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说课稿

4.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分析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在不等式、直线方程后学习,它既是这两部分内容的延伸和交汇,又是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的基础;同时,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高中二年级普通班学生,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作图能力,但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经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3、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进行思考探索的空间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及数形结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过一步认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利用数学建模确定实际问题所满足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三角尺、教学课件、方格纸

学生:三角尺(或直尺)

2.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六)、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设计:

采用探索讨论,联想类比,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以及研究问题方法的渗透,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从实际问题出发,探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紧紧围绕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方式确定实例中的变量所满足的不等式组;

(2)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指导学生联想类比、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可以唤起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对本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二)合作探究,给出一个已经学过的知识的例题,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由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答案。从而了解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把题目变换,根据题目要求,有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完成题目要求。对比前后列出的式子,可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师引领下,进入这堂课的知识点。通过对比探究画出两个方程组的图像,进而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关系

(三)动手实践,通过先前的讲解,下面时间留给同学自己练习巩固。把随堂练习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由教师讲解,同学视自己情况改正。

(四)布置作业(P100页)

(五)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分析

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 。

五、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

式,采用学生动手、动脑,讨论探索,教师指导尝试的方法。教学过程

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练习等途径反馈信息,教师及时讲评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分析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在不等式、直线方程后学习,它既是这两部分内容的延伸和交汇,又是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的基础;同时,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高中二年级普通班学生,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作图能力,但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经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3、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进行思考探索的空间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及数形结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过一步认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利用数学建模确定实际问题所满足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三角尺、教学课件、方格纸

学生:三角尺(或直尺)

2.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六)、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设计:

采用探索讨论,联想类比,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以及研究问题方法的渗透,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从实际问题出发,探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紧紧围绕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方式确定实例中的变量所满足的不等式组;

(2)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指导学生联想类比、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可以唤起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对本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二)合作探究,给出一个已经学过的知识的例题,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由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答案。从而了解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把题目变换,根据题目要求,有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完成题目要求。对比前后列出的式子,可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师引领下,进入这堂课的知识点。通过对比探究画出两个方程组的图像,进而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关系

(三)动手实践,通过先前的讲解,下面时间留给同学自己练习巩固。把随堂练习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由教师讲解,同学视自己情况改正。

(四)布置作业(P100页)

(五)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分析

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 。

五、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

式,采用学生动手、动脑,讨论探索,教师指导尝试的方法。教学过程

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练习等途径反馈信息,教师及时讲评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关内容

  •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教案
  •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是<新大纲>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学为工具,来研究一定的人.财.物.时.空等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精打细算巧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数学规划 ...

  • 不等式分类型的解法全
  • 不等式 题型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下列不等式 x 2-2x -1(1)-1 (3)x 2-2x -15≥0 题型二.含参不等式的解法 2.解关于x 的不等式 (1)x 2-mx -12m 2>0: (2)x 2-mx -m 题型三.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不等式 3.(1)若x 2-a ...

  •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2) 一.知识与技能 1.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 二.知识衔接 复习1:画出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 2x3y12复习2:画出不等式组2x3y ...

  •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第一章.数列 一.基本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3.数列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 >0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 ...

  • 第五章--多元函数微积分
  • 第五章 多元函数微积分 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读者掌握多元函数及其偏导数的概念.偏导数的求导法则及利用偏导数讨论多元函数的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学会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研究条件极值并应用最小二乘法等讨论经济问题,了解二重积分的数学含义,学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重积分. 第一节 多元函数 1.二元函 ...

  • 2015年全国高考真题专题七 不等式
  • 前程教育 课题 尽职尽责,育人为本 201508 姓名: 授课时间: 专题七 不等式 1. [2015高考四川,理9]如果函数f (x )=调递减,则mn 的最大值为( ) (A )16 (B )18 (C )25 (D )[答案]B [解析] 1⎡1⎤2 在区间m -2x +n -8x +1m ≥ ...

  • 数学中的"右手定则"
  • 摘要: 在解决"二元一次不等式与平面区域"的问题时,教材和教辅资料习惯采用"代点验证法"和"化直线的斜截式"两类方法,这两种方法在解决含有参数的问题时,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本文鉴于对以上两种方法的思考,提出一种新的解决"二元一次不 ...

  • 重积分的应用
  • 重积分的应用 引言 . 1 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应用 ................................................................................................... 4 1.1 二重积分的概念 ........... ...

  • 微积分教学大纲
  •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 微 积 分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试 用 稿) 郑大昇达经贸管理学院共科部 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财经类各专业 选用教材:微积分 (赵树嫄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总 学 时:120学时 前 言 制定本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加强微积分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