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断句及解释

关于《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断句及解释

初中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其中有一段文字,“登轼而望之”。课本的断句是“登轼而望之”,下面有一条注释,“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四川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傅德岷先生和赖云琪先生共同编写的《古文观止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出版)也认为应当这样断句,“登轼而望之”,对“轼”的注释是“古代车厢前面扶手的横木”,并且翻译是“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板远望”。吴茹之编译的《左传》(三秦出版社)选本,其断句也是如此,对“轼”的注释是“车前之横木,站在上面可以望到远方”,翻译是“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 我认为以上断句及解释都是错误的。

首先,“轼”: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名词,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名词解,《说文》:“轼,车前也”,就是古代车前的横木,其实用价值,就是当车前行时,由于车的晃动,站在车里的人,将手扶在这根横木上,才能站得稳当。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的“轼”字,就指这根车前的横木。又如《韩诗外传·卷六》:“伏轼而叹曰”,以及《庄子》:“孔子伏轼而叹”的“轼”字,都是这个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名》:“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就是站在车里的人,双手按在车前的横木上,身体要

站端正,并且上身微微前倾,表示对周围的人的一种同情或尊重,一般写作“式”。表示同情的,如《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论语》:“凶服者式之。”表示庄重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韩诗外传·卷一》:“ 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论语》:“式负版者。”

其次,“登”: 其一,《说文》:“登,上车也。”登,就是上车的意思。曹刿与鲁庄公同乘一辆车,当“齐师败绩”的时候,曹刿有一个“下,视其辙”的动作,“下”就是下车,因为他要看的是“齐师”的“辙”,所以他必须先下车,再走到有“齐师”的“辙”的地方。并且,傅德岷先生和赖云琪先生共同编写的《古文观止鉴赏辞典》的断句是“下,视其辙”,翻译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吴茹之编译的《左传》选本的断句是“下视其辙”,翻译也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这两个断句虽然不一样,但是翻译一字不差。以此分析,这个“登”就是指“登车”而言,而并非“登上车前的横木”,更不是什么“登上车前的横板”。其二,乘车是有规矩的,如《论语》:“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后汉书·张湛传》:“乘车必正立。”《礼记·曲礼上》:“车上不广咳,不妄指。”这样看来,那根车前的横木只能用来扶手,是绝对不允许站人的。况且鲁庄公又在身旁,这样站在上面,是极不恭敬的,搞不好是要杀头的。其三,古代的车是马车,鲁庄公是诸侯,应该是四匹马驾的车,当有人上下车时,肯定要晃动,如有人要上到车前的横木上,肯定也

要晃动,站在车里都要有扶手的“轼”才能站得稳当,站在“轼”上面的话,四面又没有扶手,怎么能站得稳呢?其四,两军阵前,远望对方,站在车里“望”与站在那根车前的横木上“望”,有什么区别,应当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个“登”字,应独立为一读,做“上车”理解。

第三,“望之”,“望”就是远看,“之”是代词,代指齐国的军队。 第四,陈戌国先生点校的《四书五经》(白文本,岳麓书社),其断句是“登,轼而望之”,因为是白文本,不知道陈先生怎么翻译,但从断句来看,“登”字应当做“登车”。

综上所述,“登轼而望之”的断句应当是“登,轼而望之”,翻译为“然后登上车,双手按在车前的横木上远望齐国的军队”。

关于《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断句及解释

初中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其中有一段文字,“登轼而望之”。课本的断句是“登轼而望之”,下面有一条注释,“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四川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傅德岷先生和赖云琪先生共同编写的《古文观止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出版)也认为应当这样断句,“登轼而望之”,对“轼”的注释是“古代车厢前面扶手的横木”,并且翻译是“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板远望”。吴茹之编译的《左传》(三秦出版社)选本,其断句也是如此,对“轼”的注释是“车前之横木,站在上面可以望到远方”,翻译是“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 我认为以上断句及解释都是错误的。

首先,“轼”: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名词,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名词解,《说文》:“轼,车前也”,就是古代车前的横木,其实用价值,就是当车前行时,由于车的晃动,站在车里的人,将手扶在这根横木上,才能站得稳当。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的“轼”字,就指这根车前的横木。又如《韩诗外传·卷六》:“伏轼而叹曰”,以及《庄子》:“孔子伏轼而叹”的“轼”字,都是这个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名》:“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就是站在车里的人,双手按在车前的横木上,身体要

站端正,并且上身微微前倾,表示对周围的人的一种同情或尊重,一般写作“式”。表示同情的,如《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论语》:“凶服者式之。”表示庄重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韩诗外传·卷一》:“ 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论语》:“式负版者。”

其次,“登”: 其一,《说文》:“登,上车也。”登,就是上车的意思。曹刿与鲁庄公同乘一辆车,当“齐师败绩”的时候,曹刿有一个“下,视其辙”的动作,“下”就是下车,因为他要看的是“齐师”的“辙”,所以他必须先下车,再走到有“齐师”的“辙”的地方。并且,傅德岷先生和赖云琪先生共同编写的《古文观止鉴赏辞典》的断句是“下,视其辙”,翻译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吴茹之编译的《左传》选本的断句是“下视其辙”,翻译也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这两个断句虽然不一样,但是翻译一字不差。以此分析,这个“登”就是指“登车”而言,而并非“登上车前的横木”,更不是什么“登上车前的横板”。其二,乘车是有规矩的,如《论语》:“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后汉书·张湛传》:“乘车必正立。”《礼记·曲礼上》:“车上不广咳,不妄指。”这样看来,那根车前的横木只能用来扶手,是绝对不允许站人的。况且鲁庄公又在身旁,这样站在上面,是极不恭敬的,搞不好是要杀头的。其三,古代的车是马车,鲁庄公是诸侯,应该是四匹马驾的车,当有人上下车时,肯定要晃动,如有人要上到车前的横木上,肯定也

要晃动,站在车里都要有扶手的“轼”才能站得稳当,站在“轼”上面的话,四面又没有扶手,怎么能站得稳呢?其四,两军阵前,远望对方,站在车里“望”与站在那根车前的横木上“望”,有什么区别,应当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个“登”字,应独立为一读,做“上车”理解。

第三,“望之”,“望”就是远看,“之”是代词,代指齐国的军队。 第四,陈戌国先生点校的《四书五经》(白文本,岳麓书社),其断句是“登,轼而望之”,因为是白文本,不知道陈先生怎么翻译,但从断句来看,“登”字应当做“登车”。

综上所述,“登轼而望之”的断句应当是“登,轼而望之”,翻译为“然后登上车,双手按在车前的横木上远望齐国的军队”。


相关内容

  • 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 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主题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儒家的礼乐兴国,道家的清净 无为,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法制严明.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那是思想碰撞后擦出的绚丽火花, 那里有永远流光溢彩的诸子百家!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有许多诸子百家散文,如<十 ...

  • 文言文总结
  •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文断句又叫& ...

  •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4
  • [分析教材]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 ...

  • 子鱼论战学案
  • <子鱼论战>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重点实词 1.宋人既成列( ) 2.楚人未既济( ) 3.及其未既济也 ( ) ... 4.公伤股( ) 5.门官歼焉( ) 6.国人皆咎公 ( ) ... 7.君子不重伤( ) 8.勍敌之人( ) 9.隘而不列 ( ) ... 10.天赞 ...

  • 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 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句子,按照谓语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叙述句(多为动词性谓语),描写句(多为形容词性谓语),判断句(多为名词性谓语).文言文中的叙述句.描写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没有很打的差别,而判断句的差别却较大.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 ...

  •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高中句式练习及答案
  •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一.判断句 1. 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2. 用"则""皆""乃""为""即&qu ...

  • 古诗文断句学案
  • 高一语文古诗文断句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 掌握古诗文断句口诀 2. 熟练运用口诀完成古诗文断句练习 知识梳理: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 ...

  •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 ...

  •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