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质概]

中国区域地质概况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和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期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

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

里木——华北板块南

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

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

滇板块北缘连为一体;

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

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

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

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主要为以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和以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一、主要稳定区有:

1、华北陆块 形成于吕梁运

动,基底为太古宙和早元古代不同

变质程度的各种变质岩系;盖层包

括中、晚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

碳酸盐岩、寒武纪——中奥陶世广

海碳酸盐岩和晚石炭世——二叠

纪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系;中—

—新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主

要为陆源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陆块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发育。

1

2、塔里木陆块 形成于晋宁运动,基底为前震旦纪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和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由震旦纪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寒武——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纪的浅海相碎屑岩以及石炭——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中生代主要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大部地区缺失三叠系,下中侏罗统以含煤为特征;新生界大部为巨厚的陆相沉积。

3、扬子陆块 形成于晋宁运动,经历了四堡和晋宁运动的两次固结,其基底一般为中上元古界,变质较浅,局部有变质较深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盖层发育,由早震旦世的磨拉石建造和冰碛岩,晚震旦世至志留纪的广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组成,川四滇东有大片晚二叠世玄武岩流分布;晚三叠世至中新生代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和含膏盐岩系。

二、主要活动带有:

1、天山——兴安活动带 由一系列褶皱带和微陆块组成。包括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的天山——赤峰活动带。前者形成阿尔泰——额尔齐斯褶皱系,其北侧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南侧为额尔齐斯——喜桂图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中部为准噶尔——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发育沟—弧—盆体系,多处分布有蛇绿岩套和以华力西期为主的花岗岩类;后者东段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褶皱系,包括南部的加里东褶皱带和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西段为伊林哈别尔尕——觉罗格塔褶皱系,包括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和南部的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两处都发育蛇绿岩套,伴有蓝闪石低温高压变质带。区内中——新生代大部属陆内断陷盆地或走滑盆地型沉积,侏罗纪含煤岩系发育,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分布有钙碱性火山岩系。

2

2、昆

仑——秦

岭活动带

包括西昆

仑、祁连

——北秦

岭、东昆

仑——南

秦岭三个

褶皱系和

柴达木微

陆块。西

昆仑以华力西褶皱系为主,具有前长城系变质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为类似裂谷、岛弧沉积建造,震旦纪至早奥陶世大部地区沉积缺失,华力西运动使其最后隆起,并伴有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祁连——北秦岭为具前长城系基底的加里东褶皱系,中元古代,中祁连为类似地台型沉积,北祁连和北秦岭北部为裂陷式优地槽型沉积;晚元古至早古生代为半深海相沉积;加里东期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北祁连并出现蛇绿岩带和蓝闪片岩带。东昆仑——南秦岭以华力西——印支褶皱系为主,具有扬子型“双层”基底,震旦纪至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发育,分布有以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为主的酸性岩类和基性岩——超镁铁岩类,沿布尔汉布达山南麓向东至商南、内乡、信阳有低温—高压变质带出现。柴达木微陆块具有华北陆块型基底、塔里木陆块型盖层,中生代发育大型断陷盆地,新生代随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中部下部,周边发育断块逆冲。

3、川滇青藏活动带 由印度板块北缘和华南板块西缘的若干陆块、活动

1喜马拉雅(逆冲)板片于雅鲁藏布结合带和陆缘带和结合带组成。自南而北:○

活动带——具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古生代为海相稳定性沉积,石炭—二叠纪为典型的冈瓦纳相沉积,特提斯期一直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以板内S 型花岗岩为主,始新世末,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出现典型的蛇绿岩套和

2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和班公错——怒江结合带广布的磨拉石建造。○

3

以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与澜沧江结合带——前者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隆起边缘发育奥陶纪—二叠纪稳定型沉积和中生代盖层褶皱,特提斯期属板块汇聚边缘,钙碱性系列岩浆活动强烈,沿结合带发育蛇绿岩和混杂堆积;后者具前泥盆纪结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沉积,晚生炭世为典型冈瓦纳相,侏罗纪为海相过渡——活动型沉积,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较弱,于燕山

3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与松潘——甘孜(陆缘)活动带早期褶皱成山。○

和金沙江结合带——前者具扬子型基底,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主要为陆源碎屑复理石岩系;后者为扬子陆块边缘岛弧带,形成于二叠纪至三叠纪,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发强烈,并有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于印支期褶皱成山。

4、南华活动带 主体为加里东期褶皱系,志留纪末与杨紫陆块拼合形成华南大陆,具有晚生古代至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基底,卷入有早、中元古代变质块体。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盖层,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强烈,陆内裂(拗)陷盆地发育,伴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活动带包括:赣湘粤桂褶皱系——东北部为诸广加里东褶皱带,中部为湘桂华力西褶皱带,西南部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华夏褶皱系——西部为武夷—云开褶皱(复式花岗岩)带,东部沿海为中、新生代火山断陷带;海南—钦州华力西褶皱系——为南华裂谷残留海槽,他与琼中裂陷槽于石炭—二叠纪闭合时形成褶皱带。

5、台湾活动带 属滨太平洋岛弧活动带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新生代褶皱系,包括:海岸山脉褶皱带——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复理石建造组成,东侧保留有上新世蛇绿混杂岩带;中央山脉褶皱带——包含台湾岛大部和台湾海峡东部,除大南澳有石炭—二叠纪变质岩系和不整合其上的上白垩统以及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基性岩、超镁铁岩和花岗岩外,大部地区为巨厚的第三纪地槽型沉积,西部有大面积第四系分布,该带东部为大南澳隆起带,中部为台西前陆逆冲褶皱带,西部为台澎断陷带。

摘自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4

中国区域地质概况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和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期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

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

里木——华北板块南

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

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

滇板块北缘连为一体;

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

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

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

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主要为以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和以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一、主要稳定区有:

1、华北陆块 形成于吕梁运

动,基底为太古宙和早元古代不同

变质程度的各种变质岩系;盖层包

括中、晚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

碳酸盐岩、寒武纪——中奥陶世广

海碳酸盐岩和晚石炭世——二叠

纪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系;中—

—新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主

要为陆源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陆块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发育。

1

2、塔里木陆块 形成于晋宁运动,基底为前震旦纪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和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由震旦纪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寒武——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纪的浅海相碎屑岩以及石炭——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中生代主要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大部地区缺失三叠系,下中侏罗统以含煤为特征;新生界大部为巨厚的陆相沉积。

3、扬子陆块 形成于晋宁运动,经历了四堡和晋宁运动的两次固结,其基底一般为中上元古界,变质较浅,局部有变质较深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盖层发育,由早震旦世的磨拉石建造和冰碛岩,晚震旦世至志留纪的广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组成,川四滇东有大片晚二叠世玄武岩流分布;晚三叠世至中新生代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和含膏盐岩系。

二、主要活动带有:

1、天山——兴安活动带 由一系列褶皱带和微陆块组成。包括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的天山——赤峰活动带。前者形成阿尔泰——额尔齐斯褶皱系,其北侧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南侧为额尔齐斯——喜桂图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中部为准噶尔——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发育沟—弧—盆体系,多处分布有蛇绿岩套和以华力西期为主的花岗岩类;后者东段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褶皱系,包括南部的加里东褶皱带和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西段为伊林哈别尔尕——觉罗格塔褶皱系,包括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和南部的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两处都发育蛇绿岩套,伴有蓝闪石低温高压变质带。区内中——新生代大部属陆内断陷盆地或走滑盆地型沉积,侏罗纪含煤岩系发育,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分布有钙碱性火山岩系。

2

2、昆

仑——秦

岭活动带

包括西昆

仑、祁连

——北秦

岭、东昆

仑——南

秦岭三个

褶皱系和

柴达木微

陆块。西

昆仑以华力西褶皱系为主,具有前长城系变质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为类似裂谷、岛弧沉积建造,震旦纪至早奥陶世大部地区沉积缺失,华力西运动使其最后隆起,并伴有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祁连——北秦岭为具前长城系基底的加里东褶皱系,中元古代,中祁连为类似地台型沉积,北祁连和北秦岭北部为裂陷式优地槽型沉积;晚元古至早古生代为半深海相沉积;加里东期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北祁连并出现蛇绿岩带和蓝闪片岩带。东昆仑——南秦岭以华力西——印支褶皱系为主,具有扬子型“双层”基底,震旦纪至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发育,分布有以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为主的酸性岩类和基性岩——超镁铁岩类,沿布尔汉布达山南麓向东至商南、内乡、信阳有低温—高压变质带出现。柴达木微陆块具有华北陆块型基底、塔里木陆块型盖层,中生代发育大型断陷盆地,新生代随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中部下部,周边发育断块逆冲。

3、川滇青藏活动带 由印度板块北缘和华南板块西缘的若干陆块、活动

1喜马拉雅(逆冲)板片于雅鲁藏布结合带和陆缘带和结合带组成。自南而北:○

活动带——具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古生代为海相稳定性沉积,石炭—二叠纪为典型的冈瓦纳相沉积,特提斯期一直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以板内S 型花岗岩为主,始新世末,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出现典型的蛇绿岩套和

2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和班公错——怒江结合带广布的磨拉石建造。○

3

以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与澜沧江结合带——前者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隆起边缘发育奥陶纪—二叠纪稳定型沉积和中生代盖层褶皱,特提斯期属板块汇聚边缘,钙碱性系列岩浆活动强烈,沿结合带发育蛇绿岩和混杂堆积;后者具前泥盆纪结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沉积,晚生炭世为典型冈瓦纳相,侏罗纪为海相过渡——活动型沉积,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较弱,于燕山

3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与松潘——甘孜(陆缘)活动带早期褶皱成山。○

和金沙江结合带——前者具扬子型基底,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主要为陆源碎屑复理石岩系;后者为扬子陆块边缘岛弧带,形成于二叠纪至三叠纪,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发强烈,并有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于印支期褶皱成山。

4、南华活动带 主体为加里东期褶皱系,志留纪末与杨紫陆块拼合形成华南大陆,具有晚生古代至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基底,卷入有早、中元古代变质块体。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盖层,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强烈,陆内裂(拗)陷盆地发育,伴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活动带包括:赣湘粤桂褶皱系——东北部为诸广加里东褶皱带,中部为湘桂华力西褶皱带,西南部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华夏褶皱系——西部为武夷—云开褶皱(复式花岗岩)带,东部沿海为中、新生代火山断陷带;海南—钦州华力西褶皱系——为南华裂谷残留海槽,他与琼中裂陷槽于石炭—二叠纪闭合时形成褶皱带。

5、台湾活动带 属滨太平洋岛弧活动带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新生代褶皱系,包括:海岸山脉褶皱带——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复理石建造组成,东侧保留有上新世蛇绿混杂岩带;中央山脉褶皱带——包含台湾岛大部和台湾海峡东部,除大南澳有石炭—二叠纪变质岩系和不整合其上的上白垩统以及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基性岩、超镁铁岩和花岗岩外,大部地区为巨厚的第三纪地槽型沉积,西部有大面积第四系分布,该带东部为大南澳隆起带,中部为台西前陆逆冲褶皱带,西部为台澎断陷带。

摘自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4


相关内容

  •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 ...

  •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附录B ZB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作业指导书 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质监处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二OO九年一月八日 目 次 手持GPS接收机内部校准规程(ZB-3-7.6-2008)中国地质调查局质监处编制 化探作业指导书(ZB-3-7.5-2008)中国地质调查局质监处编制 现行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程. ...

  •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与调查技术实用手册
  •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与调查技术实用手册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三册 光盘数:0 定价:798元 优惠价:399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 ...

  •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 工作部署
  •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 ...

  •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_以三峡库区为例_张慧
  •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 张 慧 张锦高(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 [摘 要]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战场, 对其风险采取有效控制已成为当 ...

  • 中国水坝50年
  • 中国水坝工程地质五十年 2003-9-30 来源:长江水利网 陈德基 内容摘要:本文是作者为<中国大坝50年>一书撰写的第五章全文的节要.文章通过对我国水坝工程地质发展五十年来的回顾,全面介绍了水坝建设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经验和研究进展,以乌江渡.葛洲坝.龙羊峡.二滩.小浪底以及三峡工程等 ...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前言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 ...

  • 地震活动性
  • 地震活动性 第5章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考虑远源与近源地震对场地影响的差异性特点,依据工作内容.详细程度和技术要求的不同,根据到场地距离的远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分为区域.近场区和工程场地.区域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150 km的范围,近场区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25 km的范围,工程场地 ...

  • ROV在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_盛堰
  • DOI:10.16028/j.1009-2722.2013.11.010 ISSN10092722 - /CN371475P- ()文章编号:10092722201311006705--- 海洋地质前沿MarineGeoloFrontiers gy 第29卷第11期Vol29No11 ROV在我国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