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三首五言绝句惊艳了千年,语至淡而味至浓

读诗,有的诗声泪俱下,读起来固然感人,但有的诗,只是淡然数语,初读不觉,但渐品则余味越来越浓,既而醉倒。王维的三首《杂诗》就是这样的诗,它们语言简练,信手拈来,然后,这话家常一样口水诗,却有一股淡淡的乡思愁绵延千年。

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第一首,写的是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家住孟津河,古人临河而居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交通方便那自然是音书通达较为便利,也增加了闺中妻子对远行的丈夫音书的希冀。门对孟津口,家还就对着河的渡口,那交通更为方便了,把妻子的希望再推进一层。常有江南船,而且还经常有江南的船来往,显然远行的夫君是在江南,那应该能常常收到书信啊。这三句层层推进,把闺中之人对远行的夫君音信的期盼推到极致。

但正是把期望推到了极致,最后一句的的希望破灭把闺人的幽怨一泄而出。

寄书家中否?问有没有向家里寄书,显然是闺中的妻子没有收到书信,家就住在河的渡口边,江南的般在河上常来常往,而我却一直没有收到你的书信,你到底有没有向家里寄书?你到底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还是已经忘记了家中的妻子?一句寄书家中否,道尽了妻子对远行的丈夫的猜疑与怨恨。

杂诗三首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二首,写的是游子思念家人 ,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人遇到来自故乡的故人,便想询问故乡的情况,这里连用两个故乡,表达出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但是,刚急切地说完这两句,诗人千头万绪千不知从何问起了,于是,诗人不问事,却转而问起故人来的时候,那棵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

诗人为什么要问那那棵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

也许,那棵寒梅曾经见证了他在故乡的美好生活,也许,在那颗寒梅开花的日子里,在那绮窗内发生过一段美好的故事。

这颗寒梅,承载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承载了诗人对美好的往来的的深深怀念。

再推进一层,诗人不问事而问物,又何尝不是诗人对远离故土孤独凄苦的自己的自怜。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第三首的视角又回到了闺中的妻子,随着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妻子不见丈夫回来而失望的深深怨情。

已见寒梅发,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寒梅开花是早春。复闻啼鸟声,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复,再一次,说明丈夫离开一年又一年。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但寒梅开了一次又一次,丈夫依然没有回来,所以当她看到春草疯长,她的内心惶恐了起来,青春就要在这等待中一天一天的消逝。

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 :“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三首诗,每首才二十个字,但只二十字,却将其中的感情表达得韵味悠长,语言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千载以来,人们对这首诗都是反复品味,越品,味道越浓。

文/谢小楼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ID:yjty-lou),回复“03”可查看“诗词文鉴赏”系列文章。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读诗,有的诗声泪俱下,读起来固然感人,但有的诗,只是淡然数语,初读不觉,但渐品则余味越来越浓,既而醉倒。王维的三首《杂诗》就是这样的诗,它们语言简练,信手拈来,然后,这话家常一样口水诗,却有一股淡淡的乡思愁绵延千年。

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第一首,写的是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家住孟津河,古人临河而居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交通方便那自然是音书通达较为便利,也增加了闺中妻子对远行的丈夫音书的希冀。门对孟津口,家还就对着河的渡口,那交通更为方便了,把妻子的希望再推进一层。常有江南船,而且还经常有江南的船来往,显然远行的夫君是在江南,那应该能常常收到书信啊。这三句层层推进,把闺中之人对远行的夫君音信的期盼推到极致。

但正是把期望推到了极致,最后一句的的希望破灭把闺人的幽怨一泄而出。

寄书家中否?问有没有向家里寄书,显然是闺中的妻子没有收到书信,家就住在河的渡口边,江南的般在河上常来常往,而我却一直没有收到你的书信,你到底有没有向家里寄书?你到底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还是已经忘记了家中的妻子?一句寄书家中否,道尽了妻子对远行的丈夫的猜疑与怨恨。

杂诗三首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二首,写的是游子思念家人 ,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人遇到来自故乡的故人,便想询问故乡的情况,这里连用两个故乡,表达出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但是,刚急切地说完这两句,诗人千头万绪千不知从何问起了,于是,诗人不问事,却转而问起故人来的时候,那棵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

诗人为什么要问那那棵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

也许,那棵寒梅曾经见证了他在故乡的美好生活,也许,在那颗寒梅开花的日子里,在那绮窗内发生过一段美好的故事。

这颗寒梅,承载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承载了诗人对美好的往来的的深深怀念。

再推进一层,诗人不问事而问物,又何尝不是诗人对远离故土孤独凄苦的自己的自怜。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第三首的视角又回到了闺中的妻子,随着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妻子不见丈夫回来而失望的深深怨情。

已见寒梅发,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寒梅开花是早春。复闻啼鸟声,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复,再一次,说明丈夫离开一年又一年。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但寒梅开了一次又一次,丈夫依然没有回来,所以当她看到春草疯长,她的内心惶恐了起来,青春就要在这等待中一天一天的消逝。

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 :“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三首诗,每首才二十个字,但只二十字,却将其中的感情表达得韵味悠长,语言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千载以来,人们对这首诗都是反复品味,越品,味道越浓。

文/谢小楼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ID:yjty-lou),回复“03”可查看“诗词文鉴赏”系列文章。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 快乐听目录
  • [全部CD 曲目汇总] 古诗2CD CD1: 1. 游山西村(陆游)[1分14秒]七言绝句 叙事诗 2. 所见(袁枚)[1分02秒]五言绝句 叙事诗 3. 游园不值(叶绍翁)[1分22秒]七言绝句 叙事诗 4. 归园田居(陶渊明)[1分56秒]古体诗 叙事诗 5. 回乡偶书(贺知章)[1分09秒]五 ...

  • 精典五言绝句赏析
  • 精典五言绝句赏析,由成功励志网收集,希望有关于精典五言绝句赏析的文章精典五言绝句赏析能对您有所帮助!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 ...

  • 8.五言绝句(全)
  • 五言绝句 诗人:22位 诗词:29首 1.<鹿柴>作者:王维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正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 ...

  • 卷八.五言绝句
  • 卷八.五言绝句 -------------------------------------------------------------------------------- =============================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 ...

  • 五言绝句赏析
  • 1.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送灵澈--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4.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江 ...

  • 律诗绝句格律
  • 律诗绝句格律 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 ...

  • 诗绝句格律
  • 律诗绝句格律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 ...

  • 格律诗格式
  • 格律诗格式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 ...

  • 1山居秋暝
  • <山居秋暝>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 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 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 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