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1.1940年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体操传入中国。
2.1903年中国清政府正式把体操科引入学堂,当时的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3.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4.1956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
5.学校体育学的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
6.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需要;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三,学校体育的功能。
7.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二,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四,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8.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9.学校体育学的概念:
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0.体育教学的基本含义:
一、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和课程标准安排进行的;
二、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三、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四、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11.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共同点:(1).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2).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3).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1).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2).身体要承受一定负荷;
(3).教学组织的多变性;
1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怎样培养血神的兴趣:
一、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符合全体学生;
14.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15.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
16.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17.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18.六个水平等级:
水平一:小学一、二年级;
水平二:小学三、四年级;
水平三:小学五、六年级;
水平四:初一至初三;
水平五:高一至高三;
水平六:发展性阶段水平;
19.体育教学原则:
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应,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20.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原则:
一、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1)、概念: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
(2)、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人体统一性的要求;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需要。
(3)、教学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要注意均衡性; 注意体育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1)、概念: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2)依据:由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 是消除疲劳、恢复机体工作能力和增强体质的需要;
(3)教学要求: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 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 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安全性原则:
(1)、概念:指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学生受伤事故的发生。
(2)、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3)、教学要求:加强思想教育; 在上体育课时强调穿适宜的服装; 要充分做好准备运动; 组织工作要周密; 注意保护与帮助
2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指在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各种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及方法的总称。
22.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
2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在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健康为主线。
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5.教材的选择应注意:
一、教材的选择要有多样性; 二、教材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学习
26.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27.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法:
(1).语言法:是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a.讲解的方式: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提问式、联系式
b.体育教学中讲解的要求:讲解目的要明确并具有教育性; 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 讲解要富有启发性; 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注意精讲多练;
(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教学方法。
a.动作示范:
主要形式: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完整示范、局部示范、常速示范、慢速示范、静止示范
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要求: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示范要正确、熟练并具有感染力; 示范的位置要利于学生观察;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3).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的、连续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a.优点: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动作,不至于破坏动作的内部结构和产生动作脱节。
b.缺点:不易较快的掌握动作中较为复杂的要素和环节。
c.运用条件:
技术简单的动作或基本掌握了的动作;
动作技术复杂却又无法进行分解教学的动作;
对动作分解教学后又连接起来完整掌握。
d.注意事项:
对于较简单的动作,教师讲解、示范后即可让学生完整的进行练习; 对于较复杂的动作教学,为降低教学难度,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突出重点; 简单化动作要求; 采用各种铺助和诱导性练习
(4).分解法: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的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全部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
a.分解法的形式: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
b.运用分解法的注意事项:对动作技术分解时,要考虑其内部联系,使部分的划分不致改变动作的结构; 使学生明白所学的每一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及作用,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 分解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要与完整法相结合运用。
(5).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选择有效手段预防或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
a.常见的错误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错误原
因 矫正方法
动机不足,目的不明 动机激励法 要领不清,方法不当 强化概念法 心理障碍,畏惧练习 转移练习法 身体素质差,能力低 发展身体素质法
环境不好,条件不好 加强组织教学 教材不合适,教法不恰当 钻研教材内容
b.运用要求:要对症下药; 抓住主要矛盾; 教师要耐心,细心;
二.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练习法:
(1).重复法:
a.练习形式:单一重复练习法、连续重复练习法、间歇重复练习法 b.运用重复练习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锻炼时的实际情况,选择重复练习的内容和时间; 根据发展体能的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强度、间歇时间;
应尽量选用简单而有实效的或以基本掌握的练习手段,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
使学生明确发展体能的目的和意义,激发锻炼动机,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与枯燥感,并要采用灵活的调整措施,调节课堂的气氛。
(2).变换法(变换练习法):
a.形式:连续变换法、间歇变换法
(3).持续练习法:
a.特点:练习时间相对较长,一次练习的量较大,强度相对稳定 b.注意事项:因人而异,控制好负荷强度; 加强医务监督;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自练、自控的能力;
(4).间歇法:
a.运用间歇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间歇法五个因素的参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安排、调节和控制间歇时间;
间歇时应采用慢跑、走步、放松等积极性休息方式;
由于间歇法对机体的影响较大,所以应注意总负荷和局部符合的安排和控制。
(5).游戏法:
a.注意事项:应按教学的意图和计划来组织游戏者的活
动; 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注意通过游戏内容、规则、时间,以及组织游戏和场地器材等其他间接途径控制和调节运动负荷。
(6).比赛法:
a.运用的注意事项: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条件,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和方法,并注意在比赛过程中,切实贯彻教学要求; 要注意明确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公正的评定。
三.体育教学中的一般教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批评法
28.比赛法与游戏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共同点:都有竞争的因素; 都具有一定的规则; 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都能给予机体较高的负荷刺激;
(2).不同点:游戏法的情节性,趣味性更甚; 比赛法的规则性与竞争性更甚
29.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教法特征:
阶段 教学任务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使学生理解动作学习任务,建立动作表象和一般 概念,形成动作的基本结构,防止与纠正主要错
误与多余动作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要使“粗略”掌握的动作技术达到比较完善的程
度,进一步消除错误与多余动作,加深对所学动
作规律性的理解,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节奏感,
规范动作细节,提高动作的适宜性,初步建立动
力定型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巩固与发展已掌握的动作技能,扩大动作技术变
化的范围,以便在多种情况下灵活运用;根据个
人特点,提高个人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在发展身
体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动作技术
30.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树立整体优化的观点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性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31.体育课的组织:指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等对学生及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安排时所采取的措施。
32.体育课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组织学生、纪律管理、设计教学环境、引导学习,从而有效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3.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情分组
34.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
(2).分组的原因:是为了教学更符合实际,做到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加大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以及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顺利完成课的任务。
(3).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的优缺点:
a.分组不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科学的安排课的顺序,各组同时学习一种教材,学完后在同时学习另一教材。
优点: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全面照顾学生,能合理的安排教材顺序和运动负荷; 缺点: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不易于调节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
b.分组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室的指导和体育组长的协调下,分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
优点:克服了场地小,器材少的困难,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 缺点:教师不能全面的照顾学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优缺点,不能合理的安排教材顺序;
(4).轮换的形式: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在学生人数不多,新教材学习较困难而复习教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采用;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在学生人数较多,器材较少,新教材比较容易而复习教材较简单时采用;
c.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在新授教材比较困难,不宜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而复习教材比较简单,学生以基本掌握时采用;
d.先分(合)后和(分):当某一教材需要集中学习时采用。
35.体育课教学队伍的安排与调动:因为画不成图,所以见书P111~P113
36.调控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改变身体运动的要素;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
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
改变练习限制条件;
改变课的组织教法安排;
37.体育课堂常规的概念:
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38.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
(1).课前常规:备课; 课前与体育委员联系; 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器材;教师需提前到达集合场地;
(2).课中常规:准时集合; 体育委员清点人数;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服装; 宣布课的内容; 安排见习生;课中未经允许不得离开运动场;
(3).课后常规:课后小结; 清理场地; 归还器材;
39.突发事件处理的注意事项:
沉着冷静面对突发事件,果断采取处置策略;
宽严适度,掌握分寸;
因势利导,善于把突发问题转换成课堂资源;
40.设计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
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服务,并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41.设计教学策略的依据:
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本身素养、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
42.体育教学设计的类型:
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43.钻研教材的要求:
钻研教材的性质、特点、作用;
钻研动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
钻研课前后教材之间、课中不同教材的联系;
44.体育课的重点概念: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达到的目的。
45.教材的重点概念:指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分。
4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准备活动的安排:20%的比重
基本部分的内容安排:70%的比重
结束部分:10%的比重
47.设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为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所教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设计课中学生的运动负荷,预测课中最高心率、全课的平均心率,级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
48.课的练习密度=课的总时间除以合理利用的课时
49.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
体育学习效果受先天差异影响较大;
体育学习评价视角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评价的即时性;
客观因素对体育教学评结果的影响;
50.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效果
51.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学习态度与情感、学习能力
学校体育学
1.1940年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体操传入中国。
2.1903年中国清政府正式把体操科引入学堂,当时的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3.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4.1956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
5.学校体育学的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
6.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需要;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三,学校体育的功能。
7.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二,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四,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8.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9.学校体育学的概念:
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0.体育教学的基本含义:
一、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和课程标准安排进行的;
二、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三、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四、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11.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共同点:(1).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2).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3).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1).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2).身体要承受一定负荷;
(3).教学组织的多变性;
1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怎样培养血神的兴趣:
一、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符合全体学生;
14.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15.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
16.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17.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18.六个水平等级:
水平一:小学一、二年级;
水平二:小学三、四年级;
水平三:小学五、六年级;
水平四:初一至初三;
水平五:高一至高三;
水平六:发展性阶段水平;
19.体育教学原则:
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应,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20.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原则:
一、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1)、概念: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
(2)、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人体统一性的要求;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需要。
(3)、教学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要注意均衡性; 注意体育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1)、概念: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2)依据:由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 是消除疲劳、恢复机体工作能力和增强体质的需要;
(3)教学要求: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 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 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安全性原则:
(1)、概念:指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学生受伤事故的发生。
(2)、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3)、教学要求:加强思想教育; 在上体育课时强调穿适宜的服装; 要充分做好准备运动; 组织工作要周密; 注意保护与帮助
2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指在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各种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及方法的总称。
22.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
2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在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健康为主线。
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5.教材的选择应注意:
一、教材的选择要有多样性; 二、教材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学习
26.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27.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法:
(1).语言法:是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a.讲解的方式: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提问式、联系式
b.体育教学中讲解的要求:讲解目的要明确并具有教育性; 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 讲解要富有启发性; 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 注意精讲多练;
(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教学方法。
a.动作示范:
主要形式: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完整示范、局部示范、常速示范、慢速示范、静止示范
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要求: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示范要正确、熟练并具有感染力; 示范的位置要利于学生观察;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3).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的、连续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a.优点: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动作,不至于破坏动作的内部结构和产生动作脱节。
b.缺点:不易较快的掌握动作中较为复杂的要素和环节。
c.运用条件:
技术简单的动作或基本掌握了的动作;
动作技术复杂却又无法进行分解教学的动作;
对动作分解教学后又连接起来完整掌握。
d.注意事项:
对于较简单的动作,教师讲解、示范后即可让学生完整的进行练习; 对于较复杂的动作教学,为降低教学难度,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突出重点; 简单化动作要求; 采用各种铺助和诱导性练习
(4).分解法: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的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全部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
a.分解法的形式: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
b.运用分解法的注意事项:对动作技术分解时,要考虑其内部联系,使部分的划分不致改变动作的结构; 使学生明白所学的每一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及作用,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 分解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要与完整法相结合运用。
(5).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选择有效手段预防或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
a.常见的错误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错误原
因 矫正方法
动机不足,目的不明 动机激励法 要领不清,方法不当 强化概念法 心理障碍,畏惧练习 转移练习法 身体素质差,能力低 发展身体素质法
环境不好,条件不好 加强组织教学 教材不合适,教法不恰当 钻研教材内容
b.运用要求:要对症下药; 抓住主要矛盾; 教师要耐心,细心;
二.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练习法:
(1).重复法:
a.练习形式:单一重复练习法、连续重复练习法、间歇重复练习法 b.运用重复练习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锻炼时的实际情况,选择重复练习的内容和时间; 根据发展体能的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强度、间歇时间;
应尽量选用简单而有实效的或以基本掌握的练习手段,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
使学生明确发展体能的目的和意义,激发锻炼动机,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与枯燥感,并要采用灵活的调整措施,调节课堂的气氛。
(2).变换法(变换练习法):
a.形式:连续变换法、间歇变换法
(3).持续练习法:
a.特点:练习时间相对较长,一次练习的量较大,强度相对稳定 b.注意事项:因人而异,控制好负荷强度; 加强医务监督;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自练、自控的能力;
(4).间歇法:
a.运用间歇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间歇法五个因素的参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安排、调节和控制间歇时间;
间歇时应采用慢跑、走步、放松等积极性休息方式;
由于间歇法对机体的影响较大,所以应注意总负荷和局部符合的安排和控制。
(5).游戏法:
a.注意事项:应按教学的意图和计划来组织游戏者的活
动; 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注意通过游戏内容、规则、时间,以及组织游戏和场地器材等其他间接途径控制和调节运动负荷。
(6).比赛法:
a.运用的注意事项: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条件,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和方法,并注意在比赛过程中,切实贯彻教学要求; 要注意明确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公正的评定。
三.体育教学中的一般教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批评法
28.比赛法与游戏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共同点:都有竞争的因素; 都具有一定的规则; 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都能给予机体较高的负荷刺激;
(2).不同点:游戏法的情节性,趣味性更甚; 比赛法的规则性与竞争性更甚
29.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教法特征:
阶段 教学任务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使学生理解动作学习任务,建立动作表象和一般 概念,形成动作的基本结构,防止与纠正主要错
误与多余动作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要使“粗略”掌握的动作技术达到比较完善的程
度,进一步消除错误与多余动作,加深对所学动
作规律性的理解,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节奏感,
规范动作细节,提高动作的适宜性,初步建立动
力定型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巩固与发展已掌握的动作技能,扩大动作技术变
化的范围,以便在多种情况下灵活运用;根据个
人特点,提高个人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在发展身
体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动作技术
30.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树立整体优化的观点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性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31.体育课的组织:指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等对学生及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安排时所采取的措施。
32.体育课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组织学生、纪律管理、设计教学环境、引导学习,从而有效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3.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情分组
34.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
(2).分组的原因:是为了教学更符合实际,做到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加大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以及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顺利完成课的任务。
(3).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的优缺点:
a.分组不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科学的安排课的顺序,各组同时学习一种教材,学完后在同时学习另一教材。
优点: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全面照顾学生,能合理的安排教材顺序和运动负荷; 缺点: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不易于调节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
b.分组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室的指导和体育组长的协调下,分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
优点:克服了场地小,器材少的困难,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 缺点:教师不能全面的照顾学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优缺点,不能合理的安排教材顺序;
(4).轮换的形式: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在学生人数不多,新教材学习较困难而复习教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采用;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在学生人数较多,器材较少,新教材比较容易而复习教材较简单时采用;
c.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在新授教材比较困难,不宜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而复习教材比较简单,学生以基本掌握时采用;
d.先分(合)后和(分):当某一教材需要集中学习时采用。
35.体育课教学队伍的安排与调动:因为画不成图,所以见书P111~P113
36.调控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改变身体运动的要素;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
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
改变练习限制条件;
改变课的组织教法安排;
37.体育课堂常规的概念:
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38.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
(1).课前常规:备课; 课前与体育委员联系; 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器材;教师需提前到达集合场地;
(2).课中常规:准时集合; 体育委员清点人数;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服装; 宣布课的内容; 安排见习生;课中未经允许不得离开运动场;
(3).课后常规:课后小结; 清理场地; 归还器材;
39.突发事件处理的注意事项:
沉着冷静面对突发事件,果断采取处置策略;
宽严适度,掌握分寸;
因势利导,善于把突发问题转换成课堂资源;
40.设计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
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服务,并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41.设计教学策略的依据:
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本身素养、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
42.体育教学设计的类型:
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43.钻研教材的要求:
钻研教材的性质、特点、作用;
钻研动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
钻研课前后教材之间、课中不同教材的联系;
44.体育课的重点概念: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达到的目的。
45.教材的重点概念:指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分。
4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准备活动的安排:20%的比重
基本部分的内容安排:70%的比重
结束部分:10%的比重
47.设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为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所教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设计课中学生的运动负荷,预测课中最高心率、全课的平均心率,级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
48.课的练习密度=课的总时间除以合理利用的课时
49.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
体育学习效果受先天差异影响较大;
体育学习评价视角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评价的即时性;
客观因素对体育教学评结果的影响;
50.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效果
51.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学习态度与情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