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横断面调查
摘要:随着静脉治疗安全意识的逐步深入,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传统输液工具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在临床广泛运用,已成为护理人员必备的临床技能。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护士的留置针穿刺与维护技术密切相关,研究证实,不规范的护理是导致留置针并发症、留置针非正常中止及患者拒绝再次使用留置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新入职护士由于职业防护意识不健全,还存在使用时针刺伤概率大大增加的危险。重复穿刺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护士工作量,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护患纠纷的风险。为此,评估从事留置针操作与维护的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相关认知、行为与技术水平需引起护理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 国内外围绕外周静脉留置针开展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留置针在各类病人中的应用体会、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干预、护士操作技术的改进及留置针材料改进等方面。现有研究中以护士应用留置针的能力与认知行为为研究内容的较少,而关于护理人员对留置针的态度与行为研究、尤其临床中普遍参与留置针护理的新入职护士留置针知识、态度、行为、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尚未见报道。
关键词:周静脉留置针;横断面;知识;技能
Abstract: with intravenous therapy and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security awareness, peripheral vein indwelling needle as traditional tools of infusion scalp needle replacement products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 has become a necessary nursing staff of clinical skills. The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nurse of indwelling needle puncture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y confirmed, not standardized nursing is lead to indwelling needle complications, indwelling needle terminated abnormally and patients refused to use agai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dwelling needle. Especially the newly recruited nurses due to the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is not perfect, there are still using the hour stabbed greatl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risk. Repeated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not only increase the pain of patients The bitter and the workload of nurses, an increase of more economic burden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isk of nurse patient disputes. To this end, assessment in cathet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nursing staff whether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cognition, behavior and technology level to cause of nursing management concern and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n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to carry ou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focused on: indwelling needle in patients with all kinds of application experience, indwelling needle related complications ob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chnique of nurses and indwelling needle material improvement. Existing research to nurse should with indwelling needles and cognitive behavior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less, and on the nursing staff of indwelling needle 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especially in clinical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of needle nursing of newly recruited nurses indwelling catheter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skills of research has not been reported.
Key words: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ross section; knowledge; skills
目录
1. 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4 5
2资料与方法 5
2.1一般资料 5
2.2材料 5
2.3封管方法 6
2.4评价方法 6
2.5统计学方法
3结果与讨论 6
3.1结果 6
3.2讨论 7
4结论 8
参考文献 8
6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73%~90%的住院病人接受输液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传统输液工具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诞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90年代静脉留置针被引入国内,因其安全、方便、可靠、能减少液体外渗和静脉炎发生、能保证静脉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静脉治疗安全意识的逐步深入推广,进入新世纪,留置针已发展到第三代—安全型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无针化在现代医院逐步推广。目前,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已成为护理人员必备的临床技能。有研究证实,留置针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护士的留置针穿刺与维护技术密切相关,不规范的护理是导致留置针并发症、留置针非正常中止及患者拒绝再次使用留置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新入职护士由于职业防护意识不健全,还存在使用时针刺伤概率大大增加的危险。由于留置针输液单次成本较高,涉及到针具、3M 敷贴、肝素帽、肝素盐水等一次性耗材,国产经济型留置针单次输液成本15.4元,进口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单次输液成本可达50.1元。重复穿刺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护士工作量,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护患纠纷的风险。为此,评估从事留置针操作与维护的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留置针相关认知、行为与技术水平需引起护理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围绕外周静脉留置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置针在各类病人中的应用体会、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干预等方面。
关于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研究证实:留置针能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浅表静脉的破坏; 能保证按时给药;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对危重患者抢救有重要意义等。故留置针取代头皮钢针的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留置针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方面:有报道[[3]指出尽管多数研究均提出留置针可留置的平均时间在5天左右,但临床上多无法达到,这与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相关。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一30%接受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护士穿刺技术不规范不熟练,多次反复穿刺会对血管内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管壁变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出现静脉炎症状;留置针留置超过规定的时间及留置针固定松动没有及时更换可诱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研究表明,护士对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的评估能力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此外,导管阻塞也是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与护士封管操作不当有关,包括针对不同病人选择封管液、封管方法、封管液的剂量、肝素液浓度和封管速度与频次等,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反流、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粒等亦可导致导管阻塞。这些研究证实,留置针使用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操作者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息息相关。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临床中普遍参与留置针护理工作的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围绕其留置针的能力获得、能力评估与能力需求设计,包括:(1)研制新入职护士留置针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及技能评价表,为后续研究提供测评工具。(2)评估新入职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态度、行为和操作技能水平,引起护理管理者关注临床上从事留置针操作与维护的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各环节必需的认知、行为与技术水平。(3)通过新入职护士留置针学习经历、实习期参与留置针护理不同环节(穿刺置管、再次启用、冲封管、拔管等) 的频次等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其对留置针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的需求,反思留置针在校期、实习期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缺失,寻找改进策略,为护理人员在校期、实习期、入职期等留置针早期规范化培训与技术准入要求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有利于规范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与维护人员的早期培训,有利于规范留置针临床使用,
减少使用中并发症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改善使用效果,从而保障输液治疗安全,提高输液治疗质量,同时降低病人的费用支出,减少患者痛苦与护士工作量,体现外周静脉留置针较之普通头皮针输液的优势[[11,提升患者满意度。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012年7月-11月在我院放疗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72例,年龄在16-72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肺癌患者54例,食管癌患者26例,鼻咽癌患者22例,胃癌患者16例,结直肠癌患者24例,前列腺癌患者8例,膀胱癌患者4例,肾癌患者6例,软组织肉瘤患者6例,胶质瘤患者10例,黑色素瘤患者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病种、性别、年龄、穿刺部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材料
均使用美国BD 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2-24GA ,3M 敷贴,采用10ml 注射器封管,0.9%氯化钠液作为封管液。
2.3封管方法
两组均采用注射器直接封管法。当输液完毕时,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将针头与肝素帽分离,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肝素帽,用抽有0.9%氯化钠的10ml 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推注0.5-1ml ,然后快推0.5-1ml ,停1秒,推-停-推原则,反复2-3次,最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斜面至肝素帽内,再推注0.5-1ml 封管液,使其充满整个管腔。将滑动夹夹闭部位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3],最后拔掉针头。其中:
对照组 0.9%氯化钠封管液在脉冲式正压推注过程中,封管手的食指、中指分别置于留置针延长管滑动夹的两面,同时拇指向上推动滑动夹进行夹闭。
观察组 0.9%氯化钠封管液在脉冲式正压推注过程中,封管手的食指、中指同时置于留置针延长管滑动夹的外端,避免挤压滑动夹内侧延长管,同时用拇指轻轻推动滑动夹进行关闭。
2.4评价方法
观察4天内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堵管判定标准为:抽取无回血,有阻力,拔出的留置针可见凝血。红肿:针眼部位出现局部发红肿胀,但未出现条索状红线,患者感觉局部胀痛,每次封管或输液前要先回抽,检查导管是否发生导管堵塞,如发生立即拔针,并记为堵管病历。静脉炎: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使用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两组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情况n (%)。
组别
例数
堵管
红肿
静脉炎
观察组
90
5(5.6%)
3(3.3%)
2(2.2%)
对照组
90
25(27.8%)
5(5.6%)
3(3.3%)
χ2值
16
0.52
0.21
P 值
>0.05
>0.05
表2 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情况(d )
组别
例数
留置时间
观察组
90
3.15±0.81
对照组
90
1.58±0.46
3.2讨论
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的堵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留置时间明显延长,静脉炎及红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做好重点环节的控制直接影响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封管是该技术的重要环节,如封管方法得当,可大大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提高静脉留置的成功率。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正压脉冲式封管方法已被大众认可。在推注封管液的同时。滑动夹应夹闭在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跟部,这样可相对缩小血管与留置针管腔相通的空间,阻断血液向滑动夹后面延长管回流的可能[4]。先将滑动夹夹住留置针延长管根部再拔出头皮针,同时应避免挤压延长管根部,有效地避免静脉血回流到留置针中。但护理人员在封管过程中手指放置的位置能造成人为的挤压管腔,尤其是滑动夹内侧的手指,致使留置针前端产生负压,导致留置针延长管前端产生回吸力,使血液回流到管腔中,大大增加了堵管的发生率。同时患者见回血可能出现紧张、恐惧心理,不愿留置而拔出留置针[5]。而观察组在正压封管的前提下,一手匀速推封管液,另一手的食指中指置于滑动夹的外侧,同时拇指快速轻盈的将滑动夹夹紧,避免了滑动夹内侧手指挤压延长管造成的管腔负压导致的血液回流,致使留置针管腔内封管液的绝对充盈,大大降低了堵管的几率,延长了留置针的应用时间。同时,刘森等[6]研究显示用≥10ml 的注射器封管能降低堵管率,降低静脉炎的发生,且0.9%氯化钠液封管不受病种限制,尤其对有肝素钠禁忌者。此外,相关研究显示,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与0.9%氯化钠液封管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7-9]。本实验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及输液部位的红肿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其原理是0.9%氯化钠液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用其封管无血液凝固。对血管无刺激性,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10]。且使用0.9%氯化钠液操作简便,不需要溶媒稀释,避免了稀释过程中的污染;大大降低了静脉炎和输液部
位红肿的发生。由于我科所有患者皆为肿瘤病人,肿瘤患者自身的高凝状态及化疗药物的应用,导致我科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留置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11]。综上所述,本研究以0.9%氯化钠液作为封管液,通过不同的手法延长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了堵管的发生率,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了血管,为患者减少了肝素费用,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4结论
本研究中新入职护士留置针知识水平低下,技能水平一般,但实习期经常独立参与留置针维护与再次启用等护理环节,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如导管堵塞、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风险增加) 。护理管理者需重视与评估护生实习期及新入职护士入职期留置针相关知识与技能水平,落实岗前培训与技术准入。新入职护士留置针态度与行为水平较好,但在主动向患者介绍留置针与主动选择使用留置针方面的态度与行为有待强化。建议在校期静脉输液课程中增加留置针理论与操作课时数,临床实习期与入职期须设置留置针新手标准化培训课程与技术考核准入; 在留置针学习方式上,以理论、技能与演练结合的标准化课程与规范技能示教为主,重视临床场景模拟训练; 在学习内容上除了关注新护士普遍需求的穿刺技术、维护技术外,需要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测评中得分低下的留置前评估能力、导管功能与并发症的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侯雪琴, 环晓锋, 朱红娟, 朱凌, 宋秋萍, 祁红霞. 品管圈在静脉留置针规范使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4):109-111.
[2]黄海燕, 张艳梅, 邱倩, 徐莎丽, 廖丽婷, 刘涛, 廖霞.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安全性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5,(35):119-120.
[3]汪慧, 陈惠萍. 神经内科留置针覆盖率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4):187+189.
[4]姜玲玲, 李燕, 丁冠云. 追踪方法学在静脉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5,(17):48-50.
[5]姚晶晶, 赵洁, 周春兰, 周宏珍, 许汇娟, 陈敏, 李红梅, 梁玉婷. 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现状调查[J]. 护理学报,2015,(12):53-55.
[6]陶艳玲, 陈娟慧, 周春兰. 低年资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态度与行为问卷的研制[J]. 护理研究,2015,(16):1975-1980.
[7]黄小玲, 陈梦云, 杨素敏, 曾雅燕, 李玉琴. PDCA 循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2013,(11):54-56.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4):7488-7543.
[9]毛惠娜, 刘雪琴. 静脉输液渗出的发生率调查与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0,(12):71-73.
[10]. 《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25卷(综合版) 文题索引[J]. 护理学杂志,2010,(23):85-96.
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横断面调查
摘要:随着静脉治疗安全意识的逐步深入,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传统输液工具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在临床广泛运用,已成为护理人员必备的临床技能。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护士的留置针穿刺与维护技术密切相关,研究证实,不规范的护理是导致留置针并发症、留置针非正常中止及患者拒绝再次使用留置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新入职护士由于职业防护意识不健全,还存在使用时针刺伤概率大大增加的危险。重复穿刺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护士工作量,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护患纠纷的风险。为此,评估从事留置针操作与维护的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相关认知、行为与技术水平需引起护理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 国内外围绕外周静脉留置针开展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留置针在各类病人中的应用体会、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干预、护士操作技术的改进及留置针材料改进等方面。现有研究中以护士应用留置针的能力与认知行为为研究内容的较少,而关于护理人员对留置针的态度与行为研究、尤其临床中普遍参与留置针护理的新入职护士留置针知识、态度、行为、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尚未见报道。
关键词:周静脉留置针;横断面;知识;技能
Abstract: with intravenous therapy and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security awareness, peripheral vein indwelling needle as traditional tools of infusion scalp needle replacement products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 has become a necessary nursing staff of clinical skills. The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nurse of indwelling needle puncture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y confirmed, not standardized nursing is lead to indwelling needle complications, indwelling needle terminated abnormally and patients refused to use agai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dwelling needle. Especially the newly recruited nurses due to the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is not perfect, there are still using the hour stabbed greatl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risk. Repeated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not only increase the pain of patients The bitter and the workload of nurses, an increase of more economic burden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isk of nurse patient disputes. To this end, assessment in cathet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nursing staff whether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cognition, behavior and technology level to cause of nursing management concern and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n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to carry ou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focused on: indwelling needle in patients with all kinds of application experience, indwelling needle related complications ob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chnique of nurses and indwelling needle material improvement. Existing research to nurse should with indwelling needles and cognitive behavior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less, and on the nursing staff of indwelling needle 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especially in clinical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of needle nursing of newly recruited nurses indwelling catheter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skills of research has not been reported.
Key words: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ross section; knowledge; skills
目录
1. 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4 5
2资料与方法 5
2.1一般资料 5
2.2材料 5
2.3封管方法 6
2.4评价方法 6
2.5统计学方法
3结果与讨论 6
3.1结果 6
3.2讨论 7
4结论 8
参考文献 8
6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73%~90%的住院病人接受输液治疗,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传统输液工具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诞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90年代静脉留置针被引入国内,因其安全、方便、可靠、能减少液体外渗和静脉炎发生、能保证静脉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静脉治疗安全意识的逐步深入推广,进入新世纪,留置针已发展到第三代—安全型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无针化在现代医院逐步推广。目前,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已成为护理人员必备的临床技能。有研究证实,留置针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护士的留置针穿刺与维护技术密切相关,不规范的护理是导致留置针并发症、留置针非正常中止及患者拒绝再次使用留置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新入职护士由于职业防护意识不健全,还存在使用时针刺伤概率大大增加的危险。由于留置针输液单次成本较高,涉及到针具、3M 敷贴、肝素帽、肝素盐水等一次性耗材,国产经济型留置针单次输液成本15.4元,进口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单次输液成本可达50.1元。重复穿刺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护士工作量,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护患纠纷的风险。为此,评估从事留置针操作与维护的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留置针相关认知、行为与技术水平需引起护理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围绕外周静脉留置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置针在各类病人中的应用体会、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干预等方面。
关于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研究证实:留置针能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浅表静脉的破坏; 能保证按时给药;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对危重患者抢救有重要意义等。故留置针取代头皮钢针的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留置针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方面:有报道[[3]指出尽管多数研究均提出留置针可留置的平均时间在5天左右,但临床上多无法达到,这与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相关。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一30%接受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护士穿刺技术不规范不熟练,多次反复穿刺会对血管内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管壁变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出现静脉炎症状;留置针留置超过规定的时间及留置针固定松动没有及时更换可诱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研究表明,护士对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的评估能力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此外,导管阻塞也是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与护士封管操作不当有关,包括针对不同病人选择封管液、封管方法、封管液的剂量、肝素液浓度和封管速度与频次等,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反流、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粒等亦可导致导管阻塞。这些研究证实,留置针使用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操作者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息息相关。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临床中普遍参与留置针护理工作的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围绕其留置针的能力获得、能力评估与能力需求设计,包括:(1)研制新入职护士留置针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及技能评价表,为后续研究提供测评工具。(2)评估新入职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态度、行为和操作技能水平,引起护理管理者关注临床上从事留置针操作与维护的护理人员是否具备各环节必需的认知、行为与技术水平。(3)通过新入职护士留置针学习经历、实习期参与留置针护理不同环节(穿刺置管、再次启用、冲封管、拔管等) 的频次等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其对留置针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的需求,反思留置针在校期、实习期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缺失,寻找改进策略,为护理人员在校期、实习期、入职期等留置针早期规范化培训与技术准入要求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有利于规范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与维护人员的早期培训,有利于规范留置针临床使用,
减少使用中并发症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改善使用效果,从而保障输液治疗安全,提高输液治疗质量,同时降低病人的费用支出,减少患者痛苦与护士工作量,体现外周静脉留置针较之普通头皮针输液的优势[[11,提升患者满意度。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012年7月-11月在我院放疗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72例,年龄在16-72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肺癌患者54例,食管癌患者26例,鼻咽癌患者22例,胃癌患者16例,结直肠癌患者24例,前列腺癌患者8例,膀胱癌患者4例,肾癌患者6例,软组织肉瘤患者6例,胶质瘤患者10例,黑色素瘤患者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病种、性别、年龄、穿刺部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材料
均使用美国BD 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2-24GA ,3M 敷贴,采用10ml 注射器封管,0.9%氯化钠液作为封管液。
2.3封管方法
两组均采用注射器直接封管法。当输液完毕时,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将针头与肝素帽分离,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肝素帽,用抽有0.9%氯化钠的10ml 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推注0.5-1ml ,然后快推0.5-1ml ,停1秒,推-停-推原则,反复2-3次,最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斜面至肝素帽内,再推注0.5-1ml 封管液,使其充满整个管腔。将滑动夹夹闭部位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3],最后拔掉针头。其中:
对照组 0.9%氯化钠封管液在脉冲式正压推注过程中,封管手的食指、中指分别置于留置针延长管滑动夹的两面,同时拇指向上推动滑动夹进行夹闭。
观察组 0.9%氯化钠封管液在脉冲式正压推注过程中,封管手的食指、中指同时置于留置针延长管滑动夹的外端,避免挤压滑动夹内侧延长管,同时用拇指轻轻推动滑动夹进行关闭。
2.4评价方法
观察4天内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堵管判定标准为:抽取无回血,有阻力,拔出的留置针可见凝血。红肿:针眼部位出现局部发红肿胀,但未出现条索状红线,患者感觉局部胀痛,每次封管或输液前要先回抽,检查导管是否发生导管堵塞,如发生立即拔针,并记为堵管病历。静脉炎: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使用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两组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情况n (%)。
组别
例数
堵管
红肿
静脉炎
观察组
90
5(5.6%)
3(3.3%)
2(2.2%)
对照组
90
25(27.8%)
5(5.6%)
3(3.3%)
χ2值
16
0.52
0.21
P 值
>0.05
>0.05
表2 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情况(d )
组别
例数
留置时间
观察组
90
3.15±0.81
对照组
90
1.58±0.46
3.2讨论
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的堵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留置时间明显延长,静脉炎及红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做好重点环节的控制直接影响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封管是该技术的重要环节,如封管方法得当,可大大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提高静脉留置的成功率。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正压脉冲式封管方法已被大众认可。在推注封管液的同时。滑动夹应夹闭在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跟部,这样可相对缩小血管与留置针管腔相通的空间,阻断血液向滑动夹后面延长管回流的可能[4]。先将滑动夹夹住留置针延长管根部再拔出头皮针,同时应避免挤压延长管根部,有效地避免静脉血回流到留置针中。但护理人员在封管过程中手指放置的位置能造成人为的挤压管腔,尤其是滑动夹内侧的手指,致使留置针前端产生负压,导致留置针延长管前端产生回吸力,使血液回流到管腔中,大大增加了堵管的发生率。同时患者见回血可能出现紧张、恐惧心理,不愿留置而拔出留置针[5]。而观察组在正压封管的前提下,一手匀速推封管液,另一手的食指中指置于滑动夹的外侧,同时拇指快速轻盈的将滑动夹夹紧,避免了滑动夹内侧手指挤压延长管造成的管腔负压导致的血液回流,致使留置针管腔内封管液的绝对充盈,大大降低了堵管的几率,延长了留置针的应用时间。同时,刘森等[6]研究显示用≥10ml 的注射器封管能降低堵管率,降低静脉炎的发生,且0.9%氯化钠液封管不受病种限制,尤其对有肝素钠禁忌者。此外,相关研究显示,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与0.9%氯化钠液封管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7-9]。本实验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及输液部位的红肿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其原理是0.9%氯化钠液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用其封管无血液凝固。对血管无刺激性,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10]。且使用0.9%氯化钠液操作简便,不需要溶媒稀释,避免了稀释过程中的污染;大大降低了静脉炎和输液部
位红肿的发生。由于我科所有患者皆为肿瘤病人,肿瘤患者自身的高凝状态及化疗药物的应用,导致我科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留置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11]。综上所述,本研究以0.9%氯化钠液作为封管液,通过不同的手法延长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了堵管的发生率,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了血管,为患者减少了肝素费用,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4结论
本研究中新入职护士留置针知识水平低下,技能水平一般,但实习期经常独立参与留置针维护与再次启用等护理环节,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如导管堵塞、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风险增加) 。护理管理者需重视与评估护生实习期及新入职护士入职期留置针相关知识与技能水平,落实岗前培训与技术准入。新入职护士留置针态度与行为水平较好,但在主动向患者介绍留置针与主动选择使用留置针方面的态度与行为有待强化。建议在校期静脉输液课程中增加留置针理论与操作课时数,临床实习期与入职期须设置留置针新手标准化培训课程与技术考核准入; 在留置针学习方式上,以理论、技能与演练结合的标准化课程与规范技能示教为主,重视临床场景模拟训练; 在学习内容上除了关注新护士普遍需求的穿刺技术、维护技术外,需要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测评中得分低下的留置前评估能力、导管功能与并发症的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侯雪琴, 环晓锋, 朱红娟, 朱凌, 宋秋萍, 祁红霞. 品管圈在静脉留置针规范使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4):109-111.
[2]黄海燕, 张艳梅, 邱倩, 徐莎丽, 廖丽婷, 刘涛, 廖霞.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安全性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5,(35):119-120.
[3]汪慧, 陈惠萍. 神经内科留置针覆盖率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4):187+189.
[4]姜玲玲, 李燕, 丁冠云. 追踪方法学在静脉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5,(17):48-50.
[5]姚晶晶, 赵洁, 周春兰, 周宏珍, 许汇娟, 陈敏, 李红梅, 梁玉婷. 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现状调查[J]. 护理学报,2015,(12):53-55.
[6]陶艳玲, 陈娟慧, 周春兰. 低年资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态度与行为问卷的研制[J]. 护理研究,2015,(16):1975-1980.
[7]黄小玲, 陈梦云, 杨素敏, 曾雅燕, 李玉琴. PDCA 循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2013,(11):54-56.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4):7488-7543.
[9]毛惠娜, 刘雪琴. 静脉输液渗出的发生率调查与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0,(12):71-73.
[10]. 《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25卷(综合版) 文题索引[J]. 护理学杂志,2010,(23):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