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的发展现状以及对航空方面的建议
我觉得我国航空发展现状主要从军用飞机来简单说一下。.
军用飞机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能够独立批量制造第三代战
机.(歼10就是一个例子, 已建制服役。枭龙就不说了。歼10水平已可以算三代或三代半了, 有良好的气动布局, 电传操作, 单发, 多外挂点(能同时挂四枚反舰导弹) 等. 其综合性能达到了美国的F16 C/D的水平(但还不如), 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第三代战机的国家才几个, 美俄英法等), 但其发动机还没有完全用上自己的第三代战机的发动机, 虽然我们的" 太行" 涡轮风扇发动机已经研制成功. 但其还不能很好地和歼10搭配. 所以还要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如果俄罗斯不许可, 我们就不能向其他国家出售歼10). 但现在正在向这方面努力, 不久的将来, 歼10就可以完全用上自己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战机的心脏(发动机始) 终都是我们国家战机发展中的大问题, 我们只是有了第三代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但还不是很成熟, 我们还得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研发, 不然第四代战机的发动机的研发又要出现和歼10一样的问题, 而拖慢整个战机的研发进程. 。一般发动机要比战机先研究出来. 另外, 我们在发动机的矢量喷口技术还较缺乏. 这项技术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突破, 那么歼14的机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就不叫第四代战机了. 另外在雷达, 航电技术, 和隐身技术(如珠海航展上亮上的无人战机模型' 暗箭' 虽然只是模型, 既然展出了, 就有一定的实力)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F-22的雷达搜索范围可达400公里, 它就能先人发现)
我们国家在无人战机方面投入在不久的将来会大大增加, 看到' 翔龙'(很像全球鹰) 就知道了预警机(如空警-2000和空警-200) 有了, 但是其雷达搜索能力和相关技术还是不足, 在战场上指挥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电子对抗机, 还很少听到说. 电战机电子对抗, 抗干扰能力还有待大大提升. 轰炸机(包括战略轰炸机) 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想买俄罗斯的" 图23" 逆火式轰炸机.) 随着前不久大飞机的立项,(军用大飞机的研发在西安, 民用在上海) 到2020年中国的大飞机在继„运10‟下马后将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能否制造出大型飞机,还需要整合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我相信中国的大型客机,战略轰炸机(远程)都会在2020年出来。来和别国竟争,来保卫我们的国家。
航空工业是综合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的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支柱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可能将航空工业近几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折损,将“高新工程”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这势必影响国防安危、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一些书籍的阅读和一些知识的了解,特此对我国的航空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以当年支持“两弹一星”的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类规划中,要明确将航空工业技术与产业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给予长期稳定的投入以及各项政策支持。支持的重点放在新一代战斗机和大型飞机等领域。航空工业可带动机械制造、电
子、冶金、化工、材料、能源等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在航空战略高科技发展中,要特别加强对航空动力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国外一直对我严格封锁高性能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落后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将航空发动机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从“十一五”开始,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倾全国之力将发动机搞上去,以尽快解决制约航空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瓶颈”问题。
(3)为了航空工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要加强航空基础科研力量,加大航空科技投入,重点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研究,以突破航空工业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
(4)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跨越发展之路。发挥航空工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对国家综合实力带动性强等特点,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将“寓军于民、军民两用”的思想贯彻于始终,将航空工业作为开放式国防工业的发展试点。
(5)航空、航天的技术有相当多的共性,而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的发展,两者的界限更为模糊。为了更好地发挥航空、航天两方面的力量,建议对任务的安排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发挥各自优势,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起步时期。我们民航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造和优化,提升现有民用航空体系,使我国航空运输不仅在质量上有较大的增长,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一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破瓶颈制约,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由民航大国向强国坚实迈进,真正做到由大到强的发展。
我国航空的发展现状以及对航空方面的建议
我觉得我国航空发展现状主要从军用飞机来简单说一下。.
军用飞机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能够独立批量制造第三代战
机.(歼10就是一个例子, 已建制服役。枭龙就不说了。歼10水平已可以算三代或三代半了, 有良好的气动布局, 电传操作, 单发, 多外挂点(能同时挂四枚反舰导弹) 等. 其综合性能达到了美国的F16 C/D的水平(但还不如), 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第三代战机的国家才几个, 美俄英法等), 但其发动机还没有完全用上自己的第三代战机的发动机, 虽然我们的" 太行" 涡轮风扇发动机已经研制成功. 但其还不能很好地和歼10搭配. 所以还要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如果俄罗斯不许可, 我们就不能向其他国家出售歼10). 但现在正在向这方面努力, 不久的将来, 歼10就可以完全用上自己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战机的心脏(发动机始) 终都是我们国家战机发展中的大问题, 我们只是有了第三代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但还不是很成熟, 我们还得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研发, 不然第四代战机的发动机的研发又要出现和歼10一样的问题, 而拖慢整个战机的研发进程. 。一般发动机要比战机先研究出来. 另外, 我们在发动机的矢量喷口技术还较缺乏. 这项技术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突破, 那么歼14的机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就不叫第四代战机了. 另外在雷达, 航电技术, 和隐身技术(如珠海航展上亮上的无人战机模型' 暗箭' 虽然只是模型, 既然展出了, 就有一定的实力)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F-22的雷达搜索范围可达400公里, 它就能先人发现)
我们国家在无人战机方面投入在不久的将来会大大增加, 看到' 翔龙'(很像全球鹰) 就知道了预警机(如空警-2000和空警-200) 有了, 但是其雷达搜索能力和相关技术还是不足, 在战场上指挥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电子对抗机, 还很少听到说. 电战机电子对抗, 抗干扰能力还有待大大提升. 轰炸机(包括战略轰炸机) 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想买俄罗斯的" 图23" 逆火式轰炸机.) 随着前不久大飞机的立项,(军用大飞机的研发在西安, 民用在上海) 到2020年中国的大飞机在继„运10‟下马后将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能否制造出大型飞机,还需要整合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我相信中国的大型客机,战略轰炸机(远程)都会在2020年出来。来和别国竟争,来保卫我们的国家。
航空工业是综合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的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支柱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可能将航空工业近几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折损,将“高新工程”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这势必影响国防安危、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一些书籍的阅读和一些知识的了解,特此对我国的航空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以当年支持“两弹一星”的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类规划中,要明确将航空工业技术与产业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给予长期稳定的投入以及各项政策支持。支持的重点放在新一代战斗机和大型飞机等领域。航空工业可带动机械制造、电
子、冶金、化工、材料、能源等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在航空战略高科技发展中,要特别加强对航空动力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国外一直对我严格封锁高性能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落后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将航空发动机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从“十一五”开始,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倾全国之力将发动机搞上去,以尽快解决制约航空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瓶颈”问题。
(3)为了航空工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要加强航空基础科研力量,加大航空科技投入,重点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研究,以突破航空工业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
(4)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跨越发展之路。发挥航空工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对国家综合实力带动性强等特点,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将“寓军于民、军民两用”的思想贯彻于始终,将航空工业作为开放式国防工业的发展试点。
(5)航空、航天的技术有相当多的共性,而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的发展,两者的界限更为模糊。为了更好地发挥航空、航天两方面的力量,建议对任务的安排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发挥各自优势,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起步时期。我们民航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造和优化,提升现有民用航空体系,使我国航空运输不仅在质量上有较大的增长,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一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破瓶颈制约,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由民航大国向强国坚实迈进,真正做到由大到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