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环境破坏对旱涝的影响及分析旱涝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

主题:调查环境破坏对旱涝的影响及分析旱

涝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

一、导语: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地方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天气。 1 3月入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很多地○

区遭遇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流湖泊出现干涸。

2 6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

弯,接连而来的强降雨又使很多地方陷入了严重的水灾之中。从6月13日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二、深度观察

严重的干旱导致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水位大降,洪湖、石臼湖干涸,大量鱼虾、水生植物死亡。罕见的特大干旱已严重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全社会的担忧。

降雨减少而导致湖泊干涸、水库见底,气象干旱发展为水文干旱、生态干旱,农作物耕种和水产养殖受到严重影响,持续的干旱使长江流域生态受到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的歌谣流传千年,这里丰富的农业和渔业产品养活了近一半的中国人。但是,由于开发较早,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生态被人类不断改造,十分脆弱。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的水稻田变成了城市,昔日的水塘河沟变成了工厂,罕见的干旱使这里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更让各大湖的湿地生态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地球之肾相继枯竭。

而随后的持续强降雨导致浙江、江西、贵州等地旱涝急转加剧,各地农业生产损失惨重。截至目前,今年洪涝灾害已造成27个省区

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598千公顷,成灾1159千公顷,受灾人口3673万人,因灾死亡239人、失踪86人,倒塌房屋10.6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32亿元。南方多个城市内涝严重,下水道系统拷问着城市规划者的良心。各地网民的无奈看海,成了今年“最浪漫”的事。

三、实践目的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的灾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调查环境破坏对旱涝的影响及分析旱涝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迫在眉睫。在预防和应对干旱和洪涝时期的各种突发状况,一套完整的联动机制对于未雨绸缪,防范未然,提高处理各种事故的运作效率,以及制定长期计划是十分关键和必不可少的。

极端天气面前,目前中国的应对能力存在明显的软肋。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中国有关气象部门很难对极端天气的突然变化做出准确判断。气象专家坦承,由于极端天气事件比普通天气预报更为复杂,目前国内在研究方面也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当前我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还存在着很大的软肋,还需要依靠后续研究来弥补。

因此提供调节生态系统的服务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包括调节气候和水,防范洪水、干旱这类自然灾害,净化水和空气,回收碳,调节传染性疾病和病虫害。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集中力量来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影响的时候了,这不光影响现在,而且关乎子孙后代。

本项目旨在以太湖流域和无锡城郊农田为主要考察点调查导致大旱的人为破坏环境因素并分析干旱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进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四、实践流程

实践时间:2011.6.19-2011.7.30

实践地点:太湖周边/无锡城郊

人员:环土学院土木梁慧等四人/环工张欢等五人

通过对无锡城郊农村的访问,调查,对其干旱后的土地取样做实验,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建议,得出土地质量结论,并寻求解决方法,在告知农民,并宣传环境保护。具体内容是查阅近50年的旱灾与洪涝情况,写一份调查表,然后研究各地方的环境与发生灾害的关系。进而对今年旱涝急转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旱涝对人民生活的影

响,比如各种商品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在实验室对旱涝前后的土质进行分析,最后把试验后的结果写成报告,向报社投稿。

1:知行合一,学用并重

调查环境破坏对无锡地区干旱的影响及分析干旱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2:环境土木,携手共进

充分发挥环境和土木专业的优势,深入研究其深层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扩大宣传,回馈社会

通过新闻媒介和环保传单等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到干旱是天灾也是人祸。号召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

五、结果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调查,我们对旱涝的成因、造成的危害、旱涝急转的情况,及灾后物价的变化的有了粗浅的了解。

1.干旱原因:

1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 天灾:○

2是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

3是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

异常偏冷)。

1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人祸:○

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

2是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

虎”。

3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

旱需求。

2.旱灾灾害:

极端旱灾对社会和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是谨防旱涝急转。旱涝紧相连,旱灾之后往往会遇到暴雨。 其次是粮食大幅减产。由于粮食短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三是引发生态灾害。由于降水长期不足,地表水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植被破坏,土质蜕化,引发蝗灾、病虫害、沙尘暴等次生生态灾害。

四是森林火灾频发。长期干旱无雨,天气干燥,容易引发大面积的山火。

五是公共卫生事件。“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六是生态失衡:旱灾造成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地球之肾”大面积缩水,必将造成植被枯萎,鱼类及野生动物死亡,使得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时或遭受致命性打。

七是环境污染加重。大旱灾不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对当前经济、人民生产与生活造成直接损害,还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本次大旱灾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耕地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同时,长江中下游高密度的人口和城市对供水的需求,已经极大地强化了极端旱灾的灾难性后果,将进一步加重沿江环境污染。

八是生物种类锐减。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本次大旱灾对长江中下游的生物的打击是不小的。

九是经济社会萎缩。旱灾情况下,生活用水优先,工业供水不足,必将造成工厂减产停产。同时,江河江河来水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也将对区域与国家经济造成损失或严重打击。

十是社会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基础。作为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五省区旱情影将造成全国性影响。作为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大旱之下,稀少的水资源的分配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由于干旱发生时,首先保障生活用水,其次是工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最易受到损害。如果连续几年大范围干旱,粮食储备不足,势必造成饥荒,使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洪涝灾害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因此,面对旱灾,历朝历代、各国政府均不敢掉以轻心。

3.洪涝的原因:

1根本原因:天灾:○极端气候情况加剧,“厄尔尼诺”、“拉尼娜”

交替出现。

2直接原因:○季风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尽管今年季风

爆发时间偏早,但中期出现中断。现在季风加强,急流

加强,水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北方有冷空气扩散南下,

冷暖空气交汇的地方位于长江流域附近,从而带来明显

降雨过程。

1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人祸:○

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

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2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在这些地

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生态失调。森林、草场植被

破坏导致土层减薄,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土壤沙化,几乎每年冬春都会发生旱灾;而每逢暴

雨来临,地表径流急剧汇集,洪峰暴涨暴落,极为容易

造成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

3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长江流域已

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

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

不相同。

4.洪涝危害

1环境破坏 经济损失: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

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

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5.其他

1水质监测 ○

我们还对太湖水质进行了实验。水质实验监测显示:2011年1月-5月太湖水质保持稳定,其中总磷、总氮平均浓度低于上年同期,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基本持平,叶绿素a浓度略高于上年同期。太湖六个主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锡东水厂、金墅港水源地、渔洋山水源地、浦庄寺水源地和吴江水厂)主要水质指标与2010年同期相比,总体稳定,大部分水质指标有所好转。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指标基本保持稳定。

2近年旱情一览 ○

六、个人感想

六月上旬以来,对于长江中下游突发的如此剧烈的旱涝急转,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专家介绍说,过去也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但其程度没有这次的剧烈,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可谓历史上罕见。

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证实,过去这一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大多发生在伏秋旱之后,涝灾也不大。而这次“旱涝急转”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旱涝急转是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而这种愈演愈烈的极端天气现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急需一个具体的组织部门顾全大局,着眼全盘,进行统筹协调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很多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就是原因之一。虽然某些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种植的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仔细研究就能发现:从华北到西北,这些暴雨成灾地区大都山高、坡陡、沟深,大强度的暴雨特别容易造成山洪暴发,引发灾难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然而水利专家指出,这些地区频率越来越高的水旱灾害绝非单纯的自然灾害。旱涝急转,暴露出来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山高、坡陡、沟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山高没有树,坡陡没有草,沟深有人家。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的一些山区,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在这些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生态失调。森林、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层减薄,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

沙化,几乎每年冬春都会发生旱灾;而每逢暴雨来临,地表径流急剧汇集,洪峰暴涨暴落,极为容易造成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这种情况,在我国西南地区同样存在。西北土多水少,水土流失严重;西南水多土少,水土流失同样十分严重,而且雨量多、强度大,使得土壤养份淋蚀严重。一旦森林被毁,植被破坏,巨大的雨量冲走土质,剩下石头,这种不毛之地不仅蓄不住雨水,而且在太阳直晒下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以上,造林种草很难成活,水旱灾害随之而来。近年来云南、贵州一些区冬春旱灾、夏季雨灾不断,就是这个原因。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有雨无雨都是灾”的局面,非从生态环境建设着手不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沟头退蚀,重力侵蚀严重,要工程措施与林草、农耕措施并进,治源、治坡、治沟三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在南方高原山地,要开挖截流沟、建谷坊和拦沙坝、消坡修梯田等工程措施,加上人工造林、种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遏制水土流失。

要拦雨、蓄雨、防洪,彻底改变旱涝急转的局面,生态环境建设是根本,水土保持是前提。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兴建一些水库、水塘、水坝,在雨季拦蓄暴雨,防止径流迅速成洪,同时为冬春干旱做准备,实现“小雨不出山,中雨不出川,大雨不出县,暴雨不受淹,无雨不成旱”,真正变水害为水利。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其实就是做良心工程,为的,是子孙后代。

主题:调查环境破坏对旱涝的影响及分析旱

涝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

一、导语: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地方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天气。 1 3月入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很多地○

区遭遇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流湖泊出现干涸。

2 6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

弯,接连而来的强降雨又使很多地方陷入了严重的水灾之中。从6月13日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二、深度观察

严重的干旱导致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水位大降,洪湖、石臼湖干涸,大量鱼虾、水生植物死亡。罕见的特大干旱已严重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全社会的担忧。

降雨减少而导致湖泊干涸、水库见底,气象干旱发展为水文干旱、生态干旱,农作物耕种和水产养殖受到严重影响,持续的干旱使长江流域生态受到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的歌谣流传千年,这里丰富的农业和渔业产品养活了近一半的中国人。但是,由于开发较早,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生态被人类不断改造,十分脆弱。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的水稻田变成了城市,昔日的水塘河沟变成了工厂,罕见的干旱使这里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更让各大湖的湿地生态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地球之肾相继枯竭。

而随后的持续强降雨导致浙江、江西、贵州等地旱涝急转加剧,各地农业生产损失惨重。截至目前,今年洪涝灾害已造成27个省区

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598千公顷,成灾1159千公顷,受灾人口3673万人,因灾死亡239人、失踪86人,倒塌房屋10.6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32亿元。南方多个城市内涝严重,下水道系统拷问着城市规划者的良心。各地网民的无奈看海,成了今年“最浪漫”的事。

三、实践目的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的灾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调查环境破坏对旱涝的影响及分析旱涝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迫在眉睫。在预防和应对干旱和洪涝时期的各种突发状况,一套完整的联动机制对于未雨绸缪,防范未然,提高处理各种事故的运作效率,以及制定长期计划是十分关键和必不可少的。

极端天气面前,目前中国的应对能力存在明显的软肋。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中国有关气象部门很难对极端天气的突然变化做出准确判断。气象专家坦承,由于极端天气事件比普通天气预报更为复杂,目前国内在研究方面也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当前我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还存在着很大的软肋,还需要依靠后续研究来弥补。

因此提供调节生态系统的服务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包括调节气候和水,防范洪水、干旱这类自然灾害,净化水和空气,回收碳,调节传染性疾病和病虫害。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集中力量来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影响的时候了,这不光影响现在,而且关乎子孙后代。

本项目旨在以太湖流域和无锡城郊农田为主要考察点调查导致大旱的人为破坏环境因素并分析干旱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进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四、实践流程

实践时间:2011.6.19-2011.7.30

实践地点:太湖周边/无锡城郊

人员:环土学院土木梁慧等四人/环工张欢等五人

通过对无锡城郊农村的访问,调查,对其干旱后的土地取样做实验,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建议,得出土地质量结论,并寻求解决方法,在告知农民,并宣传环境保护。具体内容是查阅近50年的旱灾与洪涝情况,写一份调查表,然后研究各地方的环境与发生灾害的关系。进而对今年旱涝急转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旱涝对人民生活的影

响,比如各种商品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在实验室对旱涝前后的土质进行分析,最后把试验后的结果写成报告,向报社投稿。

1:知行合一,学用并重

调查环境破坏对无锡地区干旱的影响及分析干旱后对土质的破坏程度。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2:环境土木,携手共进

充分发挥环境和土木专业的优势,深入研究其深层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扩大宣传,回馈社会

通过新闻媒介和环保传单等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到干旱是天灾也是人祸。号召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

五、结果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调查,我们对旱涝的成因、造成的危害、旱涝急转的情况,及灾后物价的变化的有了粗浅的了解。

1.干旱原因:

1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 天灾:○

2是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

3是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

异常偏冷)。

1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人祸:○

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

2是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

虎”。

3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

旱需求。

2.旱灾灾害:

极端旱灾对社会和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是谨防旱涝急转。旱涝紧相连,旱灾之后往往会遇到暴雨。 其次是粮食大幅减产。由于粮食短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三是引发生态灾害。由于降水长期不足,地表水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植被破坏,土质蜕化,引发蝗灾、病虫害、沙尘暴等次生生态灾害。

四是森林火灾频发。长期干旱无雨,天气干燥,容易引发大面积的山火。

五是公共卫生事件。“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六是生态失衡:旱灾造成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地球之肾”大面积缩水,必将造成植被枯萎,鱼类及野生动物死亡,使得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时或遭受致命性打。

七是环境污染加重。大旱灾不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对当前经济、人民生产与生活造成直接损害,还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本次大旱灾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耕地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同时,长江中下游高密度的人口和城市对供水的需求,已经极大地强化了极端旱灾的灾难性后果,将进一步加重沿江环境污染。

八是生物种类锐减。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本次大旱灾对长江中下游的生物的打击是不小的。

九是经济社会萎缩。旱灾情况下,生活用水优先,工业供水不足,必将造成工厂减产停产。同时,江河江河来水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也将对区域与国家经济造成损失或严重打击。

十是社会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基础。作为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五省区旱情影将造成全国性影响。作为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大旱之下,稀少的水资源的分配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由于干旱发生时,首先保障生活用水,其次是工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最易受到损害。如果连续几年大范围干旱,粮食储备不足,势必造成饥荒,使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洪涝灾害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因此,面对旱灾,历朝历代、各国政府均不敢掉以轻心。

3.洪涝的原因:

1根本原因:天灾:○极端气候情况加剧,“厄尔尼诺”、“拉尼娜”

交替出现。

2直接原因:○季风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尽管今年季风

爆发时间偏早,但中期出现中断。现在季风加强,急流

加强,水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北方有冷空气扩散南下,

冷暖空气交汇的地方位于长江流域附近,从而带来明显

降雨过程。

1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人祸:○

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

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2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在这些地

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生态失调。森林、草场植被

破坏导致土层减薄,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土壤沙化,几乎每年冬春都会发生旱灾;而每逢暴

雨来临,地表径流急剧汇集,洪峰暴涨暴落,极为容易

造成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

3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长江流域已

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

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

不相同。

4.洪涝危害

1环境破坏 经济损失: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

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

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5.其他

1水质监测 ○

我们还对太湖水质进行了实验。水质实验监测显示:2011年1月-5月太湖水质保持稳定,其中总磷、总氮平均浓度低于上年同期,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基本持平,叶绿素a浓度略高于上年同期。太湖六个主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锡东水厂、金墅港水源地、渔洋山水源地、浦庄寺水源地和吴江水厂)主要水质指标与2010年同期相比,总体稳定,大部分水质指标有所好转。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指标基本保持稳定。

2近年旱情一览 ○

六、个人感想

六月上旬以来,对于长江中下游突发的如此剧烈的旱涝急转,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专家介绍说,过去也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但其程度没有这次的剧烈,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可谓历史上罕见。

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证实,过去这一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大多发生在伏秋旱之后,涝灾也不大。而这次“旱涝急转”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旱涝急转是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而这种愈演愈烈的极端天气现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急需一个具体的组织部门顾全大局,着眼全盘,进行统筹协调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很多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就是原因之一。虽然某些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种植的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仔细研究就能发现:从华北到西北,这些暴雨成灾地区大都山高、坡陡、沟深,大强度的暴雨特别容易造成山洪暴发,引发灾难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然而水利专家指出,这些地区频率越来越高的水旱灾害绝非单纯的自然灾害。旱涝急转,暴露出来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山高、坡陡、沟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山高没有树,坡陡没有草,沟深有人家。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的一些山区,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在这些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生态失调。森林、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层减薄,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

沙化,几乎每年冬春都会发生旱灾;而每逢暴雨来临,地表径流急剧汇集,洪峰暴涨暴落,极为容易造成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这种情况,在我国西南地区同样存在。西北土多水少,水土流失严重;西南水多土少,水土流失同样十分严重,而且雨量多、强度大,使得土壤养份淋蚀严重。一旦森林被毁,植被破坏,巨大的雨量冲走土质,剩下石头,这种不毛之地不仅蓄不住雨水,而且在太阳直晒下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以上,造林种草很难成活,水旱灾害随之而来。近年来云南、贵州一些区冬春旱灾、夏季雨灾不断,就是这个原因。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有雨无雨都是灾”的局面,非从生态环境建设着手不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沟头退蚀,重力侵蚀严重,要工程措施与林草、农耕措施并进,治源、治坡、治沟三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在南方高原山地,要开挖截流沟、建谷坊和拦沙坝、消坡修梯田等工程措施,加上人工造林、种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遏制水土流失。

要拦雨、蓄雨、防洪,彻底改变旱涝急转的局面,生态环境建设是根本,水土保持是前提。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兴建一些水库、水塘、水坝,在雨季拦蓄暴雨,防止径流迅速成洪,同时为冬春干旱做准备,实现“小雨不出山,中雨不出川,大雨不出县,暴雨不受淹,无雨不成旱”,真正变水害为水利。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其实就是做良心工程,为的,是子孙后代。


相关内容

  • 地理知识点总结
  • 1.南方有些地方以红壤土质为主,红壤土质贫瘠,但适宜种茶.总体不利于农业发展 2.一般"农业""果业"等发展建议,都要加上:提升品质,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强市场推广 3.摩擦力越小.风与等压线夹角越小 4.乳畜业主要受饲料和市场影响 5.答 ...

  • 地理问题总结
  • ☆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增多: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病 人口膨胀: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用地紧缺,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多,社会治安恶化. ☆措施:控制:城区人口.用地 开发:新区 建设:卫星城 规划:工业布局,城市功能分区 改善:交通 ...

  • 区域地理中国
  • 第一节 北方地区 ★复习要点:黑土地和黄土地(东北高原.黄土高原):稠密的铁路网:重要的工业区(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北方人民的生活: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间:其相对位置为渤海.黄海以东 ...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论文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 刘健(08010116) (东南大学,南京 211189) 摘 要: 从各种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解决办法 The Research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of the Loess P ...

  • 考前专项训练(一)生态环境脆弱区
  • 考前专项训练(一) 生态环境脆弱区 一.选择题 (2014·温州二模)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C.降水丰富 B.水源充足 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C.①种树. ...

  •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
  •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 (2011-07-26 11:29:36)转载▼ 标签: 高考 区位分析 文化 分类: 知识点分析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 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 ...

  •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模版--自然地理部分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1. 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3.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治理原则 ...

  • 专题28.流域的综合开发
  • 考纲解读: 1.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学会评价的方法. 2.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 3.以大江大河的治理为背景,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地理条件.基本内容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河流水系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 ...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 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