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社会学之父-孔德;

秩序和进步是社会学的两个核心

研究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比较法 历史法(社会学研究的核心)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 社会进化

欧洲战后社会学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于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

社会学在中国:传入时期 成长时期 建设时期 恢复重建时期

1.社会学特征:整体性 综合性 实证性 应用性

2.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 解释性功能 预测性 规范性 )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 提供模式 反馈信息)社会批评功能

3.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五项工作:选题 建立研究假设 制定调查工具 组织人力 筹集研究经费)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4.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调查问卷(英国社会学家莫泽说十项社会调查中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美国社会学的艾尔.巴比称问卷时社会调查的支柱)实地研究 社会实验法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5.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实地研究和费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和试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性,在社会研究中缺一不可,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序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有需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发质变的原因 两者的不同点:着重点不同 依据不同 手段不同 学科基础不同 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6.社会学家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理论是现代结构功能论 他提出社会行动三要素:目标情境和规范 他从宏观的角度吧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来看待各部分为文化、社会、人格、行动

7.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

8.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由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

1.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来源于

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的观点: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的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代表人物: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把个人的社会行动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4.社会唯识论的观点:也称社会实在论,他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中世纪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识论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个别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 社会唯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色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先于个人存在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主要包括: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

6.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死单个个人的简单堆积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7.恩格斯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三种: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享受资料的需要和对发展资料的需要

8.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1 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并没有结束关于社会真理性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认识社会的道路。2 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社会观的生命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4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一种发展创造的、开放的、生气勃勃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讲话的思想体系。

9,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体系:角色人格、价值规范、权利制度、行为交换体系

10,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互相关系的总称。社会视角包括:初级和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和对立关系、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11,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12,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3,自然有限性 2潜力的无限性 3系统性 4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5.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发展中国家经受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之一,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只有发展才能给生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 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客观标准之一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的多利用、少排放 5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做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做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之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文化的特征:创造性 习得性 共享性 累积性 特殊性和共性

3.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4.文化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结构整合) 社会向导 反功能

5.中国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起过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6.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7。法律的特征:公正性 强制性

8.法律的社会功能:惩罚 威慑 教育功能

9.宗教的正向功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2

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10.宗教和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饭文化的组织,说他打着宗教幌子是因为邪教具有宗教的某些特征,如相信超经验的神和天国的存在,有宗教教条,有神圣物等,但是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首先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其次宗教的神使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他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做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再次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一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11.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2.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3.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 选择 采纳融合阶段

14.文化采借:又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令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5.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尔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两者不成比例,要改变这种不对等交流,中国只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民富国强这样才能实现对等的中西文化交流。 如何做:中西文化交流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1.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交流;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每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2.社会化的内涵: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的要求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3.社会

化的特点:强制性 能动性

4.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文化传承 社会稳定 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2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5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6.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 2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3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4明确角色目标

7.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2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3在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分为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8.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由以下原因决定: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2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3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4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9.个人是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观察学习 角色扮演 知识积累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模仿需要榜样,榜样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直接的模仿与反模仿

角色扮演是亲自实践的具体化,表现为三种情况,及扮演真是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

知识积累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是把他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积累既是生活实践的活力,又是生活实践的成果

10.社会化培养的社会合格成员,其根本标准就是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1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以现代化的姿态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必定既是一个社会化的成功者,

又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人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是某种单一的特质,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性是具有丰富多彩品格的人。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现代人更具有全球眼光和国际胸怀,更具有用于迎接挑战和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

1.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人类的基本活动单位是行动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合”所代表的“意义”

3.构成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 付出 回报 效益

4.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 非物质的交换

5.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 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指导性合作 契约式合作

6.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他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7.竞争的意义:竞争的社会意义在于从个人的角度,他可以激发个人的热情、能量,人们在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1.家庭的主要功能:规范性行为 经济生活 精神生活 教育 抚养、赡养功能

2.我国家庭的现状:家庭的规模趋于缩小 家庭功能有所变化(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 2家庭的生育与抚养功能的层次在提高 3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强 4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 2家庭价值观的认识取向现代化

3.家庭建设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们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没有真正脱贫,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家庭来说,家庭物质建设主要是在维持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家庭迈进。尤其是农村家庭要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引下各显神通,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这是中国现实状况给家庭建设提出的特殊要求。所谓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其内涵不仅包括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调试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家政管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提高家庭成员伦理道德水平,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通过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使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修养、政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精神境界的到提高,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家庭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精神文化建设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家庭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家庭精神文化建设高的好,家庭成员关系密切,整个家庭生活充满幸福和温

馨。相反有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很高,饭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家庭生活反而质量不高。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幸福家庭的必须,而且是建设现代化的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经之路。

4.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相同的厉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5.利益群体的特征: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6.利益群体的主要类型:从群体目标特点上分为经济利益群体(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政治与社会权利(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 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盲聋哑人协会、消费者协会)

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分为机构性 社团性 自组性利益群体

7.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 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对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是社会中不同地位人们的个人利益实现程度的指示器,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利益调节制衡机制的推动力 。有效地协调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制、制度和社会政策,建立科学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要通过法制制度和社会政策,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明确化、法律化、制度化,是人们既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减少盲目不满情绪,也能明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增进相互了解,使各利益群体之间自觉进行利益调整,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冲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8.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高度国有化,在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逐步形成了一些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9.如何解决既得利益集团这种现象:在理论和实践中,我盟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必须坚持“教育是基础,法治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工作思路,治党从严,惩腐从严,持之以恒。同时在经济生活中,规范垄断利益集团的行为,重新建立商业游戏规则,迫使垄断行业从经济寻租、政治寻租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高质量服务、良好信誉等谋取利益最大化。总之,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加强法律对既得利益行为的调控,完善制度、体制、机制,才能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根本举措

1.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的特征:具有特定

的组织目标 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组织过程: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有三种:决策 沟通 控制

4.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 反馈控制

5.韦伯归纳三种合法统治类型:传统型 魅力型 法理型

6.科层制的特征;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照章办事

7.科层制组织的优点: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弊端:形式主义 繁文缛节 用人困境 人情味欠缺 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8.泰罗主张将科学的法则运用于工厂组织的管理中

9.法约尔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方面

10.20世纪20-30年代由哈弗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试验”中逐步形成的

11. 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12.麦克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

13.三个部门: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 第三部门

14.私人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私人部门的组织有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其组织资源因而亦属于私人资源 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15.私人部门的优势:效率优势

16.缺点;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私人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经常不考虑生产的外部成本 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虽然一般认为市场是提供私人物品的最好机制,但如果依靠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化,那将会造成公共物品的严重不足

17.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利 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 利益

18.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点:优势是 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优势必须的公共物品 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减少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缺点是公共部门主要响应多数人的需求来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否,因次,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就不易获得满足 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时普遍性的,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一致的,但事实上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所有公共部门提供的

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公共部门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之前通常要获得社会上多数人的支持,而这总是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正式的讨论和民主表决 人们常常发现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19.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组织不以盈利为组织目标 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制组织 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自愿参与

20.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组织可以像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杜林的“暴力论”

3.神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价值要素 规范要素(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基本要素) 组织要素(是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设备要素(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4.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核心是价值标准 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具有抑扬性

5.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行为导向功能 行为调控 文化创新 社会化促进

6.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 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 对市场运行的规定 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7.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规范社会秩序 管理公共事务

8.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根源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直接原因 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9.社会制度运行的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人类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的变化,这些因素是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使历史的因为他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0.意义: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名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11.特征: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12.走向:在经济制度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共同点,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努力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完善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创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作用,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政治制度上,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制度上,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开拓和创建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1.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 区位 经济 文化 组织

2.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 社会化 社会控制 社会参与 社会保障

3.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4.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的特征: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业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集镇社区起着桥梁的中介作用 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6.社区发展的(目标)意义: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 1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及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发展应兼顾着双重的目标,既要加强社区服务,也要加强社区的组织和教育

7.社区发展的原则: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2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 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8.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1.1775,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问世

2.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分工又有自然分工和真是分工之别,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而发生自然分工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产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带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力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起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4.基本观点: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5.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解决了中国民主时期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首要问题 因此,正确的认识各个阶段、阶层的地位与归属,正确处理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与矛盾症结已成为一个重答得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劳动和工作

6.美籍俄罗斯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

7.社会流动的意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

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去的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 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8.社会流动的类型: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性流动 2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9.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工业化和科学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不动力 2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 3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10.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人口 自然 地区发展 制度 政策 个人因素

1.偏差行为: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的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2.关系:偏差行为的相对性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社会规范是相对于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统一社会的不同时期,社会规范都是不同的,人们对偏差行为的认识也不同

3.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分为:偏差行动 偏差习惯 偏差心理 偏差文化

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反 违章 违规行为

4.偏差行为的负功能: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偏差行为的正功能: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有助于社会预警 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5.“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

6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亚文化理论

7.社会控制的内容:对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 社会价值的控制

8.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 规范性 多重性

9.社会控制的必要性: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社会关系上 3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

10.社会控制的类型: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11.社会控制的方式:法律 道德 习俗 宗教控制

12.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尔并没有限制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2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3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 4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也有助于

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1,社会问题形成的条件: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复杂性4群体性

3,理论:社会病理学(世界大战)社会解组理论(社会结构角度:无序状态 文化冲突 价值崩溃)价值冲突理论(吸取马克思)行为偏差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

4,腐败问题:腐败是权利的滥用,既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1以公共职位为中心的腐败2以市场为中心的腐败3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腐败)

5,腐败的危害:1会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稳定2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会削弱中央权威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5会破坏法制是社会处于无序状态6腐败滋生蔓延会对社会心理稳定在成冲击7腐败得不到遏制还将影响新一代的成长

6,恐怖组织的要素:政治性 暴力性 不可预测性 象征性。性质上分为五大类:民族主义 极端宗教 极左翼恐怖组织 极右翼恐怖组织 黑社会恐怖组织

1 毒品的危害:危害身体健康,破坏家庭和睦,败坏社会风气,腐蚀政权组织,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2 我国家庭暴力里的新变化: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夫妻互殴现象增多;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增强,后果严重。

3 自然灾害特点: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4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曾倩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小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3做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省文明建设;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5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全局性、长期性思想

6 社会问题的防治措施: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反战科学技术;4建立社会预警系统;5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 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三类内容: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及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 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式、全面性。

3 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按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分为

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和特点,分为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按人为参与和控制制度分为自发和有计划变迁。

4 社会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3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4在一个原因,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播;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5 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势,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过程。

6 社会现代化的子系统: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7 现代化的特征: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全盘欧化和全盘西化的过程。

8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经省文明的协调发展;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9 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10 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开始阶段;起飞阶段;增强阶段

11 当前全球化的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交通与通信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1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坚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洽和机遇;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远离当今世界体制的国家,而是一个开放与当今世界溶为一体的世界,改革是中国走出了僵化的体制,形成了一种富有火星的内在的转化机制,开放又使中国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知识以及变革的思想。

13 目前的挑战表现: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局支配地位,而发展中

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的霸权的地位,引起了他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和西方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方面的挑战;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

14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的策略: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化战略的前提;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同时必须建立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努力维持国内稳定协调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加强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之长,调整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增强综合国立以确保国家安全;总之,要以客观务实的精神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成更加公平平等的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社会学之父-孔德;

秩序和进步是社会学的两个核心

研究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比较法 历史法(社会学研究的核心)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 社会进化

欧洲战后社会学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于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

社会学在中国:传入时期 成长时期 建设时期 恢复重建时期

1.社会学特征:整体性 综合性 实证性 应用性

2.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 解释性功能 预测性 规范性 )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 提供模式 反馈信息)社会批评功能

3.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五项工作:选题 建立研究假设 制定调查工具 组织人力 筹集研究经费)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4.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调查问卷(英国社会学家莫泽说十项社会调查中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美国社会学的艾尔.巴比称问卷时社会调查的支柱)实地研究 社会实验法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5.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实地研究和费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和试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性,在社会研究中缺一不可,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序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有需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发质变的原因 两者的不同点:着重点不同 依据不同 手段不同 学科基础不同 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6.社会学家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理论是现代结构功能论 他提出社会行动三要素:目标情境和规范 他从宏观的角度吧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来看待各部分为文化、社会、人格、行动

7.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

8.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由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

1.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来源于

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的观点: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的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代表人物: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把个人的社会行动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4.社会唯识论的观点:也称社会实在论,他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中世纪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识论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个别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 社会唯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色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先于个人存在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主要包括: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

6.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死单个个人的简单堆积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7.恩格斯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三种: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享受资料的需要和对发展资料的需要

8.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1 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并没有结束关于社会真理性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认识社会的道路。2 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社会观的生命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4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一种发展创造的、开放的、生气勃勃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讲话的思想体系。

9,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体系:角色人格、价值规范、权利制度、行为交换体系

10,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互相关系的总称。社会视角包括:初级和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和对立关系、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11,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12,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3,自然有限性 2潜力的无限性 3系统性 4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5.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发展中国家经受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之一,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只有发展才能给生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 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客观标准之一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的多利用、少排放 5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做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做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之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文化的特征:创造性 习得性 共享性 累积性 特殊性和共性

3.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4.文化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结构整合) 社会向导 反功能

5.中国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起过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6.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7。法律的特征:公正性 强制性

8.法律的社会功能:惩罚 威慑 教育功能

9.宗教的正向功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2

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10.宗教和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饭文化的组织,说他打着宗教幌子是因为邪教具有宗教的某些特征,如相信超经验的神和天国的存在,有宗教教条,有神圣物等,但是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首先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其次宗教的神使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他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做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再次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一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11.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2.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3.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 选择 采纳融合阶段

14.文化采借:又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令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5.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尔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两者不成比例,要改变这种不对等交流,中国只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民富国强这样才能实现对等的中西文化交流。 如何做:中西文化交流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1.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交流;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每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2.社会化的内涵: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的要求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3.社会

化的特点:强制性 能动性

4.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文化传承 社会稳定 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2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5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6.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 2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3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4明确角色目标

7.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2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3在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分为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8.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由以下原因决定: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2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3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4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9.个人是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观察学习 角色扮演 知识积累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模仿需要榜样,榜样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直接的模仿与反模仿

角色扮演是亲自实践的具体化,表现为三种情况,及扮演真是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

知识积累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是把他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积累既是生活实践的活力,又是生活实践的成果

10.社会化培养的社会合格成员,其根本标准就是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1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以现代化的姿态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必定既是一个社会化的成功者,

又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人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是某种单一的特质,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性是具有丰富多彩品格的人。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现代人更具有全球眼光和国际胸怀,更具有用于迎接挑战和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

1.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人类的基本活动单位是行动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合”所代表的“意义”

3.构成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 付出 回报 效益

4.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 非物质的交换

5.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 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指导性合作 契约式合作

6.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他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7.竞争的意义:竞争的社会意义在于从个人的角度,他可以激发个人的热情、能量,人们在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1.家庭的主要功能:规范性行为 经济生活 精神生活 教育 抚养、赡养功能

2.我国家庭的现状:家庭的规模趋于缩小 家庭功能有所变化(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 2家庭的生育与抚养功能的层次在提高 3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强 4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 2家庭价值观的认识取向现代化

3.家庭建设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们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没有真正脱贫,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家庭来说,家庭物质建设主要是在维持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家庭迈进。尤其是农村家庭要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引下各显神通,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这是中国现实状况给家庭建设提出的特殊要求。所谓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其内涵不仅包括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调试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家政管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提高家庭成员伦理道德水平,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通过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使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修养、政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精神境界的到提高,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家庭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精神文化建设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家庭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家庭精神文化建设高的好,家庭成员关系密切,整个家庭生活充满幸福和温

馨。相反有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很高,饭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家庭生活反而质量不高。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幸福家庭的必须,而且是建设现代化的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经之路。

4.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相同的厉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5.利益群体的特征: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6.利益群体的主要类型:从群体目标特点上分为经济利益群体(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政治与社会权利(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 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盲聋哑人协会、消费者协会)

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分为机构性 社团性 自组性利益群体

7.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 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对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是社会中不同地位人们的个人利益实现程度的指示器,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利益调节制衡机制的推动力 。有效地协调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制、制度和社会政策,建立科学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要通过法制制度和社会政策,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明确化、法律化、制度化,是人们既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减少盲目不满情绪,也能明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增进相互了解,使各利益群体之间自觉进行利益调整,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冲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8.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高度国有化,在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逐步形成了一些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9.如何解决既得利益集团这种现象:在理论和实践中,我盟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必须坚持“教育是基础,法治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工作思路,治党从严,惩腐从严,持之以恒。同时在经济生活中,规范垄断利益集团的行为,重新建立商业游戏规则,迫使垄断行业从经济寻租、政治寻租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高质量服务、良好信誉等谋取利益最大化。总之,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加强法律对既得利益行为的调控,完善制度、体制、机制,才能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根本举措

1.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的特征:具有特定

的组织目标 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组织过程: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有三种:决策 沟通 控制

4.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 反馈控制

5.韦伯归纳三种合法统治类型:传统型 魅力型 法理型

6.科层制的特征;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照章办事

7.科层制组织的优点: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弊端:形式主义 繁文缛节 用人困境 人情味欠缺 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8.泰罗主张将科学的法则运用于工厂组织的管理中

9.法约尔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方面

10.20世纪20-30年代由哈弗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试验”中逐步形成的

11. 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12.麦克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

13.三个部门: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 第三部门

14.私人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私人部门的组织有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其组织资源因而亦属于私人资源 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15.私人部门的优势:效率优势

16.缺点;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私人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经常不考虑生产的外部成本 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虽然一般认为市场是提供私人物品的最好机制,但如果依靠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化,那将会造成公共物品的严重不足

17.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利 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 利益

18.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点:优势是 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优势必须的公共物品 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减少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缺点是公共部门主要响应多数人的需求来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否,因次,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就不易获得满足 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时普遍性的,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一致的,但事实上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所有公共部门提供的

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公共部门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之前通常要获得社会上多数人的支持,而这总是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正式的讨论和民主表决 人们常常发现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19.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组织不以盈利为组织目标 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制组织 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自愿参与

20.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组织可以像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杜林的“暴力论”

3.神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价值要素 规范要素(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基本要素) 组织要素(是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设备要素(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4.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核心是价值标准 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具有抑扬性

5.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行为导向功能 行为调控 文化创新 社会化促进

6.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 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 对市场运行的规定 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7.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规范社会秩序 管理公共事务

8.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根源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直接原因 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9.社会制度运行的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人类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的变化,这些因素是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使历史的因为他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0.意义: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名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11.特征: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12.走向:在经济制度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共同点,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努力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完善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创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作用,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政治制度上,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制度上,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开拓和创建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1.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 区位 经济 文化 组织

2.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 社会化 社会控制 社会参与 社会保障

3.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4.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的特征: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业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集镇社区起着桥梁的中介作用 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6.社区发展的(目标)意义: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 1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及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发展应兼顾着双重的目标,既要加强社区服务,也要加强社区的组织和教育

7.社区发展的原则: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2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 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8.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1.1775,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问世

2.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分工又有自然分工和真是分工之别,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而发生自然分工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产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带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力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起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4.基本观点: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5.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解决了中国民主时期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首要问题 因此,正确的认识各个阶段、阶层的地位与归属,正确处理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与矛盾症结已成为一个重答得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劳动和工作

6.美籍俄罗斯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

7.社会流动的意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

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去的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 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8.社会流动的类型: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性流动 2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9.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工业化和科学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不动力 2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 3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10.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人口 自然 地区发展 制度 政策 个人因素

1.偏差行为: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的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2.关系:偏差行为的相对性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社会规范是相对于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统一社会的不同时期,社会规范都是不同的,人们对偏差行为的认识也不同

3.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分为:偏差行动 偏差习惯 偏差心理 偏差文化

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反 违章 违规行为

4.偏差行为的负功能: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偏差行为的正功能: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有助于社会预警 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5.“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

6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亚文化理论

7.社会控制的内容:对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 社会价值的控制

8.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 规范性 多重性

9.社会控制的必要性: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社会关系上 3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

10.社会控制的类型: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11.社会控制的方式:法律 道德 习俗 宗教控制

12.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尔并没有限制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2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3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 4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也有助于

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1,社会问题形成的条件: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复杂性4群体性

3,理论:社会病理学(世界大战)社会解组理论(社会结构角度:无序状态 文化冲突 价值崩溃)价值冲突理论(吸取马克思)行为偏差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

4,腐败问题:腐败是权利的滥用,既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1以公共职位为中心的腐败2以市场为中心的腐败3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腐败)

5,腐败的危害:1会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稳定2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会削弱中央权威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5会破坏法制是社会处于无序状态6腐败滋生蔓延会对社会心理稳定在成冲击7腐败得不到遏制还将影响新一代的成长

6,恐怖组织的要素:政治性 暴力性 不可预测性 象征性。性质上分为五大类:民族主义 极端宗教 极左翼恐怖组织 极右翼恐怖组织 黑社会恐怖组织

1 毒品的危害:危害身体健康,破坏家庭和睦,败坏社会风气,腐蚀政权组织,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2 我国家庭暴力里的新变化: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夫妻互殴现象增多;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增强,后果严重。

3 自然灾害特点: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4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曾倩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小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3做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省文明建设;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5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全局性、长期性思想

6 社会问题的防治措施: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反战科学技术;4建立社会预警系统;5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 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三类内容: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及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 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式、全面性。

3 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按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分为

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和特点,分为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按人为参与和控制制度分为自发和有计划变迁。

4 社会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3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4在一个原因,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播;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5 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势,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过程。

6 社会现代化的子系统: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7 现代化的特征: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全盘欧化和全盘西化的过程。

8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经省文明的协调发展;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9 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10 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开始阶段;起飞阶段;增强阶段

11 当前全球化的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交通与通信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1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坚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洽和机遇;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远离当今世界体制的国家,而是一个开放与当今世界溶为一体的世界,改革是中国走出了僵化的体制,形成了一种富有火星的内在的转化机制,开放又使中国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知识以及变革的思想。

13 目前的挑战表现: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局支配地位,而发展中

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的霸权的地位,引起了他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和西方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方面的挑战;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

14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的策略: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化战略的前提;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同时必须建立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努力维持国内稳定协调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加强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之长,调整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增强综合国立以确保国家安全;总之,要以客观务实的精神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成更加公平平等的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相关内容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 ...

  • 2015年湖北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考试大纲国际经济组织法
  • 湖北自考网(www.hbzkw.com)信息最齐全最实用的湖北自考门户网站. 2015年湖北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考试大纲国际经济组织法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组织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法律规范,理解国际经济组织法的一般理论知识,着重领会对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影响较大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区域性国际 ...

  • 2014自考课程安排表
  • 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14 年 4 月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专科) 时间 专业 星期六(4 月 19 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星期天(4 月 20 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

  • 2012年自考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 2012年自考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1.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汇率 汇率是一国货币折算成他国货币的比率,也就是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3.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律.法规对客观存在经济关系进行调整之后所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 ...

  •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及要点(★重点,常考★)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 要点:①以市场为导向.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②自主经营.自负 ...

  • 全国2011年07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 考试学习软件商城(examebook.com )出品 自考笔记.真题及答案.题库软件.录音课件! 全国 2011年 7月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分,共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 ...

  • 自考金融本科考试科目
  • 专业代号:B020106 主考学校:深圳大学 专业名称:金融(独立本科段)* 开考方式:面向社会 报考范围:全省及港澳地区 类型序号 001 课程代号 03709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分 4 类型 必考 考试方式 笔试 002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 必考 笔试 ...

  • 自考设计概论试题
  •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864年以后______的兴起,企图唤起社会对手工艺的关怀,同时也揭开了______的序幕. 2.设计的本质存在有其功能性.______.______的不同作用. 3.设计的过程包括市场调研. ...

  • 17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本科真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集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