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JETCM. Jan. 2012,Vol. 21,No.1

·33·

·思路与方法·

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朱现民

尹连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 (2012)01-0033-03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

中图分类号:R246

【摘要】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关键词】

针刺镇痛

现代多学科

机理研究

研究趋势

Research Trend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echanism in the New Period ZHU Xian-min ,YIN Lian-hai.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Henan ,Zhengzhou ,450008

【Abstract 】As one of the application essenc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al ,acupuncture analgesia

was always given to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scholars ′s studies of acupuncture analge -sia mechanism covered many subjects. The research level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echanism were from the clinical an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approach the research trend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echanism was reappraised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neuroanatomy ,bioholography ,psychology ,spectrum edg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the -ories of TCM. It identified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then advanc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algesia ;Modern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mechanism ;Research trend

针灸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几乎可以治疗各种疼痛,不但范围广泛,而且功效卓著,直至现今疼痛性疾病仍为针灸临床的主要适应证。针灸镇痛机理一直为当今国内外医务界所关注,对其研究从未间断。总体来说,

活质量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体现针刺镇痛的优势和特色[1]。

1.2镇痛特点针刺镇痛的本质在于调动机体自身

的抗痛系统功能并削弱诱痛系统的功能。从针刺镇痛的特点出发,分析针刺的基本作用,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调节、品质调节、自限调节的特点,这对认识针灸作用规律,更好地运用针灸具有重要意义[2]。

2000年以前的针刺镇痛研究多是对针刺镇痛效果、针

刺麻醉等的应用报道,新世纪以来随着疼痛机制研究的多学科化,针刺镇痛的研究也逐渐趋向多学科化,机理探讨逐渐增多,而且涉及诸如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全息律、边缘频谱分析等多个学科。基于这一研究趋势,我们通过检索近年来针灸镇痛机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从针刺镇痛效果评价、现代多学科理论和中医理论等角度探讨这一研究趋势。

1.3镇痛原则中医学镇痛特别是针刺镇痛,强调针

对疼痛病机的虚实寒热,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不仅治标,而且治本。但不管治标或治本均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充分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痛机能。研究表明,人体存在着内源性镇痛系统,使用镇痛药物或针刺特定穴位均可激活此系统起到镇痛作用,所不同的是针刺还具有整体的调整作用[3]。

1针刺镇痛效果评价研究趋势

针刺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具有确切疗效,而疼痛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不便于测量,缺乏量化指标,对疼痛的评价标准不同,针刺镇痛的疗效评价也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研究人员对针刺镇痛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1.4镇痛效应针刺对急、慢性疼痛都有治疗效果,

其原因是针刺镇痛作用的生理过程不仅表现为单次针刺期间立竿见影的“即时效应”,还表现为针刺结束后持续较长时间的“后续效应”。针刺后续效应不仅表现在针刺对象缓升缓降的痛阈变化上,还表现在实验动物的各种疼痛反应上。正确处理针刺即时效应、后续效

1.1镇痛评价通过总结临床上常用针刺镇痛的评

价工具,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应在对主观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从疼痛严重程度、伴随症状以及生

·34·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JETCM. Jan. 2012,Vol. 21,No.1

应、针刺耐受与针刺频度的相互关系,规范科学的针刺治疗,是最终实现临床疗效最大化的努力方向[4]。

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8]。

2针刺镇痛现代多学科理论研究趋势

随着现代研究水平的进步,对针刺镇痛的研究趋

2.5神经生理学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对针刺镇痛机

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对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两方面的影响。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针刺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作用。针刺传导痛觉的神经,不仅可使这一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即通过针刺抑制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疼痛信息,同时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从而减少或阻止痛冲动的传导和痛源部位的传入冲动。中枢神经内不仅存在痛觉中枢,还存在与镇痛有关的组织结构和对各种刺激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调制系统。当疼痛刺激发生以后,经周围神经传导进入脊髓,再由新旧脊丘束传入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该刺激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产生痛觉和痛的情绪反应。此时针刺不仅能抑制新旧脊丘束将疼痛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又能将减弱的疼痛信息和针刺信息通过新旧脊丘束传入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通过一定的神经体液和痛觉调制系统的整合加工,改变疼痛性质,并使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和反应受到抑制,从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许多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与针刺镇痛效应密切相关。其中了解较多的有乙酰胆碱、5-羟色胺、脑内吗啡样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总体来讲,通过针刺可使脑内具有镇痛作用的递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脑内吗啡样物质)数量增加或作用加强,而使拮抗镇痛作用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减少,从而达到镇痛效应[9]。

向多样化,主要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边缘频谱分析、神经解剖结构和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心理调节等不同角度和方向来阐述。

2.1基因组学针刺可影响多种基因的表达,增强中

枢阿片基因、阿片受体功能,有利于自身内啡呔物质的生成和利用,在脑内的靶基因有c-fos 、c-jun 、cc-k 基因等。电针可调节c-fos 等原癌基因的表达,不仅可用于癌性疼痛,还可能阻断因长期创伤而激活c-fos 等原癌基因最终形成恶性肿瘤的癌变过程,以避免某些肿瘤的发生,从而将针刺的应用扩展到肿瘤防治方面[5]。

2.2分子生物学针刺镇痛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

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即调动致痛与抗痛这一对对立统一的复杂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配合的。目前有关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如mRNA 探针、基因敲除、基因敲进、含递质cDNA 的脂质体注射等基因干预技术、针刺对原癌基因表达的调节等[6]。

2.3边缘频谱分析为了对疼痛进行有效的治疗和

控制以及得到疼痛的客观评价标准,通过建立人体疼痛实验模型,利用现代脑电分析技术,从脑部神经电活动的调制,研究针灸镇痛过程中脑电信号的特征变化,以取得针灸镇痛的中枢机制和客观评价标准。实验对志愿者建立疼痛模型后,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 )治疗和无任何刺激治疗两组实验,记录实验中的脑电信号,提取边缘频谱(SEF )特征。发现SEF 在疼痛刺激后明显升高,然后逐渐降低,但是TEAS 治疗实验组降低速度更快,程度更高。研究表明,TEAS 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且SEF 有望成为疼痛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

2.6生物全息从生物全息律学说出发,结合多学科

的知识,推论出针刺穴位缓解内脏痛或者说内脏痛引起穴位痛的原理。这个原理的过程是一个全息过程,必需在经络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当针灸取穴正确,针刺该穴位,信息由外周感觉神经传入该全息胚所对应的神经中枢(经络中枢),引起主观“得气”,当一个中枢受刺激兴奋时,与各全息胚的对应中枢发生联系,提高其对应内脏神经中枢的疼痛阈值,降低机体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从而缓解内脏疼痛[10]。

SEF 在认知科学和麻醉科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被

广泛应用于麻醉深度的判断。在针灸镇痛的研究中,

SEF 特征的变化可作为针刺镇痛引起麻醉效果的一个

指标[7]。

2.7心理调节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的主导思想引导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针刺镇痛的机理。在比较分析中西医心理学之特点后,发现二者在“思—认知”、“七情、五志—情绪”、“阴阳人格体质—人格因素”、“整体观念—早年经历文化背景”等方面基本相同,认为针刺镇痛中的心理学机制不容质疑,中医的诸多治法中也遵循着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在现代疾病的治疗中,应将针灸时的得气效应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把心理和生理的治疗方法并驾齐驱,使心理练习成为传统治疗的补充[11]。

2.4神经解剖学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

能,脊髓是对针刺镇痛进行初步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

2.8天然镇痛物质根据2010年第7期英国《自然·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JETCM. Jan. 2012,Vol. 21,No.1

·35·

神经科学》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针灸可促使机体释放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效果。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这一原理。他们对有一只爪子不舒服的实验鼠的相应膝盖部位进行约半小时的针灸,结果发现这会导致实验鼠机体释放一种名为“腺苷”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天然的镇痛效果,可减轻实验鼠的疼痛。检测显示,针灸后相应部位腺苷的含量是针灸前的24倍以上。研究人员对实验鼠使用了一种使机体难以天然消除腺苷的药物,结果显示使用这种药物后机体内腺苷累积量明显增加,针灸止痛的有效时间延长到3倍以上,揭示了针灸止痛确实存在科学原理,也为针刺镇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用。经筋的功能,在外束筋骨而利关节、保护体腔内脏;在内支撑脏腑保持一定位置、体积和容量。正因为经筋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它在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14]。

国内外研究人员矢志不移地对针刺镇痛的机理进行着研究,希望能早日揭开针刺镇痛机理的面纱。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目的,是将针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展望未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刺镇痛研究的多学科化必定会越来越明显,对针刺镇痛机理的揭示也会越来越清晰。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治病范围也会有较大的扩展,为改善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3][4][5][6][7]

汪德瑾,王军,刘存志. 针刺镇痛临床评价指标的选择[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2):1053-1056.

刘晶,陈少宗. 应重视针刺镇痛取穴规律的研究[J ].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8):543-544.

闫丽萍,马骋,李守栋,等. 针刺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 ]. 中国针灸,2004,24(12):869-871.

黄仕荣. 针刺镇痛的后效应、针刺耐受与针刺频度[J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6):360-362.

韩建中. 针刺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初探[J ]. 江苏中医药,

3针刺镇痛中医传统理论研究趋势

针灸应用于治痛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对有些疾

病甚至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目前运用中医的传统理论研究镇痛原理,主要从通调气血、移神宁心、从肝论治、注重经筋等不同角度进行。

3.1通调气血针刺镇痛的机理是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排除气血的运行障碍。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纠正和消除产生疼痛的病理因素,二是阻断痛觉的不良循环。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针灸止痛必须抓住改善气血运行障碍这一主要矛盾,采用相关的经穴和适当的针刺手法,辨证定经,循经取穴和控制感传,气至病所[12]。

3.2移神宁心一些患者对针灸存在畏惧心理或缺

2002,23(3):27-28.

王跃秀.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 ]. 北京中医,2004,23(1):52-55.

童基均,朱丹华,陈裕泉,等. 基于边缘频谱分析的针灸镇痛效果研究[J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7):1214-

乏信任度,对针灸疗效有一定影响,应加强医患沟通,在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加内关、神门等穴以调心、宁心、移神,从而达到有效的止痛目的。由于疼痛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后常使症状扩大化、情绪化。尽管针刺镇痛不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但临床在运用时,仍然可以配合一些情志疗法[9]。

1217.

[8][9]

张吉,张宁.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J ]. 中国针灸,2007,27(1):72-75.

米晓峰,王维峰. 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J ]. 山西中医,2005,21(4):42-43.

[10]张勇. 从全息律探讨针灸镇痛原理[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2009,7(9):1.

[11]姜莉,赵仓焕.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针刺镇痛[J ]. 辽宁中医

杂志,2007,34(9):1239-1241.

[12]李连洁. 针灸治疗疼痛病证的临床探索[J ]. 光明中医,

3.3从肝论治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则血行瘀滞,不

通则痛;肝藏血不足,则不能荣于肢体,经筋失养,不荣则痛。《医门八法》指出“诸病多生于肝”,即肝经、肝脏的病变可引起诸多痛证,针刺治痛应从肝经、肝脏入手,针刺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治疗痛证,临床确有较好疗效。肝病导致的疼痛虽多,但病本归一,即肝气郁逆,疏泄失职。这也是“从肝论治”针刺镇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13]

2009,24(9):1738-1739.

[13]周鹏,赵仓焕,马晓明. 从肝论治针刺镇痛[J ]. 辽宁中医杂

志,2006,33(8):944-945.

[14]吴焕淦,张仁,口锁堂,等. 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J ].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40-43.

经筋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主束骨而利

3.4注重经筋

关节”,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概括脏腑本身内外的被膜和内膜、附着于脏腑表面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腔相互联系的各种组织的功能和作

(收稿日期2011-09-07)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JETCM. Jan. 2012,Vol. 21,No.1

·33·

·思路与方法·

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朱现民

尹连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 (2012)01-0033-03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

中图分类号:R246

【摘要】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关键词】

针刺镇痛

现代多学科

机理研究

研究趋势

Research Trend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echanism in the New Period ZHU Xian-min ,YIN Lian-hai.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Henan ,Zhengzhou ,450008

【Abstract 】As one of the application essenc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al ,acupuncture analgesia

was always given to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scholars ′s studies of acupuncture analge -sia mechanism covered many subjects. The research level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echanism were from the clinical an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approach the research trend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echanism was reappraised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neuroanatomy ,bioholography ,psychology ,spectrum edg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the -ories of TCM. It identified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then advanc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algesia ;Modern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mechanism ;Research trend

针灸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几乎可以治疗各种疼痛,不但范围广泛,而且功效卓著,直至现今疼痛性疾病仍为针灸临床的主要适应证。针灸镇痛机理一直为当今国内外医务界所关注,对其研究从未间断。总体来说,

活质量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体现针刺镇痛的优势和特色[1]。

1.2镇痛特点针刺镇痛的本质在于调动机体自身

的抗痛系统功能并削弱诱痛系统的功能。从针刺镇痛的特点出发,分析针刺的基本作用,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调节、品质调节、自限调节的特点,这对认识针灸作用规律,更好地运用针灸具有重要意义[2]。

2000年以前的针刺镇痛研究多是对针刺镇痛效果、针

刺麻醉等的应用报道,新世纪以来随着疼痛机制研究的多学科化,针刺镇痛的研究也逐渐趋向多学科化,机理探讨逐渐增多,而且涉及诸如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全息律、边缘频谱分析等多个学科。基于这一研究趋势,我们通过检索近年来针灸镇痛机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从针刺镇痛效果评价、现代多学科理论和中医理论等角度探讨这一研究趋势。

1.3镇痛原则中医学镇痛特别是针刺镇痛,强调针

对疼痛病机的虚实寒热,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不仅治标,而且治本。但不管治标或治本均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充分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痛机能。研究表明,人体存在着内源性镇痛系统,使用镇痛药物或针刺特定穴位均可激活此系统起到镇痛作用,所不同的是针刺还具有整体的调整作用[3]。

1针刺镇痛效果评价研究趋势

针刺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具有确切疗效,而疼痛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不便于测量,缺乏量化指标,对疼痛的评价标准不同,针刺镇痛的疗效评价也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研究人员对针刺镇痛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1.4镇痛效应针刺对急、慢性疼痛都有治疗效果,

其原因是针刺镇痛作用的生理过程不仅表现为单次针刺期间立竿见影的“即时效应”,还表现为针刺结束后持续较长时间的“后续效应”。针刺后续效应不仅表现在针刺对象缓升缓降的痛阈变化上,还表现在实验动物的各种疼痛反应上。正确处理针刺即时效应、后续效

1.1镇痛评价通过总结临床上常用针刺镇痛的评

价工具,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应在对主观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从疼痛严重程度、伴随症状以及生

·34·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JETCM. Jan. 2012,Vol. 21,No.1

应、针刺耐受与针刺频度的相互关系,规范科学的针刺治疗,是最终实现临床疗效最大化的努力方向[4]。

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8]。

2针刺镇痛现代多学科理论研究趋势

随着现代研究水平的进步,对针刺镇痛的研究趋

2.5神经生理学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对针刺镇痛机

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对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两方面的影响。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针刺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作用。针刺传导痛觉的神经,不仅可使这一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即通过针刺抑制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疼痛信息,同时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从而减少或阻止痛冲动的传导和痛源部位的传入冲动。中枢神经内不仅存在痛觉中枢,还存在与镇痛有关的组织结构和对各种刺激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调制系统。当疼痛刺激发生以后,经周围神经传导进入脊髓,再由新旧脊丘束传入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该刺激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产生痛觉和痛的情绪反应。此时针刺不仅能抑制新旧脊丘束将疼痛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又能将减弱的疼痛信息和针刺信息通过新旧脊丘束传入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通过一定的神经体液和痛觉调制系统的整合加工,改变疼痛性质,并使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和反应受到抑制,从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许多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与针刺镇痛效应密切相关。其中了解较多的有乙酰胆碱、5-羟色胺、脑内吗啡样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总体来讲,通过针刺可使脑内具有镇痛作用的递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脑内吗啡样物质)数量增加或作用加强,而使拮抗镇痛作用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减少,从而达到镇痛效应[9]。

向多样化,主要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边缘频谱分析、神经解剖结构和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心理调节等不同角度和方向来阐述。

2.1基因组学针刺可影响多种基因的表达,增强中

枢阿片基因、阿片受体功能,有利于自身内啡呔物质的生成和利用,在脑内的靶基因有c-fos 、c-jun 、cc-k 基因等。电针可调节c-fos 等原癌基因的表达,不仅可用于癌性疼痛,还可能阻断因长期创伤而激活c-fos 等原癌基因最终形成恶性肿瘤的癌变过程,以避免某些肿瘤的发生,从而将针刺的应用扩展到肿瘤防治方面[5]。

2.2分子生物学针刺镇痛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

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即调动致痛与抗痛这一对对立统一的复杂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配合的。目前有关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如mRNA 探针、基因敲除、基因敲进、含递质cDNA 的脂质体注射等基因干预技术、针刺对原癌基因表达的调节等[6]。

2.3边缘频谱分析为了对疼痛进行有效的治疗和

控制以及得到疼痛的客观评价标准,通过建立人体疼痛实验模型,利用现代脑电分析技术,从脑部神经电活动的调制,研究针灸镇痛过程中脑电信号的特征变化,以取得针灸镇痛的中枢机制和客观评价标准。实验对志愿者建立疼痛模型后,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 )治疗和无任何刺激治疗两组实验,记录实验中的脑电信号,提取边缘频谱(SEF )特征。发现SEF 在疼痛刺激后明显升高,然后逐渐降低,但是TEAS 治疗实验组降低速度更快,程度更高。研究表明,TEAS 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且SEF 有望成为疼痛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

2.6生物全息从生物全息律学说出发,结合多学科

的知识,推论出针刺穴位缓解内脏痛或者说内脏痛引起穴位痛的原理。这个原理的过程是一个全息过程,必需在经络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当针灸取穴正确,针刺该穴位,信息由外周感觉神经传入该全息胚所对应的神经中枢(经络中枢),引起主观“得气”,当一个中枢受刺激兴奋时,与各全息胚的对应中枢发生联系,提高其对应内脏神经中枢的疼痛阈值,降低机体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从而缓解内脏疼痛[10]。

SEF 在认知科学和麻醉科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被

广泛应用于麻醉深度的判断。在针灸镇痛的研究中,

SEF 特征的变化可作为针刺镇痛引起麻醉效果的一个

指标[7]。

2.7心理调节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的主导思想引导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针刺镇痛的机理。在比较分析中西医心理学之特点后,发现二者在“思—认知”、“七情、五志—情绪”、“阴阳人格体质—人格因素”、“整体观念—早年经历文化背景”等方面基本相同,认为针刺镇痛中的心理学机制不容质疑,中医的诸多治法中也遵循着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在现代疾病的治疗中,应将针灸时的得气效应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把心理和生理的治疗方法并驾齐驱,使心理练习成为传统治疗的补充[11]。

2.4神经解剖学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

能,脊髓是对针刺镇痛进行初步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

2.8天然镇痛物质根据2010年第7期英国《自然·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月第21卷第1期JETCM. Jan. 2012,Vol. 21,No.1

·35·

神经科学》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针灸可促使机体释放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效果。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这一原理。他们对有一只爪子不舒服的实验鼠的相应膝盖部位进行约半小时的针灸,结果发现这会导致实验鼠机体释放一种名为“腺苷”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天然的镇痛效果,可减轻实验鼠的疼痛。检测显示,针灸后相应部位腺苷的含量是针灸前的24倍以上。研究人员对实验鼠使用了一种使机体难以天然消除腺苷的药物,结果显示使用这种药物后机体内腺苷累积量明显增加,针灸止痛的有效时间延长到3倍以上,揭示了针灸止痛确实存在科学原理,也为针刺镇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用。经筋的功能,在外束筋骨而利关节、保护体腔内脏;在内支撑脏腑保持一定位置、体积和容量。正因为经筋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它在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14]。

国内外研究人员矢志不移地对针刺镇痛的机理进行着研究,希望能早日揭开针刺镇痛机理的面纱。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目的,是将针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展望未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刺镇痛研究的多学科化必定会越来越明显,对针刺镇痛机理的揭示也会越来越清晰。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治病范围也会有较大的扩展,为改善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3][4][5][6][7]

汪德瑾,王军,刘存志. 针刺镇痛临床评价指标的选择[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2):1053-1056.

刘晶,陈少宗. 应重视针刺镇痛取穴规律的研究[J ].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8):543-544.

闫丽萍,马骋,李守栋,等. 针刺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 ]. 中国针灸,2004,24(12):869-871.

黄仕荣. 针刺镇痛的后效应、针刺耐受与针刺频度[J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6):360-362.

韩建中. 针刺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初探[J ]. 江苏中医药,

3针刺镇痛中医传统理论研究趋势

针灸应用于治痛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对有些疾

病甚至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目前运用中医的传统理论研究镇痛原理,主要从通调气血、移神宁心、从肝论治、注重经筋等不同角度进行。

3.1通调气血针刺镇痛的机理是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排除气血的运行障碍。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纠正和消除产生疼痛的病理因素,二是阻断痛觉的不良循环。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针灸止痛必须抓住改善气血运行障碍这一主要矛盾,采用相关的经穴和适当的针刺手法,辨证定经,循经取穴和控制感传,气至病所[12]。

3.2移神宁心一些患者对针灸存在畏惧心理或缺

2002,23(3):27-28.

王跃秀.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 ]. 北京中医,2004,23(1):52-55.

童基均,朱丹华,陈裕泉,等. 基于边缘频谱分析的针灸镇痛效果研究[J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7):1214-

乏信任度,对针灸疗效有一定影响,应加强医患沟通,在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加内关、神门等穴以调心、宁心、移神,从而达到有效的止痛目的。由于疼痛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后常使症状扩大化、情绪化。尽管针刺镇痛不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但临床在运用时,仍然可以配合一些情志疗法[9]。

1217.

[8][9]

张吉,张宁.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J ]. 中国针灸,2007,27(1):72-75.

米晓峰,王维峰. 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J ]. 山西中医,2005,21(4):42-43.

[10]张勇. 从全息律探讨针灸镇痛原理[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2009,7(9):1.

[11]姜莉,赵仓焕.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针刺镇痛[J ]. 辽宁中医

杂志,2007,34(9):1239-1241.

[12]李连洁. 针灸治疗疼痛病证的临床探索[J ]. 光明中医,

3.3从肝论治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则血行瘀滞,不

通则痛;肝藏血不足,则不能荣于肢体,经筋失养,不荣则痛。《医门八法》指出“诸病多生于肝”,即肝经、肝脏的病变可引起诸多痛证,针刺治痛应从肝经、肝脏入手,针刺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治疗痛证,临床确有较好疗效。肝病导致的疼痛虽多,但病本归一,即肝气郁逆,疏泄失职。这也是“从肝论治”针刺镇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13]

2009,24(9):1738-1739.

[13]周鹏,赵仓焕,马晓明. 从肝论治针刺镇痛[J ]. 辽宁中医杂

志,2006,33(8):944-945.

[14]吴焕淦,张仁,口锁堂,等. 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J ].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40-43.

经筋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主束骨而利

3.4注重经筋

关节”,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概括脏腑本身内外的被膜和内膜、附着于脏腑表面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腔相互联系的各种组织的功能和作

(收稿日期2011-09-07)


相关内容

  •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
  •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2期第5卷 综述 作者:武晓冬 王 佩 单位:武晓冬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王 佩 中国 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 100015 关键词:针刺镇痛机理:神经:体液 摘 要:自50年代末以来,关于针刺作用的机 ...

  •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 第一节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 ...

  • 癌痛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综述
  • 癌痛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2012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在 2011 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排名中,恶性肿瘤超越心脑血管疾病,位列死亡排名的第一位,分别占市县死亡构成的 27.79%和 23.62%[1].在当今"谈癌色变"的社会,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还没有彻 ...

  •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王雪苔 来源:本站 点击 : 564次 更新:2007-3-1 15:11:42 [字体:小 大] 21世纪即将结束,全世界都在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20世纪已经走过的历程,瞻望21世纪的发展前景.我们针灸医学界为了加快针灸 ...

  •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中医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药学是我国硕果仅存的古代自然科学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医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体系上,还是从治疗方法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中医药要想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在未 ...

  •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近况
  •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ol.(7) No.19-146-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近况 A review on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acupuncture 郭钦源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

  • 磁疗.红外线知识
  • 磁场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具有治疗和保健的十大作用 磁疗(magnetotherapy ),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磁疗的常用方法有:①静磁 ...

  • 何裕民: [新华文摘]
  • 何裕民: <新华文摘>对中西医世纪大论争的反思 发布日期:2009-06-25 <新华文摘>总第396期 2007.24 有人奉若珍宝,有人弃如敝屣.近来,一场围绕中医的存废之争又引起轩然大波.中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自从在<医学与哲学>杂志 ...

  •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引言 根据近年来的对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一个触发点区域通常存在许多个活化的触发点.而一个触发点则由两部分组成:敏感小点(有局部抽搐反应:LTR locus )和活化部位(终板噪音:EPN locus).基础研究表明,敏感小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