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休克疗法"资料(2)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它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大力压缩消费,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以期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这样的措施会使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简单说来,“休克疗法”其实就是一整套经济方面的激进策略,它后来被确定为三大基本内容:稳定化——以紧缩反通胀,并建立宏观均衡;自由化——放开物价;私有化——明晰产权。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休克疗法”的具体政策有所调整,其形态有所改变,但基本框架是没有变化的,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为“休克疗法”了。

“休克疗法”的形成、提出并实施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美的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向该国提出: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玻利维亚政府走投无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采纳了萨克斯的建议。结果是: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这是南美的情况,也是“休克疗法”的第一次试验。

这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这些国家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的大多数东欧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都使用了“休克疗法”这种激烈的经济工具。 就俄罗斯来看,这一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

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恶性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走出了“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想的完全两样。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失败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在

只有计划与市场这两个工具、而计划这一工具已被证明无效的情况下,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条道路。而市场化改革之所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当时的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竞争机制对国有企业不起作用,市场与国有企业不相容,使用市场工具的前提是实行全面的私有化。所以,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彻底实行私有化。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

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私有化证券大大贬值,被一小部分有钱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入囊中。最终结果是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结束。

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当年,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下降到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体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

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

这是俄罗斯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休克疗法”的第二次试验。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它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大力压缩消费,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以期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这样的措施会使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简单说来,“休克疗法”其实就是一整套经济方面的激进策略,它后来被确定为三大基本内容:稳定化——以紧缩反通胀,并建立宏观均衡;自由化——放开物价;私有化——明晰产权。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休克疗法”的具体政策有所调整,其形态有所改变,但基本框架是没有变化的,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为“休克疗法”了。

“休克疗法”的形成、提出并实施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美的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向该国提出: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玻利维亚政府走投无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采纳了萨克斯的建议。结果是: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这是南美的情况,也是“休克疗法”的第一次试验。

这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这些国家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的大多数东欧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都使用了“休克疗法”这种激烈的经济工具。 就俄罗斯来看,这一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

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恶性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走出了“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想的完全两样。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失败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在

只有计划与市场这两个工具、而计划这一工具已被证明无效的情况下,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条道路。而市场化改革之所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当时的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竞争机制对国有企业不起作用,市场与国有企业不相容,使用市场工具的前提是实行全面的私有化。所以,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彻底实行私有化。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

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私有化证券大大贬值,被一小部分有钱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入囊中。最终结果是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结束。

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当年,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下降到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体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

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

这是俄罗斯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休克疗法”的第二次试验。


相关内容

  • [金砖国家]观后感俄罗斯
  • <金砖国家>观后感 --外国语学院英语1102班 110810065 唐靖 何为金砖之国?记录片的开篇就向我们解释了这个词语."金砖国家"是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在十年前最先提出的,通常指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在央视大型纪录片<金砖之国& ...

  • 市场经济学论文
  • 市场经济学论文 院系:信息服务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班级:61111P 学号:37 姓名:刘人敬 20世纪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效率日益低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历史性选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最引世 ...

  • 美国之罪犯,中国之"精英"
  • 美国之罪犯,中国之"精英" 黎阳 2006.3.1. 被"主流经济学家"们大肆吹捧的顾雏军锒铛入狱之后,在中国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主流经济学家"这个词即使不是臭狗屎,也离茅屎坑不太远了.不可一世的"精英"们顿时威 ...

  •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与 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主要内容: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外交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名词解释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

  • 新自由主义嬗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理论工具
  • 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福柯 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勃兴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面对凯恩斯主义失灵所做的政策选择.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学术思潮,形成于20世纪20-30 ...

  • 后凯恩斯学派转轨经济理论新进展_范晓男
  • 后凯恩斯学派转轨经济理论新进展 范晓男,张凤林1,21 (1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近年来,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在拓展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转轨经济理论的构建,但尚 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批判 华盛顿共识 的基 ...

  •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论中国改革30年得失
  •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论中国改革30年得失 经济学家, 中国, 主流, 得失, 改革 原文链接:http://lt.cjdby.net/thread-452464-1-1.html 超级大本营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21世纪>:改革通过改善制度,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经济长期 ...

  • [世界经济新论]名词解释
  • 1.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标志. 2.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发电机为标志. 3.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4. 产业结构软化 p24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 ...

  • 他们杀我们绝不会手软--美国主导的反革命血腥在智利进行实验
  • 作者:娜奥米?克莱恩 摘自<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 伤害应一次为之,因感受痛楚较少,冒犯亦较少.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君王论>,1513年 如果采取这种休克手段,我认为应极详细地公开宣布,在极短期内实施.公众知道得更充分,就更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