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只有"革命烈士",而无"国家英雄"称号?

中国为何只有“革命烈士”,而无“国家英雄”称号?

(2010-02-20 18:01:46)

“烈士”一词,始见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烈”字的本义是“火猛”。由烈和士字组合一词含褒义。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实际上,常指临危不惧的活着的节义之士:

《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 三国·曹操的 《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晋陆机《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唐· 杨炯《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然后达人知足,徒兴白发之歌;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 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陈烈妇传诔》:“一死甘心殉所天,女中烈士瘗江边。”

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将士“。到了近现代,“烈士”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称为“忠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称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为“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公布实施《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中,首次将“阵亡将士”改为“阵亡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0年10月15日《关于革命烈士的解释》,凡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称为烈士。同年12月11日,内务部发布《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人民公安部队因参战、公干牺牲者(被俘不屈、慷慨就义或被特务暗杀等),革命工作人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者或因公牺牲者,民兵、民工因参战牺牲者,均称烈士。

1980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重新发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符合规定的,可批准为革命烈士。正是这个条例,将“烈士”一词的所指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也就是从那天起,只要某人被认为符合“烈士”条件,均可被授予“烈士”称号,其家属同时享受“烈士家属”待遇。“烈士”这个名词,终于像动词一样,在国人面前别别扭扭地舞蹈起来。在国外工作辞世的被定为烈士,在国内因病去世的也被称为烈士。就连醉死酒场的官员,都被提请定为“革命烈士”,烈士一词终于演绎成了权力操纵下的超级大杂烩,成了国人迷糊,外国人犯晕,古人看不懂,今人搞不清的跨世纪变形金刚。

“革命”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及《尚书》之“革殷受命”,指的是改朝换代,易代鼎革。从意思上来看,革命指顺应天命。

近代日本,以革命二字译英语revolution一词,用以表示“从根底处掀翻之,而制造一新世界”之义。晚清时期,孙中山从日本的翻译著作中,取出“革命”二字作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口号。20世纪初叶,革命一词在中国流行,就是日译之revolution,而并非《易传》与《尚书》中革命的原义。

近代中国“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倡议采用的。1895年11月,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3人东渡日本,在神户见一份日本报纸刊有一则《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的新闻,孙中山便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从此,中国的革命志士便把自己的行动称作“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升华,革命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般情况下,泛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行动或行为。于是,革命一词开始演变为一种“大众与个体的某种区分或界定的内容不断变化的政治名词”。

随着文革的肆虐,“革命”一词,又有了新的暴力内涵:一个简单的“革命”定性,即可让人颠沛流离,也可让人飞黄腾达。司法行为,生活行为均被辅以“革命”的包装。使得“革命”这个合成名词,更多体现的是“令人恐怖的威胁性形容词语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国家的利益是超越党派、团体及任何中国人的最高利益。“革命”,革谁的命?烈士,哪来的那么多的暴力牺牲?对于对国家有贡献而辞世的人们,一概“被”授予“革命烈士”实在是太狭隘了,太不严肃了,应该对此“革命革命”了!

中国为何只有“革命烈士”,而无“国家英雄”称号?

(2010-02-20 18:01:46)

“烈士”一词,始见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烈”字的本义是“火猛”。由烈和士字组合一词含褒义。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实际上,常指临危不惧的活着的节义之士:

《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 三国·曹操的 《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晋陆机《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唐· 杨炯《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然后达人知足,徒兴白发之歌;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 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陈烈妇传诔》:“一死甘心殉所天,女中烈士瘗江边。”

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将士“。到了近现代,“烈士”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称为“忠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称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为“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公布实施《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中,首次将“阵亡将士”改为“阵亡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0年10月15日《关于革命烈士的解释》,凡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称为烈士。同年12月11日,内务部发布《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人民公安部队因参战、公干牺牲者(被俘不屈、慷慨就义或被特务暗杀等),革命工作人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者或因公牺牲者,民兵、民工因参战牺牲者,均称烈士。

1980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重新发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符合规定的,可批准为革命烈士。正是这个条例,将“烈士”一词的所指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也就是从那天起,只要某人被认为符合“烈士”条件,均可被授予“烈士”称号,其家属同时享受“烈士家属”待遇。“烈士”这个名词,终于像动词一样,在国人面前别别扭扭地舞蹈起来。在国外工作辞世的被定为烈士,在国内因病去世的也被称为烈士。就连醉死酒场的官员,都被提请定为“革命烈士”,烈士一词终于演绎成了权力操纵下的超级大杂烩,成了国人迷糊,外国人犯晕,古人看不懂,今人搞不清的跨世纪变形金刚。

“革命”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及《尚书》之“革殷受命”,指的是改朝换代,易代鼎革。从意思上来看,革命指顺应天命。

近代日本,以革命二字译英语revolution一词,用以表示“从根底处掀翻之,而制造一新世界”之义。晚清时期,孙中山从日本的翻译著作中,取出“革命”二字作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口号。20世纪初叶,革命一词在中国流行,就是日译之revolution,而并非《易传》与《尚书》中革命的原义。

近代中国“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倡议采用的。1895年11月,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3人东渡日本,在神户见一份日本报纸刊有一则《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的新闻,孙中山便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从此,中国的革命志士便把自己的行动称作“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升华,革命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般情况下,泛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行动或行为。于是,革命一词开始演变为一种“大众与个体的某种区分或界定的内容不断变化的政治名词”。

随着文革的肆虐,“革命”一词,又有了新的暴力内涵:一个简单的“革命”定性,即可让人颠沛流离,也可让人飞黄腾达。司法行为,生活行为均被辅以“革命”的包装。使得“革命”这个合成名词,更多体现的是“令人恐怖的威胁性形容词语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国家的利益是超越党派、团体及任何中国人的最高利益。“革命”,革谁的命?烈士,哪来的那么多的暴力牺牲?对于对国家有贡献而辞世的人们,一概“被”授予“革命烈士”实在是太狭隘了,太不严肃了,应该对此“革命革命”了!


相关内容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名单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名单 1.齐进虎--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79师侦察队长.山东省莱城县崖(头)区前圩村人,1925年生,1945年入伍,1953年(1950年)12月牺牲.一级人民英雄 2.刁仁忠--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80师侦察科长.山东省昆俞县人,1919年生,1942年入伍,1951年8 ...

  • 蒙自烈士陵园游记
  • 蒙自烈士陵园 内建筑均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陵园大门为牌坊式结构,上方匾额"蒙自烈士陵园"为宋任穷同志所书,进入大门,正前方是悼念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高13.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字.绕过纪念碑,是烈士 ...

  • 参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 参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010级工商管理系 陈鑫 "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这是郭沫若在1926年夏天为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所写的一首诗.今天,我 ...

  • 爱国书籍读后感
  • 爱国书籍读后感 篇一:林海雪原>读后感 革命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无论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还是勤勤恳恳的为人民做事.但是,不叫的狗是最可怕的,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令人惊心动魄:谈笑间,一个异样的动作,一个不自然的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牺牲.而杨子荣正是执行这种异常危险工作的人. 杨子荣是东北联 ...

  • 抗美援朝"五烈士"之一孙占元家乡巨变
  • 今年5月3日,一级英雄孙占元的两个孙子和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亲属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烈属代表团到朝鲜祭奠英灵.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孙占元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他也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1961年,朝鲜国家元首金日成访华时,给 ...

  • 小学清明节扫墓活动方案及大队辅导员讲话稿
  •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源、纪念方式;知道家庭祭祖和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为身为一名少先队员而自豪,为红领巾添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号召同学们时刻铭记烈士们为解放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的英勇事迹,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通 ...

  • 2016年清明节扫墓演讲稿4篇
  •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4篇清明节扫墓演讲稿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2016年清明节扫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清明节,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全体师生来到烈士墓前,为烈士,为我们心中的英雄扫墓.心头萦绕着哀思,分 ...

  • 清明感想作文
  • 作文一:清明节感想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quo ...

  • 红色影片观后感
  • [篇一:红色电影观后感800字]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红色影片观后感.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