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

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

学院:管理学院 专 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姓名及学号: 刘超 F11075106 董思 F11075108

施雯瑜F11075118 章雯洁F11075119

袁浩东F11075129

指导教师: 崔满明 职 称: 教授

2012年 11 月 24 日

目 录

摘要 ………………………………………………………………. 1

正文

调查背景 ………………………………………………………… 2

调查方法 ………………………………………………………… 2

调查对象 ……………………………………………………… 2

调查过程 ……………………………………………………… 3

调查数据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7

参考文献 ……………………………………………………… 12

附录

附录一: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 13

附录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 14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 ……………………………….. 16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 17

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 18

内容摘要

就实践报告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做集中表述,包括200字左右的摘

要和3~5个关键词。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

初级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

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时候

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

步。而所有这一切,又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 初级阶段 差距

标 题

调查背景

1978年11月,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

之久,让全世界瞩目。这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中国现

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

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发展模式”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什么是中国经济的真面目?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单伟建早在2003年在“财经”杂志上就发表文

章提出,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

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世界上增

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像是一个服用了兴奋剂的世界冠军,银行通

过浪费居民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但这是以长期健康为代价的,是不能持久的。

中国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此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

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组调查的对象为网上人群,将调查问卷发到网上,问卷主要内容是

针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看法,以及人们的消费情况,然后就是征集人们的意见,

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中提高中国的现在经济。

调查对象

以网上人群为主,调查网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想法.

调查过程

第一步:资料的收集

第二步:问卷的设计

第三步:分发回收调查问卷

第四步:统计分析调查问卷

(1) 筛选数据

(2) 分析数据

(3) 撰写报告

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数:200份 有效问卷:196份

被调查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结果看法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目前我国

经济形势还比较复杂。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年经济将继续增长是毋庸置疑的,59.1%

的被调查者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为乐观,其中35.1%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经济还

算可以,不满意的被调查者为24%, 12.9%的被调查者认为对我国经济不大关心。

总而言之,被调查我国经济形势较为乐观。

对于问卷中存在的数据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长高速

度发展的同时,是否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过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国

内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展开研讨,但可以初步肯定的是,现今中国经济运行的总

体上还是正常的,只是在部分行业已局部产生过热的情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的增长方面也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五年计划接连完成的基础上,国家

经济财政状况明显好转,配合积极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与国际接轨且有中国特色

的金融货币政策,令中国的经济水平持续上扬。但在中国的金融产业不断扩大和

投资规模增长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市场确实也出现了因投机行为和泡沫性的炒作

而产生的经济过热虚假繁荣的现象。对世界而言,中国新开放的金融投资领域是

人们投资的热土,国内外炒作基金的进入,加上国内不少投机商刻意的非法经营,

也造成了金融市场诸多不稳定情况的产生。如房地产业,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价

格的过度高涨,都为后期金融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对于个别领域及方面出现

过热的现象,政府也已按照实际的情况,配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严格的规划,

预计过热问题也只是出现在局部而已,总体不会对中国整体的综合经济面形成负

面的效果,中国经济过热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制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之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向前推进的同

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

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异化严重,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所统计到的数字显示,中

国的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

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

除了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外,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

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当中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20世纪80年代为较低的

1.8∶1,到2001年上升为2.9∶1,而到了2002年已经上升至3.1∶1。与此同

时,中国经济地区差异化程度快步发展,而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在

1997年为4.6%,1998年的增幅水平为4.3%,在1999年降至2.1%,而在2003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除

了农村经济问题之外,中国各地区的人群收入差距也正有扩大愈演愈烈之势。广

东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经济发展基础较西部偏远地区较好,近几十年来

更依赖国家的优惠经济政策,人们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内地多数城市。特别是靠

近港澳台地区的城市,其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是优于内陆居民。而一些传统

的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的平均居民的消费力也高出内陆西部地区的居民指标。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消费差异问题已成为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为了改变

这类经济现象,国家已有步骤有选择的出台了对内陆欠发达城市实行优惠政策的

措施,积极努力的缩小中西部间的经济差异,鼓励人们向西部城市就业发展,支

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在中国政府已注意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

性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者减税和补贴,

对高收入者适当增加税负,坚定不移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是国家

针对贫富差异和地区经济差异问题所制定的政策举措,其最终的主旨在于平衡国

内经济的发展,杜绝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3.劳动者就业与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怎样运用有限的资源,在发展经

济的同时解决人口就业,安置下岗职工组织再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政府

及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难题。作为拥有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劳动人口

基数大、素质偏低,前期中国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

政策,吸引了国外投资者到中国办厂进行低技术的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国内劳动

力的就业和资金在国内的投资。然而中国每年能提供给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远远

满足不了庞大的劳动者的需求,而目前国家已出台新的劳动法,已经有逐渐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也将令更多的劳动者下岗,失去

工作机会。中国新的经济政策基本方向,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技术含量产

业,虽然转型带来了失业问题,但这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

过程。尽管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每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市场需

求,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

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4.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拥有丰富的

资源,矿产也居世界前列,但回顾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不难发现在社会

经济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长期以来,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高度消耗为代价的,地

大物博的中国,即使拥有广阔的国土和相对较多的自然资源,但我国其实国土地

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也较为缺乏,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过程中

浪费现象普遍,因而在资源的运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中国政府也

是十分重视的。经济发展迅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起飞比较晚,生产

和消费方式落后的中国,经济复苏发展的初始阶段必将对自然资源进行严重的破

坏。在回顾中国取得辉煌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开发水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

乱垦滥伐等现象,贯穿着整个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过程,自然环境已遭到了极

其严重的破坏。矿产和原油资源也被大量开采使用,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确实很

大。另外,中国各省市的许多部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低,经济增长方

式都显得比较粗放,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大,而利用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污染

排放严重,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的损失也十分大。

5.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在力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未来中国模式的经济所可能产生的问题,

也需要进行前瞻性的预测,提早制定应对措施,来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再度走强奠

定基础。在就业问题解决上,要努力扩大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保证社

会和谐进步、力保居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的先决条件下,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推

动医疗制度改革,做好社会民心的稳定工作,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保持出口增长、对外贸易稳定的局面下,着重优化国内投资环境,推行适合中

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量化宽松的

货币措施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

结论及建议

1.经济过热问题

中国正采取紧缩措施应对经济过热问题,包括央行提高贷款利率(由5.58%提

高到5.85%),国家发改委采取措施降低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的举措可能包括限

制囤积土地、约束 房地产预售以及提高短期房产持有税费。然而正如2004年春

季的紧缩一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激增的出口和货币升值预期引起的流动资

金过剩。除了解决流动资金过剩之外,最重要的挑战是在这个流动资金过剩的环

境中控制金融系统的崩溃风险。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该表现为采取紧缩性

的调控措施,对于流动性进行坚决的对冲;另一方面则应该发展金融市场、资产

市场,增强整个经济体系对于流动性的吸纳能力。

2.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最根本途径在于让农民市民化,让农民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成为

中等收入群体。在此过程中,应当树立两个理念,一是平等理念,让农民平等享

受到市民的福利、待遇;二是城乡利益共生性的理念,城乡要互惠互利。缩小城

乡差距,要破解各种体制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税费制度。

1.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

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2.区域发展“大合唱”: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3.破除政策壁垒: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

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

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处理就业和失业的问题

首先中国政府需要在保持经济继续向前推进的基础上,在缓和社会矛盾的

出发点上,应做出较为合乎情理的安排及调整。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和适合劳动

年龄的人口总数一直在增长。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劳动力总量还会逐年

继续增多。找不到工作或者被企业裁员的下岗者人群总数的膨胀,令社会存在不

和谐的隐患。失业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下岗者面临无生活保障的危险,就业失

业问题如果没法根本解决,那么这将成为日后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弊端。

当今中国已是经济大国,而且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阶段,国内和谐社会

的保持,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定的内部环境。在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金融

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加快的局势下,员工的下岗及就业问题的激化是不可

回避的现象。中国城市劳动者就业率不足的同时,还面对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

城市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

资源不断增加。依照现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模式,今后经济增长对国内就业的拉动

作用还会继续降低,因而中国政府也正日益注重就业和失业安置的问题,强调在

保持经济建设不间断的前提下,努力把就业等问题妥善解决。

4.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一时间里,也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制定切合实际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列为基

本国策。而在具体实施上,要有计划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节约并重,

并培养企业树立起环保的生产管理理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排放废弃物的管

理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环境监督企业生产的法律法规,来实现

绿色生产的发展模式。

5.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其它相关问题上,对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只有建设好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农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才能确保农业的振兴和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前进。在推

动经济转型方面,国家仍会长期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的振兴产业战略,在培

养新型产业的同时,对传统产业和企业进行改造,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路线,加

强区域经济化进程的协调发展。在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问题的补充上,国家需应

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台新的财政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收入再分

配上的功能,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的方式,来确保保障最低收入,

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国家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将力促推动金融体制改

革的步伐,加快发展货币市场,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利

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进而促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

货币政策。最后,大力主张科教兴国的策略,培养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

才,优化教育产业,发挥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育优秀员工进厂

下乡,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中国经济发展

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中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弊端需要改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仍需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来推进金融市场的

发展,政府需通过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来加大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近几十年的改

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神话,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而在未来也将遇到越来越多新的经济问题。为了令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不至于停滞

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在经济法律和制度上,推进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

解决存在于一些经济领域的潜在问题,消除各个领域和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

严重不平衡的隐患,在新政策的调整和配合下,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力保中国在世界的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

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

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然而,止步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实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即将到

来的“十二五”,应严格得按照计划一步步的实行,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步步

的进入小康社会。这时,如何的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也就成为的首先必须要解

决的一个问题了。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就想着要经济发展,并且一味得想着快速的

经济发展的方式,但是,只顾着速度,却没有注重效率的发展,最终,造成了“大

跃进”运动,人们盲目的大炼钢铁,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在几年内就

超过强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认清现实,没有看清自己的实力。

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经济实力之后再

做出进一步规划。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

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

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

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

了重中之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

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

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

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

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

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

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

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

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

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

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

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

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

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

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

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

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

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

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

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现在被证明是

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

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马克思主

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则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花旗银行,《宏观中国》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1998。

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的意见》,2003.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2007。

国务院,《廉租住房保障办法》,2007。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7。

国务院,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教育部:《“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

宋晓梧,《改革:企业 劳动 社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梦奎,2006,《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人民出版社。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叶静怡,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刘溢海,李雄 诒 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王文华 宫文利 《现代情报》 2006 第5期

于洋;刘丹琪;;知识经济发展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附录

附录1

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指导思想: 科学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人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认识

过程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促进人的素质的

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促进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与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措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题的目标要求及 自身特点,,结合所掌

握的知识程度,选择有针对性的系列过冬设计方案,开展有效的实践探

究活动.

社会实践时间节点

2012.11.10开会定主题,分工

2012.11.12 找资料,写调查报告

2012.11.15 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

2012.11.20收回问卷 总结观点

2012.11.22 写报告

2011.11.24修改报告

附录二: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含调查问卷样本或访谈实录)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见表格)

评价:实践过程中,虽然有遇到过困难,但是成员都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使这次实

践活动能圆满完成任务,成员都对这份自己劳动成果感到满意.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董思:虽然表面上看我国的经济情况似乎一片大好,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我们

忽视,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更要针对具体问题仔细研究提出有利改

善的建设性方案,建设性应大于批评性,与其对政府工作、社会行为的种种缺陷

指指点点发泄不满,不如集中智慧与能量多做实事,为问题的解决多找突破的途

径。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但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

崛起中的通病,或者说是一些较普遍性的经济特征,比如劳动者就业与失业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是在不断的经济改革中进行的,我国的经济现状也正处于已有一定

经济基础但处于弱势的节点上,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主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态

度去面对问题,相信国家将继续走进下一场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进入下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刘超: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这些居住在

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了解到做一份调查需要有哪些步骤,哪些工作,认识到只有到

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新的收获。这次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

了才干,并且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做调查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以

前,我们大部分学生一向偏重于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这样的发挥往往不是

很理想。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提高素质,并且

让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次的调查为我们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打下了

基础。

章雯洁:这次我们做的是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的社会实践报告。中国的经

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长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

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发出问卷调查,并对此做了分析讨论:

中国经济过热、地区发展不平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

可持续发展、未来经济发展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这次的实践让我们了解

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中国政府仍需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来推进金

融市场的发展。

施雯瑜: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报告,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12年中国经济从高速成长期转到中速成长期。 明显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经济

已经开始从东部向中部继而向西部平衡,接下来大发展的必是中部地区。制造业

依然是中国支柱产业,出口依然是经济重要动力。而中国下一个提升经济空间的

领域在于农业和农村,我们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这

一软肋得以大规模发展则中国经济会实现跨越式突破。还有必须进行大的政治改

革实现对垄断国企的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和运作,对土地等资源进行改革,做到让

利于民,还利于民。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

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我想,秉承着马克思主义

的伟大思想,中国经济会不断走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袁浩东: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我国现存的问题,和存在的

优势。通过讨论分析,我们找到了改进方法,以及哪些该继续坚持贯彻的方针。

每个组员都学会了运用马克思思想理论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于我将来走向

社会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对于本次社会实践及报告的书写完成工作,本小组全体成员声明如下:

我们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所有工作,对于报告中所涉及的文献引用都做

了明确标注,不涉及任何抄袭和作弊行为。

小组成员签名:

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

学院:管理学院 专 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姓名及学号: 刘超 F11075106 董思 F11075108

施雯瑜F11075118 章雯洁F11075119

袁浩东F11075129

指导教师: 崔满明 职 称: 教授

2012年 11 月 24 日

目 录

摘要 ………………………………………………………………. 1

正文

调查背景 ………………………………………………………… 2

调查方法 ………………………………………………………… 2

调查对象 ……………………………………………………… 2

调查过程 ……………………………………………………… 3

调查数据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7

参考文献 ……………………………………………………… 12

附录

附录一: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 13

附录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 14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 ……………………………….. 16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 17

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 18

内容摘要

就实践报告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做集中表述,包括200字左右的摘

要和3~5个关键词。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

初级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

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时候

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

步。而所有这一切,又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 初级阶段 差距

标 题

调查背景

1978年11月,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

之久,让全世界瞩目。这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中国现

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

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发展模式”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什么是中国经济的真面目?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单伟建早在2003年在“财经”杂志上就发表文

章提出,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

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世界上增

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像是一个服用了兴奋剂的世界冠军,银行通

过浪费居民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但这是以长期健康为代价的,是不能持久的。

中国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此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

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组调查的对象为网上人群,将调查问卷发到网上,问卷主要内容是

针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看法,以及人们的消费情况,然后就是征集人们的意见,

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中提高中国的现在经济。

调查对象

以网上人群为主,调查网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想法.

调查过程

第一步:资料的收集

第二步:问卷的设计

第三步:分发回收调查问卷

第四步:统计分析调查问卷

(1) 筛选数据

(2) 分析数据

(3) 撰写报告

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数:200份 有效问卷:196份

被调查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结果看法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目前我国

经济形势还比较复杂。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年经济将继续增长是毋庸置疑的,59.1%

的被调查者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为乐观,其中35.1%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经济还

算可以,不满意的被调查者为24%, 12.9%的被调查者认为对我国经济不大关心。

总而言之,被调查我国经济形势较为乐观。

对于问卷中存在的数据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长高速

度发展的同时,是否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过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国

内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展开研讨,但可以初步肯定的是,现今中国经济运行的总

体上还是正常的,只是在部分行业已局部产生过热的情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的增长方面也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五年计划接连完成的基础上,国家

经济财政状况明显好转,配合积极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与国际接轨且有中国特色

的金融货币政策,令中国的经济水平持续上扬。但在中国的金融产业不断扩大和

投资规模增长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市场确实也出现了因投机行为和泡沫性的炒作

而产生的经济过热虚假繁荣的现象。对世界而言,中国新开放的金融投资领域是

人们投资的热土,国内外炒作基金的进入,加上国内不少投机商刻意的非法经营,

也造成了金融市场诸多不稳定情况的产生。如房地产业,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价

格的过度高涨,都为后期金融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对于个别领域及方面出现

过热的现象,政府也已按照实际的情况,配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严格的规划,

预计过热问题也只是出现在局部而已,总体不会对中国整体的综合经济面形成负

面的效果,中国经济过热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制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之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向前推进的同

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

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异化严重,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所统计到的数字显示,中

国的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

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

除了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外,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

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当中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20世纪80年代为较低的

1.8∶1,到2001年上升为2.9∶1,而到了2002年已经上升至3.1∶1。与此同

时,中国经济地区差异化程度快步发展,而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在

1997年为4.6%,1998年的增幅水平为4.3%,在1999年降至2.1%,而在2003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除

了农村经济问题之外,中国各地区的人群收入差距也正有扩大愈演愈烈之势。广

东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经济发展基础较西部偏远地区较好,近几十年来

更依赖国家的优惠经济政策,人们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内地多数城市。特别是靠

近港澳台地区的城市,其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是优于内陆居民。而一些传统

的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的平均居民的消费力也高出内陆西部地区的居民指标。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消费差异问题已成为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为了改变

这类经济现象,国家已有步骤有选择的出台了对内陆欠发达城市实行优惠政策的

措施,积极努力的缩小中西部间的经济差异,鼓励人们向西部城市就业发展,支

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在中国政府已注意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

性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者减税和补贴,

对高收入者适当增加税负,坚定不移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是国家

针对贫富差异和地区经济差异问题所制定的政策举措,其最终的主旨在于平衡国

内经济的发展,杜绝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3.劳动者就业与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怎样运用有限的资源,在发展经

济的同时解决人口就业,安置下岗职工组织再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政府

及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难题。作为拥有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劳动人口

基数大、素质偏低,前期中国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

政策,吸引了国外投资者到中国办厂进行低技术的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国内劳动

力的就业和资金在国内的投资。然而中国每年能提供给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远远

满足不了庞大的劳动者的需求,而目前国家已出台新的劳动法,已经有逐渐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也将令更多的劳动者下岗,失去

工作机会。中国新的经济政策基本方向,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技术含量产

业,虽然转型带来了失业问题,但这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

过程。尽管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每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市场需

求,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

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4.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拥有丰富的

资源,矿产也居世界前列,但回顾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不难发现在社会

经济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长期以来,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高度消耗为代价的,地

大物博的中国,即使拥有广阔的国土和相对较多的自然资源,但我国其实国土地

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也较为缺乏,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过程中

浪费现象普遍,因而在资源的运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中国政府也

是十分重视的。经济发展迅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起飞比较晚,生产

和消费方式落后的中国,经济复苏发展的初始阶段必将对自然资源进行严重的破

坏。在回顾中国取得辉煌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开发水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

乱垦滥伐等现象,贯穿着整个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过程,自然环境已遭到了极

其严重的破坏。矿产和原油资源也被大量开采使用,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确实很

大。另外,中国各省市的许多部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低,经济增长方

式都显得比较粗放,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大,而利用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污染

排放严重,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的损失也十分大。

5.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在力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未来中国模式的经济所可能产生的问题,

也需要进行前瞻性的预测,提早制定应对措施,来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再度走强奠

定基础。在就业问题解决上,要努力扩大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保证社

会和谐进步、力保居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的先决条件下,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推

动医疗制度改革,做好社会民心的稳定工作,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保持出口增长、对外贸易稳定的局面下,着重优化国内投资环境,推行适合中

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量化宽松的

货币措施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

结论及建议

1.经济过热问题

中国正采取紧缩措施应对经济过热问题,包括央行提高贷款利率(由5.58%提

高到5.85%),国家发改委采取措施降低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的举措可能包括限

制囤积土地、约束 房地产预售以及提高短期房产持有税费。然而正如2004年春

季的紧缩一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激增的出口和货币升值预期引起的流动资

金过剩。除了解决流动资金过剩之外,最重要的挑战是在这个流动资金过剩的环

境中控制金融系统的崩溃风险。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该表现为采取紧缩性

的调控措施,对于流动性进行坚决的对冲;另一方面则应该发展金融市场、资产

市场,增强整个经济体系对于流动性的吸纳能力。

2.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最根本途径在于让农民市民化,让农民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成为

中等收入群体。在此过程中,应当树立两个理念,一是平等理念,让农民平等享

受到市民的福利、待遇;二是城乡利益共生性的理念,城乡要互惠互利。缩小城

乡差距,要破解各种体制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税费制度。

1.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

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2.区域发展“大合唱”: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3.破除政策壁垒: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

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

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处理就业和失业的问题

首先中国政府需要在保持经济继续向前推进的基础上,在缓和社会矛盾的

出发点上,应做出较为合乎情理的安排及调整。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和适合劳动

年龄的人口总数一直在增长。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劳动力总量还会逐年

继续增多。找不到工作或者被企业裁员的下岗者人群总数的膨胀,令社会存在不

和谐的隐患。失业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下岗者面临无生活保障的危险,就业失

业问题如果没法根本解决,那么这将成为日后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弊端。

当今中国已是经济大国,而且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阶段,国内和谐社会

的保持,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定的内部环境。在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金融

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加快的局势下,员工的下岗及就业问题的激化是不可

回避的现象。中国城市劳动者就业率不足的同时,还面对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

城市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

资源不断增加。依照现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模式,今后经济增长对国内就业的拉动

作用还会继续降低,因而中国政府也正日益注重就业和失业安置的问题,强调在

保持经济建设不间断的前提下,努力把就业等问题妥善解决。

4.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一时间里,也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制定切合实际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列为基

本国策。而在具体实施上,要有计划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节约并重,

并培养企业树立起环保的生产管理理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排放废弃物的管

理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环境监督企业生产的法律法规,来实现

绿色生产的发展模式。

5.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其它相关问题上,对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只有建设好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农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才能确保农业的振兴和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前进。在推

动经济转型方面,国家仍会长期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的振兴产业战略,在培

养新型产业的同时,对传统产业和企业进行改造,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路线,加

强区域经济化进程的协调发展。在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问题的补充上,国家需应

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台新的财政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收入再分

配上的功能,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的方式,来确保保障最低收入,

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国家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将力促推动金融体制改

革的步伐,加快发展货币市场,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利

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进而促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

货币政策。最后,大力主张科教兴国的策略,培养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

才,优化教育产业,发挥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育优秀员工进厂

下乡,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中国经济发展

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中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弊端需要改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仍需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来推进金融市场的

发展,政府需通过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来加大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近几十年的改

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神话,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而在未来也将遇到越来越多新的经济问题。为了令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不至于停滞

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在经济法律和制度上,推进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

解决存在于一些经济领域的潜在问题,消除各个领域和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

严重不平衡的隐患,在新政策的调整和配合下,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力保中国在世界的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

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

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然而,止步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实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即将到

来的“十二五”,应严格得按照计划一步步的实行,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步步

的进入小康社会。这时,如何的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也就成为的首先必须要解

决的一个问题了。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就想着要经济发展,并且一味得想着快速的

经济发展的方式,但是,只顾着速度,却没有注重效率的发展,最终,造成了“大

跃进”运动,人们盲目的大炼钢铁,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在几年内就

超过强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认清现实,没有看清自己的实力。

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经济实力之后再

做出进一步规划。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

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

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

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

了重中之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

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

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

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

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

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

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

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

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

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

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

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

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

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

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

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

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

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

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

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现在被证明是

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

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马克思主

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则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花旗银行,《宏观中国》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1998。

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的意见》,2003.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2007。

国务院,《廉租住房保障办法》,2007。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7。

国务院,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教育部:《“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

宋晓梧,《改革:企业 劳动 社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梦奎,2006,《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人民出版社。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叶静怡,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刘溢海,李雄 诒 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王文华 宫文利 《现代情报》 2006 第5期

于洋;刘丹琪;;知识经济发展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附录

附录1

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指导思想: 科学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人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认识

过程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促进人的素质的

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促进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与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措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题的目标要求及 自身特点,,结合所掌

握的知识程度,选择有针对性的系列过冬设计方案,开展有效的实践探

究活动.

社会实践时间节点

2012.11.10开会定主题,分工

2012.11.12 找资料,写调查报告

2012.11.15 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

2012.11.20收回问卷 总结观点

2012.11.22 写报告

2011.11.24修改报告

附录二: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含调查问卷样本或访谈实录)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见表格)

评价:实践过程中,虽然有遇到过困难,但是成员都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使这次实

践活动能圆满完成任务,成员都对这份自己劳动成果感到满意.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董思:虽然表面上看我国的经济情况似乎一片大好,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我们

忽视,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更要针对具体问题仔细研究提出有利改

善的建设性方案,建设性应大于批评性,与其对政府工作、社会行为的种种缺陷

指指点点发泄不满,不如集中智慧与能量多做实事,为问题的解决多找突破的途

径。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但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

崛起中的通病,或者说是一些较普遍性的经济特征,比如劳动者就业与失业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是在不断的经济改革中进行的,我国的经济现状也正处于已有一定

经济基础但处于弱势的节点上,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主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态

度去面对问题,相信国家将继续走进下一场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进入下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刘超: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这些居住在

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了解到做一份调查需要有哪些步骤,哪些工作,认识到只有到

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新的收获。这次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

了才干,并且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做调查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以

前,我们大部分学生一向偏重于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这样的发挥往往不是

很理想。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提高素质,并且

让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次的调查为我们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打下了

基础。

章雯洁:这次我们做的是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的社会实践报告。中国的经

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长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

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发出问卷调查,并对此做了分析讨论:

中国经济过热、地区发展不平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

可持续发展、未来经济发展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这次的实践让我们了解

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中国政府仍需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来推进金

融市场的发展。

施雯瑜: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报告,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12年中国经济从高速成长期转到中速成长期。 明显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经济

已经开始从东部向中部继而向西部平衡,接下来大发展的必是中部地区。制造业

依然是中国支柱产业,出口依然是经济重要动力。而中国下一个提升经济空间的

领域在于农业和农村,我们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这

一软肋得以大规模发展则中国经济会实现跨越式突破。还有必须进行大的政治改

革实现对垄断国企的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和运作,对土地等资源进行改革,做到让

利于民,还利于民。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

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我想,秉承着马克思主义

的伟大思想,中国经济会不断走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袁浩东: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我国现存的问题,和存在的

优势。通过讨论分析,我们找到了改进方法,以及哪些该继续坚持贯彻的方针。

每个组员都学会了运用马克思思想理论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于我将来走向

社会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对于本次社会实践及报告的书写完成工作,本小组全体成员声明如下:

我们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所有工作,对于报告中所涉及的文献引用都做

了明确标注,不涉及任何抄袭和作弊行为。

小组成员签名:


相关内容

  •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作者:潘忠岐,黄仁伟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9-11 9:11:47 阅读量:213次 摘 要: 中国经济在全球.亚洲地区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主要经济伙伴及其所在地区构成中国地缘经济的现 ...

  • 当代国外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 作者:瞿商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9)06-0112-04 过去欧美各国将对中国的研究统称为汉学.传统汉学被欧洲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是在1814年,它最初主要是研究汉语与中国文学的专门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 ...

  • 2015-2020年中国餐饮软件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餐饮软件市场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2011-2014年中国餐饮软件产业整体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1-2014年中国餐饮软件产业运行总况 第二节 2011-2014年中国餐饮软件市场发展情况 一.中国餐饮软件市场特点 二.中国餐饮软件市场运作分析 三.国内餐饮软 ...

  • 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 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 ...

  • 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兴起_郭万超 (1)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摘要:整个20世纪以及刚刚开始的21世纪,世界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四个重大经济事件: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扩散"(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撒哈拉沙漠一带国家经济 ...

  • 2015北京市大学及最佳专业排行榜
  • 2015 北京市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2015 综合排名 全国 排名 1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综 合 理 工 综 合 理 工 师 范 农 林 语 言 语 言 理 工 艺 术 艺 术 理 工 农 林 艺 ...

  • 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 作者:简新华 2011年01期 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有无正确科学理论指导是发展能否顺利.有效和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经济学,也称"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通俗地说,发展经 ...

  • 耐心之等待:美国的"tpp"谈判成功,会催生中国"发投行"诞生
  • 耐心之等待:美国的"tpp"谈判成功,会催生中国"发投行"诞生 美国的"tpp"谈判成功,标志着一个"去中国化"的新贸易规则即将诞生,也标志着美国将要和中国展开正面地贸易搏杀.事已至此,中国也不得不接招,不得不采取措施予 ...

  • 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界定不准.含义模糊的称谓.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公认的定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显然不能作为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标准. 但不论我们如何界定"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追求"中国梦&q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 2013-09-05 14:16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我有话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