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赵建玉)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玉门市政府办公室 赵建玉

连日来,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反复研读公报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机关党员,率先学好学透四中全会精神,更好的指导工作至关重要。现在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好多人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

权力,作为一种充满魔力的社会现象,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故文明选择了权力,但权力也给人类、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权力容易被滥用而导致腐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力自身具有扩张性和腐蚀性。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近代法理学理论创始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领域,有法不依、权责不一、权力骄横、官不悔判等等“反法治”现象仍然存在。总有少数官员固执地抱持“法制工具主义”,把自己排斥在受法所制的对象之外。10多年前,还有某基层官员对媒体宣称自己“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种权力本位的观念,急需被责任本位所取代。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反腐败上不遗余力,尤其是“大老虎”纷纷落马,大快人心。这也是推动法治的另一种形式。没有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法律就会沦为一纸空文。从周永康、徐才厚案及众多“大老

虎”的落马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聚焦法治,也是执政党痛定思痛之后的选择。一个可兹观察的视角在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执政党召开了四次四中全会,除十五届四中全会关注国企改革之外,其他三次均聚焦党建。以“依法治国”为四中全会议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方略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法治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但需要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近几年来法治观念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但事实上,法治建设,尤其是依法治国,其核心应该是“依法治权”,再明确一点,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因为法治社会首先是政府要守法,政府如果能够做到依法行政,相信离建设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都不远。但如果政府还处于法律之外,还享有特权,不接受司法的监督,不接受立法的规制约束,那么法治社会的理想,法治国家的理想最终都难以实现。所以,无论是从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当务之急仍然是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要务。

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径。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觉得关键有三条:

1、加强立法。尤其是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虽然我们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但实际上我们距离一个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现有的法律还不能完全适应

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一方面,如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一些法律急需修改,另一方面很多新法律需要制定,如行政程序法、行政编制法、行政组织法等等。尤其是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更是刻不容缓。从现有法律实践来看,守法的水平能力提高不是很快,但是政府官员、或者是行政执法机构规避法律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有了行政许可法,就可以通过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来规避法律;有了行政处罚法,就可以不用处罚,用其他行政措施来规避处罚法的要求。立法和执法似乎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所以,必须通过比较科学合理的立法来解决政府机关、执法人员规避法律的一系列问题。而行政程序法,它是一个最低的程序标准,也是一个最全面的标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行政活动,不管你是以什么方式实施行政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程序法很重要,组织法也同样重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了这么多次,每次机构改革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事实上与立法缺陷是分不开的。由于缺乏推动改革的立法,难免就会影响改革的稳定性,改革成果也难以被保障和延续。而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都是运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或者至少是改革成果最后都是要转化为法律的。

2、公平执法。我们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是大量的法律都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有人的因素,有体制的限制,也有法律本身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原因。那么,如何保证法律的实施?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高法治水平,特别是行政机关公务人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水平决定了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赞同某些

地方实行的行政诉讼首长出庭应诉制,这在很多国家是没有的,但是在我国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只有让他出庭应诉,他才能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意识到其分管的工作在法治方面还存在缺失、疏漏,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加强法治工作,提高法治水平。所以说要给官员灌输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必须通过法治实践,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立法的质量也要提高,目前通常情况下,立法都是绕着矛盾走,有的立法一看有矛盾写的抽象一点,概括一点,留着以后慢慢解决。这种立法观念是成问题的。因为法律本身的作用就是确定规则,解决问题,如果法律最后都变成了很虚的,很抽象的,甚至只有某种倡导意义的,而没有约束力的条文,那它就不成其为法了,法必须能够执行,所以立法的水平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落实执法问题还有一个关键是要解决体制上的矛盾。现在官员不对法律负责任,而是对任命他的上级领导负责,这就造成法律不如法规,法规不如规章,规章不如规范性文件;红头的不如黑头的,黑头的不如白头的,最后是领导的口头命令、指示大于法。所以要解决体制问题,就是政府的绩效评价和官员的选拔任命和晋升等一系列人事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以及问责制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当然,在现实背景下,领导干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组织体系,不能一下子把原来的制度完全推开,但是也必须把影响法律实施的这些制度性的障碍、问题揭露出来,加以逐步的改革和完善,至少在政府绩效评价方面、官员个人的实绩评价方面,要有变化。

3、严格司法。强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要

树立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因为行政机关不可能自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有外力,尽管这种外力有时候可能显得不是那么常规,不是那么令人接受,但是它确实有这个作用。而监督行政机关,规范他们的行为,司法介入的作用最明显。但前提是司法要有权威性,要公正。如果司法不公正,又缺乏权威,就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要想保证司法的权威独立公正性,首先就是行政机关就不能干预司法。从目前来,行政机关干预司法无非就是人、财、物这几方面掌握控制权。所以,在人事上,在财政上,在硬件设施上,行政机关要减少,甚至杜绝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干预,保证司法机关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个改革的进程我们理论界是非常清醒,只是推行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但这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没有一套公正的,享有极大权威的司法体系,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总之,十年来的依法治国已经给我们下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未来若干年的建设关键还是要扎扎实实、有所推动有所发展。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肯定有益于整个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特别是官员的法治观念跟不上,其他的也是空谈。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玉门市政府办公室 赵建玉

连日来,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反复研读公报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机关党员,率先学好学透四中全会精神,更好的指导工作至关重要。现在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好多人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

权力,作为一种充满魔力的社会现象,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故文明选择了权力,但权力也给人类、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权力容易被滥用而导致腐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力自身具有扩张性和腐蚀性。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近代法理学理论创始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领域,有法不依、权责不一、权力骄横、官不悔判等等“反法治”现象仍然存在。总有少数官员固执地抱持“法制工具主义”,把自己排斥在受法所制的对象之外。10多年前,还有某基层官员对媒体宣称自己“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种权力本位的观念,急需被责任本位所取代。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反腐败上不遗余力,尤其是“大老虎”纷纷落马,大快人心。这也是推动法治的另一种形式。没有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法律就会沦为一纸空文。从周永康、徐才厚案及众多“大老

虎”的落马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聚焦法治,也是执政党痛定思痛之后的选择。一个可兹观察的视角在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执政党召开了四次四中全会,除十五届四中全会关注国企改革之外,其他三次均聚焦党建。以“依法治国”为四中全会议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方略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法治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但需要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近几年来法治观念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但事实上,法治建设,尤其是依法治国,其核心应该是“依法治权”,再明确一点,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因为法治社会首先是政府要守法,政府如果能够做到依法行政,相信离建设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都不远。但如果政府还处于法律之外,还享有特权,不接受司法的监督,不接受立法的规制约束,那么法治社会的理想,法治国家的理想最终都难以实现。所以,无论是从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当务之急仍然是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要务。

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径。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觉得关键有三条:

1、加强立法。尤其是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虽然我们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但实际上我们距离一个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现有的法律还不能完全适应

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一方面,如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一些法律急需修改,另一方面很多新法律需要制定,如行政程序法、行政编制法、行政组织法等等。尤其是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更是刻不容缓。从现有法律实践来看,守法的水平能力提高不是很快,但是政府官员、或者是行政执法机构规避法律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有了行政许可法,就可以通过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来规避法律;有了行政处罚法,就可以不用处罚,用其他行政措施来规避处罚法的要求。立法和执法似乎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所以,必须通过比较科学合理的立法来解决政府机关、执法人员规避法律的一系列问题。而行政程序法,它是一个最低的程序标准,也是一个最全面的标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行政活动,不管你是以什么方式实施行政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程序法很重要,组织法也同样重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了这么多次,每次机构改革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事实上与立法缺陷是分不开的。由于缺乏推动改革的立法,难免就会影响改革的稳定性,改革成果也难以被保障和延续。而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都是运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或者至少是改革成果最后都是要转化为法律的。

2、公平执法。我们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是大量的法律都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有人的因素,有体制的限制,也有法律本身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原因。那么,如何保证法律的实施?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高法治水平,特别是行政机关公务人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水平决定了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赞同某些

地方实行的行政诉讼首长出庭应诉制,这在很多国家是没有的,但是在我国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只有让他出庭应诉,他才能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意识到其分管的工作在法治方面还存在缺失、疏漏,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加强法治工作,提高法治水平。所以说要给官员灌输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必须通过法治实践,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立法的质量也要提高,目前通常情况下,立法都是绕着矛盾走,有的立法一看有矛盾写的抽象一点,概括一点,留着以后慢慢解决。这种立法观念是成问题的。因为法律本身的作用就是确定规则,解决问题,如果法律最后都变成了很虚的,很抽象的,甚至只有某种倡导意义的,而没有约束力的条文,那它就不成其为法了,法必须能够执行,所以立法的水平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落实执法问题还有一个关键是要解决体制上的矛盾。现在官员不对法律负责任,而是对任命他的上级领导负责,这就造成法律不如法规,法规不如规章,规章不如规范性文件;红头的不如黑头的,黑头的不如白头的,最后是领导的口头命令、指示大于法。所以要解决体制问题,就是政府的绩效评价和官员的选拔任命和晋升等一系列人事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以及问责制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当然,在现实背景下,领导干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组织体系,不能一下子把原来的制度完全推开,但是也必须把影响法律实施的这些制度性的障碍、问题揭露出来,加以逐步的改革和完善,至少在政府绩效评价方面、官员个人的实绩评价方面,要有变化。

3、严格司法。强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要

树立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因为行政机关不可能自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有外力,尽管这种外力有时候可能显得不是那么常规,不是那么令人接受,但是它确实有这个作用。而监督行政机关,规范他们的行为,司法介入的作用最明显。但前提是司法要有权威性,要公正。如果司法不公正,又缺乏权威,就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要想保证司法的权威独立公正性,首先就是行政机关就不能干预司法。从目前来,行政机关干预司法无非就是人、财、物这几方面掌握控制权。所以,在人事上,在财政上,在硬件设施上,行政机关要减少,甚至杜绝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干预,保证司法机关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个改革的进程我们理论界是非常清醒,只是推行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但这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没有一套公正的,享有极大权威的司法体系,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总之,十年来的依法治国已经给我们下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未来若干年的建设关键还是要扎扎实实、有所推动有所发展。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肯定有益于整个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特别是官员的法治观念跟不上,其他的也是空谈。


相关内容

  •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纲要心得体会11篇
  • 客服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11月28日下午,我公司召开公司全体50多名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会议首先由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严xx传达学习了五中全会的主题.改革历程与基本经验.改革的核心.改革的关键等全会主要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然后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xx为更加深 ...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10月20-23日,主题为"依法治国"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将"依法治国"重要思想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自身又有了更进一 ...

  • 学习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 今年10月15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包容性增长”作为新名词第一次出现公众的视野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在20xx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的。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则让这个新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 ...

  • 小学教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 小学教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小学教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篇一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55年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加强 ...

  •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500字
  •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500字(一) 10月29日,在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之际,该分局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大会.会上,负责人孟繁明就十八大五中全会的意义做了详细的阐述,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十八大五中全会召开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就十八大五中全会 ...

  • 十七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

  •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对马克 ...

  •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四次全会心得体会(县委)
  • 10月20日,举世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我局机关干部职工和广大党员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收听收看有关全会的最新报道.10月27日我们又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会议公报,对下一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出部署.通过学习,我认为全会公报可以概括为&q ...

  • 十八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六)
  • 十八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六) 今日,党委学习中心组第一时间集中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交流学习体会.***主持并讲话,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更加奋进地推动新发展.建设新镇江. 会议首先集体学习了十八届六中全会 ...

  •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单位在第一时间组织集体学习了<决定>和其他会议精神.现将我个人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汇报如下: 依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