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P30页)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㈡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容易出选择)

3、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原理内容】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2)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四者的关系:

1.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内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1)在阶级社会里:特点:对抗性的。解决方式:阶级斗争。

(2)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 社会主义改革(对改革的认识):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作用: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服错误的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2)产生: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社会历史性:

①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

⑴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衡量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6、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

(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人的价值

(1)含义: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②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③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2)评价标准: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

① ②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认识社会

(寻觅社会真谛)

唯物史观

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理方法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P30页)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㈡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容易出选择)

3、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原理内容】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2)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四者的关系:

1.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内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1)在阶级社会里:特点:对抗性的。解决方式:阶级斗争。

(2)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 社会主义改革(对改革的认识):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作用: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服错误的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2)产生: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社会历史性:

①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

⑴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衡量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6、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

(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人的价值

(1)含义: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②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③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2)评价标准: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

① ②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认识社会

(寻觅社会真谛)

唯物史观

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理方法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点(影响因素)★★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


相关内容

  •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①哲学就在我身边 (1 )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①.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点2.什么是哲学? ...

  • 2010-2011学年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计划
  •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高三年级现有10个班级,1个选科类型(专科),理科5个班级,文科2个班级.文科(1)班相对重点班,学情基本良好,文科(2)是普通班,学情开始有所好转,但文科总体不是很好,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对于理科班学生有很大的差距.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针对工作量相对较轻的 ...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 一.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 ...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 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 )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 ...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名言道出了世博会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力.蒸汽机.电话.电影.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博会在全球范围推动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有力地促进了 ...

  • 2016-2017高二哲学第一单元选择题专练
  • 2016-2017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选择题专练 1.[2016·广东华南师范附属中学高三测试(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第一次出现了( )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 ...

  •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 1.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 ...

  • 哲学第一单元高考题(答案版)
  • 2011高考题+2012模拟题分类汇编: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哲学的基本含义,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的精华 1(2011年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 ...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一. 联系观(6个) 第7课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时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