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制度变革
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山上比较重要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研究,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考究评价都是从两方面展开的,当然此处的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不例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来看,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一个利,也存在一个弊或者叫做局限性的。洋务运动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道路上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当然它也有局限性,便是它的制度或者叫思想问题,当时还是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的天下,还在延续着已经僵硬不化的孔孟之道封建礼仪教化的制度,清王朝也是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就是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还未改变,帝国主义一边对中国欺压另一边大肆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便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作“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首先,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与西方帝国主义不费一兵一卒的胜利的鲜明对比让中国的昏暗的统治阶级开始反思开始想方设法地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当然,除此之外,昏庸的
清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镇压起义就要从国外购进先进的武器弹药,这股潮流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就要学习西方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的奏折中已经明示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武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到了90年代,“洋务派”又打着“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转入一个新的层次。兴办民用企业的初衷是为早先建设的军事工业提供资金,改变极弱的局面。其间洋务派共兴办了大大小小的民用工业20多个。
在海军建设上,洋务运动也参与其中。清政府建成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成为其主力,由李鸿章管辖。 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因为管理运用西方先进技术,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新式人才。清政府开始办学堂,有些是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一种为工艺学堂。
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从而使得中国的工业开始初具规模和基础。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中国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这一点上讲,洋务运动的对推动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改善民生生活,而是为了维护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这是它的极大地局限性,也正因为此在讲话腐败的制度框架下实行的各
种建设和改革都不能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回顾西方各国的近代化进程,不难发现,欲发展资本主义必先推翻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壮大的封建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等历史事实无不见证了这一点。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作为一种改良运动,首先它是不彻底的,兴办者系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官僚,在根本上对新成长的经济因素有一种排斥力,纵使洋务运动开展的再轰轰烈烈注定是没有前途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富国强兵的梦想没有实现,相反此时的中国更加地风雨飘摇。洋务运动的失败还与其本身的依赖性有关,洋务运动时清政府已于新房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也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它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透过洋务运动看今天的改革开放,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的中国的目标,但是那时的政治背景是民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建立了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了主人。民主,成为实现改革开放的很有利的背景。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相比,邓小平为主的共产党人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这是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场改革,而洋务运动,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改良。随着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帷幕也拉开了。
结合我们家乡的实际例子再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说,洋务运动所开展的也是一种经济建设,但是这种经济建设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经济模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资金名义上来源于官方政府,但实际上却是对老百姓的搜刮;其二,这些资金往往掌握在拥有极大权利的封建官僚手中,经济建设也便成了名存实亡。但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在全国各地实行。就在我们的家乡,乡镇企业,农村合作企业如雨后春笋,这些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活力,它们同样引进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引进来的过程中也有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可靠实用的技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经济建设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是一场为全民造福的运动,所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数逐年上升。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点转向农村,城市改革随之展开,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切,都源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在中国的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深处推进。
对比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我们再次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也不能成为经济基础向纵深延伸的障碍。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化史》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制度变革
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山上比较重要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研究,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考究评价都是从两方面展开的,当然此处的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不例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来看,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一个利,也存在一个弊或者叫做局限性的。洋务运动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道路上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当然它也有局限性,便是它的制度或者叫思想问题,当时还是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的天下,还在延续着已经僵硬不化的孔孟之道封建礼仪教化的制度,清王朝也是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就是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还未改变,帝国主义一边对中国欺压另一边大肆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便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作“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首先,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与西方帝国主义不费一兵一卒的胜利的鲜明对比让中国的昏暗的统治阶级开始反思开始想方设法地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当然,除此之外,昏庸的
清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镇压起义就要从国外购进先进的武器弹药,这股潮流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就要学习西方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的奏折中已经明示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武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到了90年代,“洋务派”又打着“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转入一个新的层次。兴办民用企业的初衷是为早先建设的军事工业提供资金,改变极弱的局面。其间洋务派共兴办了大大小小的民用工业20多个。
在海军建设上,洋务运动也参与其中。清政府建成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成为其主力,由李鸿章管辖。 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因为管理运用西方先进技术,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新式人才。清政府开始办学堂,有些是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一种为工艺学堂。
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从而使得中国的工业开始初具规模和基础。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中国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这一点上讲,洋务运动的对推动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改善民生生活,而是为了维护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这是它的极大地局限性,也正因为此在讲话腐败的制度框架下实行的各
种建设和改革都不能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回顾西方各国的近代化进程,不难发现,欲发展资本主义必先推翻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壮大的封建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等历史事实无不见证了这一点。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作为一种改良运动,首先它是不彻底的,兴办者系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官僚,在根本上对新成长的经济因素有一种排斥力,纵使洋务运动开展的再轰轰烈烈注定是没有前途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富国强兵的梦想没有实现,相反此时的中国更加地风雨飘摇。洋务运动的失败还与其本身的依赖性有关,洋务运动时清政府已于新房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也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它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透过洋务运动看今天的改革开放,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的中国的目标,但是那时的政治背景是民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建立了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了主人。民主,成为实现改革开放的很有利的背景。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相比,邓小平为主的共产党人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这是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场改革,而洋务运动,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改良。随着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帷幕也拉开了。
结合我们家乡的实际例子再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说,洋务运动所开展的也是一种经济建设,但是这种经济建设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经济模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资金名义上来源于官方政府,但实际上却是对老百姓的搜刮;其二,这些资金往往掌握在拥有极大权利的封建官僚手中,经济建设也便成了名存实亡。但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在全国各地实行。就在我们的家乡,乡镇企业,农村合作企业如雨后春笋,这些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活力,它们同样引进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引进来的过程中也有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可靠实用的技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经济建设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是一场为全民造福的运动,所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数逐年上升。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点转向农村,城市改革随之展开,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切,都源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在中国的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深处推进。
对比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我们再次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也不能成为经济基础向纵深延伸的障碍。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化史》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