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1

诗歌鉴赏(一)

高三语文

主讲教师:于树泉

知识要点:

1、考点分析

2、考题分析

3、指明失误 引以为戒

4、了解题材 把握内容

5、辨析技巧 体悟佳妙

6、掌握钥匙 解读密码

7、鉴赏意识八谈

8、诗歌阅读训练

谈古典诗词鉴赏

一、考点分析1.两份《考试说明》的比较:北京:

①内容的理解。

②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全国:

①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式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考试说明》没有鉴赏“形象”的要求,但是,这不等于北京卷不考鉴赏形象。例1.(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分析:两首思乡诗的主题的挖掘是通过对大雁这一意象的鉴赏完成的。

全国《考试说明》没有鉴赏“意境”的要求,也同样不等于全国卷不考鉴赏意境。 例

2.过香积寺(王维)(2003.全国试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此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仿佛显得幽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没有鉴赏“形象”的要求,不等于北京卷不考鉴赏形象;没有鉴赏“意境”的要求,也同样不等于全国卷不考鉴赏意境。因为,意象与意境常常密不可分,意象构成意境,意境包容意象。可见,对于鉴赏古诗“形式”的规定,北京、全国两份《考试说明》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提醒我们,复习时,对北京题、全国题应予以同样的重视。2.《考试说明》要点的简要解说考点一: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历来是考查的重点。

内容的理解不仅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果看不懂一首诗,鉴赏就无从谈起;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会成为可能。

考点二:语言的鉴赏语言的鉴赏,可以着眼局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鉴赏一首诗的语言特点。比如《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清新、《锦瑟》的朦胧、《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的含蓄、《观沧海》的雄奇、《敕勒歌》的苍凉、《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的凄婉、《饮酒》(结庐在人境)的自然、《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的空灵、《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的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考点三:表达技巧的鉴赏“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②修辞手法(辞格、修辞格):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③艺术手法(写作手法):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考点四:意境的鉴赏意境是对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体味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

意境的鉴赏,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

考点五:形象的鉴赏“形象”在诗歌中,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通常称之为意象。意象的鉴赏,是不可能离开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整体把握孤立地完成的。在诗人的笔下,同一片雪花,可以赞其美丽纯洁,也可斥其遮掩丑恶;同一团柳絮,可用来表现缱绻多情,也可用来讥讽张狂轻薄;同一朵秋菊,可以是气定神闲的隐者,也可以是豪气冲天的猛士。至于究竟是赞美纯洁还是指斥丑恶,是缱绻多情还是张狂轻薄,是气定神闲的隐者还是豪气冲天的猛士,要依据一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而定。离开了对内容和意境的整体把握,是很难对诗中的意象作出恰当鉴赏的。 二、考题分析包括三点:

1.考了什么?

2.所考内容的特点;

3.怎么考?

1、考了什么(95—04年春) 体裁——五绝3七绝7五律4七律1宋 词4元曲1 题材——写景5思乡4咏怀4咏史2送别1登临1咏物1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语言、诗眼、意象、风格

形式——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体裁、章法2.所考内容有这样一些特点:①诗为五、七言格律诗,词、曲则为小令。(其它可考性不大)

②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句。(太偏、怪者可考性不大)

③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应制、艳体)

④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其他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而学生在学习中又接触过的技巧。(某词典列出13类483条,“神龙掉尾”、 “草蛇灰线” 、“阔狭顿异”、“字挟风雷”、“金针暗渡”、“天女散花”)3.怎么考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2004北京春季高考题)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解题指导:分两步回答,即怎么表达的(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等)。 答案:用虚写(或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官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贪得无厌、横征暴敛、税收无度、贪婪至极)的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这道题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近年诗歌试题的特点:①内容、形式兼顾“内容解说、主题”属于“内容”;“表达上的作用”属于“形式”。

②限制、开放并举“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一个具有开放特点的题目,“后两句”、“表达上的作用”则是两个限制。③点、面有机结合内容、形式与表达这三个“点”是植根于“面”之上的,没有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就难以答好这道题,也就是说,此题直接考的是“点”,同时也间接考了“面”。

④一般鉴赏与比较鉴赏——平分秋色此题①③两小题是一般鉴赏,②小题是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一)

高三语文

主讲教师:于树泉

知识要点:

1、考点分析

2、考题分析

3、指明失误 引以为戒

4、了解题材 把握内容

5、辨析技巧 体悟佳妙

6、掌握钥匙 解读密码

7、鉴赏意识八谈

8、诗歌阅读训练

谈古典诗词鉴赏

一、考点分析1.两份《考试说明》的比较:北京:

①内容的理解。

②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全国:

①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式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考试说明》没有鉴赏“形象”的要求,但是,这不等于北京卷不考鉴赏形象。例1.(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分析:两首思乡诗的主题的挖掘是通过对大雁这一意象的鉴赏完成的。

全国《考试说明》没有鉴赏“意境”的要求,也同样不等于全国卷不考鉴赏意境。 例

2.过香积寺(王维)(2003.全国试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此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仿佛显得幽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没有鉴赏“形象”的要求,不等于北京卷不考鉴赏形象;没有鉴赏“意境”的要求,也同样不等于全国卷不考鉴赏意境。因为,意象与意境常常密不可分,意象构成意境,意境包容意象。可见,对于鉴赏古诗“形式”的规定,北京、全国两份《考试说明》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提醒我们,复习时,对北京题、全国题应予以同样的重视。2.《考试说明》要点的简要解说考点一: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历来是考查的重点。

内容的理解不仅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果看不懂一首诗,鉴赏就无从谈起;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会成为可能。

考点二:语言的鉴赏语言的鉴赏,可以着眼局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鉴赏一首诗的语言特点。比如《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清新、《锦瑟》的朦胧、《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的含蓄、《观沧海》的雄奇、《敕勒歌》的苍凉、《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的凄婉、《饮酒》(结庐在人境)的自然、《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的空灵、《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的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考点三:表达技巧的鉴赏“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②修辞手法(辞格、修辞格):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③艺术手法(写作手法):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考点四:意境的鉴赏意境是对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体味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

意境的鉴赏,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

考点五:形象的鉴赏“形象”在诗歌中,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通常称之为意象。意象的鉴赏,是不可能离开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整体把握孤立地完成的。在诗人的笔下,同一片雪花,可以赞其美丽纯洁,也可斥其遮掩丑恶;同一团柳絮,可用来表现缱绻多情,也可用来讥讽张狂轻薄;同一朵秋菊,可以是气定神闲的隐者,也可以是豪气冲天的猛士。至于究竟是赞美纯洁还是指斥丑恶,是缱绻多情还是张狂轻薄,是气定神闲的隐者还是豪气冲天的猛士,要依据一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而定。离开了对内容和意境的整体把握,是很难对诗中的意象作出恰当鉴赏的。 二、考题分析包括三点:

1.考了什么?

2.所考内容的特点;

3.怎么考?

1、考了什么(95—04年春) 体裁——五绝3七绝7五律4七律1宋 词4元曲1 题材——写景5思乡4咏怀4咏史2送别1登临1咏物1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语言、诗眼、意象、风格

形式——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体裁、章法2.所考内容有这样一些特点:①诗为五、七言格律诗,词、曲则为小令。(其它可考性不大)

②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句。(太偏、怪者可考性不大)

③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应制、艳体)

④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其他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而学生在学习中又接触过的技巧。(某词典列出13类483条,“神龙掉尾”、 “草蛇灰线” 、“阔狭顿异”、“字挟风雷”、“金针暗渡”、“天女散花”)3.怎么考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2004北京春季高考题)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解题指导:分两步回答,即怎么表达的(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等)。 答案:用虚写(或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官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贪得无厌、横征暴敛、税收无度、贪婪至极)的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这道题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近年诗歌试题的特点:①内容、形式兼顾“内容解说、主题”属于“内容”;“表达上的作用”属于“形式”。

②限制、开放并举“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一个具有开放特点的题目,“后两句”、“表达上的作用”则是两个限制。③点、面有机结合内容、形式与表达这三个“点”是植根于“面”之上的,没有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就难以答好这道题,也就是说,此题直接考的是“点”,同时也间接考了“面”。

④一般鉴赏与比较鉴赏——平分秋色此题①③两小题是一般鉴赏,②小题是比较鉴赏。


相关内容

  • 做一个真正的诗歌阅读者
  • 最近的来信中,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当代诗歌.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然而,面对当代中国的诗歌发展史,我们在感叹以前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或许还有几分难言的尴尬.特别是面对当代诗歌的现状,我们不觉陷入了深深的 ...

  •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 延伸诗歌赏析 夯实语文底蕴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课外诗歌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而我国是诗的国度,除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作品也璨若群星.从内容上 看,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色彩:从形式上看,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而具有音乐性.诗歌 ...

  • 不同类型诗歌阅读的眼动特征
  • 不同类型诗歌阅读的眼动特征分析 A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Eye Movement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Poetry Reading [摘要]本文基于眼动信号,采集了文科和理工科两种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阅读六种类型诗歌文本时的眼动信号,通 ...

  • 推荐阅读: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吴平安
  • 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  吴平安 (2010-01-29 08:12:12) 转载▼ 标签: 现代诗歌 中学校园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与专业发展 现今中学生所写的记叙.议论.抒情.说明诸文体,都只是文章学意义上的体裁,对其优劣高下的评判有相对客观并易于把握的标准,可是一旦写成诗歌,便由文章学意义 ...

  • 百定安诗论:阅读诗歌的三种方法||新作:珠江谣/云朵之上
  • 百定安:男,1962年生,河南洛阳人,硕士.诗人.文化学者.翻译家.书法家.评论家.已出版诗集四部,散文随笔集两部,诗歌翻译批评集一部,与人合著诗集一部.现居广东东莞. 摄影 百定安 百定安新作||云朵之上/珠江谣 云朵之上 我可怜的人间 那么小 山峦匍匐,板结的河流 供我检阅.怎能相信 稀疏的灯火 ...

  • 阅读现代诗歌方法浅析
  • 阅读现代诗歌方法浅析 作者:周志琨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11期 摘 要: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首,在提高中学生鉴赏品位.丰富学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正确地欣赏现代诗歌又成为摆在很多人面前的疑惑,旨在作此探讨,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诗歌:情景:情感:体验 ...

  • 关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几个常识 非诗 唐山都市网
  • 关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几个常识 2008-04-02 17:41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34 进唐山论坛看看 关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几个小常识(代序)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决定着他的写作.写作的前提,或者说背景,大体可分为阅读和经历,而阅读必然大于经历,因为经历有限, ...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 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 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 ...

  • 蒙氏阅读大班
  • 诗歌名称:<小池塘> 诗歌内容:小池塘,抱月亮,鱼儿睡在蓝天上. 小青蛙,抬头望,乐得呱呱把歌唱. 风儿吹,水儿荡,摇得月亮轻轻晃. 教学目标:孩子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巩固认识小动物和植物. 诗歌名称:<手指数数> 诗歌内容:小棍一,敲敲敲.剪刀二,剪剪剪. 小叉三,叉叉叉.菜 ...

  • [古代诗歌鉴赏]说课稿
  • 一样孤雁 别样情怀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 一.学习目标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二.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