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4]。

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6]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

[9]对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学理,若一国内,练习技术的人很多,而研究科学的人却很少,那样的技术也是无源之水,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

干,不可不求其相应”[10]。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接(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还留用了有业务专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像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的古文经学家刘师培、以复辟为己任蓄留长辫子但又精通英语把《四书》译成英文的辜鸿铭。其次,将工科调北洋大学,努力把北大办成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综合型人才为中心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再次,改革系科、专业、课程和教法。打破文、理、法三科界限,变科为系,取消学长制,改设系主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开设各种学术讲座,鼓励学生专精与博涉相结合。

这是蔡元培针对封建传统教育无视学生特点,违反其身心发展的

(三)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自然法则,束缚其个性发展而提出的教育主张。他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1]他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按照尚自然、展个性原则的要求,他特别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学,尤其是要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以及学习欧美新教育思想等。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歧义的概念。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人格的内涵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活动和生命活动。所以,它总是从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法学的观察角度的侧重点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而伦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则是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以,它常常从人性的规定和文明的发展上来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各领域对人格的区分,虽然反映了各自领域对人格研究的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相互间的关系是交叉而又复杂的。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私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1〕

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2〕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则人格高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思想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1)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3〕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摆脱不了宗派的狭隘性。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

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倡导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建设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则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体需要靠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来造就。

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以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多样化的存在为前提的。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而多样化总是优于单一化的,因为多样化包容了最好的单一化。对多样性的尊重,就意味着对于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且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来实现的。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都有着“独立向善”的价值,它不需要别的任何价值来证明。也就是说,并不因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自由的条件,也不是因为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条件,个人自由、个人发展才有了价值,个人自由、个人发展其本身就是目的,有着自足的价值。更何况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离开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是不可理解和毫无意义的了。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铟、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

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入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

“尚自然”与“展个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其间包含着对于独特性的尊重。为什么要强调独特性呢?

首先,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样,这也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无比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采、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

其次,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各人的独特性亦即我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既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蕴藏有个人的独特性。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当自由的权力成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会是空洞的概念。一个社会只有以个人为本位、为目的,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最佳条件,这个社会才能在整体上大踏步地前进。

主张教育独立,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元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是教育独立。所谓教育独立是指教育超然于政党、超然于教会,主张教育脱离政党、脱离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一思想是当时在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独立思潮中最具积极意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对于弘扬教育的内在价值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学教育思想在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主要思想为:(1)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2)大学办学原则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大学学科的设置应沟通文理、废科设系。(4)实行教授治校。

而大学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疑是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蔡元培主张思想学术自由,这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造就个性丰富、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他在执掌北大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是思想自由的普遍原则,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

其实,蔡元培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们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有人往往以为自己真理在握,或干脆是真理的代表,说话以真理自居,并不许反对意见有反对的余地,从而无形地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间,给专制主义预备了必要的精神土壤。其实,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人才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对真理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诉求,即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在个性精神世界中的确立,是教育的重要鹄的。

为了我们的教育有尊严的多样化,为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把有争议的问题、敏感的话题、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带入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我们明智的选择,也是对于我们自身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拥有自信的表现。尽管有的学生可能因此成为叛逆者、成为危害社群的人,但可以肯定,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良好的教育注定不会因噎废食,因为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 ——“在我们之中,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之中,终究是好的多,坏的少”,(Norman Meiler)人类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内在冲动永存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

在我们的教育中对自由探索的推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限制。而自由探索需要我们宽容不同意见,尊重个人表达其思想的权利,不论其价值观多么与众不同,都能享有外在的自由。当然,给以对立的意见的宽容,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意见可以免遭批判性的审视。之所以有必要推崇自由探索,是因为如果存在对立意见自由交换的机会,我们就有通过商谈而达成共识的可能,就能拓展我们的视界;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在教育中甚至更为重要。

今天,我们重温蔡元培先生那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也就是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极力倡导教育必须“尚自然”与“展个性”,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崇尚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这对于我们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注释

1〔美〕B·R·赫根法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P1.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未定稿1989年2月号.

3杨适等著改革市场与主体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166.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4]。

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6]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

[9]对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学理,若一国内,练习技术的人很多,而研究科学的人却很少,那样的技术也是无源之水,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

干,不可不求其相应”[10]。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接(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还留用了有业务专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像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的古文经学家刘师培、以复辟为己任蓄留长辫子但又精通英语把《四书》译成英文的辜鸿铭。其次,将工科调北洋大学,努力把北大办成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综合型人才为中心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再次,改革系科、专业、课程和教法。打破文、理、法三科界限,变科为系,取消学长制,改设系主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开设各种学术讲座,鼓励学生专精与博涉相结合。

这是蔡元培针对封建传统教育无视学生特点,违反其身心发展的

(三)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自然法则,束缚其个性发展而提出的教育主张。他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1]他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按照尚自然、展个性原则的要求,他特别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学,尤其是要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以及学习欧美新教育思想等。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歧义的概念。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人格的内涵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活动和生命活动。所以,它总是从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法学的观察角度的侧重点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而伦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则是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以,它常常从人性的规定和文明的发展上来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各领域对人格的区分,虽然反映了各自领域对人格研究的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相互间的关系是交叉而又复杂的。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私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1〕

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2〕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则人格高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思想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1)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3〕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摆脱不了宗派的狭隘性。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

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倡导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建设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则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体需要靠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来造就。

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以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多样化的存在为前提的。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而多样化总是优于单一化的,因为多样化包容了最好的单一化。对多样性的尊重,就意味着对于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且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来实现的。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都有着“独立向善”的价值,它不需要别的任何价值来证明。也就是说,并不因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自由的条件,也不是因为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条件,个人自由、个人发展才有了价值,个人自由、个人发展其本身就是目的,有着自足的价值。更何况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离开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是不可理解和毫无意义的了。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铟、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

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入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

“尚自然”与“展个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其间包含着对于独特性的尊重。为什么要强调独特性呢?

首先,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样,这也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无比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采、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

其次,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各人的独特性亦即我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既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蕴藏有个人的独特性。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当自由的权力成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会是空洞的概念。一个社会只有以个人为本位、为目的,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最佳条件,这个社会才能在整体上大踏步地前进。

主张教育独立,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元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是教育独立。所谓教育独立是指教育超然于政党、超然于教会,主张教育脱离政党、脱离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一思想是当时在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独立思潮中最具积极意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对于弘扬教育的内在价值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学教育思想在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主要思想为:(1)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2)大学办学原则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大学学科的设置应沟通文理、废科设系。(4)实行教授治校。

而大学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疑是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蔡元培主张思想学术自由,这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造就个性丰富、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他在执掌北大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是思想自由的普遍原则,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

其实,蔡元培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们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有人往往以为自己真理在握,或干脆是真理的代表,说话以真理自居,并不许反对意见有反对的余地,从而无形地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间,给专制主义预备了必要的精神土壤。其实,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人才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对真理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诉求,即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在个性精神世界中的确立,是教育的重要鹄的。

为了我们的教育有尊严的多样化,为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把有争议的问题、敏感的话题、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带入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我们明智的选择,也是对于我们自身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拥有自信的表现。尽管有的学生可能因此成为叛逆者、成为危害社群的人,但可以肯定,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良好的教育注定不会因噎废食,因为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 ——“在我们之中,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之中,终究是好的多,坏的少”,(Norman Meiler)人类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内在冲动永存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

在我们的教育中对自由探索的推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限制。而自由探索需要我们宽容不同意见,尊重个人表达其思想的权利,不论其价值观多么与众不同,都能享有外在的自由。当然,给以对立的意见的宽容,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意见可以免遭批判性的审视。之所以有必要推崇自由探索,是因为如果存在对立意见自由交换的机会,我们就有通过商谈而达成共识的可能,就能拓展我们的视界;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在教育中甚至更为重要。

今天,我们重温蔡元培先生那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也就是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极力倡导教育必须“尚自然”与“展个性”,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崇尚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这对于我们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注释

1〔美〕B·R·赫根法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P1.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未定稿1989年2月号.

3杨适等著改革市场与主体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166.


相关内容

  • 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初探
  • 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初探 马军红 (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063000) 摘要: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尚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蔡元培提出了一系列开放和有进步意义的美育方针,将美育思想贯彻到音乐教育实践中,促进了我国近代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音乐 ...

  •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 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 400047) 摘 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 ...

  •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 ...

  • 蔡元培的体育思想
  • 蔡元培的体育思想 10级体育学院 体教2班 童青龙 学号 [1**********]35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终身从事教育改革,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呕心沥血,务实改革,艰苦创业,用毕生的精力创立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至今 ...

  • 浅析蔡元培的大学思想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蔡元培的大学思想 作者:施璇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11期 摘 要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 ...

  • 试论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试论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蔡元培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社会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第一人.本文试图考察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来源, 阐述其社会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以期为今天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教育:现实意义 在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之前, 人类的教 ...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论文
  • 蔡元培思想自由与现实意义 体育学院 作者:郑力源 学号:[1**********] [摘要]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改革北大腐败校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使北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大学.中国最高学府,也对青年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开创了新的起点,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周恩来在194 ...

  •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毕唐书 谈北京大学,当然不能不谈蔡元培;谈蔡元培,也不能不谈北京大学.蔡元培长校的北大,是北大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骄傲.关于蔡元培,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 ...

  • 河北教招备考: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 河北教招备考: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实施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