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国风_与_花儿_中的女性形象_史玉梅

   第26卷 总第153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6月出版攀 登(双月刊) Ascent (Bim onthly ) Vol 26 G eneral . No . 153

N o . 3. 2007 June . 2007

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7) 03—0175—03

《诗经·国风》与“花儿”中的女性形象

史玉梅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16)

塑造女性美是各个时代文学的主题。《诗经》与“花儿”中的女性形象, 均以自然健康、任性乐观的面目带给    摘要:

我们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 使我们感受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歌内在的创作规律, 这也是人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积淀。

关键词:《诗经》; “花儿”; 女性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就率先刻画了许多独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塑造女性美的新纪元。相比较而言, 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民歌“花儿”尽管其产生的时代与《诗经》时期相去甚远, 但其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在审美观念、情感追求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说明《诗经》这部中国民歌的源头之作对中国后世民歌的巨大影响力。为此, 比较鉴赏二者中的女性形象, 能够使我们对中国民歌创作的内在联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糯米牙齿樱桃口, 说话时憨敦敦的。”以杨柳比喻女性的身材, 以糯米和樱桃比喻女性的牙齿和嘴唇, 它表现了当地的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情趣是建立在和自然物的比照上。又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时容易摘起难, 摘不到手里时枉然。”这首“花儿”以自然物象的不同形成男女形象的对照, 熟悉地貌的人都清楚, 西北地区山脉高峻挺拔, 连绵起伏, 正像这里的男人粗犷、豪爽、伟岸; 生长在平川里的牡丹鲜艳夺目、婷婷玉立, 就像生活在这里的女性。又如“背子里背的是梅花枪, 要打个天上的凤凰; 尕妹是牡丹园里长, 我手搭在牡丹的树上。”“陕西上来的好棉花, 苏州上来的手帕; 尕妹是池中的白莲花, 阿哥们远远儿瞅下。”“青石头栏杆玉石头桥, 巧木匠, 修给者水尖上了; 尕妹活象白樱桃, 吃是好, 长给者树尖上了。”“花儿”的唱词中大量地用牡丹、莲花、樱桃等自然中娇贵柔美且又风姿绰约的植物来比喻女性, 说明“花儿”的创作者们在社会实践中切身地体验着神奇的自然之美, 领悟并欣赏着卓绝的自然之神韵。随着他们感性知识和生产经验的丰富积累, 使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不断增强, 从而对自然界某些植物所呈现的美和女性美之间的相似性具有了一种独到的领悟, 并把植物美的灵气出神入化地注入到女性身上。他们对自然物象色彩美、整体美、超群美及哲理美的这种深刻理解, 是足以令人惊叹的。

  一、审美积淀上的自然美

《诗经·国风》时期对女性外在形象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 那就是追求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 即在具体刻画女性形象时, 喜欢用大自然的物象来比喻女性美。《陈风·月出》中表现在皎皎月光中“佼人”所具有的如月之美, 《周南·桃夭》以春日骄阳下的桃花比喻美女, 《郑风·有女同车》以木槿花比喻美女。《卫风·硕人》中赞美庄姜美貌时也写到:“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从中可以看出, 当时人们的审美感受来自于客观事物本身。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具备了艳丽的色彩、馥郁的清香、和谐的形状、优美的线条等令人赏心悦目的客观样态, 然而客观自然物本身并不足以构成美, 须依赖审美主体———人的参与创造。朱光潜说:“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 要使自然产生美, 人的意识一定起作用。”周代的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 不但感受到了自然界残酷的一面, 也感受到了自然界温馨美好的一面, 并被自然之美所吸引, 于是逐步形成了人们在人体美上追求自然美的观念。

“花儿”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也有类似之处, 例如有一首“花儿”唱道:“大路边上的好香柳, 走过时香喷喷的;

  二、情感追求上的纯朴美

《诗经·国风》情诗中女性形象突出、语言坦率且女性性格远比男性大胆而直露。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拦的情况下展露无遗, 无论相思离别还是怨恨恋慕, 均能直言不讳。《诗经》时期, 社会较为开放, 对女性的各种纲常礼教还未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周礼》是形成中的礼教,

*〔收稿日期〕2007—04—20

〔作者简介〕史玉梅(1965—), 女,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

到春秋时期才逐渐完善起来, 它不象宋代理学那样具有沉重的文化重压, 原始意识形态在此时仍有遗留和延续, 何况当时战乱频繁、诸侯林立、民风各异, 这使女性的灵魂还没有受到禁锢和扭曲, 使她们在感情的追求与表达上则更多地显现出大胆泼辣、敢爱敢恨的淳朴之态。在《南召·摽有梅》中, 一位少女从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掉落的自然现象中, 敏锐地感到光阴如梭和青春流逝, 即景巧妙地对相恋的情人坦率地发出呼喊:“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同时《诗经》中还表现出一种对爱情的忠贞而坚定不移的精神。《鄘风·柏舟》中说:“泛彼柏舟, 在彼中间。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女子对泛舟大河中的男子爱慕至深, 但母亲不体谅女儿的感情, 从中百般阻挠, 于是女子发出了死也要跟随他和绝不另嫁的誓言, 以表明自己的坚贞不屈。

虽然在产生和流行“花儿”的时代, 传统的礼教和世俗观念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拘守礼法, 但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和相对封闭, 使其受外来文化的熏染较少。而且, 在“花儿”这种多民族共同演唱的山歌中, 其曲调、语言乃至歌词内容均蕴含了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 使该区域民族自然、原生态、直露的个性在“花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 在对女性的情感追寻中得到大胆直白、无遮无拦、率真泼辣的表达。西北地区的女性常年在自然条件相对贫瘠和恶劣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生存境况使她们往往看重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 忽视对方的物质条件。在“花儿”中, 女性则更多地倾诉着对情人的依恋和坚贞, 她们不畏生活的艰辛, 只要相互爱恋便是最大的满足。如“青稞和大麦两缸酒, 烧酒的盅, 倒给时还嫌大哩; 我俩的路儿商量着走, 你有了心, 要上个东西着咋哩? ”。“京里的荷包藏里的戏, 我爱了荷包戏了; 十分的钱财我没爱, 我爱了你仁义了。”重情轻物、重义轻利。“王三姐寒窑里十八年, 五加坡挑菜的可怜; 只要我俩儿情意坚, 受苦受难时喜欢。”在此以古代坚守真情的王宝钏自比, 对爱情坚贞不渝, 既是爱情的享受者, 也是苦难的承受者, 并在传统势力面前以大无畏的勇气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上庄里吵得火隆隆, 下庄的人知道了; 阿哥的主意要拿稳, 尕妹妹豁出来了”。一旦与心上人走到一起, 便能真正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视死如归。“你骑上骡子我骑上马, 我二人一店里住下; 血刀刀摆给了十二把, 万不要怕, 血身子陪着你坐下。”在此, 幸福的获得与给予是以生命的奉献为代价的。

此外, 这种纯朴性也典型地反映在情感的相思上。《诗经·国风》中的女性一旦遇上一个心仪的男子, 她就会心生怀相, 长久思念, 以致歌以咏之诵之。《郑风·叔于田》描写了一个女子因心仪已久的男子远走他乡, 感到“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 其实并不是在男子离去后确实没有其它男人来追求她, 而是姑娘对恋人的相思使世界为之而黯然失色, 使其无心他恋。《卫风·伯兮》传神而真切地刻画了一个思妇日夜思念心上人的内心世界。先写思妇夸赞丈夫相貌堂堂、武艺高强、地位显赫, 这是相

思的基础, 接下来写了思妇怀念丈夫的矢志不移, 即想得为伊人容颜憔悴也心甘情愿。《唐风·葛生》具体描写了失去丈夫的女人上坟时的所见所思:她看到坟间野草漫生, 一片荒芜, 想到心爱的人整天独卧在荆棘丛中, 不由得悲痛难抑; 仿佛看见装殓丈夫的角枕、锦衾依旧光鲜, 伊人如在眼前; 悲情难奈之际失声倾诉心曲, 说自己怎么熬过那无数漫长的夏昼冬夜啊! 与其这样还不如早死去, 陪伴在自己爱人身边。“花儿”中也有惟妙惟肖地刻画女性对爱人的相思之情。对恋爱双方来说, 分离才能验证爱情是否专一; 亲人远去, 离愁别绪缠绕着她们的心, 便产生了无限的凄恻、担忧和痛苦:“过了大河过小河, 连过了三道小河; 一晚夕想你着睡不着, 天上的星星哈数过。”“黄河弯了水弯了, 花喜鹊飞上者过了; 哭哭儿泣泣地半年了, 想你者肝花儿破了。”长久的分离使她们在精神上承受着无尽的痛苦, 所以, 眼泪成了最能表达这种痛苦心情的标志。“娘娘山来簸箕湾, 车轱辘大的牡丹; 哭下的眼泪拿桶担, 尕驴儿驮给了九天。”更有甚者竟然相思成疾, 生命危在旦夕。“青茶熬成牛血了, 茶叶儿滚成了纸了; 一身的嫩肉想干了, 只剩下了一口气了。”以熬茶与熬人相关联, 将久熬的茶叶和因相思而煎熬的人进行类比, 一个为情而殉身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缠绵的相思和生死盟誓让花儿中的女性外在形象与内在人格魅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三、劳动实践中的健康美

在《诗经》时期的周民族有着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 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诗经·国风》中的很多诗篇表现了当时的劳动女性既要祭祀、采摘又要制衣的场景, 采摘是女性最主要的劳动, 体态玲珑娇小且弱不禁风的女人是无法担当如此重任的, 只有健康体魄的女性才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因此,

《卫风·硕

人》中对庄姜的描写, 既突出了她的手嫩、肤滑、颈长、齿白, 又突出了她健壮高大的体形:“硕人其颀”、“硕人敖敖”。《陈风·泽陂》也有“有美一人, 硕大且卷”、“有美一人, 硕大且俨”的描写。这种对女性人体的审美需求源自劳动和对劳动这种社会活动的认知, 从而能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快乐地劳动, 发现并欣赏劳动中的女性美。可以说《诗经·国风》中女性的美是一种健康的、发自人性的美, 是在原野阳光沐浴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 勤劳便是她们的本质和品德。她们早起晚睡, 常年累月干着家务活, 孝敬老人, 关心丈夫, 广泛参与社会劳动, 为社会创造着无尽的财富。她们不是缠绕在男人身上的一根藤, 而是独立生长于旷野山巅的高树, 能够在快乐的劳动中创造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独特内容。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描写女性快乐劳作的诗篇, 她们辛勤劳作不怕风吹雨打, 且时时快乐的歌唱着, 如《周南·芣苢》就展现了一群劳动妇女一边唱着“采呀采呀快采呀”的歌谣, 一边撩起宽大的衣襟, 快乐地采摘车前草的情景。《郑风·女曰鸡鸣》中唱到:“弋言加之, 与子宜之。宜言饮酒, 莫不静好”。其中既有爱相笃深、情相心知的默契之乐, 更有男猎女烹的劳作之乐。

“花儿”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创作的, 其中的女性也因劳动的快乐而光彩照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生产工具落后, 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 这使“花儿”成为苦力劳作中男女的情感宣泄方式。“花儿”中的大多抒情对象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们不但具有象花儿一样的容貌和心灵, 同时又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她们不仅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 而且也和男子一起常年耕耘在这片黄土地上, 河边树林、田间地头随处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如“白脖子水鸭鸭落河滩, 沙燕儿落到了碱滩; 拔草的阿姐们一塄坎, 那个是我心里的扯牵。”其中抓住了这里的劳动女性从事劳动的主要特点, 并把风土人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漫长的夏季, 妇女们在农田里一遍又一遍地清除杂草, 若有赶路的男子经过, 她们往往一边干活一边漫上一曲“花儿”问候戏谑, 邀请男方对歌, 在这此起彼伏的一问一答中, 女人的歌声笑声吆喝声荡漾在田间山野, 劳作的疲乏在欢歌笑语中得以消解, 使生活的情趣变得色彩斑斓。“左胛子担水右胛子换, 担水者浇花园哩; 肩头儿一斜头一转, 偷眼儿看我者笑哩。”在此生动描绘了一个挑水姑娘在途中遇到心上人且既惊喜又羞怯的情态。当地人们的日常饮水常常要到村边的河旁泉边去挑, 这是妇女们经常性的家务劳作, 也是相爱的男女青年趁机相互见面的时候, 但是人多眼杂不便多言, 姑娘便借驻足调整肩头担子的机会, 悄悄地用眼神传达着自己的心意。“燕麦出穗时嗦啰啰吊, 歇地里种胡麻哩; 一对大眼睛水活活笑, 笑眼里说实话哩。”燕麦是西北地区田间普遍生长的草科植物, 它生长旺盛, 繁殖力强, 穗头细长, 亭亭袅袅随风摇摆, 如燕麦般健康的女人在头一年休耕的田地里播种着胡麻, 扑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 对路过的少年泄露了心中的秘密。以农作物的局部形象兴起人物的形象, 将人物的整体特征略去, 只突出了人物最能传神的眼睛, 女人笑时的美目盈盈、顾盼流转所形成的外在风韵气质在劳动中被生动地渲染出来, 化静为动, 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诱惑力, 虽一纵即逝却又令人百看不厌, 使人物形象以小见大且陡增神韵。由于这里地处高原, 海拔高且日照强烈, 经常在野外劳作的妇女, 脸部都呈红色, 当地的人们以此为美。如“庄廓前面一棵松, 松树上缠的是紫藤; 尕妹身材是一根葱, 脸蛋儿染成个水红。”这首“花儿”充分利用了物与人之间的某种相似点, 巧妙地把物和人的形象进行比较, 松树的形状挺拔笔直, 紫藤的缠绕又以绿色相映衬, 便增加了无限的韵味; 姑娘的身材苗条端正, 本来就惹人注目, 加上略带红润的脸庞, 更显得妩媚动人。由此可见, 这种美好的形象因源于劳动, 更显出一种生命的充沛和张力, 使她们在“花儿”中带有健康的美。这种美它象自然界中的花香

来自于朴素的大地, 是人与自然界的沟通, 是一种永远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动态的美, 女性的人性美完全与天地至美的境界相融, 使其人性在这样的形态中是自然的、舒展的、美好的、欢乐的, 并成为西北地区女性美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孔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这种“无邪”正是诗歌中由女性的容貌、语言、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质朴、健康、活泼的个性特征。《诗经·国风》和“花儿”中的女性形象都来自于劳动者, 她们热爱劳动、正视苦难、质朴为人、相濡以沫, 她们不过多抱怨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反而能从劳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使“花儿”中的艺术形象散发出适应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正是这种永不消竭的内在生命力捍卫着某种独特性和个体性, 使行走在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人们频频回望, 并时时感受到一种亲切、甜蜜和魅力。《诗经》和“花儿”中的语言清淡平和, 却使女性情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经》和“花儿”的内容虽然简约直白, 却使女性的形象不失隽永。正如高尔基所言:“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 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创作天才来说, 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一切伟大的诗歌、大地上一切悲剧和悲剧中最宏伟的悲剧———世界文化的历史。”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第10卷[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223.

[2]高尔基. 论文学续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4.

[3]赵宗福. 花儿通论[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

[4]孙燕.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J ].中州学刊, 2004,(5) . [5]马凤华. 男性文化樊篱外的旷野花朵[J ].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1999,(3) .

[6]吕霞. 西北少数民族“花儿”的审美意蕴[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8,(4) .

[7]张佩成. 青海回族“花儿”的爱情观赏析[J ].青海民族研究, 2002, (4) .

[8]戴嘉艳. 河州“花儿”中蕴含的自然美[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3,(1) .

[9]梁平. 彩丽竟繁 美不胜收———《诗经·国风》中女性形象美的探析[J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4,(3) .

[10]于衍龙. 《诗经》中的女性社会透视[J ].延边大学学报, 2002, (1) .

  Abstract :T o build female charm is a subject of times liter ature . Female imag es in the 《Shijing 》and “ballad ”a ll bring shock and artic enjoy ing fo r o ur hea rts w ith na tur al 、health 、capricious and optimistic features , and make us to feel the ballad ' s inter -nal inv entive reg ularity in diffe rent histo rical pe rio ds , this also is aesthetic sediment of human being to disco ver charm and in -v ent charm .

Keywords :《Shijing 》; ba llad ; female imag e

(本文编辑、校对:晓 晴)

   第26卷 总第153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6月出版攀 登(双月刊) Ascent (Bim onthly ) Vol 26 G eneral . No . 153

N o . 3. 2007 June . 2007

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7) 03—0175—03

《诗经·国风》与“花儿”中的女性形象

史玉梅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16)

塑造女性美是各个时代文学的主题。《诗经》与“花儿”中的女性形象, 均以自然健康、任性乐观的面目带给    摘要:

我们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 使我们感受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歌内在的创作规律, 这也是人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积淀。

关键词:《诗经》; “花儿”; 女性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就率先刻画了许多独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塑造女性美的新纪元。相比较而言, 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民歌“花儿”尽管其产生的时代与《诗经》时期相去甚远, 但其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在审美观念、情感追求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说明《诗经》这部中国民歌的源头之作对中国后世民歌的巨大影响力。为此, 比较鉴赏二者中的女性形象, 能够使我们对中国民歌创作的内在联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糯米牙齿樱桃口, 说话时憨敦敦的。”以杨柳比喻女性的身材, 以糯米和樱桃比喻女性的牙齿和嘴唇, 它表现了当地的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情趣是建立在和自然物的比照上。又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时容易摘起难, 摘不到手里时枉然。”这首“花儿”以自然物象的不同形成男女形象的对照, 熟悉地貌的人都清楚, 西北地区山脉高峻挺拔, 连绵起伏, 正像这里的男人粗犷、豪爽、伟岸; 生长在平川里的牡丹鲜艳夺目、婷婷玉立, 就像生活在这里的女性。又如“背子里背的是梅花枪, 要打个天上的凤凰; 尕妹是牡丹园里长, 我手搭在牡丹的树上。”“陕西上来的好棉花, 苏州上来的手帕; 尕妹是池中的白莲花, 阿哥们远远儿瞅下。”“青石头栏杆玉石头桥, 巧木匠, 修给者水尖上了; 尕妹活象白樱桃, 吃是好, 长给者树尖上了。”“花儿”的唱词中大量地用牡丹、莲花、樱桃等自然中娇贵柔美且又风姿绰约的植物来比喻女性, 说明“花儿”的创作者们在社会实践中切身地体验着神奇的自然之美, 领悟并欣赏着卓绝的自然之神韵。随着他们感性知识和生产经验的丰富积累, 使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不断增强, 从而对自然界某些植物所呈现的美和女性美之间的相似性具有了一种独到的领悟, 并把植物美的灵气出神入化地注入到女性身上。他们对自然物象色彩美、整体美、超群美及哲理美的这种深刻理解, 是足以令人惊叹的。

  一、审美积淀上的自然美

《诗经·国风》时期对女性外在形象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 那就是追求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 即在具体刻画女性形象时, 喜欢用大自然的物象来比喻女性美。《陈风·月出》中表现在皎皎月光中“佼人”所具有的如月之美, 《周南·桃夭》以春日骄阳下的桃花比喻美女, 《郑风·有女同车》以木槿花比喻美女。《卫风·硕人》中赞美庄姜美貌时也写到:“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从中可以看出, 当时人们的审美感受来自于客观事物本身。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具备了艳丽的色彩、馥郁的清香、和谐的形状、优美的线条等令人赏心悦目的客观样态, 然而客观自然物本身并不足以构成美, 须依赖审美主体———人的参与创造。朱光潜说:“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 要使自然产生美, 人的意识一定起作用。”周代的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 不但感受到了自然界残酷的一面, 也感受到了自然界温馨美好的一面, 并被自然之美所吸引, 于是逐步形成了人们在人体美上追求自然美的观念。

“花儿”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也有类似之处, 例如有一首“花儿”唱道:“大路边上的好香柳, 走过时香喷喷的;

  二、情感追求上的纯朴美

《诗经·国风》情诗中女性形象突出、语言坦率且女性性格远比男性大胆而直露。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拦的情况下展露无遗, 无论相思离别还是怨恨恋慕, 均能直言不讳。《诗经》时期, 社会较为开放, 对女性的各种纲常礼教还未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周礼》是形成中的礼教,

*〔收稿日期〕2007—04—20

〔作者简介〕史玉梅(1965—), 女,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

到春秋时期才逐渐完善起来, 它不象宋代理学那样具有沉重的文化重压, 原始意识形态在此时仍有遗留和延续, 何况当时战乱频繁、诸侯林立、民风各异, 这使女性的灵魂还没有受到禁锢和扭曲, 使她们在感情的追求与表达上则更多地显现出大胆泼辣、敢爱敢恨的淳朴之态。在《南召·摽有梅》中, 一位少女从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掉落的自然现象中, 敏锐地感到光阴如梭和青春流逝, 即景巧妙地对相恋的情人坦率地发出呼喊:“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同时《诗经》中还表现出一种对爱情的忠贞而坚定不移的精神。《鄘风·柏舟》中说:“泛彼柏舟, 在彼中间。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女子对泛舟大河中的男子爱慕至深, 但母亲不体谅女儿的感情, 从中百般阻挠, 于是女子发出了死也要跟随他和绝不另嫁的誓言, 以表明自己的坚贞不屈。

虽然在产生和流行“花儿”的时代, 传统的礼教和世俗观念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拘守礼法, 但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和相对封闭, 使其受外来文化的熏染较少。而且, 在“花儿”这种多民族共同演唱的山歌中, 其曲调、语言乃至歌词内容均蕴含了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 使该区域民族自然、原生态、直露的个性在“花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 在对女性的情感追寻中得到大胆直白、无遮无拦、率真泼辣的表达。西北地区的女性常年在自然条件相对贫瘠和恶劣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生存境况使她们往往看重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 忽视对方的物质条件。在“花儿”中, 女性则更多地倾诉着对情人的依恋和坚贞, 她们不畏生活的艰辛, 只要相互爱恋便是最大的满足。如“青稞和大麦两缸酒, 烧酒的盅, 倒给时还嫌大哩; 我俩的路儿商量着走, 你有了心, 要上个东西着咋哩? ”。“京里的荷包藏里的戏, 我爱了荷包戏了; 十分的钱财我没爱, 我爱了你仁义了。”重情轻物、重义轻利。“王三姐寒窑里十八年, 五加坡挑菜的可怜; 只要我俩儿情意坚, 受苦受难时喜欢。”在此以古代坚守真情的王宝钏自比, 对爱情坚贞不渝, 既是爱情的享受者, 也是苦难的承受者, 并在传统势力面前以大无畏的勇气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上庄里吵得火隆隆, 下庄的人知道了; 阿哥的主意要拿稳, 尕妹妹豁出来了”。一旦与心上人走到一起, 便能真正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视死如归。“你骑上骡子我骑上马, 我二人一店里住下; 血刀刀摆给了十二把, 万不要怕, 血身子陪着你坐下。”在此, 幸福的获得与给予是以生命的奉献为代价的。

此外, 这种纯朴性也典型地反映在情感的相思上。《诗经·国风》中的女性一旦遇上一个心仪的男子, 她就会心生怀相, 长久思念, 以致歌以咏之诵之。《郑风·叔于田》描写了一个女子因心仪已久的男子远走他乡, 感到“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 其实并不是在男子离去后确实没有其它男人来追求她, 而是姑娘对恋人的相思使世界为之而黯然失色, 使其无心他恋。《卫风·伯兮》传神而真切地刻画了一个思妇日夜思念心上人的内心世界。先写思妇夸赞丈夫相貌堂堂、武艺高强、地位显赫, 这是相

思的基础, 接下来写了思妇怀念丈夫的矢志不移, 即想得为伊人容颜憔悴也心甘情愿。《唐风·葛生》具体描写了失去丈夫的女人上坟时的所见所思:她看到坟间野草漫生, 一片荒芜, 想到心爱的人整天独卧在荆棘丛中, 不由得悲痛难抑; 仿佛看见装殓丈夫的角枕、锦衾依旧光鲜, 伊人如在眼前; 悲情难奈之际失声倾诉心曲, 说自己怎么熬过那无数漫长的夏昼冬夜啊! 与其这样还不如早死去, 陪伴在自己爱人身边。“花儿”中也有惟妙惟肖地刻画女性对爱人的相思之情。对恋爱双方来说, 分离才能验证爱情是否专一; 亲人远去, 离愁别绪缠绕着她们的心, 便产生了无限的凄恻、担忧和痛苦:“过了大河过小河, 连过了三道小河; 一晚夕想你着睡不着, 天上的星星哈数过。”“黄河弯了水弯了, 花喜鹊飞上者过了; 哭哭儿泣泣地半年了, 想你者肝花儿破了。”长久的分离使她们在精神上承受着无尽的痛苦, 所以, 眼泪成了最能表达这种痛苦心情的标志。“娘娘山来簸箕湾, 车轱辘大的牡丹; 哭下的眼泪拿桶担, 尕驴儿驮给了九天。”更有甚者竟然相思成疾, 生命危在旦夕。“青茶熬成牛血了, 茶叶儿滚成了纸了; 一身的嫩肉想干了, 只剩下了一口气了。”以熬茶与熬人相关联, 将久熬的茶叶和因相思而煎熬的人进行类比, 一个为情而殉身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缠绵的相思和生死盟誓让花儿中的女性外在形象与内在人格魅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三、劳动实践中的健康美

在《诗经》时期的周民族有着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 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诗经·国风》中的很多诗篇表现了当时的劳动女性既要祭祀、采摘又要制衣的场景, 采摘是女性最主要的劳动, 体态玲珑娇小且弱不禁风的女人是无法担当如此重任的, 只有健康体魄的女性才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因此,

《卫风·硕

人》中对庄姜的描写, 既突出了她的手嫩、肤滑、颈长、齿白, 又突出了她健壮高大的体形:“硕人其颀”、“硕人敖敖”。《陈风·泽陂》也有“有美一人, 硕大且卷”、“有美一人, 硕大且俨”的描写。这种对女性人体的审美需求源自劳动和对劳动这种社会活动的认知, 从而能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快乐地劳动, 发现并欣赏劳动中的女性美。可以说《诗经·国风》中女性的美是一种健康的、发自人性的美, 是在原野阳光沐浴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 勤劳便是她们的本质和品德。她们早起晚睡, 常年累月干着家务活, 孝敬老人, 关心丈夫, 广泛参与社会劳动, 为社会创造着无尽的财富。她们不是缠绕在男人身上的一根藤, 而是独立生长于旷野山巅的高树, 能够在快乐的劳动中创造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独特内容。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描写女性快乐劳作的诗篇, 她们辛勤劳作不怕风吹雨打, 且时时快乐的歌唱着, 如《周南·芣苢》就展现了一群劳动妇女一边唱着“采呀采呀快采呀”的歌谣, 一边撩起宽大的衣襟, 快乐地采摘车前草的情景。《郑风·女曰鸡鸣》中唱到:“弋言加之, 与子宜之。宜言饮酒, 莫不静好”。其中既有爱相笃深、情相心知的默契之乐, 更有男猎女烹的劳作之乐。

“花儿”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创作的, 其中的女性也因劳动的快乐而光彩照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生产工具落后, 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 这使“花儿”成为苦力劳作中男女的情感宣泄方式。“花儿”中的大多抒情对象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们不但具有象花儿一样的容貌和心灵, 同时又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她们不仅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 而且也和男子一起常年耕耘在这片黄土地上, 河边树林、田间地头随处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如“白脖子水鸭鸭落河滩, 沙燕儿落到了碱滩; 拔草的阿姐们一塄坎, 那个是我心里的扯牵。”其中抓住了这里的劳动女性从事劳动的主要特点, 并把风土人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漫长的夏季, 妇女们在农田里一遍又一遍地清除杂草, 若有赶路的男子经过, 她们往往一边干活一边漫上一曲“花儿”问候戏谑, 邀请男方对歌, 在这此起彼伏的一问一答中, 女人的歌声笑声吆喝声荡漾在田间山野, 劳作的疲乏在欢歌笑语中得以消解, 使生活的情趣变得色彩斑斓。“左胛子担水右胛子换, 担水者浇花园哩; 肩头儿一斜头一转, 偷眼儿看我者笑哩。”在此生动描绘了一个挑水姑娘在途中遇到心上人且既惊喜又羞怯的情态。当地人们的日常饮水常常要到村边的河旁泉边去挑, 这是妇女们经常性的家务劳作, 也是相爱的男女青年趁机相互见面的时候, 但是人多眼杂不便多言, 姑娘便借驻足调整肩头担子的机会, 悄悄地用眼神传达着自己的心意。“燕麦出穗时嗦啰啰吊, 歇地里种胡麻哩; 一对大眼睛水活活笑, 笑眼里说实话哩。”燕麦是西北地区田间普遍生长的草科植物, 它生长旺盛, 繁殖力强, 穗头细长, 亭亭袅袅随风摇摆, 如燕麦般健康的女人在头一年休耕的田地里播种着胡麻, 扑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 对路过的少年泄露了心中的秘密。以农作物的局部形象兴起人物的形象, 将人物的整体特征略去, 只突出了人物最能传神的眼睛, 女人笑时的美目盈盈、顾盼流转所形成的外在风韵气质在劳动中被生动地渲染出来, 化静为动, 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诱惑力, 虽一纵即逝却又令人百看不厌, 使人物形象以小见大且陡增神韵。由于这里地处高原, 海拔高且日照强烈, 经常在野外劳作的妇女, 脸部都呈红色, 当地的人们以此为美。如“庄廓前面一棵松, 松树上缠的是紫藤; 尕妹身材是一根葱, 脸蛋儿染成个水红。”这首“花儿”充分利用了物与人之间的某种相似点, 巧妙地把物和人的形象进行比较, 松树的形状挺拔笔直, 紫藤的缠绕又以绿色相映衬, 便增加了无限的韵味; 姑娘的身材苗条端正, 本来就惹人注目, 加上略带红润的脸庞, 更显得妩媚动人。由此可见, 这种美好的形象因源于劳动, 更显出一种生命的充沛和张力, 使她们在“花儿”中带有健康的美。这种美它象自然界中的花香

来自于朴素的大地, 是人与自然界的沟通, 是一种永远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动态的美, 女性的人性美完全与天地至美的境界相融, 使其人性在这样的形态中是自然的、舒展的、美好的、欢乐的, 并成为西北地区女性美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孔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这种“无邪”正是诗歌中由女性的容貌、语言、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质朴、健康、活泼的个性特征。《诗经·国风》和“花儿”中的女性形象都来自于劳动者, 她们热爱劳动、正视苦难、质朴为人、相濡以沫, 她们不过多抱怨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反而能从劳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使“花儿”中的艺术形象散发出适应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正是这种永不消竭的内在生命力捍卫着某种独特性和个体性, 使行走在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人们频频回望, 并时时感受到一种亲切、甜蜜和魅力。《诗经》和“花儿”中的语言清淡平和, 却使女性情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经》和“花儿”的内容虽然简约直白, 却使女性的形象不失隽永。正如高尔基所言:“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 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创作天才来说, 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一切伟大的诗歌、大地上一切悲剧和悲剧中最宏伟的悲剧———世界文化的历史。”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第10卷[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223.

[2]高尔基. 论文学续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4.

[3]赵宗福. 花儿通论[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

[4]孙燕.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J ].中州学刊, 2004,(5) . [5]马凤华. 男性文化樊篱外的旷野花朵[J ].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1999,(3) .

[6]吕霞. 西北少数民族“花儿”的审美意蕴[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8,(4) .

[7]张佩成. 青海回族“花儿”的爱情观赏析[J ].青海民族研究, 2002, (4) .

[8]戴嘉艳. 河州“花儿”中蕴含的自然美[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3,(1) .

[9]梁平. 彩丽竟繁 美不胜收———《诗经·国风》中女性形象美的探析[J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4,(3) .

[10]于衍龙. 《诗经》中的女性社会透视[J ].延边大学学报, 2002, (1) .

  Abstract :T o build female charm is a subject of times liter ature . Female imag es in the 《Shijing 》and “ballad ”a ll bring shock and artic enjoy ing fo r o ur hea rts w ith na tur al 、health 、capricious and optimistic features , and make us to feel the ballad ' s inter -nal inv entive reg ularity in diffe rent histo rical pe rio ds , this also is aesthetic sediment of human being to disco ver charm and in -v ent charm .

Keywords :《Shijing 》; ba llad ; female imag e

(本文编辑、校对:晓 晴)


相关内容

  •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摘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水意象大量存在.<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就有二十多篇.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水都是与女性.爱情.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从水意象在婚恋诗中所 ...

  • _诗经_国风_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 2009年第7期(总第67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 No 7 2009General No 67 文化论坛 诗经 国风 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姚明亮 (渭南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以质朴深厚的抒 ...

  • 诗经爱情诗
  • 二)诗经爱情诗蕴含丰富的社会学价值. 诗经的爱情诗,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的婚姻制度以及其追求婚姻 自由的良好愿望. 1.反映了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中国社会从母系氏族开始,至周代中国便建立了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从国风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宗法制度下的女性,古代社会给予 ...

  • [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 摘要: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诗经>,其中所描写的与女性有关的作品也占到其总数305 篇的三分之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女性描写部分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 诗经中的婚俗文化
  • 结合<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婚俗探析周朝社会概况 作 者:郭巧玉 指导老师:高梓梅 摘要:<诗经>中婚恋诗的大量出现,可以说是对周朝社会面貌的真实再现.通过列举<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若干婚俗,进一步去探析当时社会背景,如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 ...

  • 诗经读后感
  • 诗经杂想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 ...

  • 浅析[诗经郑风]
  •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郑风>的爱情诗独具特色,本文介绍了郑风的成因,以及其独特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郑风 写作手法 爱情诗 (一) 诗经<郑风>简介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 ...

  • 诗经中女子的爱情
  •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论 姓名:李艳 学号:11001082 班级:文一班 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而其中的爱情诗更是具有明显的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来挖掘分析这些特征. 关键词:<诗经> .爱情婚姻 .女性 爱情婚姻是人类文 ...

  • [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 总 目 录 论文正文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