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P30页)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㈠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㈡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容易出选择)
3、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原理内容】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2)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四者的关系:
1.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内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1)在阶级社会里:特点:对抗性的。解决方式:阶级斗争。
(2)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 社会主义改革(对改革的认识):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作用: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服错误的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2)产生: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社会历史性:
①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
⑴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衡量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6、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
(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人的价值
(1)含义: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②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③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2)评价标准: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
① ②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认识社会
(寻觅社会真谛)
唯物史观
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理方法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P30页)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㈠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㈡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容易出选择)
3、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原理内容】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2)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四者的关系:
1.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内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1)在阶级社会里:特点:对抗性的。解决方式:阶级斗争。
(2)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 社会主义改革(对改革的认识):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作用: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服错误的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2)产生: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社会历史性:
①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
⑴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衡量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6、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
(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人的价值
(1)含义: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②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③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2)评价标准: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
① ②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认识社会
(寻觅社会真谛)
唯物史观
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理方法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