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及调整构想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及调整构想

唐平平 11760127

摘 要:文章以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年度消费数据进行剖析,进一步透析我国能源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较长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趋势依然强劲,中国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以摆脱高能耗的经济面貌。

关键词:能源;结构;消费

1 能源消费量增长情况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而且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越加明显(包括1996年间的经济泡沫时期)。特别是2002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长率高达8% ~10%的情况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随之明显加快(图1)。2003年,我国石油的消费量达到2. 6亿吨(包括净进口9000万吨原油和石油制品),中国也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 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 5%。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1. 4亿吨,增长10. 6%;原油3. 0亿吨,增长2. 1%;天然气为500亿立方米,增长20. 6%;水电4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 4%;核电为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 7%。

2 经济与能源发展指数比较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从1991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 7%,其中1992年更是高达14. 2%。总体增长趋势比较平稳,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在能源方面,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国内能源消费指数确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能源消费增长指数进一步提高, 2003年与2004年都超过15%(图2)。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没有保持较好的协调比例结构;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相当一部分是属于高能耗性,能源消耗指数的增长比远大于经济的增长比。这也进一步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十一五”发展目标中已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要在“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也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要想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中国经济,必须走低能耗的节能道路,这样才能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竞争压力,增加中国经济自主的砝码。

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能源节约效果比较显著,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中国能源的储产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能源的储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一次能源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力电能的结构不合理,地质勘探投入不足,储量家底不清,后备能源严重不足。

(1)中国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严重依赖煤炭,1990-2007年的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4.26%和71.24%, 2007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分别为76.4%和69.4%,,2008年、2009年煤炭所占比重没有多大变化。石油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严重不匹配,2009年的石油生产量占12.6%,而消费量比重为21.2%,对外依存度达到41%。目前,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和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仅为101.1%。

(2)中国的能源储量家底不清,资源勘探工作滞后。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相比,后备能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能源的安全形势严峻。中国地质勘探投入长期不足, 2000-2009年的地质勘探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0.1%;同时,没有很好地发挥商业性地勘的作用。

1.2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高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关键是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科学的能源战略和战略协同。中国与日本相比,,1981年单位GDP能耗的差距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中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能源战略或能源战略严重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经济、轻视环境保护、忽略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等问题。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计算,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138%,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16%,而2009年比上年增长3.49%,

1.3 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较低

目前,中国的煤炭自给率接近100%,石油自给率55%左右,天然气自给率90%左右。2010年中国近14亿人口大约需要消耗50亿t标准煤(包括29亿t原油),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1.4 中国的能源污染严重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比重很高,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量大幅度提高。1990 - 1995年,中国新增碳排放量1.96亿t,占同期世界新增排放量的85.6%。1995年,中国烟尘排放量达1744万t,其中约70%来自燃煤。1996年以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但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5 中国的能源浪费严重

尽管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0%~100%。其中,工业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6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和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

比发达国家低5~10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结构总效率为

9.3% (只及发达国家的50%左右), 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

1.6 中国的能源数量和质量都不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增长速度看, 1990-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年均增长5112%,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

6.51%。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即使按照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推算,中国的能源也很难确保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典型的事实是中国陆上能源开发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海洋、环境资源还没有真正实施开发。

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的构想

2.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管理构想

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取决于能源系统的优化。而能源系统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主要通过能源结构协同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在这个协同中能源是关键和基础,而每一种能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并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其合理配置及其质和量的管理都有很大难度,决不能搞一刀切,决不能搞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管理创新,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禀赋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技术、能源环境、能源市场体系、能源政策、能源法规、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管理建议,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努力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进一步提高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度。 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能源的保障和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法律的完善。要把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需要协同的复杂系统,只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

(2)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降低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要彻底改变过去相当长时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之路,坚持节能、降耗、减污的优先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的节能潜力巨大,降耗任重道远,减排的压力很大。由于中国的主要耗能设备技术落后,高能耗产品的能源单位消耗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中国的能源政策重点要从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转向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其主要政策措施是:一要把节约能源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准;二要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出台一些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上马,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积极推广和运用节能技术,加快以节能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三是把节约能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四是加紧建设技术先进、节能效果明显的项目,淘汰高能耗的项目和产品。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强能源管理,进一步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增加能源上游的关键技术的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步伐;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努力改善能源结构。

(3)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能源战略。

能源的管理,可以借鉴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做法:一是更加严格管理探矿权和采矿权,强化能源矿产、大宗支柱性矿产和保护性特定矿种的管理,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严禁圈而不探、倒卖矿权等现象;二是对无风险和低风险的矿产勘查,除另有规定外,国家将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严禁非法转让;三是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方面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高度重视矿业发展,积极鼓励国际合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五是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积极鼓励企业研发节能降耗的技术;六是及时制定能源战略,实施战略管理。

目前,中国已经重视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十一五”规划也体现出总体能源战略,并开始重视能源外交。中国已与中东、南美、非洲、中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盟等主要产油区和国家开展能源合作。

(4)对自给率低的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拓展

市场空间,积极开发利用替代能源。中国幅员辽阔、能源丰富,但自给率低的能源并不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有些能源的自给率越来越低;二是能源勘探工作滞后,能源开采量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三是有的能源储量较少,现已接近枯竭,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对自给率低的战略能源,要尽早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打通国际贸易通道,确保国际市场供应畅通;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其替代能源,尽量降低对外依存度。

(5)加大能源勘探投入,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

首先,加大能源勘探投入,摸清能源家底。能源的家底不清,容易造成能源决策失误,甚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目前,中国的能源家底很不清楚,探明的保有储量与其需求量严重失衡,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核等能源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大勘探投入,真正摸清能源家底,才能做好计划、科学决策、合理配置。中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能源勘探投入:以西部和海域为重点,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勘探范围;积极开展战略选区工作,加强地质理论和油气勘探基础理论研究,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率和采收率,努力增加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中国将加快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木和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开发;积极推进油页岩、油砂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研究,积极试验;加强其它能源的勘探工作,摸清家底,采取对策。

其次,要优先利用国外能源,适度建立战略储备。在能源利用上,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总体战略是先利用国外相对廉价的能源而后利用国内能源,要把国内有些较好的能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要注意适度建立战略储备。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借鉴国际能源署建立完善的战略储备体系的成功经验。其主要经验和标准有:石油净进口国的储备至少相当于前一年90天的净进口量;石油储备是一个完备体系,包括公共战略储备、机构储备、商业储备;在储备总量中,战略储备占三分之一,商业储备占三分之二,商业储备包括可动用储备和不可动用储备,前者是通过“高抛低吸”等市场操作而确保企业经营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储备,后者是维持炼油厂、销售公司、加油站等正常运营的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可轻易动用,主要应对供应中断等危机;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专项管理,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6)群策群力,标本兼治,科学减排降污,依法保护环境。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积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手段,运用科学有效的控制污染的方法,尽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推广清洁、高效、多用途的能源;尤其要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立法和执法工作。

(7)在加强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鼓励研发,注重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要设立环境保护基金、环境资源开发基金、太空资源开发基金等,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要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同时,增加国家财政对环境资源、太空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拓宽能源开发利用的渠道。

2.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技术建议

(1)进一步开发、引进和完善核电水电技术,大力发展核电水电工程。大力发展核电水电,是中国目前比较可行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大举措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的核资源、水资源比较丰富,核电水电技术比较成熟,虽然成本较高,但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改进、市场引导、管理创新等,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而其前景比较看好。

(2)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技术,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家要出台有关政策,加大节能降耗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如征收能源消费税、环境税、碳税等,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同时实施节能工程,加强管理节能,倡导社会节能,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大力开发和使用煤液化、煤气化等技术,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化石能源框架内的替代技术,是中国中短期的能源技术战略和政策重点。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生产能力和潜力都比较大,目前依然是中国主导能源的基础;煤净化、煤液化、煤气化技术在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基础,并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大力开发和使用煤炭替代技术在中短期内不失为可行而有效的战略选择。

(4)大力开发和使用天然气替代、天然气水合物替代等技术,提高天然气替代石油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利用储量相对丰富的天然气替代石油,是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之一。目前,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在研发天然气替代技术,中国对该类技术还没有足够重视。基于能源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期,在本世纪中国主导能源的替代方式是:前50年主要寻求对石油的替代技术和方案;后50年主要寻求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技术和方案。

(5)大力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其使用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发展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是中国能源技术的长期战略重点和核心。从长期看,化石能源被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是一个必然趋势。

2.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2)进一步完善与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已颁布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缺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具体法律条文,建议整合多方意见,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节能条例》等,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法律支撑。

(3)实施多元的能源外交政策,进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空间和渠道。

(4)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技术。能源技术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资来华投资,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技术,抓住机遇,尽量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5)加强政府公共政策对能源技术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引导和支持。

(6)政府的能源政策要立足自身优势,不应受市场左右,还要避免短视行为。由于各国能源政策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制度造成不同的能源技术路径,因而各国的自身优势也不一样。各国要立足自身优势来确定能源政策,并不能受市场左右,更要立足长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和完善能源政策。中国要抓住机遇,尽快出台相应的能源政策和配套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7)国家财政、税收等要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能源技术创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倾斜,建立和完善奖惩、问责机制。国家要加大对这几方面的投入,适当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并把它们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企业导人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以此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各个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中国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能源领域,积极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要全面完善煤炭市场体系,构建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石油天然气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核电水电的投资、管理机制,逐步扩大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促进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9)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煤炭价格改革,全面实现市场化;加快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定价机制,及时反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10)建立和完善/绿色GDP0统计、考评体系。/绿色GDP0要完善统计方法,要加入节能降耗贡献率、环境保护贡献率、能源技术创新贡献率、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贡献率、可再生能源贡献率等相关指标,对各级政府和每个企业进行综合考评,直接与其政绩、业绩挂钩;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每个人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及调整构想

唐平平 11760127

摘 要:文章以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年度消费数据进行剖析,进一步透析我国能源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较长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趋势依然强劲,中国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以摆脱高能耗的经济面貌。

关键词:能源;结构;消费

1 能源消费量增长情况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而且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越加明显(包括1996年间的经济泡沫时期)。特别是2002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长率高达8% ~10%的情况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随之明显加快(图1)。2003年,我国石油的消费量达到2. 6亿吨(包括净进口9000万吨原油和石油制品),中国也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 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 5%。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1. 4亿吨,增长10. 6%;原油3. 0亿吨,增长2. 1%;天然气为500亿立方米,增长20. 6%;水电4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 4%;核电为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 7%。

2 经济与能源发展指数比较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从1991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 7%,其中1992年更是高达14. 2%。总体增长趋势比较平稳,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在能源方面,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国内能源消费指数确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能源消费增长指数进一步提高, 2003年与2004年都超过15%(图2)。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没有保持较好的协调比例结构;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相当一部分是属于高能耗性,能源消耗指数的增长比远大于经济的增长比。这也进一步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十一五”发展目标中已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要在“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也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要想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中国经济,必须走低能耗的节能道路,这样才能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竞争压力,增加中国经济自主的砝码。

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能源节约效果比较显著,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中国能源的储产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能源的储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一次能源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力电能的结构不合理,地质勘探投入不足,储量家底不清,后备能源严重不足。

(1)中国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严重依赖煤炭,1990-2007年的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4.26%和71.24%, 2007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分别为76.4%和69.4%,,2008年、2009年煤炭所占比重没有多大变化。石油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严重不匹配,2009年的石油生产量占12.6%,而消费量比重为21.2%,对外依存度达到41%。目前,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和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仅为101.1%。

(2)中国的能源储量家底不清,资源勘探工作滞后。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相比,后备能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能源的安全形势严峻。中国地质勘探投入长期不足, 2000-2009年的地质勘探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0.1%;同时,没有很好地发挥商业性地勘的作用。

1.2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高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关键是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科学的能源战略和战略协同。中国与日本相比,,1981年单位GDP能耗的差距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中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能源战略或能源战略严重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经济、轻视环境保护、忽略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等问题。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计算,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138%,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16%,而2009年比上年增长3.49%,

1.3 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较低

目前,中国的煤炭自给率接近100%,石油自给率55%左右,天然气自给率90%左右。2010年中国近14亿人口大约需要消耗50亿t标准煤(包括29亿t原油),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1.4 中国的能源污染严重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比重很高,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量大幅度提高。1990 - 1995年,中国新增碳排放量1.96亿t,占同期世界新增排放量的85.6%。1995年,中国烟尘排放量达1744万t,其中约70%来自燃煤。1996年以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但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5 中国的能源浪费严重

尽管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0%~100%。其中,工业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6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和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

比发达国家低5~10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结构总效率为

9.3% (只及发达国家的50%左右), 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

1.6 中国的能源数量和质量都不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增长速度看, 1990-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年均增长5112%,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

6.51%。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即使按照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推算,中国的能源也很难确保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典型的事实是中国陆上能源开发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海洋、环境资源还没有真正实施开发。

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的构想

2.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管理构想

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取决于能源系统的优化。而能源系统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主要通过能源结构协同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在这个协同中能源是关键和基础,而每一种能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并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其合理配置及其质和量的管理都有很大难度,决不能搞一刀切,决不能搞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管理创新,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禀赋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技术、能源环境、能源市场体系、能源政策、能源法规、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管理建议,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努力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进一步提高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度。 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能源的保障和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法律的完善。要把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需要协同的复杂系统,只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

(2)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降低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要彻底改变过去相当长时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之路,坚持节能、降耗、减污的优先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的节能潜力巨大,降耗任重道远,减排的压力很大。由于中国的主要耗能设备技术落后,高能耗产品的能源单位消耗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中国的能源政策重点要从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转向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其主要政策措施是:一要把节约能源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准;二要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出台一些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上马,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积极推广和运用节能技术,加快以节能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三是把节约能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四是加紧建设技术先进、节能效果明显的项目,淘汰高能耗的项目和产品。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强能源管理,进一步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增加能源上游的关键技术的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步伐;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努力改善能源结构。

(3)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能源战略。

能源的管理,可以借鉴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做法:一是更加严格管理探矿权和采矿权,强化能源矿产、大宗支柱性矿产和保护性特定矿种的管理,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严禁圈而不探、倒卖矿权等现象;二是对无风险和低风险的矿产勘查,除另有规定外,国家将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严禁非法转让;三是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方面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高度重视矿业发展,积极鼓励国际合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五是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积极鼓励企业研发节能降耗的技术;六是及时制定能源战略,实施战略管理。

目前,中国已经重视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十一五”规划也体现出总体能源战略,并开始重视能源外交。中国已与中东、南美、非洲、中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盟等主要产油区和国家开展能源合作。

(4)对自给率低的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拓展

市场空间,积极开发利用替代能源。中国幅员辽阔、能源丰富,但自给率低的能源并不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有些能源的自给率越来越低;二是能源勘探工作滞后,能源开采量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三是有的能源储量较少,现已接近枯竭,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对自给率低的战略能源,要尽早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打通国际贸易通道,确保国际市场供应畅通;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其替代能源,尽量降低对外依存度。

(5)加大能源勘探投入,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

首先,加大能源勘探投入,摸清能源家底。能源的家底不清,容易造成能源决策失误,甚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目前,中国的能源家底很不清楚,探明的保有储量与其需求量严重失衡,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核等能源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大勘探投入,真正摸清能源家底,才能做好计划、科学决策、合理配置。中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能源勘探投入:以西部和海域为重点,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勘探范围;积极开展战略选区工作,加强地质理论和油气勘探基础理论研究,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率和采收率,努力增加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中国将加快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木和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开发;积极推进油页岩、油砂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研究,积极试验;加强其它能源的勘探工作,摸清家底,采取对策。

其次,要优先利用国外能源,适度建立战略储备。在能源利用上,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总体战略是先利用国外相对廉价的能源而后利用国内能源,要把国内有些较好的能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要注意适度建立战略储备。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借鉴国际能源署建立完善的战略储备体系的成功经验。其主要经验和标准有:石油净进口国的储备至少相当于前一年90天的净进口量;石油储备是一个完备体系,包括公共战略储备、机构储备、商业储备;在储备总量中,战略储备占三分之一,商业储备占三分之二,商业储备包括可动用储备和不可动用储备,前者是通过“高抛低吸”等市场操作而确保企业经营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储备,后者是维持炼油厂、销售公司、加油站等正常运营的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可轻易动用,主要应对供应中断等危机;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专项管理,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6)群策群力,标本兼治,科学减排降污,依法保护环境。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积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手段,运用科学有效的控制污染的方法,尽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推广清洁、高效、多用途的能源;尤其要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立法和执法工作。

(7)在加强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鼓励研发,注重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要设立环境保护基金、环境资源开发基金、太空资源开发基金等,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要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同时,增加国家财政对环境资源、太空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拓宽能源开发利用的渠道。

2.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技术建议

(1)进一步开发、引进和完善核电水电技术,大力发展核电水电工程。大力发展核电水电,是中国目前比较可行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大举措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的核资源、水资源比较丰富,核电水电技术比较成熟,虽然成本较高,但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改进、市场引导、管理创新等,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而其前景比较看好。

(2)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技术,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家要出台有关政策,加大节能降耗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如征收能源消费税、环境税、碳税等,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同时实施节能工程,加强管理节能,倡导社会节能,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大力开发和使用煤液化、煤气化等技术,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化石能源框架内的替代技术,是中国中短期的能源技术战略和政策重点。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生产能力和潜力都比较大,目前依然是中国主导能源的基础;煤净化、煤液化、煤气化技术在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基础,并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大力开发和使用煤炭替代技术在中短期内不失为可行而有效的战略选择。

(4)大力开发和使用天然气替代、天然气水合物替代等技术,提高天然气替代石油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利用储量相对丰富的天然气替代石油,是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之一。目前,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在研发天然气替代技术,中国对该类技术还没有足够重视。基于能源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期,在本世纪中国主导能源的替代方式是:前50年主要寻求对石油的替代技术和方案;后50年主要寻求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技术和方案。

(5)大力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其使用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发展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是中国能源技术的长期战略重点和核心。从长期看,化石能源被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是一个必然趋势。

2.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2)进一步完善与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已颁布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缺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具体法律条文,建议整合多方意见,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节能条例》等,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法律支撑。

(3)实施多元的能源外交政策,进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空间和渠道。

(4)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技术。能源技术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资来华投资,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技术,抓住机遇,尽量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5)加强政府公共政策对能源技术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引导和支持。

(6)政府的能源政策要立足自身优势,不应受市场左右,还要避免短视行为。由于各国能源政策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制度造成不同的能源技术路径,因而各国的自身优势也不一样。各国要立足自身优势来确定能源政策,并不能受市场左右,更要立足长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和完善能源政策。中国要抓住机遇,尽快出台相应的能源政策和配套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7)国家财政、税收等要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能源技术创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倾斜,建立和完善奖惩、问责机制。国家要加大对这几方面的投入,适当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并把它们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企业导人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以此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各个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中国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能源领域,积极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要全面完善煤炭市场体系,构建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石油天然气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核电水电的投资、管理机制,逐步扩大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促进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9)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煤炭价格改革,全面实现市场化;加快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定价机制,及时反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10)建立和完善/绿色GDP0统计、考评体系。/绿色GDP0要完善统计方法,要加入节能降耗贡献率、环境保护贡献率、能源技术创新贡献率、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贡献率、可再生能源贡献率等相关指标,对各级政府和每个企业进行综合考评,直接与其政绩、业绩挂钩;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每个人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关内容

  • 特高压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的关键技术
  • 特高压电网: 能源互联的关键技术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未来全球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 文I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鸣 当前,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资源和环境对能源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强 ...

  • 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构想
  • 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构想 地方税体系是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组织结构问题具体体现.地方税是由中央或地方立法.地方征收管理.收入归地方分配使用的税,地方税体系的特征,就是在立法.执法.收入分配等方面地方的参与度明显.可见,地方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 ...

  • 一带一路背景及意义
  • 一带一路背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 ...

  • 一路一带国际战略布局
  • "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支撑,是集"稳增长.转 ...

  • 一带一路精华版
  • 一带一路精华版 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地区: 试分析人们一般在秋季于和田拾玉的主要原因.(10分) 主要原因:和田玉形成于昆仑山的变质岩体中:矿体经外力风化.侵蚀,出露地表:夏季冰川大量融化:河流水量大,玉石易被搬运至较平缓的甲处堆积:秋季气温下降,河水水位下降,玉石显露,便于人们拾玉.(10分) 简析古 ...

  • 十三届三中全会"383改革方案构想"
  • 本文来自: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kuaixun.stcn.com/2013/1028/10852073.shtml 日前,国研中心发布"383"改革方案,凝聚了社会共识,提出三位一体思路.八个重点领域及三大突破口.方案囊括了行政.产 ...

  • 论_物质极大丰富_
  • 第23卷, 第1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 23 No. 12006年2月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Feb. ,2006 论"物质极大丰富" 吕乃基 (东南大学STS 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 .在生产环节, ...

  •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点
  • 2009衔接班衔接课程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点 1.1 室内环境设计的特征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为环境设计的一个主要部分,是指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性创造方法,是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 ...

  •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
  • 所属频道: 电网建设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 储能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能源互联网是当今我国能源及相关行业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尤其是"互联网+"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后,人们热切地期盼能源与互联网的"融合",为中国开辟出一条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实现能源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