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09地科1班
姓名:马慧雅
同组同学:游泳、晋亚龙、陈
邦杰、刘培培、于翠云、
张帆、马倩倩、孙歌、
霍静、刘晓宇、王玉婷
指导老师:江富建、蒋国富
日期:2010年5月1日
前 言................................................................................................................... 3
1、嵩山基本概况.......................................................................................... 3
2、实习目的.................................................................................................. 4
3、前人成就与高校实习情况...................................................................... 4
第一章 嵩山地区概况..................................................................................... 4
1、嵩山地区自然概况.................................................................................. 4
2、嵩山地区经济概况.................................................................................. 5
第二章 三大类岩石......................................................................................... 5
1、岩浆岩...................................................................................................... 5
2、沉积岩...................................................................................................... 6
3、变质岩...................................................................................................... 7
第三章 地质构造............................................................................................. 7
1、褶皱.......................................................................................................... 7
2、断裂.......................................................................................................... 8
3、平行不整合.............................................................................................. 9
第四章 地壳发展历史................................................................................. 10
1、太古代.................................................................................................... 10
2、元古代.................................................................................................... 10
3、中生代.................................................................................................... 10
第五章 矿产资源........................................................................................... 11
第六章 地貌..................................................................................................... 11
1、构造地貌................................................................................................ 11
2、流水地貌................................................................................................ 11
3、黄土地貌................................................................................................ 12
第七章 小结..................................................................................................... 12
前 言
2010年4月23日到4月28日,我们在江富建老师和蒋国富老师的带领下,09地科、09地信班的同学一起来到了我们的实习地点世界地质公园—嵩山。《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我们这次实习为期七天,在此期间,我们不仅登上了嵩山主峰—俊极峰,还去参观了中岳庙和登封市气象台。通过实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
1、嵩山基本概况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地区古代文化积淀甚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介绍,各类文物古迹共956处。其中,有重9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9处属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
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
2009年4月19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这是嵩山继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之后,又一次获得的国家级荣誉。
2、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学会辨别几类典型岩石的特征,掌握地质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有基本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到野外能够解释多种现象,以实践促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出用地质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辨认和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及自然地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3、前人成就与高校实习情况
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北京(武汉)地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院以及省内各系统的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尤其是我们南阳师院从78年几乎每年都来考察,对本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和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大大提高了嵩山地区地质研究程度。
第一章 嵩山地区概况
1、嵩山地区自然概况
嵩山地区范围北到黄河边,南到箕山,西到洛阳龙门,东到密县白寨。嵩山地区地质现象典型,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地质现象完备,30亿年的地层发育齐全,地层清晰可辨,对于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和铝土矿存储量。旅游景观丰富,有嵩阳书院,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是闻名遐尔的旅游胜地。交通也比较便捷,四通八达。
嵩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经风化土层薄,四季分明,降雨少,属温带大陆
型气候。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气温日较,季节差,年较差大。1、2月气温低,春秋天多风沙。据登封市气象站资料:全年向阳面平均日照2275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可达40.5℃,最低为-15.5℃。年均降水量563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300毫米,相对湿度60%。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频率18%,其次是西北风,频率15%,平均风速3.0米/秒。嵩山山上山下温差(年均)达4~5℃,年平均气温10.2℃。
嵩山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内主要河流为嵩山南麓的颖河,属淮河水系,区内长30余公里,两岸支流呈羽毛状向东流入白沙水库。区内有小型水库十余个,水资源主要为自然降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塘、堰等截流蓄水供给,部分地段打深井取水。
嵩山是一部奥妙精博的文化名册。在嵩山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八千年的历史进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都在这里留有众多的遗迹与美丽的传说。是历代帝王祭祀封禅、文人学士游宴讲学、僧佛道学家传教修行的场所。嵩山地区佛、道、儒三教荟萃,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成为三教九流,说古论德的圣地。
2、嵩山地区经济概况
嵩山地区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作物是小麦、玉米和豆类。经济作物是烟叶。第三产业以加工、服务业为主,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的重叠为嵩山地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广泛的前景。旅游资源丰富,景点集中,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嵩山地区主要以登封市为中心。登封市以煤炭、铝加工、电力为主导行业,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是登封市的工业支柱。
近几年来,登封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里投资数亿元,完成了少林景区拆迁建设和其他景区的大规模整治,城市自然生态更加可人,嵩山、少林两张“名片”熠熠生辉。
登封的知名度正化作吸引力,项目带动卓有成效。2004年,总投资98.2亿元的华润2×30万千瓦电厂、发祥铝业等28个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6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其中,登电集团的销售收入近20亿元。
登封经济同时具备爆发力和耐久力两个特点。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和企业向同一区域集中,一批资产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崭露头角,工业结构调整步入坦途,初步走出了一条“煤变电、电变铝、铝变制品、废渣变水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003年,登封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一举由全省县(市)的第十位跨入第四位;2004年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今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43.8%,财政收入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37.7%。
第二章 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
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如果岩浆上升未达到地表即已冷凝,则称为侵入活动,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果岩浆沿构造裂隙上升,由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喷出活动,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侵人岩根据形成的深度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地表3km以下)和浅成侵入岩(地表3km以内)。喷出岩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火山喷发溢流出的熔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熔岩,另一种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各种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叫火山碎屑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按照岩浆性质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基性岩标本是4月23日上午我们在逍遥沟景区采集到辉绿岩标本,辉绿岩是浅成基性岩,辉绿岩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后为黄褐色,主要矿物是辉石和斜长石,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酸性岩标本是4月25日下午我们在日军侵华飞机场内采集的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深成端性岩,颜色有灰白色、肉红色、黑色、纯红色、黑灰色等。主要矿物成分是长石和石英,长石分为白色的斜长石和肉红色的正长石,石英颜色是偏白、灰白色和烟灰色。次要矿物成分是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负矿物(含量1%以下)是磁铁矿。花岗岩的结构是全晶质等粒结构,花岗结构,构造是无定向块状构造,可用做建材,其中绿色的为最好的。花岗岩表面不是真正的花岗岩,经过风化后云母含量比较高,结构更倾向于层状,片理构造,被称为“花岗片麻岩”。,
麦饭石是火成岩的一种。呈土黄或青灰色,但是石头表面都有一颗颗白色的颗粒,很象大麦饭团。公元11世纪(大约是1061年)宋朝的《本草图经》把麦饭石作为药石记载下来。 大约在距今800年前,宋代医学家李迅对麦饭石的生境与特征有过较详尽的描述:“麦饭石,处处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盏,或如饼,大略状如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但于溪间麻石中寻有此状者即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麦饭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K、Ca、Mg及Si、Fe、Zn、Cu、Mo、Se、Mn、Sr、Ni、V、Li、Co、Cr、I、Ge、Ti等,麦饭石在水溶液中还能溶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我们在登封西一大约二三百米的高地上采集了大量的麦饭石标本。风化后的麦饭石呈黑绿色或灰白色。
2、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按照成矿岩类分为碎屑岩、黏土类岩和生物化学岩。碎屑岩又分为沙砾岩、粗砂岩、细粒砂岩。4月24日下午我们在玉皇庙村附近采集到的沙砾岩标本是早第三系和下第三系的标本,呈猪肝色,矿物成分主要是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等。粒度大小不一,大多数直径为几毫米到12毫米,最大的可达20到30厘米,层理构造。4月26日我们在登封大金店乡陈楼村采集到的粗粒砂岩,存在于在二叠纪地层中,灰白色或青烟灰色,风化面是褐色,里面有小米粒到绿豆粒大小的岩石颗粒,粗粒结构,块状构造。4月26日我们采集到的长石石英砂岩标本呈灰白、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含有少量的长石。此种细粒砂岩在平顶山最多、最为明显。所以也北称为“平顶山砂岩”。4月28日上午我们在告成镇附近采集到白云质石灰岩,属于晚石炭纪地层。含煤砂岩层。颜色是灰褐色。主要角砾是5毫米到10毫米,棱角分明、大小不
一。胶结物是碳酸岩和白云岩。块状结构,层理构造。生物沉积岩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4月26日我们在陈楼村采集到大量海象无脊椎动物化石,腕足类,珊瑚类,蜓(加个竹字头)类、
海百合。在登封一三煤矿我们找到大量的植物化石,以树干和树枝为主。质地优良,有的树干轮廓清晰可见。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压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指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如4月24日上午在太古界登封群采集的条带状混合岩标本,硬度低,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灰白色的岩脉物质与深灰色的残留基体部分之间,呈条带状互层。这就是由于辉绿岩侵入造成的接触变质作用。4月27日上午我们在中岳庙附近采集到的石英岩标本就是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经过重结晶之后更为坚硬,层理构造和变余砂状构造明显,标本呈青灰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次要矿物成分是长石、磁铁矿、白云母、褐铁矿。块状构造,有残余层理。4月27日我们在中岳庙附近采集到的千枚岩标本是绢云母千枚岩。千枚岩颜色银灰色,呈细粒状或鳞片状变晶结构,绢丝光泽。硬度低,具有层理结构。经过变质作用,酸性凝灰岩可形成绢云母千枚岩。
第三章 地质构造
通过对嵩山地区大量的地质构造的实习和对自然环境中的背斜山、单面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的认真观察,我不仅领悟了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进一步的认识了地质地貌,而且掌握了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罗盘测量断层和山体的倾角、倾向。
1、 褶皱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称为褶皱。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斜﹔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斜。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即我们平时所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体现。
4月27日上午我们在中岳庙附近所观察到的背斜山就是这种构造地形的最好体现。如下图所示:
2、断裂
顾名思义,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三类。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第三类,如果断裂两盘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4月24日我们在玉皇庙附近见的断层为正断层。断层存在证据有断层滑面,但是经风化剥蚀,镜面特征已经不见了。另外我们所见断层擦痕无是因为人为风化的。从1978年开始,各大院校实习地都在这里,经过同学们的敲打,断层擦痕消失。断层两面相互挤压,有破碎现象,解理发育。断层的上盘是页岩和沙砾岩,属于二叠纪地层;下盘是石英岩,属于中元古代地层。中间缺失了地层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势特征是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属于正断层。产状如下:倾角45°,倾向南南东165°,走向为北东东75°。
玉皇庙村断层素描
图
节理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张节理是在引张(拉伸)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它往往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没有擦痕,往往不切过砾石或砂粒,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间距较大,延长不太远,有时为石英脉、方解石脉或矿脉所充填。剪节理是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又称扭节理或X节理,它具有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光滑平直,延伸较远,多能切过砾石或砂粒,剪节理发育密集,多发育在与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两组平面上。
中岳庙后沟200m处的背斜上发育有许多节理大致有两类:剪节理和张节理,多为厚层节理,在背斜的左边还有间接利于张节理的交叉即X 节理。
4月23日上午我们在登封逍遥沟实习了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侵入体为辉绿岩(基性浅成岩),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属于登封群,岩墙与围岩接触分明,为节理发育,形成于太古宙时代。下图是示意图
:
断层与节理皆属断裂构造,是岩石的脆性变形,而且断层往往是由节埋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就其力学成因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差别。但断层规模较大,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某些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着两侧的差异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动,有时甚至分隔着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3、平行不整合
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登封市陈楼村坐落在中奥陶统上,但与中奥陶统相接的直接是中石炭统,两个地层整合接触,中间缺失地层。即是平行不整合的宏观体现。
第四章 地壳发展历史
1、太古代
25-38亿年前称太古代。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也是形成嵩山的重要一个阶段。嵩山嵩阳运动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一次全球性地壳运动,由张伯声院士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发现并命名。“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远古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地层——登峰群;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嵩山群。界面清晰的反映了太古宙末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剧烈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登封群花岗绿岩建造遭受挤压变质、褶皱造山、侵蚀夷平‘并形成了具纬向构造格局、多期构造变形和“三个时代”岩浆序列的古陆核。它标志着地球演化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不可再生、损而皆无。嵩阳运动景点位于嵩山的山腰,峻极宫和中岳行宫的中间。嵩阳运动是嵩山旅游重要一部分,也是研究地质发展过称的重要资料。
2、元古代
中岳运动是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涧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3、中生代
少林运动(Shaolin movement)是发生在晚前寒武世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河南省嵩山地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典型剖面见于嵩山少林寺附近。其发生时间距今约7亿年左右。此运动仅在少林寺地区见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或逐渐过渡关系。
我们把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从我们采集的大量的浅海相动物化石和二叠纪植物化石标本就能说明。
第五章 矿产资源
嵩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嵩山井田有七个勘探区,已探明储量15.5亿吨。井田呈带状分布在县城东部及南部海拔600-700的浅山区,含煤地层分布范围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占河南含煤地层总面积的1/5.登封是全国15个地方煤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煤炭以发热量高(7500大卡以上),灰分低,质量好蜚声大江南北。
除此之外,赤铁矿,铝铁矿资源也很丰富。麦饭石数量众多。
第六章 地貌
1、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
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
貌。我们实习了单面山和背斜山。单面
山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单面山沿
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
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
(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
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
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4月
26日我们实习了单面山,其中一边坡
度少于40°,一边为55°左右。如图
所示:
2、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我们实习的流水地貌有洪积扇、夷平面和河漫滩河谷。
洪积扇(puluvial fan)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洪积扇登封县城在洪积扇的上方,上部物质是由大小不均匀的岩石、黏土、砂石组成。洪水搬运的距离短,所以岩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差。渗透性强,地下水水位深,地表水水分少。
夷平面(planation surface)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
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我们在4月26日实习的夷平面是处于老年期的夷平面。
河漫滩(flood plain)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我们在4月26日实习的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壳抬升有泉水。
3、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我们在4月26日在陈楼村委东面实习的黄土地貌。可以看到黄土具有,直立性,结构疏松。黄土还具有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在第四纪,气候有干湿变化,还说明黄土堆积并非连续过程。关于它的形成有“风成说”和“水成说”,即黄土地貌的形成是风力搬运和流水搬运的结果。“风成说”证据比较充分,所以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黄土地貌是由于风力搬运形成的。并且我们看到这里的黄土地貌上有窑洞的存在。
第七章 小结
结束了一周的实习,感觉收获很大,感触很深。登上了嵩山主峰,锻炼了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第一次真正的到野外去把书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将是我大学中的一次宝贵经历,也是人生中的美好记忆。
通过这次实习,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本中的知识,把所学知识活用了。虽然实习时间短暂,但是获得的知识确是很充沛的。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地质考察的艰辛与乐趣。忘不了,第一天爬山回来时不住颤抖的双腿;忘不了怕掉队时忍着疼痛往前赶的坚强;忘不了,经过险峻道路同学们的伸出援助的一只只手„„
野外实习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落实、交通食宿的安排,这其中学生处于新环境中的思想变化与解决、学生安全措施的落实与检查、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外校的协调与配合等等,都是要深入细致的一一应对,从而保证野外实习圆满完成。
后勤保障的好坏与实习经费的多少有直接关联,但人为的充足准备与协调、灵活的实际操作更为重要。我们的住宿条件差是有目共睹的,开水供应不上,本来春季就是流感多发季节,缺少水分补充的大家好多都上火,得病了。所以应该之前联系好。与旅社协调好。而且由于事先沟通联系问题,少林寺、观星台和登封市烈士陵园我们都没有去参观,感觉挺遗憾的。我认为嵩山作为我们学院每年实习必到之地,因而,对登封市人民政府、旅游局、国土资源局、
交通局、公安局、教育局、汽车站、医院等单位今后需进一步协调关系,虽工作复杂,但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特别是能建立起较为固定的食宿场所和有信誉有能力的运输部门极为重要,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实习的后勤保障能力。我认为,我们的实习时间应该不得少于半个月,但是因为经费问题,所以只进行了五天。政府只出资100元,这个标准没有根据时间的推移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严重制约了实习任务的完成。
安全问题是野外实习的头等大事。实习中途有同学落水,有同学扭伤脚,虽然无大碍,但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这得要求领队老师和负责同学加大力度强调安全问题。
总体来说,这次实习我们圆满完成了。
班级:09地科1班
姓名:马慧雅
同组同学:游泳、晋亚龙、陈
邦杰、刘培培、于翠云、
张帆、马倩倩、孙歌、
霍静、刘晓宇、王玉婷
指导老师:江富建、蒋国富
日期:2010年5月1日
前 言................................................................................................................... 3
1、嵩山基本概况.......................................................................................... 3
2、实习目的.................................................................................................. 4
3、前人成就与高校实习情况...................................................................... 4
第一章 嵩山地区概况..................................................................................... 4
1、嵩山地区自然概况.................................................................................. 4
2、嵩山地区经济概况.................................................................................. 5
第二章 三大类岩石......................................................................................... 5
1、岩浆岩...................................................................................................... 5
2、沉积岩...................................................................................................... 6
3、变质岩...................................................................................................... 7
第三章 地质构造............................................................................................. 7
1、褶皱.......................................................................................................... 7
2、断裂.......................................................................................................... 8
3、平行不整合.............................................................................................. 9
第四章 地壳发展历史................................................................................. 10
1、太古代.................................................................................................... 10
2、元古代.................................................................................................... 10
3、中生代.................................................................................................... 10
第五章 矿产资源........................................................................................... 11
第六章 地貌..................................................................................................... 11
1、构造地貌................................................................................................ 11
2、流水地貌................................................................................................ 11
3、黄土地貌................................................................................................ 12
第七章 小结..................................................................................................... 12
前 言
2010年4月23日到4月28日,我们在江富建老师和蒋国富老师的带领下,09地科、09地信班的同学一起来到了我们的实习地点世界地质公园—嵩山。《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我们这次实习为期七天,在此期间,我们不仅登上了嵩山主峰—俊极峰,还去参观了中岳庙和登封市气象台。通过实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
1、嵩山基本概况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地区古代文化积淀甚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介绍,各类文物古迹共956处。其中,有重9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9处属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
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
2009年4月19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这是嵩山继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之后,又一次获得的国家级荣誉。
2、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学会辨别几类典型岩石的特征,掌握地质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有基本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到野外能够解释多种现象,以实践促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出用地质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辨认和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及自然地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3、前人成就与高校实习情况
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北京(武汉)地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院以及省内各系统的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尤其是我们南阳师院从78年几乎每年都来考察,对本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和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大大提高了嵩山地区地质研究程度。
第一章 嵩山地区概况
1、嵩山地区自然概况
嵩山地区范围北到黄河边,南到箕山,西到洛阳龙门,东到密县白寨。嵩山地区地质现象典型,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地质现象完备,30亿年的地层发育齐全,地层清晰可辨,对于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和铝土矿存储量。旅游景观丰富,有嵩阳书院,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是闻名遐尔的旅游胜地。交通也比较便捷,四通八达。
嵩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经风化土层薄,四季分明,降雨少,属温带大陆
型气候。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气温日较,季节差,年较差大。1、2月气温低,春秋天多风沙。据登封市气象站资料:全年向阳面平均日照2275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可达40.5℃,最低为-15.5℃。年均降水量563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300毫米,相对湿度60%。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频率18%,其次是西北风,频率15%,平均风速3.0米/秒。嵩山山上山下温差(年均)达4~5℃,年平均气温10.2℃。
嵩山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内主要河流为嵩山南麓的颖河,属淮河水系,区内长30余公里,两岸支流呈羽毛状向东流入白沙水库。区内有小型水库十余个,水资源主要为自然降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塘、堰等截流蓄水供给,部分地段打深井取水。
嵩山是一部奥妙精博的文化名册。在嵩山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八千年的历史进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都在这里留有众多的遗迹与美丽的传说。是历代帝王祭祀封禅、文人学士游宴讲学、僧佛道学家传教修行的场所。嵩山地区佛、道、儒三教荟萃,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成为三教九流,说古论德的圣地。
2、嵩山地区经济概况
嵩山地区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作物是小麦、玉米和豆类。经济作物是烟叶。第三产业以加工、服务业为主,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的重叠为嵩山地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广泛的前景。旅游资源丰富,景点集中,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嵩山地区主要以登封市为中心。登封市以煤炭、铝加工、电力为主导行业,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是登封市的工业支柱。
近几年来,登封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里投资数亿元,完成了少林景区拆迁建设和其他景区的大规模整治,城市自然生态更加可人,嵩山、少林两张“名片”熠熠生辉。
登封的知名度正化作吸引力,项目带动卓有成效。2004年,总投资98.2亿元的华润2×30万千瓦电厂、发祥铝业等28个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6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其中,登电集团的销售收入近20亿元。
登封经济同时具备爆发力和耐久力两个特点。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和企业向同一区域集中,一批资产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崭露头角,工业结构调整步入坦途,初步走出了一条“煤变电、电变铝、铝变制品、废渣变水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003年,登封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一举由全省县(市)的第十位跨入第四位;2004年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今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43.8%,财政收入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37.7%。
第二章 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
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如果岩浆上升未达到地表即已冷凝,则称为侵入活动,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果岩浆沿构造裂隙上升,由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喷出活动,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侵人岩根据形成的深度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地表3km以下)和浅成侵入岩(地表3km以内)。喷出岩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火山喷发溢流出的熔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熔岩,另一种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各种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叫火山碎屑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按照岩浆性质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基性岩标本是4月23日上午我们在逍遥沟景区采集到辉绿岩标本,辉绿岩是浅成基性岩,辉绿岩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后为黄褐色,主要矿物是辉石和斜长石,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酸性岩标本是4月25日下午我们在日军侵华飞机场内采集的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深成端性岩,颜色有灰白色、肉红色、黑色、纯红色、黑灰色等。主要矿物成分是长石和石英,长石分为白色的斜长石和肉红色的正长石,石英颜色是偏白、灰白色和烟灰色。次要矿物成分是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负矿物(含量1%以下)是磁铁矿。花岗岩的结构是全晶质等粒结构,花岗结构,构造是无定向块状构造,可用做建材,其中绿色的为最好的。花岗岩表面不是真正的花岗岩,经过风化后云母含量比较高,结构更倾向于层状,片理构造,被称为“花岗片麻岩”。,
麦饭石是火成岩的一种。呈土黄或青灰色,但是石头表面都有一颗颗白色的颗粒,很象大麦饭团。公元11世纪(大约是1061年)宋朝的《本草图经》把麦饭石作为药石记载下来。 大约在距今800年前,宋代医学家李迅对麦饭石的生境与特征有过较详尽的描述:“麦饭石,处处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盏,或如饼,大略状如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但于溪间麻石中寻有此状者即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麦饭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K、Ca、Mg及Si、Fe、Zn、Cu、Mo、Se、Mn、Sr、Ni、V、Li、Co、Cr、I、Ge、Ti等,麦饭石在水溶液中还能溶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我们在登封西一大约二三百米的高地上采集了大量的麦饭石标本。风化后的麦饭石呈黑绿色或灰白色。
2、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按照成矿岩类分为碎屑岩、黏土类岩和生物化学岩。碎屑岩又分为沙砾岩、粗砂岩、细粒砂岩。4月24日下午我们在玉皇庙村附近采集到的沙砾岩标本是早第三系和下第三系的标本,呈猪肝色,矿物成分主要是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等。粒度大小不一,大多数直径为几毫米到12毫米,最大的可达20到30厘米,层理构造。4月26日我们在登封大金店乡陈楼村采集到的粗粒砂岩,存在于在二叠纪地层中,灰白色或青烟灰色,风化面是褐色,里面有小米粒到绿豆粒大小的岩石颗粒,粗粒结构,块状构造。4月26日我们采集到的长石石英砂岩标本呈灰白、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含有少量的长石。此种细粒砂岩在平顶山最多、最为明显。所以也北称为“平顶山砂岩”。4月28日上午我们在告成镇附近采集到白云质石灰岩,属于晚石炭纪地层。含煤砂岩层。颜色是灰褐色。主要角砾是5毫米到10毫米,棱角分明、大小不
一。胶结物是碳酸岩和白云岩。块状结构,层理构造。生物沉积岩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4月26日我们在陈楼村采集到大量海象无脊椎动物化石,腕足类,珊瑚类,蜓(加个竹字头)类、
海百合。在登封一三煤矿我们找到大量的植物化石,以树干和树枝为主。质地优良,有的树干轮廓清晰可见。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压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指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如4月24日上午在太古界登封群采集的条带状混合岩标本,硬度低,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灰白色的岩脉物质与深灰色的残留基体部分之间,呈条带状互层。这就是由于辉绿岩侵入造成的接触变质作用。4月27日上午我们在中岳庙附近采集到的石英岩标本就是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经过重结晶之后更为坚硬,层理构造和变余砂状构造明显,标本呈青灰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次要矿物成分是长石、磁铁矿、白云母、褐铁矿。块状构造,有残余层理。4月27日我们在中岳庙附近采集到的千枚岩标本是绢云母千枚岩。千枚岩颜色银灰色,呈细粒状或鳞片状变晶结构,绢丝光泽。硬度低,具有层理结构。经过变质作用,酸性凝灰岩可形成绢云母千枚岩。
第三章 地质构造
通过对嵩山地区大量的地质构造的实习和对自然环境中的背斜山、单面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的认真观察,我不仅领悟了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进一步的认识了地质地貌,而且掌握了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罗盘测量断层和山体的倾角、倾向。
1、 褶皱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称为褶皱。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斜﹔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斜。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即我们平时所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体现。
4月27日上午我们在中岳庙附近所观察到的背斜山就是这种构造地形的最好体现。如下图所示:
2、断裂
顾名思义,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三类。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第三类,如果断裂两盘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4月24日我们在玉皇庙附近见的断层为正断层。断层存在证据有断层滑面,但是经风化剥蚀,镜面特征已经不见了。另外我们所见断层擦痕无是因为人为风化的。从1978年开始,各大院校实习地都在这里,经过同学们的敲打,断层擦痕消失。断层两面相互挤压,有破碎现象,解理发育。断层的上盘是页岩和沙砾岩,属于二叠纪地层;下盘是石英岩,属于中元古代地层。中间缺失了地层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势特征是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属于正断层。产状如下:倾角45°,倾向南南东165°,走向为北东东75°。
玉皇庙村断层素描
图
节理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张节理是在引张(拉伸)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它往往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没有擦痕,往往不切过砾石或砂粒,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间距较大,延长不太远,有时为石英脉、方解石脉或矿脉所充填。剪节理是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又称扭节理或X节理,它具有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光滑平直,延伸较远,多能切过砾石或砂粒,剪节理发育密集,多发育在与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两组平面上。
中岳庙后沟200m处的背斜上发育有许多节理大致有两类:剪节理和张节理,多为厚层节理,在背斜的左边还有间接利于张节理的交叉即X 节理。
4月23日上午我们在登封逍遥沟实习了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侵入体为辉绿岩(基性浅成岩),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属于登封群,岩墙与围岩接触分明,为节理发育,形成于太古宙时代。下图是示意图
:
断层与节理皆属断裂构造,是岩石的脆性变形,而且断层往往是由节埋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就其力学成因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差别。但断层规模较大,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某些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着两侧的差异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动,有时甚至分隔着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3、平行不整合
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登封市陈楼村坐落在中奥陶统上,但与中奥陶统相接的直接是中石炭统,两个地层整合接触,中间缺失地层。即是平行不整合的宏观体现。
第四章 地壳发展历史
1、太古代
25-38亿年前称太古代。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也是形成嵩山的重要一个阶段。嵩山嵩阳运动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一次全球性地壳运动,由张伯声院士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发现并命名。“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远古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地层——登峰群;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嵩山群。界面清晰的反映了太古宙末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剧烈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登封群花岗绿岩建造遭受挤压变质、褶皱造山、侵蚀夷平‘并形成了具纬向构造格局、多期构造变形和“三个时代”岩浆序列的古陆核。它标志着地球演化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不可再生、损而皆无。嵩阳运动景点位于嵩山的山腰,峻极宫和中岳行宫的中间。嵩阳运动是嵩山旅游重要一部分,也是研究地质发展过称的重要资料。
2、元古代
中岳运动是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涧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3、中生代
少林运动(Shaolin movement)是发生在晚前寒武世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河南省嵩山地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典型剖面见于嵩山少林寺附近。其发生时间距今约7亿年左右。此运动仅在少林寺地区见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或逐渐过渡关系。
我们把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从我们采集的大量的浅海相动物化石和二叠纪植物化石标本就能说明。
第五章 矿产资源
嵩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嵩山井田有七个勘探区,已探明储量15.5亿吨。井田呈带状分布在县城东部及南部海拔600-700的浅山区,含煤地层分布范围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占河南含煤地层总面积的1/5.登封是全国15个地方煤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煤炭以发热量高(7500大卡以上),灰分低,质量好蜚声大江南北。
除此之外,赤铁矿,铝铁矿资源也很丰富。麦饭石数量众多。
第六章 地貌
1、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
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
貌。我们实习了单面山和背斜山。单面
山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单面山沿
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
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
(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
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
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4月
26日我们实习了单面山,其中一边坡
度少于40°,一边为55°左右。如图
所示:
2、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我们实习的流水地貌有洪积扇、夷平面和河漫滩河谷。
洪积扇(puluvial fan)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洪积扇登封县城在洪积扇的上方,上部物质是由大小不均匀的岩石、黏土、砂石组成。洪水搬运的距离短,所以岩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差。渗透性强,地下水水位深,地表水水分少。
夷平面(planation surface)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
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我们在4月26日实习的夷平面是处于老年期的夷平面。
河漫滩(flood plain)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我们在4月26日实习的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壳抬升有泉水。
3、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我们在4月26日在陈楼村委东面实习的黄土地貌。可以看到黄土具有,直立性,结构疏松。黄土还具有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在第四纪,气候有干湿变化,还说明黄土堆积并非连续过程。关于它的形成有“风成说”和“水成说”,即黄土地貌的形成是风力搬运和流水搬运的结果。“风成说”证据比较充分,所以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黄土地貌是由于风力搬运形成的。并且我们看到这里的黄土地貌上有窑洞的存在。
第七章 小结
结束了一周的实习,感觉收获很大,感触很深。登上了嵩山主峰,锻炼了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第一次真正的到野外去把书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将是我大学中的一次宝贵经历,也是人生中的美好记忆。
通过这次实习,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本中的知识,把所学知识活用了。虽然实习时间短暂,但是获得的知识确是很充沛的。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地质考察的艰辛与乐趣。忘不了,第一天爬山回来时不住颤抖的双腿;忘不了怕掉队时忍着疼痛往前赶的坚强;忘不了,经过险峻道路同学们的伸出援助的一只只手„„
野外实习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落实、交通食宿的安排,这其中学生处于新环境中的思想变化与解决、学生安全措施的落实与检查、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外校的协调与配合等等,都是要深入细致的一一应对,从而保证野外实习圆满完成。
后勤保障的好坏与实习经费的多少有直接关联,但人为的充足准备与协调、灵活的实际操作更为重要。我们的住宿条件差是有目共睹的,开水供应不上,本来春季就是流感多发季节,缺少水分补充的大家好多都上火,得病了。所以应该之前联系好。与旅社协调好。而且由于事先沟通联系问题,少林寺、观星台和登封市烈士陵园我们都没有去参观,感觉挺遗憾的。我认为嵩山作为我们学院每年实习必到之地,因而,对登封市人民政府、旅游局、国土资源局、
交通局、公安局、教育局、汽车站、医院等单位今后需进一步协调关系,虽工作复杂,但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特别是能建立起较为固定的食宿场所和有信誉有能力的运输部门极为重要,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实习的后勤保障能力。我认为,我们的实习时间应该不得少于半个月,但是因为经费问题,所以只进行了五天。政府只出资100元,这个标准没有根据时间的推移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严重制约了实习任务的完成。
安全问题是野外实习的头等大事。实习中途有同学落水,有同学扭伤脚,虽然无大碍,但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这得要求领队老师和负责同学加大力度强调安全问题。
总体来说,这次实习我们圆满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