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 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望远镜、照相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了解其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 的距离,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模拟望远镜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教学难点】
◆ 照相机、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学生相对较陌生,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已不属于本章知识内容范围;因此,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教学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它们的发展前沿,和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等相关信息的学生自主学习上。
【教学过程】
引言
凸透镜可以成像,那么他的成像情况是怎样的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答出物距变化而带来像距与像大小的变化。
导语:我们的眼睛中也有一个凸透镜,它很神奇,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也有许多不足:比如太远、太小的物体人的眼睛就无法观察,人类是聪明的,这就在于我们制造了许多“神奇”的眼睛,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许多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世界。这些神奇的眼睛是什么呢?
一、放大镜
教师手拿放大镜,问学生:我们什么时候使用它?
[活动一]:
先将凸透镜放在书上,然后慢慢地使凸透镜远离书,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并分析原因。
教师引导:看到被观察的物体有何变化。
学生总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使用时,必须保证被观察物体在1倍焦距
以内
原理:u
物距增大时,像变大
过渡:教师引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为什么?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
过渡:能否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物体缩小的像呢?
二、照相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照相机原理: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进一步分析:在照集体相过程中,发现有人未进入取景框,需要怎样调节。 学生总结:拍摄者可以后退一些,并减小暗箱的长度
教师:事实上,暗箱的长度(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通过调焦环加以改变,因为调
焦环不可能改变镜头的焦距。
调焦环:它实际是调节像距的。
三、投影仪和幻灯机
给你一个凸透镜,能否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物体放大的像呢?
教师引导:生活当中的哪一种仪器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投影仪,并放上投影片演示,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或是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小些应该怎么办?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又该怎么办?
在此演示中,哪一段距离是物距,那一段距离是像距?
过渡:幻灯机可以将物体放大,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如果用放大镜去看这个己经被放大的物体,那会怎样?通过学生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每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是有限的,如果单独用一个放大镜去看一个非常小的物体,还是不能做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物体呢?学生总结:应像用放大镜看幻灯片那样用两个透镜组和。
四、显微镜
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
§4.7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 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望远镜、照相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了解其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 的距离,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模拟望远镜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教学难点】
◆ 照相机、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学生相对较陌生,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已不属于本章知识内容范围;因此,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教学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它们的发展前沿,和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等相关信息的学生自主学习上。
【教学过程】
引言
凸透镜可以成像,那么他的成像情况是怎样的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答出物距变化而带来像距与像大小的变化。
导语:我们的眼睛中也有一个凸透镜,它很神奇,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也有许多不足:比如太远、太小的物体人的眼睛就无法观察,人类是聪明的,这就在于我们制造了许多“神奇”的眼睛,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许多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世界。这些神奇的眼睛是什么呢?
一、放大镜
教师手拿放大镜,问学生:我们什么时候使用它?
[活动一]:
先将凸透镜放在书上,然后慢慢地使凸透镜远离书,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并分析原因。
教师引导:看到被观察的物体有何变化。
学生总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使用时,必须保证被观察物体在1倍焦距
以内
原理:u
物距增大时,像变大
过渡:教师引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为什么?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
过渡:能否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物体缩小的像呢?
二、照相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照相机原理: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进一步分析:在照集体相过程中,发现有人未进入取景框,需要怎样调节。 学生总结:拍摄者可以后退一些,并减小暗箱的长度
教师:事实上,暗箱的长度(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通过调焦环加以改变,因为调
焦环不可能改变镜头的焦距。
调焦环:它实际是调节像距的。
三、投影仪和幻灯机
给你一个凸透镜,能否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物体放大的像呢?
教师引导:生活当中的哪一种仪器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投影仪,并放上投影片演示,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或是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小些应该怎么办?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又该怎么办?
在此演示中,哪一段距离是物距,那一段距离是像距?
过渡:幻灯机可以将物体放大,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如果用放大镜去看这个己经被放大的物体,那会怎样?通过学生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每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是有限的,如果单独用一个放大镜去看一个非常小的物体,还是不能做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物体呢?学生总结:应像用放大镜看幻灯片那样用两个透镜组和。
四、显微镜
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