部带头创业三大模式,培育树立一批创业标兵,推动全民创业深入开展。扎实推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改革,将所有国有资产全部纳入财政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完善土地、矿产、沙石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经营制度,保全公共资产,提高政府收益。尽快完成金融办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对接机制,搭建面向企业的融资平台,增强政府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村办企业,为村办企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新建标准圈舍所需用地,只要备案即可用地,尽可降低用地审批环节和用地成本;加强项目用地引导机制,在项目用地选址期间引导项目向贫困地区落户。结合我县“11135”工程和扶贫发展规划,改变农村宅基地使用模式和审批方向。引导村民向集镇、安臵小区集中,逐步取消对单家独户使用宅基地的审批,探索和鼓励村民利用宅基地建高层多户共用一处宅基地。有条件的村庄开展农村宅基地增减挂钩工作,对于居住在交通不便、缺水、地质灾害易发等区域的村民,退出原有宅基地后可到集中安臵区享受宅基地。

(二)扶贫机制创新

49

1.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建立扶贫攻坚瞄准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贫困农户作为主要解决温饱的对象,把扶贫开发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坚持瞄准贫困对象。采取“资金扶持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的办法,集中力量解决致贫的主要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门路。

2.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创新扶贫投入增长机制.除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外,县政府要在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扶贫攻坚的资金投入;确保今后十年新增财力的10%以上用于扶贫攻坚项目配套,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每年支持扶贫攻坚资金总量不低于1000万元。

3.大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大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建立项目计划配套衔接,社会广泛参与,各类资金向贫困区域倾斜,部门相互联动,企业结对帮扶,多方共同投入的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4.扶贫攻坚与减灾避灾、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坚持在减灾避灾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扶贫攻坚和区域开发工作。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提高产业增收水平,改善居住条件为基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生态环境都得到改善,真正达到人下山,树上山,人富山青的双赢目标。

(三)区域协作机制创新

1.区域内协作机制。一是建立区域内各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作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协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规划衔接。区域内各行政单位是特困连片区域的共同成员。各成员建设规划要相互衔接,各显特色,既有本区特点,又与外区形成片区,强 50

化整体性,避免同质同构的竞争关系,加强特困片区的竞争活力。三是实施同步。片区内各成员项目实施上要保持步调一致,产业发展要形成拳头,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提高,不能参差不齐。

2.与片区外的合作机制。连片特困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又面临着实力不足的问题。片区协调机构、片区内各行政区要在强化内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外部发达地区的沟通与协作。一是强化项目合作。利用良好的项目吸引外部资金,加快本地发展。二是强化规划协作。片区内规划要与外部地区的规划进行衔接沟通,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式格局。三是政策要协作互补。连片特困地区与外部既有协作,又有竞争,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以特取胜,以优取胜,避免与外部发达地区硬碰硬,形成不利发展的局面。

十一、政策支持

(一)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以财源建设为基础,以财税收入增长为保障,不断加大对扶贫攻坚的财政投入力度。力争10年财政收入以15%以上速度稳步递增,每年将新增财力的10%以上用于扶贫攻坚项目的扶持和配套,资金总量不低于1000万元。完善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增加财政奖补力度。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的资金规模,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使用扶贫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评价,推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强化审计和财政监管,拓宽监管渠道,对违规违纪问题严厉查处打击。

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南循环发展以及特困片区扶贫攻坚 51


相关内容

  • 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 [2016]21号 南阳.信阳.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固始.新蔡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4月5日 河 ...

  • 中越边境地区项目实施方案
  • 绿春县中越边境地区三年综合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2015-2017年) 为贯彻落实<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反映问题责任分解的通知>(红政发[2014]61号)文件要求,解决好我县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对边境一线村寨应专门出台扶持政策" ...

  • XX县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1994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xx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在省委统战部.xx州委统战部的协调帮助下,民革与xx共签了<关于把xx苗族自治县作为民革xx省委扶贫定点县的纪要>.1996年4月,为加大实施扶贫攻坚的力度,xx同志经民革省委机关推荐,中 ...

  • 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
  •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避灾扶贫搬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决胜之势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赢得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二是促进脱贫致富,提升了民生质量.坚持"一点一策.一户一法",开展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叠加式套餐扶贫,5.65 ...

  • 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滇桂黔石漠化区(河池)区域发展 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龙年元宵节刚过,自治区马上召开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昨天自治区会议一召开完,今天我市就接着召开滇桂黔石漠化区(河池)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可见这项工 ...

  •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专家座谈会召开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27日 18时59分 来源:扶贫办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E-mail推荐 ] 9月26日下午,国务院扶贫办范小建主任在京主持召开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专家座谈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段应碧.副主任委员 ...

  • 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最新)
  • 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目 录 序 言 -------------------------.4 第一章 基本情况 ---------------------.5 第一节 规划范围--.---------..--------5 第二节 自然条件--.---------..--------5 第三 ...

  •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国务院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本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一章 概 述 1.1项目名称 人民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2项目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 法定代表人:** 1.3项目建设性质 人民政府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 1.4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 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