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1考点: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致使1976年至1978年“三中全会”前两年多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简单运用1)(简答)
●讨论兴起: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邓小平率先否定“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意义: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1)会议的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先期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主要贡献: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各个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考点:平反冤假错案
●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措施: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等等。
4考点: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提出背景:极少数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
(2)提出: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5考点: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并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相对第六章所提到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综合运用2)(论述)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6考点: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7考点:“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最早开始探索试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部分农村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农民的要求,继续坚持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对此,党和政府也给予支持和鼓励)
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8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和建立经济特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
●对外开放的最初尝试: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9考点: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
10考点: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识记4)(选择)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第二节
11考点:1982年召开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 “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2考点: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及其实施: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领会1)(选择)。《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决定》的实施结果▲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1985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3考点: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1)进一步开放的事例:
●开放海南: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小结: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4考点: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84年-87年整党
(2)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领会3)(选择)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5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1987年10月召开十三大(识记2)(选择):●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识记3)●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综合运用)(论述)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被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 16考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简单运用1)(简答或选择)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前两步已经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7考点: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2)讲话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18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2. 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年6月在京召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89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 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简单运用3)(选择或简答)邓小平1990年3月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4. 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为打破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中国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5. 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第三节
19考点: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论述)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1)内容包括:
●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2)意义: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十四大(识记1)(选择)
大会吸收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识记2)(选择),把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各方面深入推进。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21考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4年,江泽民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不久又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22考点: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3考点: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
(2)1997年召开十五大(识记3)(选择)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确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4考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风险考验
(1)中共十五大后,90年代后期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的风险考验事例: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美国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等。
(2)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9年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5考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1)“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70年代末,由邓小平最先提出。
(2)香港澳门的回归(简单运用)(选择):
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九二共识”的达成: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26考点: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三讲教育”。1998年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7考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同年5月,又进一步把“三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第四节
28考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1. 确定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1)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识记1)(选择):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十六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简单运用1)(选择)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选举胡锦涛为中共总书记。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实现了平稳交替。
2.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考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1)提出: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意义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0考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是: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运用2)(简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考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掌握为此作出的若干新措施、新政策和新方针
(1)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会1)(选择)(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2)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3)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4)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
32考点: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提出:
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5年11月,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2)内容
●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还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3考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领会2)(选择)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34考点:2007年十七大
主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对改革开放历程和基本经验作出总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35考点: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
(1)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2)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抗灾的胜利,8.9月北京夏季奥运会、神七载人飞行成功。
(3)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会上,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回顾党史和成就,总结经验,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政方针。
36考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下半年爆发。中央和国务院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着力点,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2010年10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巩固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升至第二位。
37考点: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38考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2012年11月召开十八大(识记3)(选择)
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
2. 十八大后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主线。
●八项规定的制定(领会4)(选择):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认真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颁布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简单运用4)(选择):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第五节
39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1.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美元增长到56.9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1596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
2.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公平公正和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3.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
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识记)(选择)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 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领会)(选择)
9. 积极开展(进入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简单运用)(选择或简答)
●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 ●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欧等)。
●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10.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40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找到了一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举起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坚持了一条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4)(得出了一句结论)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41考点: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1)(底子薄)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少,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
42考点: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进行着长期艰苦的探索和英勇顽强的奋斗。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这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1考点: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致使1976年至1978年“三中全会”前两年多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简单运用1)(简答)
●讨论兴起: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邓小平率先否定“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意义: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1)会议的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先期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主要贡献: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各个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考点:平反冤假错案
●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措施: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等等。
4考点: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提出背景:极少数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
(2)提出: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5考点: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并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相对第六章所提到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综合运用2)(论述)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6考点: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7考点:“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最早开始探索试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部分农村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农民的要求,继续坚持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对此,党和政府也给予支持和鼓励)
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8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和建立经济特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
●对外开放的最初尝试: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9考点: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
10考点: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识记4)(选择)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第二节
11考点:1982年召开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 “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2考点: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及其实施: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领会1)(选择)。《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决定》的实施结果▲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1985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3考点: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1)进一步开放的事例:
●开放海南: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小结: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4考点: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84年-87年整党
(2)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领会3)(选择)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5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1987年10月召开十三大(识记2)(选择):●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识记3)●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综合运用)(论述)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被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 16考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简单运用1)(简答或选择)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前两步已经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7考点: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2)讲话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18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2. 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年6月在京召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89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 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简单运用3)(选择或简答)邓小平1990年3月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4. 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为打破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中国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5. 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第三节
19考点: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论述)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1)内容包括:
●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2)意义: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十四大(识记1)(选择)
大会吸收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识记2)(选择),把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各方面深入推进。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21考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4年,江泽民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不久又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22考点: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3考点: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
(2)1997年召开十五大(识记3)(选择)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确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4考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风险考验
(1)中共十五大后,90年代后期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的风险考验事例: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美国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等。
(2)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9年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5考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1)“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70年代末,由邓小平最先提出。
(2)香港澳门的回归(简单运用)(选择):
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九二共识”的达成: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26考点: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三讲教育”。1998年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7考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同年5月,又进一步把“三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第四节
28考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1. 确定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1)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识记1)(选择):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十六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简单运用1)(选择)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选举胡锦涛为中共总书记。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实现了平稳交替。
2.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考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1)提出: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意义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0考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是: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运用2)(简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考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掌握为此作出的若干新措施、新政策和新方针
(1)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会1)(选择)(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2)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3)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4)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
32考点: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提出:
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5年11月,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2)内容
●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还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3考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领会2)(选择)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34考点:2007年十七大
主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对改革开放历程和基本经验作出总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35考点: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
(1)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2)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抗灾的胜利,8.9月北京夏季奥运会、神七载人飞行成功。
(3)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会上,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回顾党史和成就,总结经验,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政方针。
36考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下半年爆发。中央和国务院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着力点,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2010年10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巩固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升至第二位。
37考点: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38考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2012年11月召开十八大(识记3)(选择)
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
2. 十八大后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主线。
●八项规定的制定(领会4)(选择):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认真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颁布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简单运用4)(选择):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第五节
39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1.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美元增长到56.9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1596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
2.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公平公正和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3.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
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识记)(选择)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 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领会)(选择)
9. 积极开展(进入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简单运用)(选择或简答)
●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 ●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欧等)。
●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10.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40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找到了一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举起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坚持了一条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4)(得出了一句结论)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41考点: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1)(底子薄)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少,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
42考点: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进行着长期艰苦的探索和英勇顽强的奋斗。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这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