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病情确诊后的心理失常与应对措施

  【摘 要】AIDS是死亡之症,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有效方法。因而临床上患者被确诊后都会出现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论文在掌握大量临床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AIDS患者病情确诊后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失常性变化,将确诊后患者的心理失常分为4个阶段:震惊期、怀疑期、消沉期、接受期,并从心理护理的角度针对普遍存在的几个心身障碍问题提出了对症措施。

  【关键词】AIDS;HIV病毒;认知;行为

  【中图分类号】R5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36-0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自1981年在纽约发现第1例开始,累计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2009年7月29日发表的《2008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指出,全球艾滋病疫情蔓延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逆转。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目前全球共有332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50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众多非洲国家,亚洲有近500万,东欧和中亚地区约150万,拉美地区约170万,北美、西欧和中东欧地区约200万(其中美国约120万)。目前,撒哈拉以南和加勒比仍是全球最严重的地区,其成人病毒感染率为6.1%和1.6% ,艾滋病已经成为15-44岁年龄段人群的主要死因。墨西哥的一项研究表明,30%的男性同性恋者受到了感染。阿根廷和巴西的静脉吸毒者中约有50%的人被感染。在加勒比海地区,通过异性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急剧上升,海地的一项报告及多美尼加共和国的一项监测表明,8%的孕妇感染了HIV【1】。拥有众多人口的亚洲目前正处于控制该病蔓延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大部分亚洲国家HIV病毒携带者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病毒传播主要局限于高危人群;另一方面,该地区已成为疾病传播最快的地区之一【2】。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 102323 例;报告死亡 4 9845例。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据介绍,目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3】。

  艾滋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4期:1.急性期,接触病毒后一个月发病,症状很轻微,有感冒症状和轻度腹泻,伴有低热和淋巴结稍肿大,持续3-7天,症状消失。另一部分人接触HIV后1-2月内无症状。急性期为亚临床感染。2.无症状带毒期,此期持续2-8年,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能检出阳性结果。病人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有HIV,有感染性。3.前艾滋期,持续1-2年,全身淋巴结持续肿大、长期低热、腹泻,体重明显下降,开始出现细胞性免疫功能降低的症状。4.艾滋期,持续半年到一年死亡【4】。

  在目前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防止检出带毒者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出现主动传播行为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在近10年来中外医学界大量有关艾滋病人社会行为、心理变化等方面研究、论著和作者临床调查基础上,对检出患者的心理失常作了现象分析和阶段划分,并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从心理护理的角度谈了一些对症方法和工作方向。旨在抛砖引玉,以求证于同仁。

  1 艾滋病患者确诊后的心理失常表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5年关于AIDS病人社会行为与生活模式的课题研究,以及美国国家AIDS防治中心对AIDS病人心理与行为变化的调查分析【5】,所有被检出的AIDS病人在确诊后的一个较长时间段中都会出现心理状态的巨大改变,存在心理失常现象。这种心理失常是患者基于国际医学界在AIDS治疗上的无助和由此引发对死亡的恐惧造成的。患者心理失常临床表现为三个方面:

  1.1 认知改变。

  AIDS,被人们称为“世纪疾病”,自从被发现以来,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一直在急速上升。据美国人口部门估计,2010―2015年,非洲9个HIV高流行国家的人均寿命将由此而减少16岁,降到45岁。从AIDS病程发展和流行范围的研究看,病人不管年龄大小、属何人种,HIV病毒一旦感染上,病人将在未来12年内发病死亡【6】。所有被检出的带毒者都将面对这样的处境:AIDS随时都会发作,生命之旅行将结束。因此,AIDS作为“夺命杀手”,一旦被确诊潜伏在身体当中,患者的生活将难以恢复原来的平静与安宁,凡事极易联想到“死亡”,普遍存在的认知活动状态改变情形,概括起来有3种:

  1.1.1 同患病以前相比,患者的思维加工过程受感性因素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更大,思维的理性程度有明显的降低【7】。

  1.1.2 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患者反映自己头脑中思绪杂乱,心理躁动不安,无法集中思想和精力有条理地思考和处理日常事务。时常沉思但抓不住主题。独处时,经常出现思维和记忆上的空白【8】。

  1.1.3 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趋向消极。在患者的观念上,生命来日无多,生活和工作等等一切都已显得毫无意义。在AIDS已造成的灾难面前,多数患者对未来丧失信心,似乎都失去了原来的追求目标。他们对周围的常人和常事缺乏平常心,易意气用事,对问题的认识片面而又消极。

  1.2 情绪紊乱。

  据调查,多数患者在获知检查结果时,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在此之前,AIDS病例和相关事件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但这在患者看来,似乎都十分遥远,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即便有的患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不检点,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极大,检查时却仍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运气不会那么坏。在这样的心态下,一旦坏的结果被诊断出来,患者获知时,极易出现情感爆发。随之,在这一病患的阴影笼罩下,患者的心境发生改变,原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规律被打破,情绪出现紊乱。具体表现有以下3种情形:   1.2.1 情感爆发。由于诊断结果与认知预期之间存在对立的意向冲突,患者得知坏的结果时,情绪改变十分明显:有的表现为神情惊滞,动作僵持,如雷袭顶,面如土色;有的表现为哭笑怒骂,呼天抢地,声色俱厉,理智丧失……【9】

  1.2.2 情感爆发后,情绪状态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情绪压抑、低落, 有抑郁倾向。

  1.2.3 对周围人的看法和议论特别在意,敏感、多疑、暴躁易怒【10】。

  1.3 行为失常。

  由于认知改变和情绪紊乱,患者的行为相应地也有偏离常态的表现,最典型的情况是:害怕别人议论自己,怕遭人嫌弃,于是,避人躲事、自我压抑,寻求独处;对待病情悲观绝望,甚至产生“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处理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务时,行为杂乱,缺乏应有的条理;不愿承担责任,没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忍让和耐心【11】,等等。

  2 AIDS患者确诊后心理变化的阶段

  澳大利亚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和美洲国家AIDS协作研究课题组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多数AIDS病人(78.7%,81.3%)确诊后都存在心理状态的巨大改变,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心态变化的方向和表现形式不一【12】。按照临床课题研究的共性认识,患者的心理变化按时间顺序可分为4个阶段:

  2.1 震惊期。

  时间是第1―8天左右。【13】(以患者获知诊断结果的时间为起点,以下同。)

  在这个阶段,医院的检查诊断书使罹患AIDS成为现实。面对这一灾难,患者多数精神上遭受重创,处于震惊的状态之中,特别是在获知结果时。此阶段,患者身心的改变突出地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难以接受患病的现实,情感爆发时有出现,女性患者多有歇斯底里(Hysteria)状态,情绪极不稳定;二是痛苦性的体验深刻,沉默寡言,不愿向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三是精神萎靡,情绪消极,经常长吁短叹,甚至自怜哭泣,抱怨命运不济;四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

  在震惊期,患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强烈的无助感。

  2.2怀疑期。

  时间大约在第9―25天左右。患者经过1周多时间的痛苦挣扎后,情绪趋向平稳,思维活动的理智成份有所增加,开始主动寻找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AIDS的病理特征,并同自己的经历和身体表现进行对照,刻意寻找不同之处,且开始怀疑诊断结果的可信性。调查发现,患者被检出HIV感染,在首次确诊后的第9―25天要求做二次检查的比例高达54.7%【14】。

  怀疑期的长短,与医院二次检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有关。更有甚者,二次检查后,还要做三次检查。在怀疑期,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震惊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情绪渐稳,虽然还很消极;第二,开始向自己亲近的人表述对AIDS的看法,但是对其他人仍然有意疏远;第三,交往活动有所增加,只局限于亲朋好友的圈子;第四,祈望、幻想着奇迹的出现【15】。

  怀疑期典型的特征是寻求有限的帮助,不太相信首次诊断结果。

  2.3 消沉期。

  时间在第26―35天左右。通过权威机构的再次检查,患者幻想的结果并未出现,希望破灭了,患者再次陷入绝望之中。这一阶段,由于有思想上的准备,患者一般不再会出现情感爆发,情绪表现比较平稳、安静【16】。

  在消沉期,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一是意志消沉,心理麻木,产生宿命观念;二是自我封闭,内向性思维进一步加深;三是拒绝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固执、偏激。

  2.4 接受期。

  得知诊断结果1个半月以后,患者对疾病的态度进入接受期【17】。接受期的病人,在经历了矛盾、后悔、自责、痛苦的反复煎熬,以及企盼的希望破灭后,开始面对现实。这一阶段,部分患者(47.1%)对自己的处境已有了正确的看法:罹患AIDS已经成为事实,逃避现实和增加内心的痛苦都于事无补,能有的作为就是积极地寻求治疗和帮助。同往常相比,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兴趣方向有较大的改变,他们阅读的内容大多转向医学科学,特别关心AIDS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十分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此时改掉了以前想改而没有改掉的不良习惯和嗜好【18】。但是,有少数患者(据泰国卫生部门1997年的调查,比例为3.7%。)心态不正。他们不是积极地寻求治疗,求得帮助,而是消极地面对现实,游戏人生,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19】。这部分人是HIV病毒迅速散播的主观人为因素,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为抑制AIDS的蔓延努力有效控制的人群,是AIDS预防的重点危险人群。

  3 几个主要的心身问题及应对措施

  如何帮助AIDS患者理智地对待疾病,尽快恢复平稳的情绪状态,实实在在地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卫生临床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相关的医学临床实践和课题研究都表明:AIDS患者获知病情时及随后的心身状态同其有没有得到帮助、得到帮助的程度关系很大;有效的帮助应该涉及病人的认知、情感、行为3个方面;正确的处理措施有助于控制HIV病毒的传播。

  3.1 认知失调问题

  患者认知的改变是基于患病的事实,在正常人的思想上,这种改变事出有因。但是,思维认知的持续改变可能导致精神问题。研究表明,病人思维规律和性格向性的反向改变可能意味着病人的精神将出现异常。因此,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临床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病人亲朋好友的正向引导,对于患者认知状态的正常恢复尤为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相关人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1 收集成功的治疗案例,鼓励患者同疾患做斗争。要让患者逐渐形成正确的理念,那就是科技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步,现代医学对AIDS机理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楚,特效药的问世指日可待。要坚强面对,不要对未来丧失信心。

  3.1.2 反复告诫患者,不同的身心状态对病毒的抵抗作用各不相同,心理健康则身体的抵抗力增强,个体的生存时间也就越长。争取活得更长,也就争取了能被科技拯救的更多机会。

  【摘 要】AIDS是死亡之症,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有效方法。因而临床上患者被确诊后都会出现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论文在掌握大量临床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AIDS患者病情确诊后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失常性变化,将确诊后患者的心理失常分为4个阶段:震惊期、怀疑期、消沉期、接受期,并从心理护理的角度针对普遍存在的几个心身障碍问题提出了对症措施。

  【关键词】AIDS;HIV病毒;认知;行为

  【中图分类号】R5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36-0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自1981年在纽约发现第1例开始,累计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2009年7月29日发表的《2008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指出,全球艾滋病疫情蔓延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逆转。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目前全球共有332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50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众多非洲国家,亚洲有近500万,东欧和中亚地区约150万,拉美地区约170万,北美、西欧和中东欧地区约200万(其中美国约120万)。目前,撒哈拉以南和加勒比仍是全球最严重的地区,其成人病毒感染率为6.1%和1.6% ,艾滋病已经成为15-44岁年龄段人群的主要死因。墨西哥的一项研究表明,30%的男性同性恋者受到了感染。阿根廷和巴西的静脉吸毒者中约有50%的人被感染。在加勒比海地区,通过异性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急剧上升,海地的一项报告及多美尼加共和国的一项监测表明,8%的孕妇感染了HIV【1】。拥有众多人口的亚洲目前正处于控制该病蔓延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大部分亚洲国家HIV病毒携带者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病毒传播主要局限于高危人群;另一方面,该地区已成为疾病传播最快的地区之一【2】。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 102323 例;报告死亡 4 9845例。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据介绍,目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3】。

  艾滋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4期:1.急性期,接触病毒后一个月发病,症状很轻微,有感冒症状和轻度腹泻,伴有低热和淋巴结稍肿大,持续3-7天,症状消失。另一部分人接触HIV后1-2月内无症状。急性期为亚临床感染。2.无症状带毒期,此期持续2-8年,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能检出阳性结果。病人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有HIV,有感染性。3.前艾滋期,持续1-2年,全身淋巴结持续肿大、长期低热、腹泻,体重明显下降,开始出现细胞性免疫功能降低的症状。4.艾滋期,持续半年到一年死亡【4】。

  在目前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防止检出带毒者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出现主动传播行为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在近10年来中外医学界大量有关艾滋病人社会行为、心理变化等方面研究、论著和作者临床调查基础上,对检出患者的心理失常作了现象分析和阶段划分,并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从心理护理的角度谈了一些对症方法和工作方向。旨在抛砖引玉,以求证于同仁。

  1 艾滋病患者确诊后的心理失常表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5年关于AIDS病人社会行为与生活模式的课题研究,以及美国国家AIDS防治中心对AIDS病人心理与行为变化的调查分析【5】,所有被检出的AIDS病人在确诊后的一个较长时间段中都会出现心理状态的巨大改变,存在心理失常现象。这种心理失常是患者基于国际医学界在AIDS治疗上的无助和由此引发对死亡的恐惧造成的。患者心理失常临床表现为三个方面:

  1.1 认知改变。

  AIDS,被人们称为“世纪疾病”,自从被发现以来,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一直在急速上升。据美国人口部门估计,2010―2015年,非洲9个HIV高流行国家的人均寿命将由此而减少16岁,降到45岁。从AIDS病程发展和流行范围的研究看,病人不管年龄大小、属何人种,HIV病毒一旦感染上,病人将在未来12年内发病死亡【6】。所有被检出的带毒者都将面对这样的处境:AIDS随时都会发作,生命之旅行将结束。因此,AIDS作为“夺命杀手”,一旦被确诊潜伏在身体当中,患者的生活将难以恢复原来的平静与安宁,凡事极易联想到“死亡”,普遍存在的认知活动状态改变情形,概括起来有3种:

  1.1.1 同患病以前相比,患者的思维加工过程受感性因素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更大,思维的理性程度有明显的降低【7】。

  1.1.2 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患者反映自己头脑中思绪杂乱,心理躁动不安,无法集中思想和精力有条理地思考和处理日常事务。时常沉思但抓不住主题。独处时,经常出现思维和记忆上的空白【8】。

  1.1.3 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趋向消极。在患者的观念上,生命来日无多,生活和工作等等一切都已显得毫无意义。在AIDS已造成的灾难面前,多数患者对未来丧失信心,似乎都失去了原来的追求目标。他们对周围的常人和常事缺乏平常心,易意气用事,对问题的认识片面而又消极。

  1.2 情绪紊乱。

  据调查,多数患者在获知检查结果时,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在此之前,AIDS病例和相关事件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但这在患者看来,似乎都十分遥远,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即便有的患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不检点,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极大,检查时却仍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运气不会那么坏。在这样的心态下,一旦坏的结果被诊断出来,患者获知时,极易出现情感爆发。随之,在这一病患的阴影笼罩下,患者的心境发生改变,原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规律被打破,情绪出现紊乱。具体表现有以下3种情形:   1.2.1 情感爆发。由于诊断结果与认知预期之间存在对立的意向冲突,患者得知坏的结果时,情绪改变十分明显:有的表现为神情惊滞,动作僵持,如雷袭顶,面如土色;有的表现为哭笑怒骂,呼天抢地,声色俱厉,理智丧失……【9】

  1.2.2 情感爆发后,情绪状态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情绪压抑、低落, 有抑郁倾向。

  1.2.3 对周围人的看法和议论特别在意,敏感、多疑、暴躁易怒【10】。

  1.3 行为失常。

  由于认知改变和情绪紊乱,患者的行为相应地也有偏离常态的表现,最典型的情况是:害怕别人议论自己,怕遭人嫌弃,于是,避人躲事、自我压抑,寻求独处;对待病情悲观绝望,甚至产生“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处理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务时,行为杂乱,缺乏应有的条理;不愿承担责任,没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忍让和耐心【11】,等等。

  2 AIDS患者确诊后心理变化的阶段

  澳大利亚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和美洲国家AIDS协作研究课题组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多数AIDS病人(78.7%,81.3%)确诊后都存在心理状态的巨大改变,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心态变化的方向和表现形式不一【12】。按照临床课题研究的共性认识,患者的心理变化按时间顺序可分为4个阶段:

  2.1 震惊期。

  时间是第1―8天左右。【13】(以患者获知诊断结果的时间为起点,以下同。)

  在这个阶段,医院的检查诊断书使罹患AIDS成为现实。面对这一灾难,患者多数精神上遭受重创,处于震惊的状态之中,特别是在获知结果时。此阶段,患者身心的改变突出地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难以接受患病的现实,情感爆发时有出现,女性患者多有歇斯底里(Hysteria)状态,情绪极不稳定;二是痛苦性的体验深刻,沉默寡言,不愿向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三是精神萎靡,情绪消极,经常长吁短叹,甚至自怜哭泣,抱怨命运不济;四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

  在震惊期,患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强烈的无助感。

  2.2怀疑期。

  时间大约在第9―25天左右。患者经过1周多时间的痛苦挣扎后,情绪趋向平稳,思维活动的理智成份有所增加,开始主动寻找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AIDS的病理特征,并同自己的经历和身体表现进行对照,刻意寻找不同之处,且开始怀疑诊断结果的可信性。调查发现,患者被检出HIV感染,在首次确诊后的第9―25天要求做二次检查的比例高达54.7%【14】。

  怀疑期的长短,与医院二次检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有关。更有甚者,二次检查后,还要做三次检查。在怀疑期,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震惊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情绪渐稳,虽然还很消极;第二,开始向自己亲近的人表述对AIDS的看法,但是对其他人仍然有意疏远;第三,交往活动有所增加,只局限于亲朋好友的圈子;第四,祈望、幻想着奇迹的出现【15】。

  怀疑期典型的特征是寻求有限的帮助,不太相信首次诊断结果。

  2.3 消沉期。

  时间在第26―35天左右。通过权威机构的再次检查,患者幻想的结果并未出现,希望破灭了,患者再次陷入绝望之中。这一阶段,由于有思想上的准备,患者一般不再会出现情感爆发,情绪表现比较平稳、安静【16】。

  在消沉期,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一是意志消沉,心理麻木,产生宿命观念;二是自我封闭,内向性思维进一步加深;三是拒绝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固执、偏激。

  2.4 接受期。

  得知诊断结果1个半月以后,患者对疾病的态度进入接受期【17】。接受期的病人,在经历了矛盾、后悔、自责、痛苦的反复煎熬,以及企盼的希望破灭后,开始面对现实。这一阶段,部分患者(47.1%)对自己的处境已有了正确的看法:罹患AIDS已经成为事实,逃避现实和增加内心的痛苦都于事无补,能有的作为就是积极地寻求治疗和帮助。同往常相比,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兴趣方向有较大的改变,他们阅读的内容大多转向医学科学,特别关心AIDS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十分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此时改掉了以前想改而没有改掉的不良习惯和嗜好【18】。但是,有少数患者(据泰国卫生部门1997年的调查,比例为3.7%。)心态不正。他们不是积极地寻求治疗,求得帮助,而是消极地面对现实,游戏人生,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19】。这部分人是HIV病毒迅速散播的主观人为因素,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为抑制AIDS的蔓延努力有效控制的人群,是AIDS预防的重点危险人群。

  3 几个主要的心身问题及应对措施

  如何帮助AIDS患者理智地对待疾病,尽快恢复平稳的情绪状态,实实在在地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卫生临床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相关的医学临床实践和课题研究都表明:AIDS患者获知病情时及随后的心身状态同其有没有得到帮助、得到帮助的程度关系很大;有效的帮助应该涉及病人的认知、情感、行为3个方面;正确的处理措施有助于控制HIV病毒的传播。

  3.1 认知失调问题

  患者认知的改变是基于患病的事实,在正常人的思想上,这种改变事出有因。但是,思维认知的持续改变可能导致精神问题。研究表明,病人思维规律和性格向性的反向改变可能意味着病人的精神将出现异常。因此,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临床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病人亲朋好友的正向引导,对于患者认知状态的正常恢复尤为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相关人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1 收集成功的治疗案例,鼓励患者同疾患做斗争。要让患者逐渐形成正确的理念,那就是科技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步,现代医学对AIDS机理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楚,特效药的问世指日可待。要坚强面对,不要对未来丧失信心。

  3.1.2 反复告诫患者,不同的身心状态对病毒的抵抗作用各不相同,心理健康则身体的抵抗力增强,个体的生存时间也就越长。争取活得更长,也就争取了能被科技拯救的更多机会。


相关内容

  • 艾滋病预防宣传资料
  •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1.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 ...

  • 自考03202内科护理学(二)自考重点资料自考新版笔记
  • 03202 内科护理学(二)(2009年版)<内科护理学(二)>( 2009年版)姚景鹏 主编 北京医学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第四节 肺炎第五节 肺结核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七节 肺血栓栓塞症 第八节 呼吸 ...

  • 妇科知情同意书
  • 第一节 妇科 1.妇科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 人民医院 妇科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 性别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年龄 病历号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或可疑 疾病,需要在 醉下进行 检查/治疗. 其目的和预期效果是: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是自生殖器官病变处或可疑部位取小部分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

  • 支气管镜检查准备与配合
  • 支气管镜检查与配合 一.概述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是一种导光器械,能将图象从一端传至另一端,具有镜体细.可弯曲.视野范围大.可直接看清气管的第三甚至第四级分支,并且可以直接吸痰.钳夹咬取组织作病理检查或用毛刷刷出细胞行细胞学检查等优点,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为目前早期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

  • 肺结核门诊诊疗规范.
  • 肺结核门诊诊疗规范(2012年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诊对肺结核可疑者或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管理工作. 一.肺结核诊断 (一)肺结核可疑者的筛查. 肺结核可疑者指具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乏力.盗汗等)或伴呼吸道症状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伴咯血):或通过健康体检发现的肺部阴影疑似肺结核者. ...

  • 重度左心衰竭应用硝普钠的护理体会
  • [摘 要]目的:探讨重度左心衰竭应用硝普钠的护理体会.方法:重度左心衰竭50例应用硝普钠泵入,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结果:50例患者抢救成功49例,死亡1例.结论:硝普钠治疗重度左心衰竭效果确切,护理配合非常重要. [关键词]重度左心衰竭:硝普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二.服务内容 (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

  • 医师临床定期考核试卷试题及答案
  • 医师临床定期考核试卷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 分,共40 分) 「 A 型题] 1 .胸骨角两侧平对() A .第5 肋B .第4 肋C .第3 肋D .第2 肋E .第1 肋 2 .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有效胶体渗透压是() A .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减 ...

  • 传染病学简答题
  • ★★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实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 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