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原州区第六中学 常桂萍

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对于课文, 可以把握的要素很多, 但无论如何, 品味语言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不能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欣赏、评论文学作品, 恐怕其理解将会是模糊的, 其分析将会是笼统的, 其欣赏的评论将会是浮泛的。只有通过品味语言, 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随机点拨,因文入理”了。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何其芳《秋天》语言的理解。

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成了三幅画,拿第一幅图未来来说明。

在第一幅画“农家丰收图”中,用了“飘”“幽谷”两个词,它们在何其芳早年的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而在文中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尤其是在第一节的末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学生读到此句时,普遍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秋天怎么会栖息呢?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适当地进行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所以说,“栖

息”一词用在此处意味隽永。另外,学生在读到“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他们能体会到这是拟人手法,这时如果再指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他们就能进一步体会出这是写丰收之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我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来品味语言。同样以第一节为例,在阅读诗时, 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喜欢的诗句并进行品味。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 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 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 你觉得用“飘”合理吗? 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 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 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 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 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 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总之,在教读《秋天》这首诗时,运用“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灵动美及意境美。让他们透过文字感受到诗歌所创造出来的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从而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 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常 桂 萍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原州区第六中学 常桂萍

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对于课文, 可以把握的要素很多, 但无论如何, 品味语言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不能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欣赏、评论文学作品, 恐怕其理解将会是模糊的, 其分析将会是笼统的, 其欣赏的评论将会是浮泛的。只有通过品味语言, 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随机点拨,因文入理”了。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何其芳《秋天》语言的理解。

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成了三幅画,拿第一幅图未来来说明。

在第一幅画“农家丰收图”中,用了“飘”“幽谷”两个词,它们在何其芳早年的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而在文中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尤其是在第一节的末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学生读到此句时,普遍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秋天怎么会栖息呢?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适当地进行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所以说,“栖

息”一词用在此处意味隽永。另外,学生在读到“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他们能体会到这是拟人手法,这时如果再指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他们就能进一步体会出这是写丰收之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我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来品味语言。同样以第一节为例,在阅读诗时, 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喜欢的诗句并进行品味。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 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 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 你觉得用“飘”合理吗? 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 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 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 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 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 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总之,在教读《秋天》这首诗时,运用“ 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灵动美及意境美。让他们透过文字感受到诗歌所创造出来的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从而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 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常 桂 萍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与语言品味研究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汉语言品味--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的崇高审美层次的系统.所以说,在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 ...

  •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上传: 宋和路 更新时间:2013-1-6 16:11:41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所以品味语言和领悟语言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引 导学生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提高领悟语言的能力呢? 1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词语之美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q ...

  • [荷塘月色]说课稿3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 ...

  • 文本阅读要捕捉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
  • 文本阅读要捕捉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2011-12-17 19:54:4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玉 文本阅读要捕捉 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 本期名师:董一菲 黑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牡丹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助理 青年教师:郭兰华 曹 琪 李 慧 背景:本次的研讨围绕着郭兰华老师执教 ...

  •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 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 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 开学以来,我听了 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 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 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 ...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 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 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 ...

  • 我的母亲(老舍)(高二)
  •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吕江花 一.教材依据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 ...

  • 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文情并茂,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主要特点是物象典型.意境优美.描写细腻.巧用修辞.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等. 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巡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朗读课文,想象文中 ...

  • [孙权劝学]说课稿
  • <孙权劝学>说课稿 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孟祥胜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