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是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全章的基础,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是它的延伸、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它的应用,所以本节知识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声音这一物理现象,但了解不够深入;

技能基础: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能力都非常薄弱;

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和介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声音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四、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教学策略

1、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类比、观察讨论,归纳概括等方法,步步诱导,层层递进,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实验和问题时,既注重难度和梯度,又兼顾趣味性。

2、本节课所用教具如下:

教师用具:

真空罩,电铃,抽气机,钹,激光灯,平面镜,土电话。

为了突破重点,我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提出逐步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行设计了新颖有趣的实验,我用钹振动发声使激光灯的亮点在墙上晃动的实验演示,效果明显,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为了突破难点,我播放“真空罩”实验,展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学生用具:

橡皮筋、钢尺

七、教学流程

按照知识构建的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六个环节,依次是导入新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的传播速度,课堂小结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学习

1、声音的产生。

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3声音的传播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四步骤进行: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看视频——得出结论 既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思考:平时我们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我们耳中的呢?

引导:你的耳朵和老师之间有空气,是空气传声吗?如果没有空气,真空能传声吗? 播放真空罩实验视频,玻璃罩中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把阀门打开,空气大量涌入,又听到铃声了,说明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让学生解释:在月球两名上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为什么呢?

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能传声吗?

请观看我改进的《土电话》实验,传统的土电话是一个人说,一个人听,只能少数人参与体验,请看我的改进:用话筒对着五米外的同学,让他小声说话,同学们能听到吗?不能,现在,让他对着土电话说话,我把话筒放入这一端的纸杯中,同学的声音通过音响播放出来了,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到了他说话的声音,这不仅说明了固体能传声,且比空气传声效果好,这样在场的每个人都参与了体验。紧接着,让学生体验桌子传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液体能传声吗?

最后归纳得出: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物质,我们把这些传声的物质叫做介质,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没有介质,真空就不能传声。

(四)声音的传播形式

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

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再展示声波的视频,视频中一个扬声器在发声,它在振动,动画显示周围的空气出现疏密相间的波纹,跟水波的传递形式相似,这样把声波的无形转化为有形,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做声波。

(五)声音的传播速度——自学指导法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思考: 雷电发生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听到雷声,这一现象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因为隆隆的雷声从远处传入我们耳中需要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

从声速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呢?这样问题的提出,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大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

(1)说话时用手摸自己喉部,有何感觉,这是本节课学到的什么知识?

(2)敲击一根足够长的钢管,在另一端可能听到几次响声?这是本节课学到的哪些知识?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 ℃时,空气中340m/s。

这样以实验和问题的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是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全章的基础,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是它的延伸、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它的应用,所以本节知识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声音这一物理现象,但了解不够深入;

技能基础: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能力都非常薄弱;

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和介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声音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四、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教学策略

1、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类比、观察讨论,归纳概括等方法,步步诱导,层层递进,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实验和问题时,既注重难度和梯度,又兼顾趣味性。

2、本节课所用教具如下:

教师用具:

真空罩,电铃,抽气机,钹,激光灯,平面镜,土电话。

为了突破重点,我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提出逐步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行设计了新颖有趣的实验,我用钹振动发声使激光灯的亮点在墙上晃动的实验演示,效果明显,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为了突破难点,我播放“真空罩”实验,展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学生用具:

橡皮筋、钢尺

七、教学流程

按照知识构建的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六个环节,依次是导入新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的传播速度,课堂小结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学习

1、声音的产生。

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3声音的传播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四步骤进行: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看视频——得出结论 既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思考:平时我们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我们耳中的呢?

引导:你的耳朵和老师之间有空气,是空气传声吗?如果没有空气,真空能传声吗? 播放真空罩实验视频,玻璃罩中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把阀门打开,空气大量涌入,又听到铃声了,说明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让学生解释:在月球两名上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为什么呢?

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能传声吗?

请观看我改进的《土电话》实验,传统的土电话是一个人说,一个人听,只能少数人参与体验,请看我的改进:用话筒对着五米外的同学,让他小声说话,同学们能听到吗?不能,现在,让他对着土电话说话,我把话筒放入这一端的纸杯中,同学的声音通过音响播放出来了,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到了他说话的声音,这不仅说明了固体能传声,且比空气传声效果好,这样在场的每个人都参与了体验。紧接着,让学生体验桌子传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液体能传声吗?

最后归纳得出: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物质,我们把这些传声的物质叫做介质,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没有介质,真空就不能传声。

(四)声音的传播形式

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

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再展示声波的视频,视频中一个扬声器在发声,它在振动,动画显示周围的空气出现疏密相间的波纹,跟水波的传递形式相似,这样把声波的无形转化为有形,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做声波。

(五)声音的传播速度——自学指导法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思考: 雷电发生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听到雷声,这一现象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因为隆隆的雷声从远处传入我们耳中需要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

从声速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呢?这样问题的提出,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大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

(1)说话时用手摸自己喉部,有何感觉,这是本节课学到的什么知识?

(2)敲击一根足够长的钢管,在另一端可能听到几次响声?这是本节课学到的哪些知识?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 ℃时,空气中340m/s。

这样以实验和问题的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相关内容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 > 班级:20131212 姓名:高顺勇 学号:201312123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 ...

  •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并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际感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通过观察和实验得 ...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 ...

  •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答案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班 级: 姓名: [课标转述] (1)通过实验探究, 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 ...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重点. 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 ...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
  •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 3.会设计方案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 设计探究的实验: 三.自 ...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 工作单位 刘美玲 芦溪镇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 通过实验与观察, 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 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 分析归纳出声音 ...

  •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选
  • 习题精选 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 ...

  • 初中物理声音的传播
  • 初中物理声音的传播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 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