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

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

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头与

家和地区的248

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汕头文化底蕴深厚,

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而著称于世。

【地理位置】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

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全境位于东经116°14′40

市区距香港187

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

称。

【地形地貌】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

地次之,占土地面积

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

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

——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

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

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头海岸线曲折,

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

屿40个,其中南澳

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

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

7 〃至117°19′35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榕江、练江的中、汕头依海而立,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个、潮阳20世纪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享有“海滨邹鲁韩江三角洲南端,〃和北纬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丘陵,台地或阶地岛屿。东北部有莲花山脉,下游流经市境,靠海而兴,1个、汕头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的美誉。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23°02′33〃至“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5.98%。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市区及所辖各县289.1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12个、澄海250个国2180人,人均耕〃之间,”的美63.62%,丘陵山整个地西(市)均临海洋。纳入汕头市海2个。最 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地方方言为潮汕话,23°38′50海里,距台湾高雄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是桑浦山,岛屿多。公里,个、牛田洋

【地质资源】 汕头市所属区域已找到矿产42种,共有矿产地180处。从已有区域地质勘查成果来看,汕头市区域地质的显著特征是中生代侵入岩花岗岩类发育,第四纪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沉积发育,与之相关的矿产资源种类颇多,分布较广。与内生成矿作用相关的钨锡多金属矿主要分布澄海、潮阳等地花岗岩类分布区,与外生成矿作用相关的石英砂、锆英石、钛铁矿等主要分布滨海地带。区内的矿产以钨、稀土、玻璃用砂、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及矿泉水、地下热水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勘查开发前景甚好。锡、金、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及高岭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矿潜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筑原料资源。全市土地资源224438.7公顷。全市可供开发的港口有103处,仅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就有7处,市区的珠池、马山、苏埃、广澳等4处港址可建1~10万吨级码头泊位69个。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面积74.3万亩,可利用面积46.8万亩,200米等深线内渔场面积5.3万平方公里,适宜海水养殖,滨海盛产海盐。近海已知的鱼类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

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临海洋。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1公里,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面积约1

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南澳23个、潮阳1个、汕头12个、澄海2个、牛田洋2个。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

答案补充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506.57万人,市区人口499.30万人,人口145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 ,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答案补充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答案补充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9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6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0亿元,增长7.4%。分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上年的5.6:52.9:41.5调整为5.4:54.3:40.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2.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进口总额19.75亿美元,下降10.1%;出口总额43.23亿美元,增长10.5%。

2008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618.06万人次,增长11.0%。其中国际游客13.93万人次,下降7.2%;国内游客604.13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总收入67.89亿元,增长10.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65亿美元,增长9.3%。

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506.57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499.30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30万人,出生率10.52‰,人口自然增长率5.67‰。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州音乐、潮菜、英歌、潮阳剪纸、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0.92亿元,增长11.6%;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增长18.6%。

【历史背景】

汕头原是揭阳(后居澄海) 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 ,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在现在的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四年(1809年) ,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 被源源输送到各国殖民地充当苦力,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先后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

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汕头又有鮀岛的别称。鮀是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鮀。汕头市区因位于鮀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鮀,故称“鮀岛”。

开埠——汕头市开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是一片波涛滔滔的海湾,因近几百年来韩江所带泥沙的冲积,才逐从朋海底浮聚起来。元代时,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初步形成较大的渔村,称为“厦岭”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蓬洲御千户所于此。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称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这里筑烟墩建炮台,称为“沙仙头”。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在此设站征收盐税。简称“汕头”。汕头又有“鮀岛”。以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这是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海关。

传统文化 潮汕工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批工艺美术精品遗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龛桌和圆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产品鼻烟壶、玉印、头插、怀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绝。

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就地取材制作出来,常常表现出它的独创性,令人拍案叫绝。

潮剧潮乐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唱腔有一个特点:就是帮唱。

潮剧音乐的特色乐器有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锣等。

潮剧的角色行当古时分为生、旦、净、未、丑、外、贴等7角,现发展成为10种丑 、7种旦、5种生和3种净。其中,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知名,有“南国鲜花”之称。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也是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至明代中叶潮州音乐已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传谱,用“二四谱”、“工尺谱”以及简谱。 其中“二四谱”系潮州音乐最古老谱式,也是中国稀有的乐谱。从“二四谱”及潮州音乐特殊音律进行研究,均可见唐、宋音乐文化对潮州音乐的影响。

潮州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乐器组合种类多样,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形式。 潮乐的基本调式有五种,即 :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最具特色的乐器是二弦和打击乐。在演奏上除锣鼓乐外,都由二弦领奏和指挥。

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大锣鼓演奏,也有二五人组成的弦乐演奏,是雅俗共赏,群众性白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地方方言

潮汕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潮汕物产

农产品品种繁多,水稻、花生、甘蔗、黄麻是传统大宗产品。盛产各种岭南佳果,潮州柑被誉为“柑橘皇后”,林檎、橄榄、杨梅、油甘、澳榴等是本地名优杂果。享有盛誉的“蔬菜王国”,四季有优质时令蔬菜应市,包心芥菜、早皇白菜、芥蓝花、椰菜花是本地的特优品种,良种菜籽蜚声海内外。较有名的禽畜有狮头鹅、鸥汀鸡、本地黑猪等,尤其以狮头鹅最负盛名,被誉为“百禽之王”。海、淡水产品十分丰富,最名贵的鳗鱼、石斑鱼、鲳鱼、马鲛、对虾、膏蟹、梭子蟹、鱿鱼、牡蛎、紫菜等。选用丰富海鲜为主要原料的潮州菜,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巧、美味独特而风靡海内外。以牛肉丸、猪肉丸、鱼丸“三丸”和蚝烙等为代表的风味食品,脍炙人口。各式凉果和腌制蔬菜都是传统名菜。潮汕抽纱、金漆木雕、玩具礼品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彩瓷、珠绣、金银饰品等也很著名. 汕头还有多种美味小吃, 饭后甜品. 如束砂, 无米猓, 耗烙, 乒乓果, 水晶球, 小米, 牛肉丸, 贵屿月饼, 舒糖。这有一些美味的小吃包装出国!!!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 ;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编辑本段]观光游览

汕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风景名胜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居全国全省前列。汕头市被列入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潮阳区贵屿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也是唯一镇级试点单位。[编辑本段]友好城市

[编辑本段]汕头市花

1982年12月,由汕头市民直接投票推选,经市长办公会议通过,确定金凤花为汕头市市花。1983年6月,在汕头市图书馆举行市花命名大会。金凤花,学名凤凰木,属豆科,落叶乔木,为庭园树、行道树。夏日开花,娇艳夺目,市区多有栽植。

1996年决定再增选多一种市花。经市民投票,从兰花和角花两个候选花种中推选出兰花作为另一种市花1997年1月,市政府确认兰花(指兰科兰属中墨兰、春兰、四季兰、寒兰、蕙兰等地生兰) 与金凤花并列为汕头市市花。汕头养兰历史悠久,兰花富有顽强生命力、高洁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特区人的精神风貌,又是潮汕特产,荫生,品种多,与金凤花相映成趣。

[编辑本段]侨乡侨情

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是全国著名侨乡。远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在海外影响较大的潮汕华侨组织有“国际潮团联谊会”等。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确定办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汕头为什么定为特区,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华侨。”(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接见汕头市负责人的讲话) 可以说,没有众多的华侨,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

汕头精神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是“汕头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汕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揭示了汕头精神特有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深刻含义,体现了自古以来汕头人民所具有的开放、奋斗、图强的共同精神品格,体现了汕头城市的地缘地理特征,是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汕头发展的精神动力。 “海纳百川”取自林则徐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自强不息”是出自《周易·乾》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劲。

[编辑本段]汕头八景

汕头昔日原有八景(即汕头旧八景)是何处、何名,都不知道。为此,特将三十年代出版书刊介绍的“汕头八景”辑录,以飨读者。

汕头地处南海之滨,自然环境优美,早在三十年代初便命定如下八景:

(一)、中园晚棹。中山公园建成后风景优美,花树扶疏,宽阔湖面碧波荡漾。春夏季时,夕阳已坠,电灯初明,游人多泛舟其间,轻歌缓木翟,舞柳生风,祛暑涤尘,乐悠悠也。

(二)、香炉晓烟。香炉山位于市南郊 石西南面,为市境内最高山峰,极巅一巨石,大数十丈,色如古铜,非方非圆,足作鼎立,形若香炉,当晓气初平,轻霞欲散,烟雾缭绕,如出炉中,上薰碧落,景象万千。

(三)、草屿绿波。以前汕头南北诸山多怪石,罕生草木,独 江( 石海)西南畔,当潮揭航路之分点,得一小屿,突立水面三四丈许,草色葱郁,经霜不变,故名“草屿”,碧绿水波环绕,景色秀丽。

(四)、饶山仙洞。位于礐石礐光中学南面之饶山,山擅天胜,多奇石,有巨石支覆成洞,称“自然洞”,洞深二丈,宽丈许,夏日入内,暑气不侵,清凉沁肺。周围石壁镌古今名人字迹,成游览名区。

(五)马屿观潮。马屿(现名妈屿)位于汕头港入口处,握汕头海运之咽喉,形势险要,岛上建有炮台及灯塔,境甚超妙,形如马,市民所谓“大马行者”,指此屿外海阔无际,波光荡漾,碧水连天,披襟东望,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当风雨时,怒涛奔号,势极雄壮。岛东边辟游泳场,游者益众。

(六)鮀江晒网。汕头旧称鮀浦,盛产鱼虾,百十年前,为渔民集居之地,时属荒野,而竹篱茅舍,挂网张罟,亦别饶风趣。后来填海立埠,蔚为商港,渔民逐星移市郊,时珠池肚(在今市区东部)一带,犹见渔家风景。

(七)鸡港樯林。渔民作息,一依潮候,经常是早出晚归,故当朝暾初上,或残照衔山,放鸡港面(指马屿内港面)辄有渔舟千百驰帆徐驶,樯桅如林,洵为奇观。

(八)礐峰柱石。礐石群山多奇石,雄拔峻秀,各生成趣,中峰极处一巨石,巍然特立,不啻撑天之柱,形势尤伟。

汕头新八景

“汕头八景”的八个景点分别为礐石风景名胜区、汕头海湾、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桑浦山景区、陈慈黉故居、海门莲花峰、南澳生态旅游区和中山公园。其中,汕头海湾含二桥(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二路(海滨路和南滨路)、二公园(石炮台公园和华侨公园)、游泳跳水馆和人民广场;桑浦山景区以北回归线标志塔为主景点,连结周边的汕大校园、七日红公园和翁万达书院等园区古迹;而南澳则是把整个岛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区来入选“汕头八景”的。伴随“汕头八景”新鲜出炉的还有“汕头八景”各个景点的景名。按照四字命名、平仄搭配、结构一致(偏正结构),并使八个景名能结成四个对子和一副对联的要求,经专家组仔细推敲并征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八景景点依次确定为“礐石山光”、“海湾虹影”、“龙滩逸韵”、“桑浦清晖”、“黉院惠风”、“莲峰浩气”、“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四个对子分别为“礐石山光”和“海湾虹影”、“龙滩逸韵”和“黉院惠风”、“桑浦清晖”和“莲峰浩气”、“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结成对联则为:“礐石山光龙滩逸韵桑浦清晖瀛南翠色,海湾虹影黉院惠风莲峰浩气月苑莺声”。

汕头每年都会举行潮汕美食节,吸引成千上万市民和游客参加。2008年11月11日首届粤东侨博会在汕头举行。

汕头澄海是中国玩具、羊毛、塑料制造基地,奥飞玩具是全国玩具竞争力最高的玩具动漫产业,落户与汕头市澄海区,每年举行玩具博览会,吸引阿酋联等50多个国家参加,年产值颇丰。

汕头潮南是中国内衣、家居服制造基地,在全国2008十大家居服品牌中,就有6个在汕头潮南。

汕头正在加进建设中,南澳大桥,金凤大桥,潮阳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华能海门电厂。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279.htm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

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

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头与

家和地区的248

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汕头文化底蕴深厚,

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而著称于世。

【地理位置】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

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全境位于东经116°14′40

市区距香港187

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

称。

【地形地貌】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

地次之,占土地面积

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

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

——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

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

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头海岸线曲折,

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

屿40个,其中南澳

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

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

7 〃至117°19′35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榕江、练江的中、汕头依海而立,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个、潮阳20世纪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享有“海滨邹鲁韩江三角洲南端,〃和北纬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丘陵,台地或阶地岛屿。东北部有莲花山脉,下游流经市境,靠海而兴,1个、汕头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的美誉。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23°02′33〃至“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5.98%。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市区及所辖各县289.1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12个、澄海250个国2180人,人均耕〃之间,”的美63.62%,丘陵山整个地西(市)均临海洋。纳入汕头市海2个。最 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地方方言为潮汕话,23°38′50海里,距台湾高雄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是桑浦山,岛屿多。公里,个、牛田洋

【地质资源】 汕头市所属区域已找到矿产42种,共有矿产地180处。从已有区域地质勘查成果来看,汕头市区域地质的显著特征是中生代侵入岩花岗岩类发育,第四纪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沉积发育,与之相关的矿产资源种类颇多,分布较广。与内生成矿作用相关的钨锡多金属矿主要分布澄海、潮阳等地花岗岩类分布区,与外生成矿作用相关的石英砂、锆英石、钛铁矿等主要分布滨海地带。区内的矿产以钨、稀土、玻璃用砂、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及矿泉水、地下热水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勘查开发前景甚好。锡、金、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及高岭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矿潜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筑原料资源。全市土地资源224438.7公顷。全市可供开发的港口有103处,仅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就有7处,市区的珠池、马山、苏埃、广澳等4处港址可建1~10万吨级码头泊位69个。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面积74.3万亩,可利用面积46.8万亩,200米等深线内渔场面积5.3万平方公里,适宜海水养殖,滨海盛产海盐。近海已知的鱼类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

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临海洋。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1公里,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面积约1

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南澳23个、潮阳1个、汕头12个、澄海2个、牛田洋2个。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

答案补充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506.57万人,市区人口499.30万人,人口145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 ,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答案补充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答案补充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9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6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0亿元,增长7.4%。分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上年的5.6:52.9:41.5调整为5.4:54.3:40.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2.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进口总额19.75亿美元,下降10.1%;出口总额43.23亿美元,增长10.5%。

2008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618.06万人次,增长11.0%。其中国际游客13.93万人次,下降7.2%;国内游客604.13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总收入67.89亿元,增长10.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65亿美元,增长9.3%。

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506.57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499.30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30万人,出生率10.52‰,人口自然增长率5.67‰。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州音乐、潮菜、英歌、潮阳剪纸、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0.92亿元,增长11.6%;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增长18.6%。

【历史背景】

汕头原是揭阳(后居澄海) 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 ,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在现在的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四年(1809年) ,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 被源源输送到各国殖民地充当苦力,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先后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

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汕头又有鮀岛的别称。鮀是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鮀。汕头市区因位于鮀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鮀,故称“鮀岛”。

开埠——汕头市开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是一片波涛滔滔的海湾,因近几百年来韩江所带泥沙的冲积,才逐从朋海底浮聚起来。元代时,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初步形成较大的渔村,称为“厦岭”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蓬洲御千户所于此。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称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这里筑烟墩建炮台,称为“沙仙头”。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在此设站征收盐税。简称“汕头”。汕头又有“鮀岛”。以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这是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海关。

传统文化 潮汕工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批工艺美术精品遗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龛桌和圆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产品鼻烟壶、玉印、头插、怀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绝。

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就地取材制作出来,常常表现出它的独创性,令人拍案叫绝。

潮剧潮乐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唱腔有一个特点:就是帮唱。

潮剧音乐的特色乐器有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锣等。

潮剧的角色行当古时分为生、旦、净、未、丑、外、贴等7角,现发展成为10种丑 、7种旦、5种生和3种净。其中,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知名,有“南国鲜花”之称。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也是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至明代中叶潮州音乐已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传谱,用“二四谱”、“工尺谱”以及简谱。 其中“二四谱”系潮州音乐最古老谱式,也是中国稀有的乐谱。从“二四谱”及潮州音乐特殊音律进行研究,均可见唐、宋音乐文化对潮州音乐的影响。

潮州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乐器组合种类多样,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形式。 潮乐的基本调式有五种,即 :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最具特色的乐器是二弦和打击乐。在演奏上除锣鼓乐外,都由二弦领奏和指挥。

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大锣鼓演奏,也有二五人组成的弦乐演奏,是雅俗共赏,群众性白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地方方言

潮汕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潮汕物产

农产品品种繁多,水稻、花生、甘蔗、黄麻是传统大宗产品。盛产各种岭南佳果,潮州柑被誉为“柑橘皇后”,林檎、橄榄、杨梅、油甘、澳榴等是本地名优杂果。享有盛誉的“蔬菜王国”,四季有优质时令蔬菜应市,包心芥菜、早皇白菜、芥蓝花、椰菜花是本地的特优品种,良种菜籽蜚声海内外。较有名的禽畜有狮头鹅、鸥汀鸡、本地黑猪等,尤其以狮头鹅最负盛名,被誉为“百禽之王”。海、淡水产品十分丰富,最名贵的鳗鱼、石斑鱼、鲳鱼、马鲛、对虾、膏蟹、梭子蟹、鱿鱼、牡蛎、紫菜等。选用丰富海鲜为主要原料的潮州菜,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巧、美味独特而风靡海内外。以牛肉丸、猪肉丸、鱼丸“三丸”和蚝烙等为代表的风味食品,脍炙人口。各式凉果和腌制蔬菜都是传统名菜。潮汕抽纱、金漆木雕、玩具礼品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彩瓷、珠绣、金银饰品等也很著名. 汕头还有多种美味小吃, 饭后甜品. 如束砂, 无米猓, 耗烙, 乒乓果, 水晶球, 小米, 牛肉丸, 贵屿月饼, 舒糖。这有一些美味的小吃包装出国!!!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 ;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编辑本段]观光游览

汕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风景名胜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居全国全省前列。汕头市被列入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潮阳区贵屿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也是唯一镇级试点单位。[编辑本段]友好城市

[编辑本段]汕头市花

1982年12月,由汕头市民直接投票推选,经市长办公会议通过,确定金凤花为汕头市市花。1983年6月,在汕头市图书馆举行市花命名大会。金凤花,学名凤凰木,属豆科,落叶乔木,为庭园树、行道树。夏日开花,娇艳夺目,市区多有栽植。

1996年决定再增选多一种市花。经市民投票,从兰花和角花两个候选花种中推选出兰花作为另一种市花1997年1月,市政府确认兰花(指兰科兰属中墨兰、春兰、四季兰、寒兰、蕙兰等地生兰) 与金凤花并列为汕头市市花。汕头养兰历史悠久,兰花富有顽强生命力、高洁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特区人的精神风貌,又是潮汕特产,荫生,品种多,与金凤花相映成趣。

[编辑本段]侨乡侨情

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是全国著名侨乡。远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在海外影响较大的潮汕华侨组织有“国际潮团联谊会”等。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确定办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汕头为什么定为特区,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华侨。”(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接见汕头市负责人的讲话) 可以说,没有众多的华侨,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

汕头精神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是“汕头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汕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揭示了汕头精神特有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深刻含义,体现了自古以来汕头人民所具有的开放、奋斗、图强的共同精神品格,体现了汕头城市的地缘地理特征,是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汕头发展的精神动力。 “海纳百川”取自林则徐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自强不息”是出自《周易·乾》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劲。

[编辑本段]汕头八景

汕头昔日原有八景(即汕头旧八景)是何处、何名,都不知道。为此,特将三十年代出版书刊介绍的“汕头八景”辑录,以飨读者。

汕头地处南海之滨,自然环境优美,早在三十年代初便命定如下八景:

(一)、中园晚棹。中山公园建成后风景优美,花树扶疏,宽阔湖面碧波荡漾。春夏季时,夕阳已坠,电灯初明,游人多泛舟其间,轻歌缓木翟,舞柳生风,祛暑涤尘,乐悠悠也。

(二)、香炉晓烟。香炉山位于市南郊 石西南面,为市境内最高山峰,极巅一巨石,大数十丈,色如古铜,非方非圆,足作鼎立,形若香炉,当晓气初平,轻霞欲散,烟雾缭绕,如出炉中,上薰碧落,景象万千。

(三)、草屿绿波。以前汕头南北诸山多怪石,罕生草木,独 江( 石海)西南畔,当潮揭航路之分点,得一小屿,突立水面三四丈许,草色葱郁,经霜不变,故名“草屿”,碧绿水波环绕,景色秀丽。

(四)、饶山仙洞。位于礐石礐光中学南面之饶山,山擅天胜,多奇石,有巨石支覆成洞,称“自然洞”,洞深二丈,宽丈许,夏日入内,暑气不侵,清凉沁肺。周围石壁镌古今名人字迹,成游览名区。

(五)马屿观潮。马屿(现名妈屿)位于汕头港入口处,握汕头海运之咽喉,形势险要,岛上建有炮台及灯塔,境甚超妙,形如马,市民所谓“大马行者”,指此屿外海阔无际,波光荡漾,碧水连天,披襟东望,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当风雨时,怒涛奔号,势极雄壮。岛东边辟游泳场,游者益众。

(六)鮀江晒网。汕头旧称鮀浦,盛产鱼虾,百十年前,为渔民集居之地,时属荒野,而竹篱茅舍,挂网张罟,亦别饶风趣。后来填海立埠,蔚为商港,渔民逐星移市郊,时珠池肚(在今市区东部)一带,犹见渔家风景。

(七)鸡港樯林。渔民作息,一依潮候,经常是早出晚归,故当朝暾初上,或残照衔山,放鸡港面(指马屿内港面)辄有渔舟千百驰帆徐驶,樯桅如林,洵为奇观。

(八)礐峰柱石。礐石群山多奇石,雄拔峻秀,各生成趣,中峰极处一巨石,巍然特立,不啻撑天之柱,形势尤伟。

汕头新八景

“汕头八景”的八个景点分别为礐石风景名胜区、汕头海湾、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桑浦山景区、陈慈黉故居、海门莲花峰、南澳生态旅游区和中山公园。其中,汕头海湾含二桥(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二路(海滨路和南滨路)、二公园(石炮台公园和华侨公园)、游泳跳水馆和人民广场;桑浦山景区以北回归线标志塔为主景点,连结周边的汕大校园、七日红公园和翁万达书院等园区古迹;而南澳则是把整个岛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区来入选“汕头八景”的。伴随“汕头八景”新鲜出炉的还有“汕头八景”各个景点的景名。按照四字命名、平仄搭配、结构一致(偏正结构),并使八个景名能结成四个对子和一副对联的要求,经专家组仔细推敲并征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八景景点依次确定为“礐石山光”、“海湾虹影”、“龙滩逸韵”、“桑浦清晖”、“黉院惠风”、“莲峰浩气”、“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四个对子分别为“礐石山光”和“海湾虹影”、“龙滩逸韵”和“黉院惠风”、“桑浦清晖”和“莲峰浩气”、“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结成对联则为:“礐石山光龙滩逸韵桑浦清晖瀛南翠色,海湾虹影黉院惠风莲峰浩气月苑莺声”。

汕头每年都会举行潮汕美食节,吸引成千上万市民和游客参加。2008年11月11日首届粤东侨博会在汕头举行。

汕头澄海是中国玩具、羊毛、塑料制造基地,奥飞玩具是全国玩具竞争力最高的玩具动漫产业,落户与汕头市澄海区,每年举行玩具博览会,吸引阿酋联等50多个国家参加,年产值颇丰。

汕头潮南是中国内衣、家居服制造基地,在全国2008十大家居服品牌中,就有6个在汕头潮南。

汕头正在加进建设中,南澳大桥,金凤大桥,潮阳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华能海门电厂。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279.htm


相关内容

  • 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研究对策①
  • 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研究对策① 江伟娜卢思虹辜家广② 指导老师:黄景忠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根基和灵魂.文化是维系社会的纽带,是一个社会进行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当今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

  •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 作者:於贤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5(2000)02-077-09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行为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般的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游人的需要.于是, ...

  • 试论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
  • 作者:冷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03期 关于移民的文化因素,汤因比有过这样的论述:"在海上迁移中,移民的社会工具一定也要打包上船然后才能离开家乡,到了航程终了的时候再打开行囊.所有各种工具--人和财产.技术.制度和观念--都不能违背这种法则.凡是不能经受这段海程的事物都必须 ...

  • 汕头市简介
  • 汕头简介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是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 中文名称:汕头外文名称:Shantou ...

  • 初二地理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1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2 北方地区包括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平原和干旱的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由于气候寒冷,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4 黄土高原的 ...

  • 大学生读书节活动总结
  • 一、活动简况:   从94年开始,汕大的师生喊出了"在南方,我们要读书"的口号并开始举办"汕头大学桑浦山读书节"。通过开展探讨学习方法与宗旨,提高读书兴趣与动力,营造高品位的读书氛围的系列活动,赋予"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在新形势下的丰富涵义,是汕头大学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而创设的群众性与专业性精神 ...

  • 广州区域经济学论文
  • 1.试以广州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谈谈广州市在金融危机和后亚运时代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与区位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 ...

  • 关于汕头市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 关于汕头市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行,"三农"问题急待解决.如何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近几年来,汕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多地少,交通不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环境污 ...

  • 中国民俗论文[1]
  • 潮汕民居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潮汕地区民居的主要形式及其功能,并追溯其文化渊源,以此说明潮汕民居所体现的人文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及其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 关键字:潮汕民居 功能 文化产物 早期的潮汕地区地处海隅,地僻人稀,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自西晋开始人口才逐步密集起来.据文献资料,潮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