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9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 ol . 18N o . 9
(2006年9月) (S ep. 2006) 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探究
顾学文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本体论”一直是古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古代西方的哲学家提出许多不同
的见解。从泰勒斯的“水”到柏拉图的“理念”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 他们始终围绕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西方哲学; 本体论; 起源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6) 09-0044-03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到了18世纪, “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中得到普及。西方学者普遍使用这个术语来叙述古希腊哲学, 认为古希腊哲学中已经产生了本体论“本体论”的源流, , 才能顺流而下。
”, 这个问题在当时被叫做“,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在他之后, 出现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 赫拉克利特的
(水、“火”,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火、气、土) , 阿那
克萨戈拉的“种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等等。这些被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 大都带有感性直观的经验色彩, 以至有的哲学史家认为只有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但这些被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都蕴含着当时的人们对经验世界多样性之统一性的追求和对世界万物“变化”之终极根据的解释, 是人类从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提升和跃迁的关键一环, 从而被哲学史家视为哲学产生的证据。其实, 早在希腊哲学产生之前很久的希腊神话中, 就已孕育了关于万物始基的朦胧意识。一般不把它们视为哲学, 是因为在这种朦胧意识里, 对万物本原的揣摩不是借助人的理性, 而是借助超自然的神灵来解释的。
但是, 一般不把古希腊早期哲学对“本体”问题的探索看作“本体论”诞生的标志。这除了因为当 [收稿日期]2006-03-13
, 在水平上尚未达到对
“存在”, 由于哲学与科学尚, 哲学对“本原”问题的探究是与科学的宇宙论融为一体的, “本体论”作为一个哲学学科并未明确建立起来, 只能说是本体论问题的萌芽。
“本源”一词,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发生学的, 探讨“世界如何起源”的问题, 从属于宇宙论。而哲学“本体论”所说的“本源”, 是对世界的根源、第一原因的探讨, 即寻找可感觉的经验世界背后的根据本身。这种意义上的“本源”并非是对世界的某种原始状态的考察, 而是对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 与其说接近于宇宙论, 不如说接近于神学。
严格说来, 作为一个哲学学科的“本体论”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才开始形成的。在二人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就已经开始提出和思考“存在”问题。赫拉克利特说:“存在是逻格斯。一切存在者均在存在之中。”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存在是一”, “存在与思维同一”等著名命题。它们是关于“存在”之思的源头。柏拉图把巴门尼德关于世界是静止的命题与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变化的命题综合起来, 提出静止的理念与流变的现象两个世界的思想。柏拉图认为, 我们日常所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 因而是不真实的; 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像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一样是不动不变的; 这样的存在就是“理念”。理念是形
[作者简介]顾学文(1972-) , 男, 山西沁县人,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助理编辑。44
第18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9
月式, 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现象世界事物的本质和本源。这样他就把理念论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
至于把本体论建设为一门学科, 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应当归功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范畴篇》、《工具篇》等论著中建立起他的本体论思想, 在《形而上学》中则将这些思想系统化, 形成了其本体论学说。其中出现了“第一哲学”的名称, 亚里士多德明确界定了“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一门科学, 专门研究
(或译‘) 本身, 以及‘‘有’存在’有’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谓特殊科学不同, 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 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它们从‘有’割取一部分, 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 这门科学“考察作为‘有’的‘有’, 以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这样, 就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而言, 哲学是整体之学、本体之学; 科学是部分之学、现象之学多德认为, 哲学研究的目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 , 或者说是寻求“, 哲学又是明因之学。
在这里,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为“本体论”这门学科定了位:第一, 它是一门与“专门学术”不同的普通性学术; 第二, 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及其凭本性而具有的属性; 第三, 它的研究目的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这样, 亚里士多德就把本体论研究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 而“实体”或“本体”问题正是“有”的中心问题, 因而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有是什么? ’这个问题, 也就是‘实体是什么? ’这个问题。”“那根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 必定是实体。”因此, 对“有”本身进行研究, 主要就是对“实体”进行研究。那么, “实体”是什么呢? 对此,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著作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有些地方, 他把实体看作事物的“底层”、“基质”, 即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始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 “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 万物皆由四者组成。”显然这是对早期伊奥尼亚学派关于万物“始基”思想的总结。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作为“第一哲学”的本体论, 就是要探寻感觉到的现象世界背后的根据, 也就是求索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被后世称为“本体论”的“第一哲学”具有本体-神学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柏拉图提出的“共相”、“本体”、“理念”,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体”、“本体”、“存在”等一系列真正的本体论概念, 为人类理性的哲学追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 而他们在众多著作中表达的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现象世界、超越有限世界, 探索终极存在、终极原因、终极根据的哲学追求, 则是哲学本体论诞生的标志。由于“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长期被看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有的哲学史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看作西方哲学史的真正起点, 。
上帝”, 上帝就。, 上帝成为最高, 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 从上帝派生并依赖于上帝的。这样, 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两派论争的中心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究竟一般是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还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名称? 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还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这一问题最初是由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不同解释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对“实体”问题所给出的不同回答, 为不同的解释留下了争论的空间。实在论者认为, 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派生的。唯名论者认为,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客观上没有一般, “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符号, 它存在于人的思维或语言中; 不是一般先于个别, 而是个别先于一般。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或“共相”的实在性问题, 这实际上是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问题上承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 下启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德]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3]冯 契. 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4][古希腊]柏拉图. 巴门尼德斯篇[M].陈康译注. 北京:商务印
书馆, 1982.
[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 古希腊罗马哲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5
第18卷第9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 ol . 18N o . 9
(2006年9月) (S ep. 2006) 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真理的主观性探讨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太谷 030801)
[摘 要]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 即仅强调真理内容上的客观性,
而忽视或回避提及真理的主观性, 文章从认识的前提、认识的展开、认识的结果三个方面探讨真理的主观性,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认识与实践中把握真理、创造价值。
[关键词]真理; 主观性; 认识; 实践; 人与世界
[中图分类号]B0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6) 09-0046-04
真理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目前的教学和研究中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 即仅强调真理内容上的客观性, 而忽视或回避提及真理的主观性, 往往把真理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本质简单理解为“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性, 真理客观性, 对于深刻理解真理的本质, 具有极大的缺陷, 有可能使人误解真理没有主观性, 似乎在真理问题上一提及主观性就是主观主义或唯心论。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真理的主观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理解。
目前的哲学教学中之所以对真理的主观性避而不谈,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主观性的概念界定不清, 好像谈主观性就是主观主义或唯心论。所以
。关于真, , ”, 、属于主观臆想的内容”。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 “真理作为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意识一样是主观形态, 也可以说是主观真理”; 从真理自身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而其形式是
[2]
主观的”; 从与真理的客观性的对比角度, “真理的客观性一般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于物质领域; 而真理的主观性, 一般是指
[3]
真理的意识性, 即真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上述真理的主观性定义都仅仅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界定“主观性”, 认为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所以包含有主观性。这些界定有其可取之处, 但
[1]
Source of “On tology ”i n Anc i en t W estern Ph ilosophy
Gu Xuewen
(S hanxi U n 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 ina )
[Abstract]“Ont ol ogy ”had l ong been focus in ancient western phil os ophy, and l ots of ancient phil os ophers put for 2ward varieties of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fr om Thales π“water ”t o Plat o πs “p rinci p le ”and then t o A rist otle πs “the first object ”, they all centered their exp l orati ons ar ound this funda mental p r opositi on in phil os ophy .
[Key words]western phil os ophy; ont ol ogy; origin
[责任编辑 范振杰]
[收稿日期]2006-01-18
[作者简介]李卫朝(1974-) , 男, 山西芮城人, 哲学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46
第18卷第9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 ol . 18N o . 9
(2006年9月) (S ep. 2006) 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探究
顾学文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本体论”一直是古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古代西方的哲学家提出许多不同
的见解。从泰勒斯的“水”到柏拉图的“理念”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 他们始终围绕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西方哲学; 本体论; 起源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6) 09-0044-03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到了18世纪, “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中得到普及。西方学者普遍使用这个术语来叙述古希腊哲学, 认为古希腊哲学中已经产生了本体论“本体论”的源流, , 才能顺流而下。
”, 这个问题在当时被叫做“,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在他之后, 出现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 赫拉克利特的
(水、“火”,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火、气、土) , 阿那
克萨戈拉的“种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等等。这些被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 大都带有感性直观的经验色彩, 以至有的哲学史家认为只有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但这些被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都蕴含着当时的人们对经验世界多样性之统一性的追求和对世界万物“变化”之终极根据的解释, 是人类从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提升和跃迁的关键一环, 从而被哲学史家视为哲学产生的证据。其实, 早在希腊哲学产生之前很久的希腊神话中, 就已孕育了关于万物始基的朦胧意识。一般不把它们视为哲学, 是因为在这种朦胧意识里, 对万物本原的揣摩不是借助人的理性, 而是借助超自然的神灵来解释的。
但是, 一般不把古希腊早期哲学对“本体”问题的探索看作“本体论”诞生的标志。这除了因为当 [收稿日期]2006-03-13
, 在水平上尚未达到对
“存在”, 由于哲学与科学尚, 哲学对“本原”问题的探究是与科学的宇宙论融为一体的, “本体论”作为一个哲学学科并未明确建立起来, 只能说是本体论问题的萌芽。
“本源”一词,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发生学的, 探讨“世界如何起源”的问题, 从属于宇宙论。而哲学“本体论”所说的“本源”, 是对世界的根源、第一原因的探讨, 即寻找可感觉的经验世界背后的根据本身。这种意义上的“本源”并非是对世界的某种原始状态的考察, 而是对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 与其说接近于宇宙论, 不如说接近于神学。
严格说来, 作为一个哲学学科的“本体论”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才开始形成的。在二人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就已经开始提出和思考“存在”问题。赫拉克利特说:“存在是逻格斯。一切存在者均在存在之中。”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存在是一”, “存在与思维同一”等著名命题。它们是关于“存在”之思的源头。柏拉图把巴门尼德关于世界是静止的命题与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变化的命题综合起来, 提出静止的理念与流变的现象两个世界的思想。柏拉图认为, 我们日常所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 因而是不真实的; 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像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一样是不动不变的; 这样的存在就是“理念”。理念是形
[作者简介]顾学文(1972-) , 男, 山西沁县人,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助理编辑。44
第18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9
月式, 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现象世界事物的本质和本源。这样他就把理念论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
至于把本体论建设为一门学科, 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应当归功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范畴篇》、《工具篇》等论著中建立起他的本体论思想, 在《形而上学》中则将这些思想系统化, 形成了其本体论学说。其中出现了“第一哲学”的名称, 亚里士多德明确界定了“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一门科学, 专门研究
(或译‘) 本身, 以及‘‘有’存在’有’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谓特殊科学不同, 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 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它们从‘有’割取一部分, 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 这门科学“考察作为‘有’的‘有’, 以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这样, 就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而言, 哲学是整体之学、本体之学; 科学是部分之学、现象之学多德认为, 哲学研究的目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 , 或者说是寻求“, 哲学又是明因之学。
在这里,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为“本体论”这门学科定了位:第一, 它是一门与“专门学术”不同的普通性学术; 第二, 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及其凭本性而具有的属性; 第三, 它的研究目的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这样, 亚里士多德就把本体论研究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 而“实体”或“本体”问题正是“有”的中心问题, 因而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有是什么? ’这个问题, 也就是‘实体是什么? ’这个问题。”“那根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 必定是实体。”因此, 对“有”本身进行研究, 主要就是对“实体”进行研究。那么, “实体”是什么呢? 对此,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著作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有些地方, 他把实体看作事物的“底层”、“基质”, 即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始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 “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 万物皆由四者组成。”显然这是对早期伊奥尼亚学派关于万物“始基”思想的总结。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作为“第一哲学”的本体论, 就是要探寻感觉到的现象世界背后的根据, 也就是求索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被后世称为“本体论”的“第一哲学”具有本体-神学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柏拉图提出的“共相”、“本体”、“理念”,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体”、“本体”、“存在”等一系列真正的本体论概念, 为人类理性的哲学追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 而他们在众多著作中表达的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现象世界、超越有限世界, 探索终极存在、终极原因、终极根据的哲学追求, 则是哲学本体论诞生的标志。由于“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长期被看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有的哲学史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看作西方哲学史的真正起点, 。
上帝”, 上帝就。, 上帝成为最高, 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 从上帝派生并依赖于上帝的。这样, 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两派论争的中心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究竟一般是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还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名称? 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还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这一问题最初是由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不同解释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对“实体”问题所给出的不同回答, 为不同的解释留下了争论的空间。实在论者认为, 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派生的。唯名论者认为,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客观上没有一般, “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符号, 它存在于人的思维或语言中; 不是一般先于个别, 而是个别先于一般。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或“共相”的实在性问题, 这实际上是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问题上承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 下启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德]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3]冯 契. 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4][古希腊]柏拉图. 巴门尼德斯篇[M].陈康译注. 北京:商务印
书馆, 1982.
[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 古希腊罗马哲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5
第18卷第9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 ol . 18N o . 9
(2006年9月) (S ep. 2006) 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真理的主观性探讨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太谷 030801)
[摘 要]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 即仅强调真理内容上的客观性,
而忽视或回避提及真理的主观性, 文章从认识的前提、认识的展开、认识的结果三个方面探讨真理的主观性,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认识与实践中把握真理、创造价值。
[关键词]真理; 主观性; 认识; 实践; 人与世界
[中图分类号]B0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6) 09-0046-04
真理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目前的教学和研究中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 即仅强调真理内容上的客观性, 而忽视或回避提及真理的主观性, 往往把真理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本质简单理解为“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性, 真理客观性, 对于深刻理解真理的本质, 具有极大的缺陷, 有可能使人误解真理没有主观性, 似乎在真理问题上一提及主观性就是主观主义或唯心论。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真理的主观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理解。
目前的哲学教学中之所以对真理的主观性避而不谈,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主观性的概念界定不清, 好像谈主观性就是主观主义或唯心论。所以
。关于真, , ”, 、属于主观臆想的内容”。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 “真理作为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意识一样是主观形态, 也可以说是主观真理”; 从真理自身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而其形式是
[2]
主观的”; 从与真理的客观性的对比角度, “真理的客观性一般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于物质领域; 而真理的主观性, 一般是指
[3]
真理的意识性, 即真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上述真理的主观性定义都仅仅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界定“主观性”, 认为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所以包含有主观性。这些界定有其可取之处, 但
[1]
Source of “On tology ”i n Anc i en t W estern Ph ilosophy
Gu Xuewen
(S hanxi U n 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 ina )
[Abstract]“Ont ol ogy ”had l ong been focus in ancient western phil os ophy, and l ots of ancient phil os ophers put for 2ward varieties of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fr om Thales π“water ”t o Plat o πs “p rinci p le ”and then t o A rist otle πs “the first object ”, they all centered their exp l orati ons ar ound this funda mental p r opositi on in phil os ophy .
[Key words]western phil os ophy; ont ol ogy; origin
[责任编辑 范振杰]
[收稿日期]2006-01-18
[作者简介]李卫朝(1974-) , 男, 山西芮城人, 哲学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