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有关贾平凹的两篇散文

吴静有关贾平凹的两篇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吴静)

去年末,《秦腔》夺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个奖,使一度与此奖无缘的贾平凹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作为一个身在小城的小女子,我除了从心底向他由衷的祝贺,再有就是想写写十年间与他的交往。我这倒不是攀他什么大名,只是想让贾平凹从神秘走向阳光。 第一次见贾平凹是在1996年。这一年的贾平凹很郁闷。一切都是因为《废都》的出版。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让贾平凹走出秦川来江浙考察。于是,有了贾平凹的高邮之旅。 高邮是扬州的一个县级市,那里有处名胜古迹叫文游台,乃当年秦少游、苏东坡等一帮文豪雅集宴乐之所。贾平凹为此留下了一幅字:文游游心。何为“游心”?如何“游心”?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10年过后,2006年。因为《美文》杂志的一个写作赛事,贾平凹分别在5月和8月两次再到扬州。因为《美文》主编的身份,免不了要在各种场合发表或长或短的讲话。他讲话时,听者无一不竖起耳朵凝神屏气。这一方面是出于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一口商洛方言。陕西话之于扬州人,除了张艺谋的电影、郭达的小品,似乎没有其他可亲近的路径。所以,除了不时出现的“俄”(我),贾平凹的讲话对于听众来讲,基本就是“外语”。同来的毕飞宇说,他跟老贾面对面时,老贾的话能听懂80%,而到了公众场合,则只能听懂20%。这当然有个语境的问题。更主要还是老贾一开口,就是地道的秦腔——原汁原味的陕西方言。

有一则关于他的方言轶事。一次在南京,与汪曾祺一起讲演。贾平凹慢条斯理、极为投入地讲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想起问听众:我说话你们听得懂吗?会场上数百张嘴巴一齐喊:听不懂!结果是汪曾祺给他当起临时翻译,他讲一句,汪老翻译一句。

面对这种尴尬,贾平凹会幽默一下: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俄(我)就不用说了吧。这当然是玩笑,也是一个机智的借口。

贾平凹常说,“我是个笨人”。不会说普通话,笨。不会用电脑写作,也是笨。 有段时间,他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机器搬回来了。可这字没法打。用拼音吧,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哪里还谈得上拼音?用五笔吧,就是把字根贴在墙上,也记不住。试试手写板吧,还是不行,电脑不认他的字。勉强写了200来字,就发狠再也不用电脑了。他从小爱音乐,想拉二胡,可到现在也学不会,指头特别硬。他对此解释为:我可能是很笨的那种人,就好像一条狗,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里钻;就好像一只鸡,你把它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

贾平凹家里有车,但他不开。因为他当年骑自行车还摔跟头呢,摔断过腰,还撞过不下5个人。贾平凹也用手机,但除了接打电话,手机的其他功能于他而言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有一次,他说,我这手机怎么没有来电储存功能?别人拿过去一看,好好的呀,是他不会用。指导了半天也教不会他,怎么办?只好找张纸来,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写下:手机来电存储功能操作方法一二三„„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笨”了。

果然笨吗?你听说过哪个笨人能像他这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笨”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平凹是个“鬼才”。《美文》执行主编穆涛是河北人。一次车过秦岭,穆涛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叫个岭。老贾反应很快: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叫个庄。这段经典对话,都被老贾写到文章里了。说自己“笨”,老贾这是自相矛盾呢。

对于他自嘲的“笨”,也许叫“拙”更精当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

在公众场合,贾平凹常显现出他的“弱项”:不善言辞,说话对他是一种负担。他自称对外界有一种胆怯心理,社交不行,讲话不行。他说这是遗传自他的父亲。

贾平凹的父亲是教师,“文革”中翻档案翻出他是“特务分子”“敌特分子”,被打成了反革命。事实是这样的:胡宗南在西安举办一次报告,各个学校把参加报告人员的花名册报上去了。那天贾父偷偷跑出去看秦腔了,并没有参加报告会。但是资料报上去了,在档案里装着,后来“文革”的时候把那场报告定为“特务训练班”,他父亲就这么被打成了“特务”。 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以后,不敢说什么话,每天还教育子女:出去以后必须对谁都恭恭敬敬。贾平凹说,慢慢地,说话、社交的能力就减弱了。

那天从扬州去高邮一所中学,参加一个活动。车上聊天,我问贾平凹:如果没有这些活动,到西安以外的城市,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你最愿意去的可能是哪些地方?他想了一下,说:我最愿意一个人呆着,哪儿也不去。怕见人哩。

说着说着就见识了他的“怕见人”。车到高邮那所学校的门口,贾平凹忽然一声惊呼:怎么这么多人?不是说就搞个座谈会吗?我往车外一看,校门两边,数十位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在列队欢迎呢。下车,献花,跟当地领导拍照,看得出来,贾平凹始终紧绷着神经。这种场面是他最怵的。西安方面同来的人说,今天可把老贾吓坏了。

离开扬州的前一天,到富春吃早点。出来是得胜桥。小巷两侧一溜儿排开小铺子,卖扬州三把刀和暖壶、耳挖等别处难寻的老物件。

贾平凹走得极慢,边看边问,这是扬州的古玩市场吗?我告诉他古玩市场在天宁寺,鼓动他抽空去一下。后来一想,西安是什么地方,地下宝藏可以算得上世界之最,随便找个地方挖一锹,就能找到宝贝,扬州的古玩市场他哪看得上啊。

在一个卖烟斗的摊位前,贾平凹站住了。他拿起一只小巧的木嘴烟斗:多少钱?摊主要12元,他听不懂,我翻译了一下。“10元吧!”成交。看起来贾平凹对这只小烟斗还是比较满意的,尽管木嘴有点瑕疵。据他自己说,他收藏的烟斗有数百只,最贵的值五六千,这次买的是最便宜的一只。他说:“我不喜欢弯把的。”难怪单单选中了这把破了相的。那些漂漂亮亮的,只因为是弯把,就入不了他的法眼。这一直一弯,其实也可看出贾平凹的品性来。 许多人都知道贾平凹爱收藏。据说他的工作室内,奇石、陶罐、字画、拓片、佛像各得其位,甚至还有几张狐狸皮和老虎皮。

他收藏的第一大门类当属奇石。他家里到处可见石头,包括厕所。我想住在他家楼下的人一定患有失眠症,担心夜里楼板吃不消,石头掉下来砸自己身上。

“姓贾的都与石头有缘。贾宝玉就是青峰埂下的一块顽石。”嘿,他还找到依据了呢。到了山区,贾平凹的眼睛就像粘在了石头上,在沟沟坎坎里到处逡巡。有一次,他还真的在河滩上捡到一对石头,上面的纹路正好是“平”“凹”二字,也算是机缘巧合了。

贾平凹早期曾写《丑石》自喻。贾平凹还自称“长安第一丑人”。这些平凡的石头是不是让生在农村的他有惺惺相惜之感呢?

西安是汉都城,出土的汉罐自然特别多。一般人忌讳这些从墓葬里挖出的东西,贾平凹却说,他不怕鬼,他觉得这带鬼气的东西激活了他无穷的想象力。他想这陶罐都是泥土捏成又烧熟了的圣物,那汉罐里该有司马迁吧,唐罐里该有李白吧?他因此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化为泥土了,也变成陶罐被人收藏着。

该说说贾平凹的书画了。贾平凹的书画确实不好说,也说不好。其实,文人书法、文人画,本来就不该拿去跟专业书法家、画家的作品相比较。贾平凹写写画画,挣点家用谁也管不了。愿买愿卖,公平交易。贾平凹自己也说,写字比文学创作来钱快。

当代作家中,有书画名声的不少,汪曾祺是很突出的一个。贾平凹是钦佩汪老的,汪老的文章,汪老的书画,汪老的人品。当年,这一老一少两位大作家是有着一段交情的。 这次在高邮,参观汪曾祺文学馆,贾平凹写下了“到高邮想汪老山高水长”一幅字。写

吴静有关贾平凹的两篇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吴静)

去年末,《秦腔》夺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个奖,使一度与此奖无缘的贾平凹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作为一个身在小城的小女子,我除了从心底向他由衷的祝贺,再有就是想写写十年间与他的交往。我这倒不是攀他什么大名,只是想让贾平凹从神秘走向阳光。 第一次见贾平凹是在1996年。这一年的贾平凹很郁闷。一切都是因为《废都》的出版。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让贾平凹走出秦川来江浙考察。于是,有了贾平凹的高邮之旅。 高邮是扬州的一个县级市,那里有处名胜古迹叫文游台,乃当年秦少游、苏东坡等一帮文豪雅集宴乐之所。贾平凹为此留下了一幅字:文游游心。何为“游心”?如何“游心”?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10年过后,2006年。因为《美文》杂志的一个写作赛事,贾平凹分别在5月和8月两次再到扬州。因为《美文》主编的身份,免不了要在各种场合发表或长或短的讲话。他讲话时,听者无一不竖起耳朵凝神屏气。这一方面是出于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一口商洛方言。陕西话之于扬州人,除了张艺谋的电影、郭达的小品,似乎没有其他可亲近的路径。所以,除了不时出现的“俄”(我),贾平凹的讲话对于听众来讲,基本就是“外语”。同来的毕飞宇说,他跟老贾面对面时,老贾的话能听懂80%,而到了公众场合,则只能听懂20%。这当然有个语境的问题。更主要还是老贾一开口,就是地道的秦腔——原汁原味的陕西方言。

有一则关于他的方言轶事。一次在南京,与汪曾祺一起讲演。贾平凹慢条斯理、极为投入地讲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想起问听众:我说话你们听得懂吗?会场上数百张嘴巴一齐喊:听不懂!结果是汪曾祺给他当起临时翻译,他讲一句,汪老翻译一句。

面对这种尴尬,贾平凹会幽默一下: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俄(我)就不用说了吧。这当然是玩笑,也是一个机智的借口。

贾平凹常说,“我是个笨人”。不会说普通话,笨。不会用电脑写作,也是笨。 有段时间,他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机器搬回来了。可这字没法打。用拼音吧,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哪里还谈得上拼音?用五笔吧,就是把字根贴在墙上,也记不住。试试手写板吧,还是不行,电脑不认他的字。勉强写了200来字,就发狠再也不用电脑了。他从小爱音乐,想拉二胡,可到现在也学不会,指头特别硬。他对此解释为:我可能是很笨的那种人,就好像一条狗,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里钻;就好像一只鸡,你把它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

贾平凹家里有车,但他不开。因为他当年骑自行车还摔跟头呢,摔断过腰,还撞过不下5个人。贾平凹也用手机,但除了接打电话,手机的其他功能于他而言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有一次,他说,我这手机怎么没有来电储存功能?别人拿过去一看,好好的呀,是他不会用。指导了半天也教不会他,怎么办?只好找张纸来,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写下:手机来电存储功能操作方法一二三„„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笨”了。

果然笨吗?你听说过哪个笨人能像他这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笨”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平凹是个“鬼才”。《美文》执行主编穆涛是河北人。一次车过秦岭,穆涛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叫个岭。老贾反应很快: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叫个庄。这段经典对话,都被老贾写到文章里了。说自己“笨”,老贾这是自相矛盾呢。

对于他自嘲的“笨”,也许叫“拙”更精当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

在公众场合,贾平凹常显现出他的“弱项”:不善言辞,说话对他是一种负担。他自称对外界有一种胆怯心理,社交不行,讲话不行。他说这是遗传自他的父亲。

贾平凹的父亲是教师,“文革”中翻档案翻出他是“特务分子”“敌特分子”,被打成了反革命。事实是这样的:胡宗南在西安举办一次报告,各个学校把参加报告人员的花名册报上去了。那天贾父偷偷跑出去看秦腔了,并没有参加报告会。但是资料报上去了,在档案里装着,后来“文革”的时候把那场报告定为“特务训练班”,他父亲就这么被打成了“特务”。 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以后,不敢说什么话,每天还教育子女:出去以后必须对谁都恭恭敬敬。贾平凹说,慢慢地,说话、社交的能力就减弱了。

那天从扬州去高邮一所中学,参加一个活动。车上聊天,我问贾平凹:如果没有这些活动,到西安以外的城市,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你最愿意去的可能是哪些地方?他想了一下,说:我最愿意一个人呆着,哪儿也不去。怕见人哩。

说着说着就见识了他的“怕见人”。车到高邮那所学校的门口,贾平凹忽然一声惊呼:怎么这么多人?不是说就搞个座谈会吗?我往车外一看,校门两边,数十位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在列队欢迎呢。下车,献花,跟当地领导拍照,看得出来,贾平凹始终紧绷着神经。这种场面是他最怵的。西安方面同来的人说,今天可把老贾吓坏了。

离开扬州的前一天,到富春吃早点。出来是得胜桥。小巷两侧一溜儿排开小铺子,卖扬州三把刀和暖壶、耳挖等别处难寻的老物件。

贾平凹走得极慢,边看边问,这是扬州的古玩市场吗?我告诉他古玩市场在天宁寺,鼓动他抽空去一下。后来一想,西安是什么地方,地下宝藏可以算得上世界之最,随便找个地方挖一锹,就能找到宝贝,扬州的古玩市场他哪看得上啊。

在一个卖烟斗的摊位前,贾平凹站住了。他拿起一只小巧的木嘴烟斗:多少钱?摊主要12元,他听不懂,我翻译了一下。“10元吧!”成交。看起来贾平凹对这只小烟斗还是比较满意的,尽管木嘴有点瑕疵。据他自己说,他收藏的烟斗有数百只,最贵的值五六千,这次买的是最便宜的一只。他说:“我不喜欢弯把的。”难怪单单选中了这把破了相的。那些漂漂亮亮的,只因为是弯把,就入不了他的法眼。这一直一弯,其实也可看出贾平凹的品性来。 许多人都知道贾平凹爱收藏。据说他的工作室内,奇石、陶罐、字画、拓片、佛像各得其位,甚至还有几张狐狸皮和老虎皮。

他收藏的第一大门类当属奇石。他家里到处可见石头,包括厕所。我想住在他家楼下的人一定患有失眠症,担心夜里楼板吃不消,石头掉下来砸自己身上。

“姓贾的都与石头有缘。贾宝玉就是青峰埂下的一块顽石。”嘿,他还找到依据了呢。到了山区,贾平凹的眼睛就像粘在了石头上,在沟沟坎坎里到处逡巡。有一次,他还真的在河滩上捡到一对石头,上面的纹路正好是“平”“凹”二字,也算是机缘巧合了。

贾平凹早期曾写《丑石》自喻。贾平凹还自称“长安第一丑人”。这些平凡的石头是不是让生在农村的他有惺惺相惜之感呢?

西安是汉都城,出土的汉罐自然特别多。一般人忌讳这些从墓葬里挖出的东西,贾平凹却说,他不怕鬼,他觉得这带鬼气的东西激活了他无穷的想象力。他想这陶罐都是泥土捏成又烧熟了的圣物,那汉罐里该有司马迁吧,唐罐里该有李白吧?他因此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化为泥土了,也变成陶罐被人收藏着。

该说说贾平凹的书画了。贾平凹的书画确实不好说,也说不好。其实,文人书法、文人画,本来就不该拿去跟专业书法家、画家的作品相比较。贾平凹写写画画,挣点家用谁也管不了。愿买愿卖,公平交易。贾平凹自己也说,写字比文学创作来钱快。

当代作家中,有书画名声的不少,汪曾祺是很突出的一个。贾平凹是钦佩汪老的,汪老的文章,汪老的书画,汪老的人品。当年,这一老一少两位大作家是有着一段交情的。 这次在高邮,参观汪曾祺文学馆,贾平凹写下了“到高邮想汪老山高水长”一幅字。写


相关内容

  • 落叶说课稿1 (1)
  • <落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全是以生命为主题的 散文,它们的入选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人文理念.在冰心的<谈生命>里,我们感受到生命进程中幸福与艰难的辩证关系:从王鼎钧的<那树>中,我们看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与 ...

  •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安菲菲 内容摘要 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 ...

  • 贾平凹简介
  • 贾平凹文集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专业作家.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

  • 贾平凹散文商州情结
  • 贾平凹散文的商州情结 摘要 贾平凹的故乡隶属于商州,其故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贾平凹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基石以及文学创作的根源所在.贾平凹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对商州故里的钟情,在其创作的散文中把商州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等与作者对商州那份独有的"情"和"爱&quo ...

  •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 东方论坛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雨 箫 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们融和了地域性的世俗风情与平民化生活的原生态韵致,但其中却深蕴着浓重的儒雅情趣.它们不以概括时代人生的重大主题见长,而是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向人们展示自己从生命体验中获得的情致,表现出从容洒脱.淡泊旷达的 ...

  • 贾平凹散文
  • 我处朋友素来是交谈不如通信,见面不如相思,与彭匈就是如此.从80年代中期至今,十余年间,我们大致见过三次,见面都平平淡淡,无亲昵火热,平日却牵肠挂肚,我这边有什么变故他知道,他那边有什么情况我清楚.不如意事多,真知己人少:彭匈是我远在千里的知己之一,那年我在广西采集的红豆,如今还藏在瓶中. 今日早起 ...

  • 贾平凹散文探微
  • 贾平凹散文探微 ­沙 月 ­序 2001年5月11日下午,整理了关于贾平凹散文的一束杂感,忽然有了一种失落:单纯地挑剔他人的疵点,实在是一种心理缺陷.若用作警示自己,便不失为一种评判能力.单纯地帮助作者提高评判无疑是一种善举,为自己的提高而学习则又是一种带刺的宽容.博大和谦恭了.我属于什么呢? ­ ...

  • 贾平凹先生及其相关作品
  •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 ...

  • 吟咏散文艺术的独白
  • 当一种文学样式的繁荣在前,便会有其理论的总结与提升紧随其后,说这是文学史上的规律,大约反对者不会很多.周政保的近著<自尊的独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呈现的就是作者对近年散文创作现状的理论思考. 这本书评论到的作家,粗略一数,即有五十几位.不仅将当代散文界的大家名家几悉数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