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一章,按照国家课标的要求本章不涉及公式及计算,我们只需掌握两部分内容:一、温度及温度的测量,二、物态变化。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们要知道: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国际的主单位是开尔文,字母K 。
2、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摄氏温标的单位规定及划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呢?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如:水银,酒精和煤油等。摄氏温标的规定是这样的,当大气压强为1.01 10Pa (即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100度间分成100等格,则第一小格称为1摄氏度。
3、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即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具体的要点:第①小点:玻璃泡和被测物充分接触。第②小点:待稳定后读数。第③小点:读数时,温度计不要脱离被测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知道三种温度计,并知道体温表的用法和构造上的特点。三种温度计一种是实验室用。另一种是测体温用。再一种是测气温用。这种用途上的不同,会使它们的刻度范围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玻璃泡中液体的沸点和凝固点。至于体温计使用时必须是先甩后用,而且每一小格(分度值)是0.1摄氏度。
关于第二部分内容我们应当清楚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许多性质也随之会变化,而状态变化是物理现象的一种。为方便记忆,大家可先看这个图。(三个小方框和一些带箭头的线段)
从上至下分别为气、液、固三种状态,看方框中间箭头固体变为液体叫熔化, 反过程叫凝固。由液体变为气体叫汽化,反过程叫液化。
看方框两边箭头:由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叫升华,反过程叫凝华。此图中凡是箭头 朝上的物态变化均需要吸热。箭头朝下的物态变化均需要放热。 下面具体复习每个过程
1、关于熔化与凝固:在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中,我们应掌握第①小点:晶体有 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 第②小点:当晶体要熔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温度必须达到熔点。其二, 要继续吸热。凝固时也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只不过是放热而已。同时应注意晶体 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是不变的。第③小点:知道熔化和凝固曲线。
2、关于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知道第①小点: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第②小点: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它们的相同点:蒸发与沸腾同属汽化,都要吸热。不同之处:在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蒸发是任何温度都能进行。而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汽化,沸腾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第③小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有致冷作用。因素是:表面积的大,温度高低,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第④小点:沸腾所需条件,其一达到沸点,其二需要吸热。第⑤小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压强增大时,沸点提高。反之降低。第⑥小点: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应当指出的是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但压缩体积不能使一切气体液化。 3、关于升华与凝华过程。 4、了解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以上是这一章内容的简单总结,关于物态变化要注意它是和生活、生产等现象紧密相连的,所以应当掌握一些事例,并掌握关于物态变化的探究实验。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几道例题。
例1.若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其结果是( ) A .体温计示数仍为38℃
5
B .体温计中水银柱降到35℃
C .水银柱液面下降到刻度线以下,无法读出示数 D .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缩口”这一知识点。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内,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这样体温计就可以在离开人体后显示原来达到的温度,只要后来所测物体的温度不高于原来的温度,体温计示数不会改变。本题中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虽遇冷收缩,但无法通过“缩口”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显示原来的温度38℃。 解:因此正确答案是A 选项。
例2.房间里挂着三个同样的温度计,其中a 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湿纱布包着,b 温度计的玻璃泡用干纱布包着,c 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什么也没有,设它们的示数分别为t a 、t b 、t c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t a =t b B.t a
此题考查的是液体蒸发时要吸自身和周围物体的热,所以a 温度计测得湿纱布的温度要比b 测干纱布的温度,c 测室内气温都要低,干纱布无蒸发现象,所以与室温相同。答案为B D。
例3.保温瓶中盛有多半瓶0℃的水,将一小块-10℃的冰投入保温瓶中后盖上瓶塞,这时瓶内将发生的现象是( )
A .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B .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 C .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加 D .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对晶体熔化、凝固条件及熔化和凝固过程的理解,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等,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热传递。晶体熔化条件是在达到熔点的基础上继续吸热,在熔化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晶体凝固条件是在达到凝固点的基础上继续放热,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本题中0℃的水已达到凝固点且要向温度比它低的冰中放热,因此可有一部分水结成冰,但温度仍为0℃。但-10℃的冰吸热升温,即使温度升高到熔点,因与水的温度相同,不再有热传递发生,冰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无法熔化。选项应为B 、C 例4.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如图甲是海波熔化图象:回答几个问题
①在AB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②在BC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③在CD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④在B 点和C 点又呈什么状态? ⑤熔化过程共用多少时间?
此题考查同学对晶体熔化图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为①AB 段的海波是在熔点以下,所以是固态, 正吸热升温
图甲
②BC 段的海波是在熔化中,所以是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 ③CD 段的海波是在熔点以上,所以是液态,正吸热升温 ⑤BC 段为熔化过程,时间为12分-6分=6分钟
④B 点的海波是固态:则达到熔点还没来得及吸热C 点的海波是液态:全部熔化完毕刚刚都变成液体
例5.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刚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他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多少℃;
(2)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对沸腾特点的认识:即沸腾时吸热而温度不变,所以当加热时间从13~15分之内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所以正确答案是99℃。
另外还要考查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沸腾前一段时间加热过长呢?会是什么,这给同学一个思考的空间,正确答案可以是水的质量太多,还可以是水的初温度太低了。 解决方法:可以倒掉一些水,或者给热水加热至沸腾。
例6.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这是一道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联系实际时对汽化和液化两个相反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并锻练表述能力。 正确答案:向手上“哈气”时从口中哈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汽,水蒸气遇冷手要液化时放热,热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蒸发要从手上吸热,所以手感觉更冷。
例7.大自然中关于雨、露、雾、云、霜、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凝结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大量小冰晶组成的
B .雨是云层中小水珠聚集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天上落下形成的 C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D .露是大量小冰晶吸热熔化而成的 E .霜是露水凝固成的
F .雪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
分析:此题考查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就要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大量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当云中的小水珠聚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空中落下便形成雨。 雾和露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对于水蒸气液体过程的现象可归纳为
水蒸气
一般情况→液化→
夜间气温降低→液化→
霜和雪是水蒸气凝华现象可归纳为
升入高空→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雪
在低空→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
解:选A 、B 、F 水蒸气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一章,按照国家课标的要求本章不涉及公式及计算,我们只需掌握两部分内容:一、温度及温度的测量,二、物态变化。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们要知道: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国际的主单位是开尔文,字母K 。
2、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摄氏温标的单位规定及划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呢?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如:水银,酒精和煤油等。摄氏温标的规定是这样的,当大气压强为1.01 10Pa (即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100度间分成100等格,则第一小格称为1摄氏度。
3、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即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具体的要点:第①小点:玻璃泡和被测物充分接触。第②小点:待稳定后读数。第③小点:读数时,温度计不要脱离被测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知道三种温度计,并知道体温表的用法和构造上的特点。三种温度计一种是实验室用。另一种是测体温用。再一种是测气温用。这种用途上的不同,会使它们的刻度范围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玻璃泡中液体的沸点和凝固点。至于体温计使用时必须是先甩后用,而且每一小格(分度值)是0.1摄氏度。
关于第二部分内容我们应当清楚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许多性质也随之会变化,而状态变化是物理现象的一种。为方便记忆,大家可先看这个图。(三个小方框和一些带箭头的线段)
从上至下分别为气、液、固三种状态,看方框中间箭头固体变为液体叫熔化, 反过程叫凝固。由液体变为气体叫汽化,反过程叫液化。
看方框两边箭头:由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叫升华,反过程叫凝华。此图中凡是箭头 朝上的物态变化均需要吸热。箭头朝下的物态变化均需要放热。 下面具体复习每个过程
1、关于熔化与凝固:在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中,我们应掌握第①小点:晶体有 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 第②小点:当晶体要熔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温度必须达到熔点。其二, 要继续吸热。凝固时也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只不过是放热而已。同时应注意晶体 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是不变的。第③小点:知道熔化和凝固曲线。
2、关于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知道第①小点: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第②小点: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它们的相同点:蒸发与沸腾同属汽化,都要吸热。不同之处:在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蒸发是任何温度都能进行。而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汽化,沸腾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第③小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有致冷作用。因素是:表面积的大,温度高低,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第④小点:沸腾所需条件,其一达到沸点,其二需要吸热。第⑤小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压强增大时,沸点提高。反之降低。第⑥小点: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应当指出的是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但压缩体积不能使一切气体液化。 3、关于升华与凝华过程。 4、了解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以上是这一章内容的简单总结,关于物态变化要注意它是和生活、生产等现象紧密相连的,所以应当掌握一些事例,并掌握关于物态变化的探究实验。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几道例题。
例1.若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其结果是( ) A .体温计示数仍为38℃
5
B .体温计中水银柱降到35℃
C .水银柱液面下降到刻度线以下,无法读出示数 D .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缩口”这一知识点。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内,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这样体温计就可以在离开人体后显示原来达到的温度,只要后来所测物体的温度不高于原来的温度,体温计示数不会改变。本题中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虽遇冷收缩,但无法通过“缩口”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显示原来的温度38℃。 解:因此正确答案是A 选项。
例2.房间里挂着三个同样的温度计,其中a 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湿纱布包着,b 温度计的玻璃泡用干纱布包着,c 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什么也没有,设它们的示数分别为t a 、t b 、t c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t a =t b B.t a
此题考查的是液体蒸发时要吸自身和周围物体的热,所以a 温度计测得湿纱布的温度要比b 测干纱布的温度,c 测室内气温都要低,干纱布无蒸发现象,所以与室温相同。答案为B D。
例3.保温瓶中盛有多半瓶0℃的水,将一小块-10℃的冰投入保温瓶中后盖上瓶塞,这时瓶内将发生的现象是( )
A .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B .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 C .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加 D .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对晶体熔化、凝固条件及熔化和凝固过程的理解,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等,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热传递。晶体熔化条件是在达到熔点的基础上继续吸热,在熔化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晶体凝固条件是在达到凝固点的基础上继续放热,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本题中0℃的水已达到凝固点且要向温度比它低的冰中放热,因此可有一部分水结成冰,但温度仍为0℃。但-10℃的冰吸热升温,即使温度升高到熔点,因与水的温度相同,不再有热传递发生,冰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无法熔化。选项应为B 、C 例4.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如图甲是海波熔化图象:回答几个问题
①在AB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②在BC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③在CD 段海波呈什么状态?说明什么? ④在B 点和C 点又呈什么状态? ⑤熔化过程共用多少时间?
此题考查同学对晶体熔化图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为①AB 段的海波是在熔点以下,所以是固态, 正吸热升温
图甲
②BC 段的海波是在熔化中,所以是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 ③CD 段的海波是在熔点以上,所以是液态,正吸热升温 ⑤BC 段为熔化过程,时间为12分-6分=6分钟
④B 点的海波是固态:则达到熔点还没来得及吸热C 点的海波是液态:全部熔化完毕刚刚都变成液体
例5.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刚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他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多少℃;
(2)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对沸腾特点的认识:即沸腾时吸热而温度不变,所以当加热时间从13~15分之内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所以正确答案是99℃。
另外还要考查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沸腾前一段时间加热过长呢?会是什么,这给同学一个思考的空间,正确答案可以是水的质量太多,还可以是水的初温度太低了。 解决方法:可以倒掉一些水,或者给热水加热至沸腾。
例6.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这是一道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联系实际时对汽化和液化两个相反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并锻练表述能力。 正确答案:向手上“哈气”时从口中哈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汽,水蒸气遇冷手要液化时放热,热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蒸发要从手上吸热,所以手感觉更冷。
例7.大自然中关于雨、露、雾、云、霜、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凝结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大量小冰晶组成的
B .雨是云层中小水珠聚集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天上落下形成的 C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D .露是大量小冰晶吸热熔化而成的 E .霜是露水凝固成的
F .雪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
分析:此题考查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就要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大量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当云中的小水珠聚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空中落下便形成雨。 雾和露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对于水蒸气液体过程的现象可归纳为
水蒸气
一般情况→液化→
夜间气温降低→液化→
霜和雪是水蒸气凝华现象可归纳为
升入高空→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雪
在低空→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
解:选A 、B 、F 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