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7年第6期
55
现阶段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是Internet 网(已正译为“因特网”
) 。因此, 本文着重评述Internet 的网络体系结构, 涉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其它方
面的技术, 似应专文论述。
从五十年代开始, 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有时简称“计算机网”或“网络”等) 就与计算机同步发展, 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不乏有许多各有所长、甚至堪称典型的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技术与产品问世, 并投入应用。例如:首创网络体系结构概念的IBM 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1974年) 和SAA(系统应用体系结构,1987年);DEC 公司的DNA(DEC网络体系结构,1975年) 和NAS(网络应用支持(环境),1988年);SUN 公司的SUN
Net(SUN网络,1984年) 和ONC(开放网络计算环境,1987年), 等等。
诸如上述这些类型的网络体系结构, 一般都只能归属于本厂商多体系结构系统范围内的专有网络体系结构(1978年前), 或者归属于本厂商系统范围内的开放网络体系结构(1978年后) 。它们基本上只适应于本厂商系统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 难以适应不同厂商、不兼容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用行话说, 就是网络体系结构上的容异性很差。这多半是这些专有网络不能像Internet 那样发展成为社会性网络的一大原由。
从1969年四节点的ARPAnet 试验网投入运行算起,Internet 亦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有今天巨大的规模和遍及全球的用户, 以及囊括四海的应用, 除了前文叙及的世纪性的机遇
(六、七十年代东西方两大
阵营之间的冷战) 、
(美国) 政府的投入(先是美国国防部DOD, 后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以及IBM 、MCI 和Merit 等公司的支持以外, 还有极其重要的技术背景。
在Internet 的诸多技术背景中,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最重要的背景是:它一直采用开放网络系统技术、并且不断地向前发展。
开放网络系统有三大特征:一是采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 具有广泛的容异性、开放性和可伸缩性; 二是采用开放式的网络技术、公开技术与规范, 先进性与务实性高度统一; 三是开放式的网络应用服务,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Internet 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网络系统。本文将围绕上述三大特征, 评
述Internet 的网络体系结构。
一、Internet 网络体系结构的开放性
网络体系结构概念,1974年出自IBM 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当时这个概念的提出, 是从本厂商系统组网的角度, 来寻求和开发某种具有统一规范的网络结构, 使那些遵守规范的主机或设备, 都能接纳入网, 实现本厂商系统的互连、互通, 直到互操作, 而与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无关。此后网络体系结构就进入多家竞争的发展阶段。
从功能上看, 网络体系结构是规定和描述网络功能层次、功能分担的结构; 从设计上看, 它泛指一组设计标准或规范, 包括网络的功能配置、数据格式和过程说明等标准规范, 使之成为用户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基本依据; 从应用上看, 它泛指网络普遍采用的分层结构和网络协议的集合。
七十年代IBM 、DEC 和SUN 等公司, 已经陆续投放颇为受用户欢迎的网络技术与产品, 对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贡献。但是, 它们一直偏向于用本厂商的专有技术、专有系统(亦称封闭系统) 来组成网络, 以致造成各种互不兼容的专有网络体系结构产品丛生的局面, 给网络应用与用户选择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与困难。这才导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78年颁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OSI-RM 实属开放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标
准规范, 堪称网络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如果网络体系结构遵循OSI-RM 的标准规范与原则, 则该网络当属开放网络系统。问题是:OSI-RM有数以百计的标准规范待订; 尽管已经出台了百项以上的标准, 但是, 正如人们所料, 直到2000年也不可能全面完成。这就是说,OSI-RM 的出台, 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另一方面, 专有系统厂商们本来就偏向推销自己, 而不顾OSI-RM 那些尚未出台、但又公开倡议的原则。这也许是许多专
有网络未能象Internet 那样发展成为社会性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原由。
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7年第6期
55
现阶段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是Internet 网(已正译为“因特网”
) 。因此, 本文着重评述Internet 的网络体系结构, 涉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其它方
面的技术, 似应专文论述。
从五十年代开始, 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有时简称“计算机网”或“网络”等) 就与计算机同步发展, 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不乏有许多各有所长、甚至堪称典型的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技术与产品问世, 并投入应用。例如:首创网络体系结构概念的IBM 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1974年) 和SAA(系统应用体系结构,1987年);DEC 公司的DNA(DEC网络体系结构,1975年) 和NAS(网络应用支持(环境),1988年);SUN 公司的SUN
Net(SUN网络,1984年) 和ONC(开放网络计算环境,1987年), 等等。
诸如上述这些类型的网络体系结构, 一般都只能归属于本厂商多体系结构系统范围内的专有网络体系结构(1978年前), 或者归属于本厂商系统范围内的开放网络体系结构(1978年后) 。它们基本上只适应于本厂商系统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 难以适应不同厂商、不兼容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用行话说, 就是网络体系结构上的容异性很差。这多半是这些专有网络不能像Internet 那样发展成为社会性网络的一大原由。
从1969年四节点的ARPAnet 试验网投入运行算起,Internet 亦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有今天巨大的规模和遍及全球的用户, 以及囊括四海的应用, 除了前文叙及的世纪性的机遇
(六、七十年代东西方两大
阵营之间的冷战) 、
(美国) 政府的投入(先是美国国防部DOD, 后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以及IBM 、MCI 和Merit 等公司的支持以外, 还有极其重要的技术背景。
在Internet 的诸多技术背景中,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最重要的背景是:它一直采用开放网络系统技术、并且不断地向前发展。
开放网络系统有三大特征:一是采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 具有广泛的容异性、开放性和可伸缩性; 二是采用开放式的网络技术、公开技术与规范, 先进性与务实性高度统一; 三是开放式的网络应用服务,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Internet 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网络系统。本文将围绕上述三大特征, 评
述Internet 的网络体系结构。
一、Internet 网络体系结构的开放性
网络体系结构概念,1974年出自IBM 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当时这个概念的提出, 是从本厂商系统组网的角度, 来寻求和开发某种具有统一规范的网络结构, 使那些遵守规范的主机或设备, 都能接纳入网, 实现本厂商系统的互连、互通, 直到互操作, 而与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无关。此后网络体系结构就进入多家竞争的发展阶段。
从功能上看, 网络体系结构是规定和描述网络功能层次、功能分担的结构; 从设计上看, 它泛指一组设计标准或规范, 包括网络的功能配置、数据格式和过程说明等标准规范, 使之成为用户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基本依据; 从应用上看, 它泛指网络普遍采用的分层结构和网络协议的集合。
七十年代IBM 、DEC 和SUN 等公司, 已经陆续投放颇为受用户欢迎的网络技术与产品, 对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贡献。但是, 它们一直偏向于用本厂商的专有技术、专有系统(亦称封闭系统) 来组成网络, 以致造成各种互不兼容的专有网络体系结构产品丛生的局面, 给网络应用与用户选择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与困难。这才导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78年颁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OSI-RM 实属开放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标
准规范, 堪称网络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如果网络体系结构遵循OSI-RM 的标准规范与原则, 则该网络当属开放网络系统。问题是:OSI-RM有数以百计的标准规范待订; 尽管已经出台了百项以上的标准, 但是, 正如人们所料, 直到2000年也不可能全面完成。这就是说,OSI-RM 的出台, 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另一方面, 专有系统厂商们本来就偏向推销自己, 而不顾OSI-RM 那些尚未出台、但又公开倡议的原则。这也许是许多专
有网络未能象Internet 那样发展成为社会性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