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曹红伟

进入农历腊月,城市便逐渐喧嚣起来:马路、车站、商场拎着大包小包的人流、熙熙攘攘的顾客、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促销海报,夹杂着震撼高亢的音乐,无不传递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年要来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兴奋和期盼写在人们的脸上。穿越激荡在城市上空的歌声,我的思绪飞回了儿时过年时的老家农村。

“腊八祭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农村的年味始于腊八节,熬上一锅红枣大米粥,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就着萝卜咸菜,津津有味地吃上一大碗,那滋味甜在嘴里,暖在心上。腊八后半个月二十三祭灶,俗称小年,是祭拜灶王爷的日子。听老人讲,灶王爷专司人间烟火,明察善恶是非,每年要在祭灶这天飞临天宫向玉帝禀报一家人的善恶功过,玉帝根据灶王爷的禀报,赐福或降罪于人间。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人们拿出糕点、糖瓜等进行供奉,用芝麻和着蜜糖做成灶糖,糊住灶王爷的嘴。傍晚时分,各家都要举行仪式送灶王爷上路,把一支用高粱蔑儿扎成的小木马在灶前点燃,口中念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袅袅青烟中,人们仿佛真的看到灶王爷骑着快马飞向天宫。

过了小年,年味渐浓。人们开始为过年忙活起来:“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采买年货是年前的一件大事,要讲究适宜的时间:采买早了,买来的食品不易存放,而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年货可能会涨价,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记得父亲常在年前四五天把年货一应俱全地买回家里。集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年画、春联、鞭炮、鱼肉、蔬菜、点心等应有尽有。人们仔细地挑选着年货,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装了袋子,肩扛手提,三三两两说着笑着返回家里。

那时候,人们的日子还不富裕,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几天的白面馒头,所以常常两三户搁在一起搭伴蒸馒头。要想馒头好,发面是关键。记得母亲总是把盘好的面团放在铺着新床单的床板上,上面用棉被捂好,待面团发好,大家盘的盘,搓的搓,不大功夫,馒头上笼了。调旺灶火烧上一会儿,待丝丝面香飘进鼻孔时,掀开笼盖,白花花、暄香松软的馒头顿时映入眼帘,那种激动和兴奋之情至今记忆犹新。为了过年时能一饱口福,家家还要煮大肉、炸块鱼、串扎饼、炖豆腐等。走在大街小巷,不时会有鱼香、丸子的味道飘进鼻孔,伴随着空气中或远或近几声爆竹的钝响,年味愈发地浓烈起来。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一大早,人们便开始贴起了门神和春联。顶盔披甲、举锏扬鞭的秦琼敬德、红脸的关公和黑脸的张飞是年年门神的主角,煞是威风。大门两侧一幅幅写满祝福和吉祥的春联,红的、黄的、绿的、五颜六色,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年前几天,常常是父亲帮助街坊撰写春联最忙的时候,折纸、调墨、撰写一丝不苟。看着一副副红彤彤吉祥喜庆的春联贴上各家的大门,父亲的脸上总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贴上春联,燃上一挂鞭炮,一家人围坐一起包起了大年初一的饺子,母亲总会把一个硬币包在饺子里,大年初一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预示着一年里就会有好运。三十晚上要守岁,一家人聚在一起,窗外爆竹阵阵,屋内欢声笑语,大家吃着点心和糖果,抑或是叫上几个街坊邻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酌几杯,亲情、友情伴着酒香,浓烈而温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里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有“起五更”的习俗,一大早,大人小孩都换上了新衣服早早起床,预示着一年里事事争先不落伍。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互送饺子和祝福,老人们会给小孩子发放压岁钱,小孩子们嬉闹奔跑着,大街小巷成了热闹的海洋,空气里荡漾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初一在家吃,初二走亲戚”。从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带上馒头、水果和点心等礼品陆续走出家门,去看望父母、长辈和亲朋好友,俗称“走亲戚”,一般持续到大年初十前后。久别重逢,人们相互问好和祝福,拿出鸡鸭鱼等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浓浓的亲情、友情在一年年礼尚往来的循环往复中得到升华。

正月十五前后迎来了过年的最后一轮高峰。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扎花树、吃汤圆,放烟花,包饺子、上坟祭祖,热闹劲堪比大年初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夜晚到处流光溢彩、火树银花,象征着人们一年里平平、团圆,生活越来越精彩。送灯盏是元宵节各家最隆重的事情。人们把一个个用玉米面捏成的小灯盏放在锅里蒸熟,上面插上用棉花搓成的灯芯,灯盏里放些棉籽油,点燃灯芯,灯盏就会发出微弱的光亮。晚上,家家户户大门的两侧、灶台上、水井旁、院子里都会放上成对的灯盏,摇曳的灯光在夜色的笼罩下宛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煞是好看。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会急不可耐地等着灯盏燃完了油,抢起带着焦油香味的灯盏跑开,边跑边将灯盏吞进嘴里。傍晚时分,人们都要带上香纸和烟花爆竹上坟祭祖,表达不忘祖辈恩德,慎终怀远之情。记得每年的正月十五父亲都要带上我上坟祭祖。时光荏苒,父亲已离开我们五年了,往日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人们又开始收拾行装,整理心情,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岁月更替,时光流转。如今,年的形式和内容较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内涵与核心精神依然没变:年是久别后的期盼、重逢和相聚;年是收获后的喜庆、吉祥和平安;年是搏击上阵前的蓄精养锐,年是人生丰收时刻的开心笑颜。年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过去、现在和将来,年一直在温暖着人们的心灵,直到永远、永远……

(刊发于2015年2月27日《开封日报》艮岳副刊)

曹红伟

进入农历腊月,城市便逐渐喧嚣起来:马路、车站、商场拎着大包小包的人流、熙熙攘攘的顾客、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促销海报,夹杂着震撼高亢的音乐,无不传递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年要来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兴奋和期盼写在人们的脸上。穿越激荡在城市上空的歌声,我的思绪飞回了儿时过年时的老家农村。

“腊八祭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农村的年味始于腊八节,熬上一锅红枣大米粥,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就着萝卜咸菜,津津有味地吃上一大碗,那滋味甜在嘴里,暖在心上。腊八后半个月二十三祭灶,俗称小年,是祭拜灶王爷的日子。听老人讲,灶王爷专司人间烟火,明察善恶是非,每年要在祭灶这天飞临天宫向玉帝禀报一家人的善恶功过,玉帝根据灶王爷的禀报,赐福或降罪于人间。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人们拿出糕点、糖瓜等进行供奉,用芝麻和着蜜糖做成灶糖,糊住灶王爷的嘴。傍晚时分,各家都要举行仪式送灶王爷上路,把一支用高粱蔑儿扎成的小木马在灶前点燃,口中念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袅袅青烟中,人们仿佛真的看到灶王爷骑着快马飞向天宫。

过了小年,年味渐浓。人们开始为过年忙活起来:“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采买年货是年前的一件大事,要讲究适宜的时间:采买早了,买来的食品不易存放,而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年货可能会涨价,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记得父亲常在年前四五天把年货一应俱全地买回家里。集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年画、春联、鞭炮、鱼肉、蔬菜、点心等应有尽有。人们仔细地挑选着年货,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装了袋子,肩扛手提,三三两两说着笑着返回家里。

那时候,人们的日子还不富裕,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几天的白面馒头,所以常常两三户搁在一起搭伴蒸馒头。要想馒头好,发面是关键。记得母亲总是把盘好的面团放在铺着新床单的床板上,上面用棉被捂好,待面团发好,大家盘的盘,搓的搓,不大功夫,馒头上笼了。调旺灶火烧上一会儿,待丝丝面香飘进鼻孔时,掀开笼盖,白花花、暄香松软的馒头顿时映入眼帘,那种激动和兴奋之情至今记忆犹新。为了过年时能一饱口福,家家还要煮大肉、炸块鱼、串扎饼、炖豆腐等。走在大街小巷,不时会有鱼香、丸子的味道飘进鼻孔,伴随着空气中或远或近几声爆竹的钝响,年味愈发地浓烈起来。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一大早,人们便开始贴起了门神和春联。顶盔披甲、举锏扬鞭的秦琼敬德、红脸的关公和黑脸的张飞是年年门神的主角,煞是威风。大门两侧一幅幅写满祝福和吉祥的春联,红的、黄的、绿的、五颜六色,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年前几天,常常是父亲帮助街坊撰写春联最忙的时候,折纸、调墨、撰写一丝不苟。看着一副副红彤彤吉祥喜庆的春联贴上各家的大门,父亲的脸上总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贴上春联,燃上一挂鞭炮,一家人围坐一起包起了大年初一的饺子,母亲总会把一个硬币包在饺子里,大年初一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预示着一年里就会有好运。三十晚上要守岁,一家人聚在一起,窗外爆竹阵阵,屋内欢声笑语,大家吃着点心和糖果,抑或是叫上几个街坊邻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酌几杯,亲情、友情伴着酒香,浓烈而温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里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有“起五更”的习俗,一大早,大人小孩都换上了新衣服早早起床,预示着一年里事事争先不落伍。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互送饺子和祝福,老人们会给小孩子发放压岁钱,小孩子们嬉闹奔跑着,大街小巷成了热闹的海洋,空气里荡漾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初一在家吃,初二走亲戚”。从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带上馒头、水果和点心等礼品陆续走出家门,去看望父母、长辈和亲朋好友,俗称“走亲戚”,一般持续到大年初十前后。久别重逢,人们相互问好和祝福,拿出鸡鸭鱼等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浓浓的亲情、友情在一年年礼尚往来的循环往复中得到升华。

正月十五前后迎来了过年的最后一轮高峰。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扎花树、吃汤圆,放烟花,包饺子、上坟祭祖,热闹劲堪比大年初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夜晚到处流光溢彩、火树银花,象征着人们一年里平平、团圆,生活越来越精彩。送灯盏是元宵节各家最隆重的事情。人们把一个个用玉米面捏成的小灯盏放在锅里蒸熟,上面插上用棉花搓成的灯芯,灯盏里放些棉籽油,点燃灯芯,灯盏就会发出微弱的光亮。晚上,家家户户大门的两侧、灶台上、水井旁、院子里都会放上成对的灯盏,摇曳的灯光在夜色的笼罩下宛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煞是好看。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会急不可耐地等着灯盏燃完了油,抢起带着焦油香味的灯盏跑开,边跑边将灯盏吞进嘴里。傍晚时分,人们都要带上香纸和烟花爆竹上坟祭祖,表达不忘祖辈恩德,慎终怀远之情。记得每年的正月十五父亲都要带上我上坟祭祖。时光荏苒,父亲已离开我们五年了,往日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人们又开始收拾行装,整理心情,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岁月更替,时光流转。如今,年的形式和内容较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内涵与核心精神依然没变:年是久别后的期盼、重逢和相聚;年是收获后的喜庆、吉祥和平安;年是搏击上阵前的蓄精养锐,年是人生丰收时刻的开心笑颜。年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过去、现在和将来,年一直在温暖着人们的心灵,直到永远、永远……

(刊发于2015年2月27日《开封日报》艮岳副刊)


相关内容

  • 年味浓浓阅读答案
  • 阅读<年味浓浓>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俗话说:"小寒.大寒,吃过腊八饭过年还有二十二天半--".尽管距离春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春的脚步正一天天向我们缓缓走来,空气中的年味也一天天地浓醇起来,忙碌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品味着迎接新年的快乐. ②声声爆竹 ...

  • 消逝的年味
  • 消逝的年味 钟声一响,已入新的一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中国节日中,最热闹的便是春节了,我们都喜欢亲切的称它为"过年".年自然比其他节日不同,它在许多地方留下过浅浅一痕,但更多的却是重重一笔. 我们浙南地带,过年还不算热闹了.据说北方有庙会是最为热闹的,我是没有见过,但也略有 ...

  • 年里的那些事
  • [编者按]时光总是渐行渐远,年味也似乎渐行渐淡.然而,曾经的年味依然浓郁,年里的那些人和事,依旧的鲜活,依旧的亲切.本文以叙述兼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对以往过年的留恋,对乡村过年的怀念. 时光真的如梭,光阴真的似箭.我似乎昨日刚刚辞旧迎新,而今日又此时了.年里曾经的那些事依旧清新如初,历历在目. 每每的腊 ...

  • 写家风家训寻美丽乡愁让孩子们记住"年味"
  • 写家风家训寻美丽乡愁让孩子们记住"年味" 春节期间,将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开展"九童圆梦猴年春节行动" 也可以走出家门访穷亲.寻美丽乡愁.活动截止时间为2月20 日,22日公布获奖名单."寻根乡愁·记住年味--九童圆梦猴年春节行动"共分六大主题 ...

  • 美文:春节,乡愁弥漫的期待
  • 只要到了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旧迎新,她给人们更多的是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因为,千百年以来的中华文明,是以漫长的农耕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自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分为春夏秋冬,人们的生产也是春种夏养秋收冬藏,生活的节律与生产的节律一致,上一个周期过去,下个周期开始.而春节,正处在两个周期的中间临界点 ...

  • 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 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阳光02月21日 16:14 分享到: 261 微信红包 春节 马化腾 分类 : 互联网 摘要 : 从电视到移动网络,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年味呢?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欢天喜地的日子.提前一个礼拜去小镇澡堂上洗个澡,剩下的,就是眼巴巴地等着发压岁钱和穿新衣了. 除夕晚 ...

  • 东北那些快乐的春节
  • 有三年没回东北故乡过年了,今年又不准备回去了.不回去,年也是要过的,于是,望着都市阴霾的天空,便想起了故国雪野中那些干静的村庄,想起了红松.白桦.蓝得让人落泪的天空,以及在故乡过年的种种往事. 在外面过过了很多个年了,感觉中,还是故乡的年味儿最浓.东北人重视过年.喜欢过年,这除了人文风俗外,恐怕还有 ...

  • 看海外游子如何过春节
  • 又到春节团聚时 胡永霞(瑞典) 光阴荏苒,桃符更新.不知不觉中,鼠年春节悄然走来. 春节是全球华人共同欢庆的重大传统佳节,尤其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纵然人在他乡,但是与故土与中华传统文化总有一种难以割舍又挥之不去的情结在维系,春节便是其重要的纽带之一.在游子们的心目中,那些名目繁多.花样奇特的洋节日,是 ...

  • 过年的味道作文500字
  • 篇一: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是多变的,有着跳跳糖般的快乐,有着棉花糖般的香软,有着巧克力糖般的苦中带甜,还有着薄荷糖般的清新. 一九九九年,刚刚出生的我才刚会用双眼观察这世界.爷爷便用干瘦的手把我抱起来,一家人围着电视热热闹闹的看春晚.饿了吃糯米饭,渴了喝碗果珍.家中气氛格外欢乐,过年的味道有着跳跳 ...